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2008—2016年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CR-ECO)的耐药基因构成情况及相关分子流行特征。方法收集深圳市人民医院2008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的CR-ECO菌株,采用改良碳青霉烯类失活法和EDTA碳青霉烯类失活法进行表型确证,并采用llumina HiSeq进行二代测序,分析其耐药基因及相关分子生物特征。结果共收集CR-ECO非重复菌株16株,经过全基因组测序发现携带IMP-4基因5株,IMP-26基因1株,NDM-1基因1株,NDM-5基因4株,NDM-13基因2株。16株菌株中检测出AmpC酶和(或)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基因及各类外排泵基因,11株CR-ECO出现OmpC膜孔蛋白基因缺失;多位点序列分型、血清学分型呈多样化。结论深圳市人民医院2008—2016年CR-ECO的耐药机制主要以产IMP型或NDM型碳青霉烯酶同时合并AmpC酶和(或)ESBL为主。利用全基因组测序可快速了解菌株在基因水平上的分子生物信息。

  • 标签: 卡巴配能类 大肠杆菌 β-内酰胺酶类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 全基因组测序 分子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烟台市2011 - 2018年人间布鲁菌(简称布)疫情流行特征,为制定和调整布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方法,对烟台市2011 - 2018年布监测数据和流行调查数据(时间、地区、人群分布及就诊行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1 - 2018年,烟台市累计报告布病例795例,年均发病率为1.42/10万,无死亡病例。以散发病例为主,占92.20%(733/795)。发病高峰为3 - 8月,占67.80%(539/795);除长岛县外,其他12个县(市、区)均有布病例报告,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的县(市、区)为莱州市(5.20/10万,369例,占46.42%)、招远市(2.13/10万,97例,占12.20%)、蓬莱市(1.77/10万,62例,占7.80%);男、女性别比为2.82∶1.00(587∶208);发病年龄以40 ~ 69岁为主,占79.62%(633/795);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3.90%(667/795);病例发现以烟台市医疗机构为主,占89.56%(712/795);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平均为17 d,最长为2012年40 d,最短为2018年12 d。结论2011 - 2018年烟台市除长岛县外,其他12个县(市、区)均有布病例报告,发病高峰为春夏季,以中老年发病为主,应针对不同地区、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防控策略。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流行病学 监测 数据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950-2019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鼠疫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1950-2019年德宏州动物和人间鼠疫疫情资料和监测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方法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动物间鼠疫与鼠密度和蚤指数的相关关系,以及人间鼠疫与动物间鼠疫的相关关系。结果1950-2019年德宏州鼠疫经历了流行-静息-再流行-再静息的循环流行,在5个县(市)的36个乡(镇)共判定疫点数614个,人间鼠疫流行15个年次,发现1 153例病例,死亡379例。1982-2019年捕获鼠类261 319只,黄胸鼠占70.95%(185 421/261 319);共检获蚤类70 124匹,印鼠客蚤占76.65%(53 752/70 124);印鼠客蚤指数为0.57,游离蚤指数为0.22;从285 091份动物标本及60 119组蚤类分离出鼠疫菌1 577及418株;从64 157份血清中检出255份F1抗体阳性标本;2008年后未分离出鼠疫菌,也未发现鼠疫疫情。动物间鼠疫与鼠密度、人间鼠疫与动物间鼠疫回归分析均存在相关关系。结论德宏州鼠疫呈现长期性、顽固性、稳定性的特点,虽然目前鼠疫处于静息期,但其流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故暴发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因此,加强动物间疫情的监测对预防人间鼠疫发生至关重要。

  • 标签: 鼠疫 流行特征 影响因素 防控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50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患病率、致病原因和危险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抽取84个调查地点,对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信息中心登记的50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眼部检查。分别计算不同年龄、性别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患病率,确定盲和视力损伤的原因,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2 067人,纳入统计分析1 909人,受检率为92.4%。以日常生活视力计算,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分别为101和354例,患病率分别为5.29%[95%可信区间(CI):4.29%~6.30%]和18.54%(95%CI:16.80%~20.29%),盲的患病率与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糖尿病患病时间、是否患糖尿肾病、收缩压高低及晶状体核混浊度相关,中重度视力损伤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糖尿治疗方法、是否锻炼及糖化血红蛋白相关;以最佳矫正视力计算,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分别为70和187例,患病率分别为3.67%(95%CI:2.82%~4.51%)和9.80%(95%CI:8.46%~11.13%),盲的患病率与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糖尿病患病时间、是否患糖尿肾病、是否锻炼及收缩压高低相关,中重度视力损伤与年龄、文化程度、糖尿治疗方法及晶状体核混浊度相关。导致盲和视力损伤的首要原因均为白内障,其次是糖尿视网膜病变。结论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型糖尿病患者中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患病率较高,其主要原因为白内障和糖尿视网膜病变。(中华眼科杂志,2020,56:593-599)

