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空气质量模式系统RAMS-CMAQ模拟分析了2008年8月北京及周边地区近地面O3浓度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模式系统可以较好地模拟污染物以及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和区域分布情况;奥运会期间污染控制对O3浓度降低有明显作用,但是在一些有利气象条件下,O3易达到较高浓度:8月2日、24日14时(北京时间)左右O3浓度都在0.22mg.m^-3以上,其中2日北京地区处于辐合弱风场中,风速为1.5~2.5m.s^-1,24日则是处于自南向北有输送作用风场中,风速为3.5~6.5m.s^-1;污染控制对北京周边地区效果要好于北京市区。

  • 标签: 空气质量模式 RAMS-CMAQ O3
  • 简介:ThepurposeofthisstudyistoselectasuitableseawindretrievalmethodforFY-3B(MWRI).Basedonthetraditionalempiricalmodelofretrievingseasurfacewindspeed,andinthecaseofsmallsamplesizeofFY-3Bsatelliteloadregressionanalysis,thispaperanalyzesthechanneldifferencesbetweentheFY-3Bsatellitemicrowaveradiationimager(MWRI)andTMIonboardtheTRMM.Thepaperalsoanalyzestheinfluenceofthesedifferencesonthechannelintermsofreceivingtemperature,includingchannelfrequency,sensitivityandscalingprecision.Then,thelimitedrangeofnewmodelcoefficientregressionanalysisisdetermined(inwhichthechannelrangesettingsincludetheinformationandfeaturesofchanneldifferences),theregressionmethodsofthefinitefieldareproposed,andtheempiricalmodelofwindspeedretrievalapplicabletoMWRIisobtained,whichachievesrobustresults.ComparedtotheTAObuoydata,themeandeviationofthenewmodelis0.4m/s,andthestandarddeviationis1.2m/s.Inaddition,theschematicdiagramofthetropicalseasurfacewindspeedretrievalisprovided.

  • 标签:
  • 简介:用22年(1973~1994年)观测资料,由循环主振荡型分析(CSPOP)揭示了东半球500hPa环流、雪盖和中国降水量耦合系统~4年振荡循环过程。结果表明,环流-冰雪-降水系统耦合振荡(ASRO)存在显著欧亚太平洋(EUP)和中国东部型(EC)耦合移动波列,其中500hPa高度与雪盖波列空间位相相反,但一致向东南方向移动,而中国降水波列由北向南传播。这反映出欧亚雪盖异常影响欧亚大陆和海洋加热对比,并通过大气内部动力过程激发耦合空间波能量频散途径。

  • 标签: 循环主振荡型分析 环流-冰雪-降水耦合系统 耦合振荡 欧亚 中国降水
  • 简介:2005年中国气象局新技术推广项目“区域大气成分数值预报系统”开发了CAPPS第3版,将原来单箱模式升级为与中尺度数值模式一致网格化模式,可预报区域范围内污染浓度分布;为区域气象中心和省级气象业务部门开展区域空气质量预报提供技术方法和业务平台。2006年5月CAPPS-3在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中心开始进行全国范围空气质量业务预报试验,并建立了产品发布平台,每天发布SO2和PMIO浓度预报图和预报结论,

  • 标签: 数值预报系统 大气成分 技术推广项目 空气质量预报 中国气象局 中尺度数值模式
  • 简介:利用美国国家气候数据研究中心开发Pairwise均一性检验订正方法、加拿大环境研究中心开发PMFT方法和PMT方法,结合20世纪再分析资料和详细元数据信息对1951—2008年中国123个探空台站温度资料进行均一性检验和订正。结果表明:3种方法对中国探空温度资料订正幅度和订正前后趋势变化存在差异。产生差异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Pairwise方法设计问题,导致对中国大部分台站同时改变辐射误差订正方法和系统升级造成断点检测能力较弱;另一方面由于PMFT方法未使用参考序列,不能去除气候变化本身变化趋势,导致PMFT方法在断点判断上存在漏判现象。而PMT方法结合20世纪再分析资料客观判断方法较适合中国探空资料均一性检验和订正,其订正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得到中国探空温度数据统计学特征在低层小于全球尺度探空温度订正结果,而在高层基本和全球探空数据订正尺度相当。两个间断点和0.0—0.2℃订正量所占比例最大。从中国范围来看,对流层为增温趋势,这种增温趋势随高度增加逐渐减弱,至对流层顶100hPa转为弱降温趋势

  • 标签: 探空温度资料 均一性检验 PMFT方法 Pairwise方法 PMT方法
  • 简介:从陆面水文过程物理机制出发,引进概率统计分布理论,推导出一种由非均匀土壤含水量及降水气候强迫所形成次网格尺度非均匀径流解析表达式,从而将通常次网格尺度地表径流参数化方案(mosaic方法)改进为考虑网格区整体非均匀性统计-动力参数化方案.文中用仿真模拟资料验证了该方案可靠性与可行性,并作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切实可行.

