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古琴在我国是与帝王治国、君子修身密切相关的乐器,由遣唐使传到日本后,也是作为礼乐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天皇、亲王们亲自弹奏古琴。然而,在古琴的琴技失传以后,反而出现了把古琴视作贵族女性修养的传说。本文通过对平安物语文学的考察,探讨了这种传说产生的渊源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标签: 古琴 日本琴《宇津保物语》《源氏物语》平安后期物语
  • 简介:电影艺术传统上一直被认为是画面的艺术,更多地依赖视觉造型手段及科技的发展进步。其实,在一部电影必备的元素中,人物语言往往也不仅具有诠释画面的内涵、推进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题意蕴的多重功能,甚至还可以产生难以替代的银幕冲击力。

  • 标签: 电影评论 《鸦片战争》 人物语言 造型手段 故事情节 主题
  • 简介:《宇津保物语》是日本最早的长篇物语,既是“琴”的物语,又是“孝”的物语,对后世的日本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者受中国典籍和汉译佛教典籍的影响,直接将“琴”与“孝”联系起来,并将这种影响清晰地反映在了物语中。“孝”作为儒家思想最根本的道德条目之一,历来受到极大的重视。古代的日本贵族和知识分子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样很重视“孝”,甚至将“孝”看作不可动摇的普世价值;同时,又由于社会文化等的不同,对“孝”又有着独特的理解。

  • 标签: 宇津保物语 孝思想 普世价值 佛教
  • 简介:'蓬莱'自古便是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神仙思想中传说的海中仙山之一,其所营造的仙人仙境甚至是仙凡恋之意境常成为文学创作的母题。且这一意境早在8世纪就已东传日本,出现在日本史书以及平安时代物语文学中。而本文聚焦于平安末期物语文学《松浦宫物语》,通过对其中两度登场的'蓬莱'进行深入剖析,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明晰《松浦宫物语》中的'蓬莱'描写与我国文献之间的承袭关系。

  • 标签: 蓬莱 跨文化传播 《松浦宫物语》
  • 简介:文学作品描写人物、塑造形象,总喜欢在人物还未出场时,就对其语言进行描写,即“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给人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感染。这种表达技巧在文学创作中大量运用,常常能起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在新闻标题的拟制中,我们是否也可以“拿来”借鉴一番呢?

  • 标签: 人物语言 新闻标题 艺术感染 文学作品 塑造形象 文学创作
  • 简介:日本平安时代是“唐”与“和”的双重文化体系并存的时代。汉诗文是官方的正统学问,“唐”又是东亚的经济文化中心,自然成为日本人崇拜和景仰的对象。“唐”在人们的意识当中成为一种判断标准和价值体系,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另一方面,这种“唐”的价值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发生动摇、偏移和变化。与此同时,对自我认同的寻求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和”的存在方式,摸索怎样在“唐”的基础之上通过改变创新建构起“和”的文化价值体系;除此以外,如果超越国家、社会的差异,仅从人与人之间的爱情、亲情、血缘关系的角度来看的话,“唐”与“和”则成为跨越国界、紧密相连的共同体。平安时代日本人的“唐意识”与“和意识”,以上三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权威、大和魂与血乳相融”正是这三个方面的概括和浓缩,透过《宇津保物语》、《源氏物语》、《滨松中纳言物语》这三部物语作品我们将会看到其具体内涵。

  • 标签: 唐意识 和意识 《宇津保物语》 《源氏物语》 《滨松中纳言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