  • 标签: 糖尿病 2型 视觉障碍 患病率 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江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福建省2015—2018年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结果,探讨乳腺癌筛查模式。方法对福建省35~64岁农村妇女提供乳腺癌筛查,以彩色超声(彩超)为初筛方式,发现可疑者转诊乳腺X线检查,彩超及乳腺X线4~5级者行病理学确诊。结果2015—2018年乳腺癌发病率分别为56.96/10万、94.41/10万、71.61/10万、73.05/10万,乳腺癌发病高峰年龄段为(46~55)岁,2015—2018年份原位癌构成比呈现上升趋势。彩超的灵敏度为79.06%、彩超异常行乳腺X线检查的灵敏度为91.88%。结论乳腺癌筛查项目的乳腺癌发病率高于地区肿瘤登记发病率,原位癌构成比上升,说明筛查工作初见成效。基于乳腺彩超检查为主的筛查模式灵敏度高,是目前较为适宜的技术方案。

  • 标签: 乳腺癌 筛查 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LK+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预后相关因素,建立一种治疗前预测其总生存(OS)的临床预后模型。方法选取监测、流行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涵盖18个登记处)中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诊断为ALK+ ALCL的1 602例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成训练组(1 122例,用于模型的构建和内部验证)和验证组(480例,用于外部验证)。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OS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选取独立预后因素建立ALK+ ALCL 3年、5年的OS列线图。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一致性指数(C指数)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与Ann Arbor分期进行对比,使用净重新分类指数(NRI)、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和决策曲线分析(DCA)对建立的模型准确性和效益进行评估。结果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全身症状、Ann Arbor分期、原发部位是ALK+ ALCL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据此建立预测OS的列线图。与Ann Arbor分期相比,C指数(训练组:0.726比0.597,验证组:0.777比0.639)、ROC曲线下面积(AUC)(训练组3年OS率AUC:0.758比0.620,5年OS率AUC:0.761比0.614;验证组3年OS率AUC:0.819比0.672,5年OS率AUC:0.832比0.656)、校准曲线均提示所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在验证组中,3年、5年OS率的NRI分别为0.866(95%CI 0.683~1.079)、0.922(95% CI 0.760~1.099),IDI分别为0.219和0.233(均P<0.01)。构建的OS预测模型3年、5年DCA比Ann Arbor分期有更大的临床净收益。结论成功建立了ALK+ ALCL的OS预测模型,可个体化预测生存结果。