  • 标签: 陆面过程 水文学 次网格尺度 非均匀性分布 概率分布密度 物理机制
  • 简介:2006年10月14日是第37个“世界标准日”。今年“世界标准日”主题是:“标准为小企业创造大效益”,旨在更好地发挥标准在帮助和支持小企业应对当今经济全球化挑战和国际经济激烈竞争中作用,创造更大经济社会效益。

  • 标签: 世界标准日 持续发展 气象事业 经济社会效益 健康 经济全球化
  • 简介:根据武汉市1951—2007年逐日气温、降水量计算分析了10个极端天气气候指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4个气温指数中,年及四季高、低温阎值均为上升趋势,并造成最长热浪天数延长和霜冻日数减少;低温阈值升速明显快于高温阈值,高温阈值仅在春季变化显著,最长热浪天数仅在冬季变化显著;低温阂值则为极显著上升趋势,尤其是年和冬季,造成“热春”、“暖冬”频繁;暖夜、闷热、傍晚至夜间强对流等显著增多,暖日、高温热浪增加,霜冻日大幅减少。2)6个极端降水指数以增趋势为主,其中强降水阈值、比例、日数以及最大5日降水量在冬季增趋势最明显,仅夏季强降水阈值、比例略有减小,冬季日降水强度增大趋势、夏季持续干期缩短趋势显著性水平分别可达0.1,0.01。3)一些气温指数在1980—1990年代发生突变,而降水指数未现突变。

  • 标签: 武汉市 气温 降水 极端天气气候指数 趋势变化
  • 简介: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显著变化,全球气候与环境重大变化对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来自气候、环境、海洋和经济社会科学等领域百余位专家和学者对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及其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部门影响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策.本文主要阐述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并对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做出了预测.

  • 标签: 气候变化 环境演变 未来趋势 中国
  • 简介:利用CRUT3v和CN05两套观测资料,评估25个CMIP5模式对1906—2005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变化模拟能力,并与CMIP3模式对比。结果表明:1906—2005年中国平均温升速率为0.84℃/100a,CMIP5模式集合平均模拟增温为0.77℃/100a。模式对20世纪后期温升模拟好于前期,仅有两个模式能模拟中国20世纪40年代异常增暖。模式对气温气候态空间分布模拟较好,但在中国西部地区存在最大模拟冷偏差和不确定性。1961—1999年,中国北方增暖大于南方。模式集合平均可以较好地模拟气温变化线性趋势空间分布,但对南北气温变化趋势差异模拟过小。总体说来,在中国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气温气候态空间分布和气温变化趋势空间分布三方面,CMIP5模式都较CMIP3模式有所提高。

  • 标签: CMIP5 CMIP3 中国 年平均气温 历史模拟 评估
  • 简介:为评价ORYZA(V3)模型在海南岛双季稻发育期模拟适应性,利用2005—2014年海南岛双季稻区4个站点(海口、儋州、乐东、琼海)逐日气象数据、气象灾害资料、土壤、水稻发育期等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调参与验证,本地化不同品种水稻发育期参数;统计双季稻各个发育期出现气象灾害及其次数,筛选出各个发育期内出现次数较多气象灾害。以单独气象灾害为背景,对各个发育期模拟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ORYZA(V3)模型对海南岛双季稻发育期模拟精度较高,决定系数R2〉0.90,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为3.97%~9.80%;双季稻发育期内出现气象灾害次数由多到少依次为:高温、台风、干旱;ORYZA(V3)模型对气象灾害敏感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台风、高温、干旱。在台风背景下,仅晚稻开花期R2为0.90,NRMSE为3.90%,其他发育期模拟均在误差范围外;在高温背景下,早稻R2为0.87~0.89,晚稻R2为0.18~0.61,双季稻NRMSE为3.49%~5.71%;在干旱背景下,R2〉0.87,NRMSE为3.11%~9.73%。评价结果在模型应用和优化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ORYZA(V3)模型 气象灾害 双季稻 海南岛
  • 简介: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并行版本,对2006年7—8月发生在中国南方持续高温干旱气候事件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通过对模拟结果对比分析,发现RegCM3能够较好地模拟出2006年夏季盘踞在中国大陆副热带高压,同时模拟暖区位置、范围及强度与实况也较接近。相关性检验结果也表明,RegCM3对发生在中国南方持续高温天气具有一定模拟能力。

  • 标签: 区域气候 高温干旱 数值模拟
  • 简介:浙江省2005年春季平均气温偏高,其中4月份气温明显偏高;降水偏少.3月中旬因寒潮影响,全省出现大到暴雪,这是自1970年以来,浙江3月出现范围最广,强度最强一次降雪.春季强对流天气逐渐增多且活动频繁,给各行业造成严重损失.

