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6 个结果
  • 简介:<正>一、引言一个人怎样才能理解他(她)自身的存在?他的存在怎样使他的理解达到一种真理?这两个不同的问题,是与人类生存的本性攸关的两个生存性问题,东西方都有相当多的哲学家在探讨它们;然而,这两个问题在今日更有新意,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因为,哲学家的麻烦之处就在于:滋养和培育他们心灵的那些思维习惯和传统往往又成为他们的桎梏。因而,人们在洞察和思索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时,需学会使自己首先摆脱束缚。海德格以下的疑虑与上边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处:

  • 标签: 海德格尔 有限性 孔子 本体论意义 人类生存 真理性
  • 简介:弗朗兹·法农的反殖民主义思想融合了多种理论资源,他通过精神分析的视角揭示了黑人在面对殖民统治时内心的动荡不安以及他们在身份认同上陷入的严重危机。与法农所运用的精神分析具有同样效果的是,他与黑格辩证法的对话在认识层面进一步祛除了这一欧洲思想的消极影响,并论证了殖民主义造成的恶果;在对马克思辩证法的修正中,法农明确了斗争的方向,这些都为他的反殖民主义立场打下了更为坚实的思想基础。

  • 标签: 弗朗兹·法农 黑格尔-马克思辩证法 曼诺尼 殖民语境
  • 简介:本文分析的重点在于将社会运动研究放置于历史社会学视域之下,对社会运动研究代表人物之一梯有关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理论进行论述,并以其一部著作为个案,探讨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研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理路,从而回应社会运动研究过程中的内在理论关怀。

  • 标签: 梯利 历史社会学 社会运动 集体行动
  • 简介:初中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开展和加强中学生学习指导方面的研究也早已开始,可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不少初中学生还是深深地陷入被动学习的困境中难以自拔。那么,初中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严重程度终究如何?他们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方面的薄弱环节又在哪儿?

  • 标签: 初中生 学习方法 指导
  • 简介:本文在脑的四个功能系统学说的基础上,提出脑能态理论,研究有意识、无意识和潜意识.讨论有意识、无意识、潜意识的脑机制,指出有意识、无意识、潜意识的统一性.

  • 标签: 意识 无意识活动 脑区能态理论 潜意识
  • 简介:大易深处是科学──易卦与组设计研究王俊龙易卦与组合设计具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自然是相互的:已有的组合设计理论及其成果有助于加深对易卦的认识,同时,易卦所具有的无穷启悟功能也引导着我们从某种特殊的角度对组合设计作进一步地研究。怎样在易卦的启发下进行...

  • 标签: 区组设计 二进制数码 格雷码 乘法规则 易卦 组合设计
  • 简介:崇文回民婚姻介绍所是由下堂子胡同居委会两位回族妇女干部马淑兰、赵玉秀同志办起来的,办公室就在下堂子胡同36号居委会内,因陋就简,混合办公。男女青年申请登记表格是打字油印的。通讯联系大都采用信函,有时还要步行通知。收费标准男女各二元,如第一

  • 标签: 妇女干部 北京市崇文区 通讯联系 夜阑人静 太远 收费标准
  • 简介:上海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宗教场所成为一个重要的对外窗口,它是体现党的宗教政策落实和宗教信仰自由的重要标志。宗教场所的合理布局和完善的配置又是满足信教群众正常宗教活动的需要,体现了上海城市社会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今年7月,上海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市民宗委)领导向学术界提出了这一课题,为此,8—9月间我们在普陀进行了先期调查。

  • 标签: 普陀区 宗教场所 宗教工作 上海 玉佛寺 基督教
  • 简介:住宅环境景观设计学是近年来新提出的一种景观设计理论。它把建筑、规划和园林环境的设计合为一体,从大的角度来研究和改善整个住宅的景观环境。过去,住宅环境景观设计主要强调的是组织人活动的场所,而园林景观设计则注重于视觉美和意境美的营造。在全球化、区域化、城市化的今天,人们对住宅环境的生态性和整体性的重视已达成一定的共识。

  • 标签: 环境景观设计 住宅区 景观设计学 设计理论 景观环境 组织人
  • 简介:关于个人与社群谁更优先和本质的辩论,在黑格那里是一个伪问题。在黑格的自由—权利辩证法政治哲学看来,法权—道德—伦理,以及家庭—市民社会—国家,都是人类自由本质实现的不同方式或环节。它们既不是平行的具有同等价值的罗列,也不是严格按价值或本体论优先次序的前后排列,而是共同构成人类自然、道德和理性三种根本自由本性及其具体权利获得全面实现和发展的有机整体。因此,个人与社群或个体自我与伦理共同体,实际上是个体生命中自在统一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品格的外在实现和存在形式,属于个体自我全部内容获得整体性表现的有机构成要素。谁都不是固定静止的起点或终点,它们共同处于人类自由—权利及其社会制度的永恒运动发展中,亦即人类自由和理性精神愈益发展和成熟的历史文明进程之中。

  • 标签: 黑格尔 自由—权利辩证法 个体自我 伦理共同体
  • 简介:麦金太曾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过深入研究,多元的文化背景、对伦理始终如一的追求使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形成了与其他英国新左翼思想家类似的本土化属性,期间经历了走向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研究、反思马克思主义直至远离的阶段性过程。麦金太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研究过程具有三个特点,分别是以伦理学研究作为最终主旨的目的性、与本国社会及社会主义实际进展的相关性和在一定程度上与英国新左翼运动整体发展保持的同步性。

