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2 个结果
  • 简介:所谓词(语素)的结构义,是指词(语素)在特定的组合结构(包括语义结构与语法结构、复合词结构与句法结构)中所显示的意义。汉语词的组合结构(这里主要指复合词结构)不仅可以保存词(语素)的古(旧)义,还可以促成新义的衍生。现代汉语语文辞书是断代的语文辞书,但它们也是对处于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汉语词汇面貌的反映,也须有动态发展的观点方能写出得体的释义。作为以汉字(单音节词或语素)为释义基点的汉语语文辞书,对此不能不予以关注。

  • 标签: 词(语素)结构义 保存古(旧)义 衍生新义 释义的动态观
  • 简介:是日本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众多优秀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之一.对于该小说的解读大致有两种:其一是从比较文学研究的角度出发,从古代经典中挖掘故事的原型与之比较;其二是结合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来分析作品,揭示作家人生观中的虚无主义,或进行社会性批判.本文中,笔者尝试运用结构主义文论二项对立的方法对小说文本进行详细解析,以期重建文本的深层意义结构,同时重新考察文中暗含的主题.

  • 标签: 芥川龙之介 《罗生门》 结构主义二项对立
  • 简介:本文所研究对象为英语中动结构。在此结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利用被广泛引用的语料进行量化分析,提出自己的假设:英语中动结构内部构件的形成机制上存在"动因竞争",而这种竞争又是各构件不对称和标记性作用的结果。当然,外部动因尤其是信息焦点侧重的不同也是英语典型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英语中动结构 频率 不对称和标记性 动因竞争 像似原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X比Y还W"是一种传递反预期信息的结构式,在该结构式中,"还"是个反预期标记。各种类型的"X比Y还W"都传达反预期信息。"X比Y还W"与"X比Y更W"的根本差异在于,前者用来传达反预期信息,后者用来表达递进的语义关系。

  • 标签: X比Y还W X比Y更W 反预期信息 递进
  • 简介:“摆脱印欧语的干扰,用朴素的眼光看汉语”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朱德熙先生发出的关于汉语语法研究的呼吁,学界纷纷响应,走出了种种探索的路子。本文亦尝试探索一种新的视角——从汉语语言信息结构切入来分析汉语语法。文章提出要重新认识语言的功能和语言的本体性质。文章认为,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传递信息;语言本身则是一个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具有层级性的复杂符号系统。而之所以如此,正是由“传递信息”这一语言最本质的功能决定的。文章简要说明句子所传递的信息不等于句子的意义本身,并扼要介绍了国内外对语言信息结构的研究,重点解析了句子结构和句子信息结构之间的关系,说明了研究的实际效应。文章最后指出,本文仅为引玉之砖,竭诚希望众多学者投身到这一研究中来。

  • 标签: 语言信息结构 句子信息结构 语言的本质功能 语法研究 修辞研究
  • 简介: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联邦德国的经济结构亦有相应变化。本文分别对收入、消费、投入、产出、要素组合、劳动力市场、产业、部门和地区等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国家在结构变化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国家干预 经济结构 西德 国内经济发展 结构变化 劳动力市场
  • 简介:在翻译中,原作的句型、句式,常常直接表现或暗暗透露出作者的思维特色与语言风格。当然,这一切都要进行整体把握。我认为应该坚持的原则是:一、凡可以维持原句结构的,一定要努力维持;二、实在维持不住,就争取小动、少动;三、显然不能维持原结构的,就彻底开刀大动。为此,象译词语时一样,要多有

  • 标签: 语言风格 原式 水上勉 并列复句 对象宾语 七众
  • 简介:比况助词"样1"功能上表现为状态化,以陈述方式传达状态描摹表述对象;摹状助词"样2"功能上表现为状态指别,以指称方式传达状态描摹表述对象。"X样1"呈现自述/转述和测断/比拟的特点,"X样2"呈现自指/转指和实呈/比拟的特点。引起"X样"表达叠合的动因有:高层功能的一致性、语义积淀的关联性以及凸显视角的转换性。最后,提出了将比况助词与摹状助词合并为描摹助词的设想。

  • 标签: “样” 状态化 状态指别 描摹 表达叠合
  • 简介:疑问句具有丰富的情态色彩,结合上下文语境可派生出不同的交际-语用功能。"почему"引导的原因疑问句充当态式反应对语,表达受话人对说话人态式的反驳。原因疑问句的这种反驳功能常处于一种固定的对话结构下,对其进行语义描写,可实现对话结构形式化,为态式反应对语模式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态式 态式反应 模式化
  • 简介:聊斋俚曲中的"煞(杀)"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一般性结果(非死亡义)和表示程度,后者又有表示极甚程度和假设性无限程度两种类型.从总体上说,"煞(杀)"表示一般结果和表示程度都源自相应的补充结构,但其中次类具体的形成方式则或有不同.