  • 标签: 淋巴瘤,大细胞,间变性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预后 列线图 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4-2016年我国结核登记病例的时空分布特征,探测聚集区域,为结核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ArcGIS 10.0软件作为数据管理和呈现的平台,建立我国2004-2016年结核空间分析数据库,对结核病疫情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SaTScan 9.6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2004-2016年全国共登记结核病例13 157 794例,全国年均登记率为75.90/10万(27.95/10万~180.82/10万)。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结核发病呈聚集性分布,局部Moran’s I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西藏、贵州、广西和海南(省、自治区)为高-高聚集区域,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省、直辖市)为低-低聚集区域;局部G统计量热点分析结果显示,全国结核病疫情存在15个"热点"区域,其中3个"正热点"区域分别为新疆、西藏和海南(省、自治区),12个"负热点"区域分别为北京、天津、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安徽、上海、山西、河南和吉林(省、自治区、直辖市)。利用SaTScan 9.6软件进行分阶段时空扫描分析,3个阶段共探测出12个聚集区域,每个聚集区域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结论2004-2016年我国结核病疫情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年均登记率并非随机分布,呈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分阶段时空扫描聚集区域逐渐减少,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高风险地区仍持续存在,需重点关注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 标签: 结核病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自相关分析 时空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海省人间布鲁氏菌(布流行规律与趋势,对2005-2019年布鲁氏菌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为制定青海省布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青海省2005-2019年布报告数据,描述和分析其时间、地区和人群三间分布。采用BCSP31聚合酶链式反应(BCSP31-PCR)、AMOS聚合酶链式反应(AMOS-PCR)和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16)方法鉴定布鲁氏菌分离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2005-2019年青海省累计报告病例577例,平均发病率为0.07/10万,不同年份差异有统计意义。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集中在每年的3-10月。577例病例分布在6个自治州(市)的31个县(市、区)中,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是门源回族自治县(22.88%,132/577)、天峻县(10.57%,61/577)、西宁市(10.57%,61/577)、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0.51%,58/577)和海晏县(9.53%,55/577)。年龄范围8~82岁,男女性别比为1.8∶1(374/203),职业分布以牧民为主(47.83%,276/577)。从人全血中分离的10株菌株均为羊种Ⅲ型布鲁氏菌,分为5种基因型(2种基因型为单基因型,3种基因型为相同基因型),MLVA-16分型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同青海省已发表文献的26株羊种Ⅲ型布鲁氏菌的遗传关系较近。结论青海省布病疫情呈回升趋势,应加强人群监测和疫情通报,MLVA-16分型呈基因多态性,提示MLVA-16可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分子流行溯源调查,以提高布监测能力。

  • 标签: 布鲁氏菌病 流行特征 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 。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年 1月至 2020年 1月期间流行性出血热患者 90例的临床资料,对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来更好的控制疾病。分析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时间分布情况与发病人群分布情况。结果: 流行性出血热一年四季均会发病,但仍存在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其中高发季节为 3~ 6月份及 10~ 12月份,此两季节中死亡率也相对较高。流行性出血热 3~ 70岁均可发病,高发年龄段为 20~ 45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农民发病率高于工人及学生 /野外作业者。结论: 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措施较多,通过灭鼠与接种疫苗可有效控制疾病,对高危人群实施健康教育可提升其健康意识,最大程度上降低疾病发生率。

  • 标签: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特征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市手足口流行特征,探讨日均气温对手足口发病的短期滞后效应。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市西城区、朝阳区以及昌平区手足口的病例资料以及同期气象数据,利用分布滞后模型探索北京市气温与手足口发病的累计相对危险度与短期滞后效应。结果2009至2018年北京市西城区、朝阳区以及昌平区累计确诊手足口97 210例。手足口年发病率在各区存在差异,西城区的年均发病率最低,为71.83/10万;三区合计年均发病率为146.89/10万,病例集中于每年5~7月,并在10~11月出现小高峰。男女发病比例为1.49∶1,患者年龄为3.08(1.89,4.39)岁,6岁以下患儿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Z=-30.11,P<0.01)。分布滞后模型显示日均气温对手足口发病的累计相对危险度曲线呈双峰分布,峰值出现在4 ℃和26 ℃,累计RR值分别为1.36(95%CI:1.05~1.76)和1.35(95%CI:1.10~1.66)。结论北京市手足口年发病率在各区存在差异,西城区的年均发病率最低;此外,手足口发病存在季节性,春夏季发病高于秋冬季;日均气温对手足口的发病存在滞后效应,且高温和低温对手足口发病的影响存在差异。

  • 标签: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 分布滞后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男男性接触者艾滋流行趋势与性行为特征。方法:对2015年~2018年期间和男性有过肛交或者口交性行为的男性作为此次调查对象,借助分类滚雪球的方式对符合条件的调查对象进行筛选,由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予以匿名调查,问卷调查后将采集血样送到实验室检验。调查内容有社会人口特征以及性行为特征。结果:2015年~2018年期间总计调查8145例男男性行为者,年龄主要在20~30岁内,未婚较多,本省所占比例高,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较多;2015年~2018年期间男男性行为者在娱乐场所、公园、公厕寻找性伴侣;最近半年同性性行为每次都使用安全套比例越来越高;最近半年和异性性行为每次使用安全套比例不高;吸毒史较少,性病史有一定降低。结论:男男性接触者艾滋HIV感染率有一定升高,需予以针对性措施,促使此类人群进行安全性行为,使HIV的蔓延得到有效遏制。