  • 标签: 麦金太尔 马克思主义 本土化 人道主义 新左翼
  • 简介:“诗”是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核心概念,“共和主义”传达的是浪漫主义者弗里德里希·施莱格(以下简称弗·施莱格)的政治理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于弗·施莱格以“诗”的方式表明其政治立场。从“诗”与共和主义的逻辑与历史的维度可以看到,弗·施莱格把“共和主义”解释为一种历史的发展秩序,是“诗”的形而上学。而浪漫主义形而上学思想的实质,是对知识论形而上学的批判,是以“诗”的方式追求人的完整性。因此,在“诗”与“共和主义”概念之间,并非只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同时,二者的前后连贯性本身就表明了弗·施莱格关于进步与反思的观念。

  • 标签: 共和主义 形而上学
  • 简介:在汉斯·约纳斯看来,导师海德格的“纳粹公案”暴露了他个人的道德软弱,更彰显了其哲学思想中的“伦理真空”。他揭示了海德格存在主义当中蕴含的本体虚无主义、反律法主义因素,并进而批判了德国哲学观念论传统遗忘身体与自然的缺陷。在此基础上,约纳斯通过生命现象学的建构实现了一次“身体-自然转向”,最终走向责任伦理学,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海德格的存在论。

  • 标签: 伦理真空 虚无主义 身体-自然转向 生命现象学
  • 简介:《安提戈涅》是古希腊著名悲剧,也是西方哲学史中的重要话语元素。在《精神现象学》《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黑格和施蒂纳将《安提戈涅》作为理论架构的要素,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此进行了总评和阐发。黑格与施蒂纳在《安提戈涅》中的张力,意味着历史、价值、文化如何进入现代性的根本问题。因而,表面上马克思谨慎赞同黑格的对象化处理方式,但施蒂纳的《安提戈涅》阐述中蕴含了更具突破性的现代性意蕴,直接改变了马克思的思维轨迹。文章通过分析三者在《安提戈涅》问题中的思想纠葛,厘清马克思对两人的真正判定,一探马克思向现代性语境中虚无主义问题的转向。

  • 标签: 《安提戈涅》 现代性 悲剧 马克思 施蒂纳
  • 简介:《〈黑格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1844年发表在《德法年鉴》第1、2期合刊上的政论著作。其中首先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问题。他以时代的高度揭露批判了德国现实社会制度的落后性和反动性,揭示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局限性和虚伪性。阐述了人的解放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实现人的解放的前提和动力问题。论证了革命理论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新哲学与无产阶级之间"头脑"和"心脏"相同一的密切关系。这部著作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观与政治观转向了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 标签: 法哲学 人的解放 现代国家 物质武器 精神武器
  • 简介:上世纪60年代规范伦理学的复归是伦理学理论的一个发展,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规范伦理学必然会碰到这样一些理论困境:道德规范的根源如何确认?道德规范的确证是否可能?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如何保证?道德规范如何适用于人之外的世界?

  • 标签: 规范伦理 存在哲学 约束力
  • 简介:本文试图回到基督教思想批判的角度来审视马克思和黑格的关系。从马克思家庭环境以及马克思青年时代在青年黑格学派的活动出发,通过基督教思想批判的视角,来重新反思马克思和黑格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马克思基于无神论的立场,对基督教思想的批判中。当然,这种关系缺少足够的直接的文本材料来直接说明。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关系不存在,只是较为隐秘而已。如果从一个宏观的、系统的视角,不仅来审视马克思的著作体系,而且来审视黑格的著作体系,那么还是可以将其把握的。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基督教 思想 批判
  • 简介:孙正聿教授关于辩证法研究的三个重要观点是:(1)辩证法不是抽象的形式方法,而是具有实体性内容的;(2)辩证法的批判性特别地体现为思想的前提批判;(3)在把握辩证法的近代演变之际,需要开展其当代形态的研究。基于对孙正聿教授上述观点的评论以及对辩证法的进一步阐释,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和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以社会现实为实体性内容的,正是这一点构成了对主观思想及其外部反思的决定性超越,因而通过辩证法而开展的前提批判在哲学上具有特定的原则高度。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黑格尔哲学 辩证法 主观思想 社会现实
  • 简介:黑格的《精神现象学》在某种意义上亦可作为一种生命哲学和生命伦理学,它所阐明的精神运动的各个环节都饱含着对于生命的深度关切,毋宁说,《精神现象学》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精神表征,由此这种生命向度在其构筑的精神体系之中成为内在的伦理价值旨趣。在生命哲学与生命伦理学的语境下阐释《精神现象学》的生命向度,指明生命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中的各个环节及其辩证运动过程,可为当下生命伦理精神的构建提供一种可能的哲学基础和精神质料。

  • 标签: 精神现象学 生命伦理学 生命 向度
  • 简介:日常生活批判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总趋势总问题之一。亨利·列斐伏是此思想转向的重要推动者及其代表人物之一。但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与众多的现象学家、生命哲学家以及存在主义者的学院派生活哲学研究有所不同,他始终坚持用辩证法研究批判现代社会中的日常生活现实问题,这也是我们研究其思想的最重要原因。他在其漫长一生的不同阶段,分别为我们提供了几种日常生活的辩证批判视角。其前期基于一种总体性辩证法立场而提出了瞬间性日常生活革命想象,后期则明显站在消解总体性的立场上,而分别提出了差异性的都市生活空间生产辩证法与身体化的生活节奏分析哲学。列斐伏日常生活批判哲学从总体性革命想象向差异性的空间—节奏分析之视角转换过程,一方面表明了西方激进左派所面临的现实理论困境,但另一方面也彰显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研究重大社会生活问题中的强大优势与持久生命力。他的日常生活革命、空间的生产与节奏分析三个视角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生活哲学研究中广为采纳与运用的理论方法模型。

  • 标签: 日常生活批判 列斐伏尔 辩证法 空间 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