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是党的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有序进行,以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从而做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

  • 标签: “四个全面” 政治自觉 协调推进
  • 简介:为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现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在全省率先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贵阳市政协和贵阳市委宣传部于8月28日在贵阳召开“政治文明与政协工作”理论研讨会。省政协、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省社科院、市政协、市委宣传部、市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贵阳市委政研室、各区、县(市)政协的领导及部分政协委员、高等院校专家、学者等,共100余人参加了研讨。贵阳市政协领导出席了会议,王选才主席作了重要讲话,副主席杜云峰主持了会议。

  • 标签: 政治文明 政协工作 民主政治 人民政协
  • 简介:<正>201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也是我参加工作32年。我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人民的公仆,30多年的历程,是我在多党合作制度培养下成长的历程。我历任安陆市南城办事处副主任、安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 标签: 政治协商 农工党 多党合作制度 副主任 合作共事 政协副主席
  • 简介:秦汉之际强调"义"的公共性,认为对其理论阐释、规则制定应由深知人之为人、人之能群的君子来完成。《淮南子》提出的"君子制义",强化了士阶层对政治行为和社会事务进行评骘的话语权。以此为理论基点,两汉朝野不断强化"行义"者的示范性,将之作为理想人格进行褒扬。东汉朝野冲突,正是士人坚守行义传统,以守义的精神对抗皇室意志,形成了朝野之间的意见冲突。

  • 标签: 君子制义 义行 行义 守义
  • 简介:最近几十年来,国际关系学科经历了机构的急剧增长和前所未有的知识拓展。然而,与地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比较文学这些邻近的学科不同,它仍然没有生成能够影响整个人文科学的“大思想”。为何会出现这一情形?对此有何应对之策?本文分三个方面予以阐释:首先,回溯了国际关系学作为政治学分支的持久性界定问题;其次,指出应依据自身学科相互关联的问题群——即(社会)多样性的重要性来重新确定国际关系学的基础;最后表明重新确定国际关系学基础如何开启了它的跨学科潜力。具体而言,“不平衡与综合发展”提供了国际关系学的“大思想”可以传播到其他学科的一个范例,因为通过把多样性的意义付诸实践,它揭示了“国际”对于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世界的因果意义和构成意义。

  • 标签: 历史社会学 国际关系学 国际理论 政治学 不平衡与综合发展
  • 简介:苏联时期,为适应政治动员的需要,创建了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极强表现力、巨大鼓动性的宣传画绘画模式。画家们运用各种政治符号,采用独特的形象表达方式,构建了意识形态的视觉文化系统,将国家的执政意图内化为一种视觉秩序。本文将以"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藏十月革命文物展"中的部分宣传画为主要媒介,从苏联政治宣传画如何从传统图像叙事画法转变为追求视觉冲击,如何运用特定的图像符号来宣示其政治观点和信仰,以及如何通过强化领袖和国家的崇拜仪式来增强国家形象等三个方面,来探讨苏联政治宣传画在叙事方法和视觉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 标签: 苏联 政治宣传画 叙事方法 视觉表达
  • 简介:笔者尝论中古知识、信仰与政治世界的关联性(1),但并未讨论佛教。原因在于佛教本身在中古时期就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和信仰体系,从方方面面影响到中古时代的政治起伏、社会生活,乃至人们的心灵世界,因此值得单独提出来重点探讨。以往有关中古政治史的研究,或多或少地视佛教(以及其他宗教)为一种宗教信仰,而忽略了其作为政治学说和社会理论的一面,从而将其置于研究的视野之外。虽然从政治集团学说角度,将佛教势力作为一种投机角色进行分析研究的成果很多.

  • 标签: 中古时期 政治关系 佛教 隋唐 信仰体系 心灵世界
  • 简介:清朝建立前,满族统治者就与蒙古王公进行政治联姻,入关后又与降清的吴三桂、尚可喜等汉族上层人物建立政治联姻的关系。这些联姻都为清朝灭亡反清力量、统一全国、稳固边疆产生过明显的积极作用,但是“三藩之乱”之后,清朝皇室与汉族上层人物的联姻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蒙古各部控制着当时中国西北、西藏、青海地区,王公之间也通过联姻形成了微妙的多边关系网络,该网络又在清朝稳固西北、西藏的战争中被打碎。本文以相关文献为依据,重点论述从顺治时期至乾隆初期“满汉联姻”“蒙蒙联姻”等的演变,比较清王朝统治者对这些联姻态度的异同和变化,浅析这些联姻对清前期皇权稳固、边疆治理、国家统一的影响,讨论“满蒙联姻”具有持久性的外在原因。

  • 标签: 政治联姻 异同 影响
  • 简介:生于19世纪,跨越风云际会的20世纪之后,宋美龄璀璨的一生,终于在21世纪划下句点,于2003年10月23日晚以106岁罕见高龄长辞于人世。作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女政治家,她风华绝代,长袖善舞,曾骄傲地站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中心,也站在世界的政治舞台中心,历经中华