  • 标签: 春季 气候 大雪 强对流 强对流天气 气温异常
  • 简介:印缅槽是低纬度一个很重要天气系统。多年来天气预报实践表明,内蒙古中西部3~10月降水水汽主要来源于印度洋赤道气团和太平洋热带海洋气团。印度洋赤道气团所处纬度低,气温高,水汽含量大,气团对流不稳定层厚,对我区中西部降水形成十分有利。一般,印度洋水汽由印缅槽区西南气流输入我区中西部。因此,印缅低槽活动,对我区中西部降水天气过程具有长期影响,对它研究,很有必要。1夏季印缅槽环流特征与我区中西部旱涝关系印缅槽处于孟加拉湾,故也叫做孟加拉湾低槽,这是低纬度一个特殊地区。冬季700hPa和500hPa月平均图上,该地区上空存在着一个强度较弱平均槽。夏季,印缅槽显著加强,它两

  • 标签: 内蒙古 印缅槽 降水影响 环流特征 旱涝灾害
  • 简介:3届韩国平昌冬奥会国际协作试验(3rdICE-POP2018:3rdInternationalCollaborativeExperimentsforPyeongchang()lympicandParalympic2018WinterGames)研讨会于2017年9月19-21日在韩国首尔市召开。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韩国 国际协作 冬奥会
  • 简介:利用2012年夏季山西省太原、大同、临汾3个温室气体观测站近地面O_3及相关前体物NOx、NO2、NO、CO观测数据及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山西省夏季O_3体积分数与污染状况、O_3时间变化特征及O_3与其前体物体积分数相关性,同时分析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水和日照时数等气象因素对O_3体积分数影响。结果表明:山西太原、大同、临汾3个城市O_3小时体积分数与日最大8h平均体积分数都有超标情况发生,夏季O_3污染以临汾最严重、大同相对最轻;一日内O_3小时体积分数最大值出现在15:00左右,最小值出现在06:00左右,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其中临汾O_3小时体积分数昼夜变化振幅最大、大同最小;各城市NOx、NO2、NO、CO等前体物体积分数均呈现白天低、夜间高日变化过程,与O_3日变化呈负相关;气温是影响夏季O_3体积分数最重要因素,其次为相对湿度,风速贡献最小,夏季O_3体积分数高值多在高温低湿午后,且太原、临汾O_3体积分数受局地气象因素影响比大同显著。

  • 标签: O3 前体物 气象因素 变化特征
  • 简介:利用1958~2014年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客观分析海气通量项目(OAFlux)月平均潜热通量和相关气象要素数据,以及NCEP/NCAR再分析表面气压数据,通过Trend-EOF分析方法,本文研究了西太平洋—南海地区潜热通量长期变化趋势。发现西太平洋—南海地区潜热通量整体呈上趋势,其中冬季上升趋势最强。冬季潜热通量趋势存在明显南北差异,特别是在南海地区,南海北部为上升趋势而南部为下降趋势。南海北部以及菲律宾海地区冬季潜热通量上升主要原因是海气比湿差增大,而南海南部潜热通量呈下降趋势,在东侧主要原因是风速减小,在西侧主要原因是海气比湿差减小。南海潜热通量长期趋势南北差异是风速和海气比湿差共同作用造成。另外,研究发现风速变化趋势受到局地环流变化影响,在表面气压下降中心线以北地区为上升趋势,在其以南为下降趋势,而海气比湿差变化趋势则主要取决于海表温度变化趋势

  • 标签: 南北差异 潜热通量 长期趋势 南海
  • 简介:利用GLDAS同化产品和12个CMIP5模式输出结果,从土壤湿度对降水影响两个中间环节出发,通过分析陆面耦合指数ILH、潜热通量—抬升凝结高度耦合指数ILCL以及抬升凝结高度ZLCL间接研究中国区域土壤湿度与降水间耦合特征,并对1958~2013年及RCP4.5辐射强迫情景下50年(2006~2055年)4个代表性区域夏季耦合强度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958~2013年期间,内蒙古阴山山脉附近、新疆和青海部分地区为夏季中国土壤湿度与降水耦合最强区域;陆面耦合指数ILH变化幅度从高到低依次出现在华北、华南、内蒙古中部和西北地区,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到80年代中发生转折。2006~2055年平均而言,预估内蒙古阴山山脉附近仍为耦合最强区;与历史时期(1958~2005年)比较,新疆中部和内蒙古阴山山脉附近耦合指数ILH增大,而广西和广东地区则减小;对于耦合指数ILH年代际变化(2006~2055年),2026~2035年间华北最大而华南最小,西北地区变化不大,而内蒙古中部地区耦合强度逐渐增大。

  • 标签: 土壤湿度—降水耦合 GLDAS(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 简介:气候变化对环境与健康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胁迫效应,阐述了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影响,并概述了气候变化对不同介质环境以及对生态系统与人体健康影响研究进展。这一工作可以为今后气象与环境领域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基本框架。

  • 标签: 气候变化 环境影响 污染物 生物多样性 人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