  • 标签: 男男性接触者 艾滋病流行趋势 性行为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山西省人间布鲁菌(简称布)的流行情况,为制订防治措施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方法,收集山西省2008-2017年"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布监测数据,分析发病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结果2008-2017年山西省共报告布病例54 84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37/10万,年发病率波动在8.34/10万~23.53/10万,共报告1例死亡病例(2015年)。2014年报告发病率最高,为23.53/10万;2017年报告发病率最低,为8.34/10万。布发病主要分布在晋北地区,大同市报告病例最多,为13 998例,占25.52%;朔州市的报告发病率最高,为49.68/10万。每年各月均有发病,发病高峰集中在3-7月份,占60.11%(32 966/54 845)。40~64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占64.73%(35 502/54 845)。农民病例数最多,占82.97%(45 504/54 845)。结论山西省布整体疫情较以往有所控制,局部地区疫情活跃,疫情波及范围和人群均有扩散。应深入开展对重点发病人群布防护知识的宣传,提升高危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流行病学特征 疫情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深圳市坪山区2011—2018年手足口流行特征,为进一步做好全区手足口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1—2018年上报的居住地为深圳市坪山区的手足口病例,采用描述流行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11—2018年深圳市坪山区共报告16 606例手足口,年均发病率为568.89/10万;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呈双峰分布,5、6月为全年的最高峰,9、10月为次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坪山、龙田和坑梓街道,分别占病例总数的32.10%、20.64%和20.28%;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0~5岁,共报告病例15 789例,占病例总数的95.08%;病例的职业主要是散居儿童,占病例总数的81.01%。结论2011—2018年深圳市坪山区手足口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我们应重点采取有效和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加强5岁及以下散居儿童的手足口防控工作,达到控制手足口流行的目的。

  • 标签: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 EV-A71 CV-A16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山东省菏泽市人间布鲁菌(布流行特征,为制定布防控措施和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流行方法对菏泽市2014-2018年人间布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2018年菏泽市共报告布1 498例,年均发病率3.52/10万,发病率以2014年最低(1.74/10万),至2018年上升至5.23/10万,临床诊断137例(9.15%)、实验室确诊1 357例(90.59%)和疑似病例4例(0.27%)。54.54%的病例发生在每年的3-7月,病例数居前三位的是牡丹区、郓城县和曹县,共913例,占全部发病数的60.95%。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16∶1,以30~<70岁组为主(80.80%),多为农民(82.84%)。患者从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0~1 096 d,≤90 d占90.59%。2016年11-12月,牡丹区暴发布病疫情,共报告病例157例。结论菏泽市布流行呈上升态势,以男性和中老年农民为主,因此有必要加强重点人群的宣传监测,同时尽量缩短确诊时间。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环北部湾7城市2014—2016年手足口流行特征,为制定环北部湾城市群手足口跨区域化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方法对2014—2016年环北部湾7城市手足口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2016年环北部湾7城市手足口发病例数73 066例,年均发病率是87.78/10万;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发病高峰为4—7月和9—11月;年均发病率前3市为崇左(152.98/10万)、玉林(137.40/10万)、防城港(106.48/10万);病例以≤3岁儿童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68∶1。结论环北部湾7城市需紧跟国家战略决策,打破区域限制,探索构建手足口防控机制。

  • 标签: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特征 EV71疫苗 防控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顺义区北小营镇手足口流行特征及发病现状,为有效开展手足口病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全民健康信息化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 2014~ 2018年北小营镇手足口病例及手足口个案调查表,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北小营镇共报告手足口 365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 184.84/10万,男女发病比例 1.45:1。病例主要集中在 5~ 9份,以 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发病总数的 86.03%,主要为 散居儿童( 56.44%)与 托幼儿童( 31.78%) 。结论:顺义区北小营镇手足口病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形势依然严峻。应加强 5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的防控工作,加强对托幼儿童及学生等重点人群的疫情防控措施。

