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内蒙古草原牧区属于干旱草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近年来正在加速城市化发展进程。无论属于西部沙化地区的鄂尔多斯市,还是属于中部典型草原地区的锡林郭勒盟等干旱牧区都在推行城镇化进程。推行城镇化进程的目的是以生态恢复为前提,使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早日享受更舒适的、更便利的城市生活,使他们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但是我们从生态人类的视角审视干旱草原地区的人地关系史时,发现这里推行城市化建设并不只是当代人的所为。辽金元等历代王朝也曾建设过大型都市。但由于诸多生态因素的限制,元上都等曾经的草原都城变成了“拥抱着巨大文明的废墟”。通过分析元上都遗址的生态环境条件,强调今天以城镇化为主导的干旱草原牧区发展模式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因素的生态人类观点。

  • 标签: 城镇化 元上都 生态因素
  • 简介:医学的文化研究,其核心在于医学可以开启一扇了解当地文化经验与日常生活的窗户,包括鲜活的身体生命、日常生活、本地人的历史意识等。同时医疗的重要性在于医者必须干预真实的生命,而这些生命一定带有形形色色的特征及其各色各样的不适。知识存在于社会中,追踪“社会中的知识的生命”,可以为人类和人文科学乃至注重实践的医疗相关人员提出许多有趣的哲学和实践层面的问题。

  • 标签: 医学 民族医药 文化人类学 民族志
  • 简介:人类最大特点就是如何用分群的方法、分类的角度,而不是个体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在整个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调查研究是比较重要的,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既要注重质的研究,也要擅长使用量的研究方法。但是最为重要的,人类研究还应该加强概念提炼。以往的人类研究都是描述太多,而提炼太少。中国的人类研究需要往这个方向努力。

  • 标签: 人类学 概念提炼 调查研究
  • 简介:2008年是多事之秋的一年,也是有史以来,中国首次向全世界公开展示自己文化形象的一年。在座的各位都是这些事件的亲历者。作为学者,我们没有其他奢望,唯一想做的就是从人类跨学科的视野将中国文化展示或书写出来。人类诞生于19世纪后半叶,看上去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实际上它应该从苏格拉底开始,其前身是希腊德尔菲神庙中那句古老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尽管国外人类界不断革新,但中国人类研究目前基本上还是在沿袭凌纯声、费孝通先生的路数。我们没有资格来评价这些大师,但觉得这种研究范式存在一些问题。

  • 标签: 文学人类学 中国文化 第四届年会 学术总结 符号经济 “认识你自己”
  • 简介:<正>宗教绘画表达的是“所知”而非“所见”。因此,藏传佛教壁画的制像方式也是如此,以象征、暗喻宗教教义为目的,对世间万物的形象进行取舍、概括,进行抽象加工,通过符号化、程式化的手段提炼出绘画语言。纵观佛教绘画的演变,壁画中供养人、医学唐卡的出现,是佛教文化中融入了现实生活场景

  • 标签: 内蒙古西部地区 美岱召 佛教壁画 大雄宝殿 藏传佛教 佛教绘画
  • 简介:语言人类是西方人类的重要分支学科,与文化、考古人类、体质人类并驾齐驱。我国的语言人类研究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把它作为一个学科概念提出是较为晚近的事情。从目前人类的研究状况看,国内语言人类的成果还不够丰富,

  • 标签: 语言人类学 文化变迁 土家族 传承 西方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 简介: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城乡文化差异普遍存在。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鄂伦春族农民工子女,由于家庭背景与早期的文化习得与城市学校文化之间存在异质性和不连续性,当他们进入城市接受教育时,必然面临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冲突与压力。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如果学校采取措施不当,将加剧学生心理调适上的困难,并导致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出现障碍。因此,而实行“城乡文化整合教育”有助于城区鄂伦春族农民工子女文化适应问题的有效解决。

  • 标签: 鄂伦春族农民工子女 城乡文化差异 文化适应 教育人类学
  • 简介:"开路"是流传在河南省桐柏县的民间丧葬文化遗产,是丧葬仪式中的民俗舞蹈。本文从舞蹈人类的视角,运用田野调查、文献分析和宗教仪式理论等方法,通过对桐柏山区民间丧葬仪式舞蹈"开路"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仪式过程、内容、神仙系统、八卦舞谱、仪式音乐的艺术特征等进行解读,揭示了民间丧葬仪式中的舞蹈与民俗民风之间的关系,探索古老的八卦舞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在中国舞蹈传承与发展中的价值。

  • 标签: 舞蹈人类学 桐柏县 丧葬仪式 “开路” 八卦舞谱
  • 简介:黄一瀚的“卡通一代”的最突出的意义和特点是:他第一次以装置艺术的方式介入当即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我这儿的“日常生活”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指在这种生活语境中,直接完成人的社会再生产。黄一瀚的“卡通一代”正是站在南中国的这块市场经济发展最为健全的土地上,率先表达了在中国传统亘古未有的商业化浪潮中人的再生产的人类忧患。

