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前急救患者诊治中应用前急救创伤评分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前急救患者138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69例与试验组6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前急救,试验组采取前急救创伤评分方法急救,对比两组急救满意度、临床急救效果。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急救满意度分别为97.10%、78.26%,试验组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转运死亡率、植物生存率、伤残率及治愈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急救中应用前急救创伤评分法,可减少患者死亡,提高预后,促进急救满意度提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

  • 标签: 诊治效果 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创伤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前急救中应用初级创伤救治原则的效果。方法采用PTC原则对95例患者进行院前急救,在急救过程中向目击者询问情况及利用担架抬患者上救护车,到医院后,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进行针对性强及简单有效的检查。结果27例表现为呼吸困难,经过应用PTC原则后,存活26例,死亡1例;54例昏迷,急救后,存活53例,死亡1例;14例出现休克症状,急救后存活12例,死亡2例。结论应用PTC原则可以有效发挥前急救的作用,可推广使用。

  • 标签: 院前急救 初级创伤救治 应用 原则 PTC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对感控制率产生的影响。 方法:抽取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1 月我院的住院患者 96 例作为实验样本,将其以双盲法作为依据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 48 例。对照组予以的是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的是护理质量管理,进行分析和比较的是两组的感控制率。 结果:研究组医院感染率比对照组的医院感染率降低,组间有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升护理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借鉴价值。

  • 标签: 院感控制率 护理质量管理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市前急救护士离职意愿的影响因素,为降低前急救护士离职率、稳定前急救护理队伍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北京市2所急救中心的前急救护士为调查对象,于2019年9月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线上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主要人口学特征、工作量、医患关系、职业认同、职业倦怠以及离职意愿。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秩和检验及Kappa一致性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340份,其中141人(41.5%)表示偶尔考虑离职,40人(11.7%)表示经常考虑离职,职业认同得分为(33.29±6.00)分,职业倦怠得分为(63.70±14.90)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工作单位、健康自评状况、职业认同水平、职业倦怠水平、工作年限、工作量、医患关系以及职称晋升压力的护士离职意愿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职业倦怠水平、平均每班次出车次数、健康自评状况与离职意愿呈正相关,职业认同水平与离职意愿呈负相关(P<0.05)。结论北京市前急救护士离职意愿较高,建议相关部门建立合理排班制度并增加岗位人员配置;建立院前急救护士分流政策与职称晋升制度,并设立岗位风险特殊津贴;培养医疗救护员承担患者转运和搬抬工作,以降低前急救护士的离职意愿。

  • 标签: 卫生人力 院前急救 护士 离职意愿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前急救是指患者在发病时由医护人员或目击者在现场进行的紧急抢救,是急诊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挽救患者生命和医院处理赢得时间和治疗条件。前急救是短暂的,是应急性的,经过简单急救后,病人还要转送到医院急诊科继续救治。做好途中运送和救治其目的是为了争取抢救时机,保证将病人运送到医院得到更好的救治;没有医院的继续救治,前急救的效果也是很难巩固的,甚至会有继续恶化的可能性。对前急救的认识应提高到社会对急救工作的需要上来,提高到评价一个城市急救工作水平和能力高低上来。本文分析前急救调度工作中存在问题,探讨相应对策,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预见性护理在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6年7-10月接诊的120例前急救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预见性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抢救时间及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前急救患者进行科学、恰当的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的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院前急救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了解黄石地区院前急救的主要疾病谱以利于“120”前急救水平的提高。方法:收集整理2012年全年共1596例前急救患者的救治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急救疾病谱中占前5位的依次为创伤(包括车祸伤)、神经系统疾病(以脑血管病为主)、心血管系统疾病、醉酒,腹痛查因(包括泌尿系结石)。结论:以前急救患者疾病谱为相关依据,加强前急救人员的急救培训,更好的提高“i20”前急救水平。调度指挥中心能根据黄石地区特点,合理配置资源,更好的完善前急救体系。

  • 标签: 院前急救 疾病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四诊对前对症急救的作用。方法运用中医四诊的望、闻、问、切方法快速判断威胁病人生命的最为危急、严重的病症,为采取初步诊查、处置措施提供依据。结果中医四诊能快速、正确判断病人的主病、主症,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现代诊查方法确切检查或直接展开急救,让急危重症病人得到及时诊治,效果满意。结论中医四诊方法在前急救中正确和灵活应用,可进一步提高院前对症急救的效率和准确性。

  • 标签: 中医四诊 院前急救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呼吸护理对急性心衰患者预防院内感染的效果作用。方法随机选取48例急性心衰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4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上采取呼吸护理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患者各项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治疗相比,患者更加满意呼吸护理方法,能减少感染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心衰患者 呼吸护理 预防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PDCA循环运用在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价值。方法随机将急诊患者60例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急救护理,而观察组则运用PDCA循环法,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以及急救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上将PDCA循环运用在前急救护理管理中效果显著。

  • 标签: 院前急救 PDCA 护理管理
  • 简介:根据新时期军队疗养"健康调养维护、特勤疗养训练、健康鉴定评估、慢性病康复治疗、急特伤病救治和心理调试干预"的使命要求和功能定位,总部提出了创建研究型疗养的战略部署。1从认知方面切入,创建研究型疗养需要拓展思维1.1凝聚思维共识是创建研究型疗养的基础建设研究型疗养,是对我军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规律正确把握的创新成果,具有深刻的医疗理论基础,丰厚的康复实践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

  • 标签: 研究型 疗养院 军队
  • 简介:摘要前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提高院前心脏骤停病人抢救成功率的关键。为了规范救治,本文从专业前急救机构的角度,研究制定前心脏骤停病人救治流程。流程包含调度员电话现场指导流程和急救单元抢救流程两部分内容。

  • 标签: 院前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电话现场指导 流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两区不同检测系统间血常规参数是否具有可比性,为检验结果互认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86份新鲜血标本,分别在医院本部(即参考系统)和板仓分院(即试验系统)的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比较两系统间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CT)和血小板计数(PLT)结果的差异及相关性,以行业标准(WS/T406--2012《临床血液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质量要求》)中的允许总误差(TEa)的1/2为标准,判断检验结果的可比性。结果两检测系统间WBC、RBC、HCT及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5项参数在两检测系统间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975),在医学决定水平处各参数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仅HCT在15%时,两系统的系统误差超过临床可接受标准。结论两区不同检测系统血常规结果具有可比性和互认性,但仍应加强检测系统间各项目,尤其是较低水平的HCT的比对及临床可接受性评价。

  • 标签: 血细胞分析仪 血常规 相关性 互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