  • 标签: 手足口病 流性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对西安市手足口聚集性疫情进行流行和病原学分析,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方法,分析西安市2013—2018年手足口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结果西安市2013—2018年共报告手足口聚集性疫情4 221起,涉及病例12 301例。聚集性疫情每年主要发生在4—7月。雁塔区、长安区和未央区的累计疫情数位居全市前3位。疫情发生场所以托幼机构为主。疫情的肠道病毒阳性检出率为55.37%(1 620/2 926),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为主。疫情发生报告间隔与疫情持续时间、发病人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727和0.502,P<0.05)。结论西安市手足口聚集性疫情主要发生在托幼机构,春夏季高发,应加强高发区县的疫情监测、报告管理、病例标本采集检测工作,以有效控制聚集性疫情。

  • 标签: 手足口病 聚集性疫情 疾病监测 流行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 2015- 2019 年呼伦贝尔市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情况,分析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特征。方法:收集 2015 年 1 月 1 日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呼伦贝尔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监测数据,以旗市区为单位,按现住址、已审核、发病日期、年龄、性别、职业选择病例;使用 Excel 软件将各项数据制作成图表进行分析。结果:呼伦贝尔市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季节为每年的 11 月至 12 月;病例分布有明显的地区性,主要分布在莫旗和鄂伦春旗地区;发病年龄集中在 40 ~ 54 岁;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 3.03∶1 ;主要发病职业为农民,占所有病例的 36.18% 。

  • 标签: 流行性出血热 病例 流行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甘肃省庆阳市人间布鲁菌(以下简称布流行特征,为进一步加强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0-2019年庆阳市人间布病例资料;自甘肃省统计年鉴收集人口数据;自庆阳市农业农村局收集羊只检疫信息等资料。运用描述流行方法分析2010-2019年庆阳市人间布发病三间分布特征。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人间布发病数与羊只血清阳性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010-2019年庆阳市共报告人间布2 387例,年均发病率为1.05/万,无死亡病例。2015年发最多,发病率为2.98/万;4-7月份发病多见,占总病例数的52.49%(1 253/2 387)。发病人数最多的是镇原县(476例),其次为环县(456例)、合水县(410例)。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89∶1.00(1 773∶614);年龄以30~59岁为主,占总病例数的67.53%(1 612/2 387);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1.54%(2 185/2 387)。各年度羊只血清阳性率范围为0.33%~4.79%,经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χ2 = 10 412.594,P < 0.01)。人间布发病数与羊只血清阳性率之间呈正相关(rs = 0.802,P < 0.05)。庆阳市人间布卫生系统防控措施以宣传和加强医疗救治为主,而农牧部门以羊只免疫为主。结论庆阳市人间布发病时间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呈春夏季高发;发病人群主要以男性青壮年为主;发病地点主要分布于畜牧养殖业较多的地区。防控措施主要是控制羊间布发病,同时兼顾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流行病学特征 防控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04-2018年四川省钩端螺旋体(钩体流行特征,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钩体数据来源于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和11个监测点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方法分析,采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地图绘制,采用SaTScan 9.1.1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描述钩体时空聚集性特征。结果2004-2018年四川省报告钩体发病2 834例,死亡41例,发病率0.23/10万,死亡率0.003/10万,发病趋势波动向下。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主要集中在8月下旬至9月底,较水稻收割时间晚1~2周。男性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05∶1;发病率较高的为50~65岁组。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2.75%(2 345/2 834);其次为学生,占12.74%(361/2 834),但2011年后学生病例报告极少。高发地区在南部长江流域沿岸马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县)、沐川县等和东部嘉陵江流域仪陇县之间不断交替。时空扫描聚集性分析发现2个高发聚集区域(P<0.001)。11个监测点2004-2018年平均鼠密度为5.44%(14 351/263 767);主要野外鼠种有四川短尾鼩(占69.07%)、黑线姬鼠(占12.73%)等;其中黑线姬鼠密度介于4.60%~0.19%之间,呈持续下降趋势,2018年达最低水平。鼠肾标本培养钩体阳性率的各年度间也呈下降态势。2007-2018年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4.52%(3 271/13 339),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近年未出现菌群的更替。结论2004-2018年四川省钩体发病水平极低,季节特征符合稻田型流行特征,人群以老年农民为主;高发地区在长江和嘉陵江流域周边互相交替。黑线姬鼠密度和带菌率均较低;主要流行菌群持续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

  • 标签: 钩体病 流行病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