  • 标签: 煞(杀)字结构 类型 形成 聊斋俚曲
  • 简介:汉语中由“名词+方位词(上)”构成的“N+上”结构是诸多类似结构中语义最为复杂的一个,其语义涉及空间、时间、方面等范畴。本文以“N+上”结构所表示的静态空间语义范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汉、俄语认知心理机制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汉语“N+上”结构的语义特点与俄语相应表达在形式上的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内在理据。

  • 标签: 俄语 汉语 静态空间 “N+上”结构 认知机制 语域表达形式
  • 简介:本文认为先秦汉语句尾语气词在匈中处于不同的结构层面,语气词同现时,相互间并没有直接结构关系。文章进而对语气词同现的层次地位加以分析,归纳出四种结构类型。最后尝试对语气词同现的位序给予解释。

  • 标签: 先秦 语气词 结构层次
  • 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种“动词+宾语+补语”式的述补结构,其中又可分为四小类:(A)“打头破”(及物动词+宾语+结果补语)。(B)“还主人竟”(非持续动词+宾语+动相补语)。(C)“读偈不得”(及物动词+宾语+能性补语)。(D)“哭城颓”。(不及物动词+宾语+结果补语)。文章讨论了它们的结构特点及其来源,重点讨论了(A)(B)两类。(A)类不是兼语式;从语法系统和概念表达方式的演变来看,这种述补结构只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B)类的“还主人竟”和“读书竟”有区别,“读”是持续动词,所以“读书竟”是主谓结构;“还”是非持续动词,所以“还主人竟”是述补结构。这四类述补结构中的补语後来都移到了宾语之前。文章把认知和语言结构内部的演变结合起来,对补语前移的原因作了解释。

  • 标签: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述宾补”式 述补结构 语言结构 语法 兼语式
  • 简介: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讨论英语使役结构表达直接与间接使役意义的问题。首先从功能语义的角度对英语使役结构进行了新的描述,确立了“以施动者为中心”以及“以中介为中心”的两大范式,文章接着对各类使役结构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两大范式的英语合成式使役结构均表达直接使役意义,但仍有程度上的区分,而“以中介为中心”的分解式英语使役结构并非都表达间接使役意义,其决定因素在于不同的“使因”。语料来自于英国国家语料库,力图较全面、客观地描述英语使役结构,在一定的语境中揭示其功能语义的差异,并期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更准确的表达。

  • 标签: 英语使役结构 直接使役 间接使役 系统功能语言学
  • 简介:汉字的科学性表现在它具有明确而简洁的结构。只有结构才是汉字本质特征的决定性因素。本文以作者发明的元音码为基础,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以系统工程学的新思维,阐释了汉字的结构层次,结构成分和结构类型,翔实地论证了汉字科学性这一宏观结论。

  • 标签: 汉字系统 科学性 结构层次 结构特征 笔画 结构成分
  • 简介:文章在话语结构中对“一旦”格式进行了分析。从语法上看,“一旦”句有独立和非独立成句两种;从语义上看,Y与前面X有三种关系:因果;顺接;逆反;从话语篇章角度看,“一旦”后作为衔接句的提取有Y从X中直接同义提取;Z从X中同义提取;Y从X直接反义提取衔接词语等三种形式;语用上Y句具有非常态;可行性偏低等特点。

  • 标签: 句法结构 一旦 语法关系 微观语义关系 衔接
  • 简介:本文以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为基础,对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汉语的介词性框式结构时产生的偏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其中既有句法结构方面的偏误,又有语义方面的偏误。前者主要表现为:框式结构不完整,该用框式结构的却没用,不该用框式结构的却用了,框式结构的句法位置错误;后者主要表现为:框式结构误代,框式结构的前置部分和后置部分配合错误,框式结构出现冗余成分,框内成分的句法语义错误。针对上述偏误,文章从五个方面说明了其产生的原因:对"框"的结构特征了解不充分,对框式结构"式"的特征把握不到位,中介语可渗透性特点的影响,中介语发生的认知基础,教学材料和教学过程中语言知识说明的失误。最后,文章还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 标签: 汉语中介语 介词性框式结构 偏误分析 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