  • 标签: 宋美龄 蒋介石 中国现代史 女政治家 中国国民党 抗日战争
  • 简介:激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时常出现偏差。要使激励主体有效防止和纠正这些偏差,一是要营造良好心理环境;二是要摆正五对关系;三是要夯实理论功底。

  • 标签: 思想政治工作 激励偏差
  • 简介:明清易代之际,战乱频仍,各种势力进行着激烈的绞杀。做为明军主要战略方向之一的辽东战场,由于涉及到方方面面,其矛盾更显尖锐、复杂,而以皮岛为中心的东江军镇又恰处于各方矛盾聚焦之处,其虽处于辽东战场的侧翼,但其重要性毫不逊色,并曾引起各方的反复博弈。

  • 标签: 东江 后金 朝鲜 毛文龙
  • 简介:18世纪的中国,伴随着盛世局面的全面形成,专制统治日趋强化。在专治阴霾笼罩下,仍有一批人不顾身家性命,挞伐黑暗,抨击专制,呼唤良知和正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强烈批判色彩的政治主张和观念。本文称之为反正统政治思潮。主要表现在:陆生楠、谢济世的抗争,尹会一对政治问题的思考,大名崔氏兄弟对正统的批判,汪景褀、曹一士、袁枚、郑燮等士人的呼声,以及在太平盛世下的反清潜流。尽管这时期的反正统政治思潮显得单薄和贫乏,对未来政治体制缺乏具有想象力的规划,但应看到,这些看似琐碎、零星的政治新观点,在中国人的思想探索历程中,有其独特的价值。它充分证明,中国自晚明以来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思想新传统中,其最具挑战的政治思想精华,在18世纪极端君主专制的高压下,仍未完全中断。而且,它为19世纪中后期中国政治思想的变革,准备了最原始的文化土壤。

  • 标签: 18世纪 中国 反正统 政治思潮
  • 简介:宋元之际阿拉伯贸易对于南宋政权的兴亡具有加速或延缓作用,一方面阿拉伯贸易为南宋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提供巨额海关税收,另一方面以蒲寿庚为首的阿拉伯商人集团与福建左翼军形成了一种对蒙元和南宋政治走向产生重要影响的地方势力。在南宋与蒙元交战的最后时期,蒲寿庚叛宋投元加速了南宋的灭亡。因此,对蒲寿庚的功与过学界论说不一,本文认为蒲寿庚叛宋的间接原因是陈宜中等滥杀无辜,造成了福建左翼军与朝廷的相互不信任。当然,直接原因则是张世杰劫掠蒲氏的船舶和家赀。

  • 标签: 南宋 阿拉伯商人 蒲寿庚
  • 简介:松潘地区地处四川西北部,控御群番,为全蜀屏障,军事地位十分显要,故明洪武初年即在此地设置卫所,备守不废。面对松潘叛服不常的少数民族,明王朝通过军事征伐与政治怀柔,对该地区的控制逐渐深入。此外,明廷还通过朝贡互市、援引当地少数民族上层和僧侣管理教化民众等多种统治策略加以巩固,推动了该地区的社会发展。

  • 标签: 明代 松潘 军事地位 治理策略
  • 简介:独立五十余年来,印度的现代民主政治先后经历共产主义、威权主义和教派主义的严重挑战而得以存续。冲突的双方相互调适与妥协,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印度现代民主政治过程。本文试图通过梳理独立以来印度各种政治思潮与势力对民主制度的挑战与调适的过程,加强对印度政治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 标签: 印度 现代民主政治 共产主义 威权主义 教派主义 政治思潮
  • 简介: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开始团结抗日。随着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的相继沦陷,国民政府于1937年底被迫西迁武汉,因此武汉就成了战时首都。同时,国民政府开始改组,1938年1月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组,下设军令、军政、军训、政治四部。其中,政治部部长为陈诚,副部长为周恩来。

  • 标签: 献金运动 政治部第三厅 国民政府
  • 简介:秦汉时代皇权-官僚政治的成立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一大转向,并且以其固有的性格,对后来两千年的政治实践影响深远。2002年张汤墓在西安市南郊被发现并进行了考古发掘。2008年,张汤之子张安世的家族墓地又在西安市东南凤栖原被发现,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 标签: 张安世 中国古代政治 考古发掘 凤栖原 秦汉时代 官僚政治
  • 简介:康熙帝从自己的见闻与立场出发,以异于当时士大夫的标准,构建出明朝君臣两类截然不同的政治形象:开创者的英名和末世君臣的无能与自私,并把这种评价贯彻到具体的政治实践之中,将其作为构建清朝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及抑制文官集团、强化皇权的话语权力。康熙这一评价及其意图对有清一代的政治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实为明清易代中至为重要的环节。

  • 标签: 康熙 明代君臣 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