  • 标签: 卡通 大众文化 人类学 日常生活 快餐文化 自然母体
  • 简介:1999年7月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我远赴新疆师范大学做了一名大学教师。举世公认,大学教师不仅给学生布置功课,自己也有三项“功课”要做,就是学术研究、教书育人和社会服务。我是一个新手,对于功课是不敢放松的,再加上临走时,我的学术启蒙导师钟进文博士特地为我举行了家庭晚宴,鼓励我进一步深入研究裕固族文化。他的教诲我至今铭记在心,不敢怠慢。

  • 标签: 传统文化 社会服务 裕固族 新疆师范大学 学思 人类
  • 简介:人类交流日益频繁的21世纪。学术研究中的跨学科探索已成为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研究者意识到多学科视野的整合有助于学术的整体现照.音乐教育也不例外。本文旨在探讨音乐教育人类观念与方法的借鉴与应用,择取几点加以论述,以表达笔者对该论题的部分思考。

  • 标签: 音乐教育学 人类学 文化 局内人局外人
  • 简介:纳日碧力戈教授认为,在双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上存在两个主要问题,即少数民族主体性的缺失与研究单位弹性的缺乏。如何科学地制定双语教育政策,纳日碧力戈教授建议:第一,在双语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加强平等的生命体之间的对话;第二,在双语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有’而能‘超越”’的思想处理生命体之间的平等性和族群之间的差异性;第三,在双语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要通过领会语言人类中“符号”和“指号”之间的关系来处理大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第四,借鉴解释人类家格尔茨的“modelfor”和“modelof”的观点确立少数民族在双语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主体性。

  • 标签: 双语教育政策 少数民族 生命体 主体性
  • 简介:以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为例,从人类的学科视角,对蒙古族哈达文化进行阐释和分析。通过论述哈达在蒙古族仪式生活中的使用情况,分析得出哈达的文化角色是仪式用品、礼仪用品与礼物;进一步探讨了哈达文化的社会文化功能,总结出哈达文化具有表达性、工具性以及文化表演、文化认同与传承的功能。

  • 标签: 哈达文化 文化角色 社会文化功能
  • 简介:本文从文化与哲学人类的视角,论述巴赫金的审美人类思想的独特价值,主要包括从神话到小说体裁、从原始生存到文学狂欢以及审美人类文学批评三个方面。论文指出,其审美人类思想挖掘了民间文化的巨大力量。从而建构了文本与文化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复杂的中介机制。

  • 标签: 巴赫金 审美人类学 小说体裁 狂欢
  • 简介:神农代表着一个氏族,她源于距今9000年左右古武陵地区的农耕部落。古武陵地区有适宜上古人类居住的自然地理条件。有远至200万年前的建始人类遗址,近至7000-8000年前的洪江高庙文化遗址,旧石器时代遗址绵延不断。这一带是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之地,中国历法的起源之地、中国最早最大的部落遗址和城市遗址所在地,中草药药源地和中国最早文字发源地,这些依据表明,古武陵地区是我国上古时代神农氏族的发源地。

  • 标签: 神农氏族 发源地 武陵地区 炎黄文化
  • 简介: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政治人类不断遭受质疑和挑战,新政治人类适时而变,打破以1940年《非洲政治制度》定义政治人类的界限,将政治人类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权力",使得政治人类的研究视角无限延伸。新政治人类关注人类社会中的一切政治现象,关注人类自身存在的价值、人的精神、探寻人类社会的治理模式以及人类权力的产生和异化等问题。新政治人类的研究在当今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下抓住了政治体系变革的关键,相比于传统政治人类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 标签: 传统政治人类学 新政治人类学 人类学政治化 权力要素 田野研究
  • 简介: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时间的流逝让人惊觉。不久前,人们还在谈论如何迎接21世纪,一瞬间,我们已经实实在在地身处在这个新世纪当中了。年轻一代对时间的流逝或许能满不在乎,可我这个已是耄耋之年的人,顿时平添了“逝者如斯夫”、“时间不等人”的感觉。……

  • 标签: 21世纪 社会进化论 文明观 西方中心主义 文化人类学
  • 简介:苗族的人类研究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其成果蔚为大观。本文对此从四个方面做了简略的概述及评价:一、早期西方冒险家、传教士对苗地和苗族各支系的一般描述阶段:二、二十世纪初期——中期,西方学者和早期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中国学者对一些苗族地区进行的人类调查和研究;三、本民族的知识分子对本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进行的早期调查研究活动;四、上世纪中期——迄今,国内外苗族研究的广泛开展。

  • 标签: 苗学 百年 简溯
  • 简介:二、文学人类方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回应自1895年严复译《天演论》,人类的知识便开始冲击和改造着二千年来自成体系的国学传统,并在思想界引发一场以"自强保种"为号召的轩然大波。本世纪初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大变革进程和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展

  • 标签: 原型批评 人类学理论 人类学研究 西方文学 神话思维 批评模式
  • 简介:人类片诞生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为了达到事物本质的"真实",人类片的拍摄方法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得到提升与完善。本文主要以《北方的纳努克》、《夏日纪事》、《三节草》等经典的人类片为例,探讨人类纪录片拍摄的基本方法及其价值所在。

  • 标签: 人类学片 田野调查 参与观察 跟踪拍摄 本位视角 分享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