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4 个结果
  • 简介: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本身的病变。据研究,约有5%的患者感染病毒后累及心脏,发生心肌炎。由于该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且发病患儿年龄较小,不能准确做出诊断,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使得患儿并发心力衰竭、心脏性猝死及扩张型心肌病等概率增大,故应及时、有效诊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防止患儿出现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造成不良后果。中医学认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病机为气阴两虚,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通常采用益气养阴的汤剂配合抗病毒、营养心肌等治疗。笔者采用自拟气阴双补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6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益气养阴法 治疗 临床表现不典型 心脏性猝死 严重并发症
  • 简介:目的分析巨细胞病毒所致婴儿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更昔洛韦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0例巨细胞病毒所致肝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由巨细胞病毒所致先天和围生期感染患儿肝损害发生率(75.0%),明显高于出生后感染患儿(18.7%)。更昔洛韦治疗组治愈率50%,对照组18.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加用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所致婴儿肝损害更有效。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肝损害 更昔洛韦
  • 简介: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治疗病毒性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接受住院治疗的80例病毒性哮喘患儿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分组,40例/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基础治疗措施(雾化吸入布地奈德起雾剂);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孟鲁司特钠进行治疗,通过分析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异,判定其临床疗效,从而探讨孟鲁司特钠治疗病毒性小儿哮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综合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孟鲁司特钠针对小儿病毒性哮喘疗效显著,能够有效避免临床不良反应,缓解其呼吸道炎性症状,促进恢复效果,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孟鲁司特钠 布地奈德 病毒性小儿哮喘 疗效分析
  • 简介:目的对流感病毒H7N9型裂解疫苗进行动物局部安全性评价.方法家兔肌肉刺激试验:家兔后肢股四头肌im0.5mL流感病毒H7N9型裂解疫苗,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2d,末次给药后48h和第25天对注射部位进行肉眼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豚鼠全身主动过敏试验:豚鼠后肢隔日im0.5mL流感病毒H7N9型裂解疫苗,连续注射3次,于末次致敏后第14天iv给予1.0mL的流感病毒H7N9型裂解疫苗进行激发,观察豚鼠30min内是否出现过敏反应.急性毒性试验:小鼠后肢im0.2mL流感病毒H7N9型裂解疫苗,给药1次后观察小鼠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流感病毒H7N9型裂解疫苗可导致注射部位肌肉出现局灶性炎细胞浸润,肌间质细胞增生,条索状化脓灶,停药25d后,上述病变消失.流感病毒H7N9型裂解疫苗豚鼠过敏反应发生率为67%,25min内恢复正常,过敏反应评价为弱阳性到阳性;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未见异常.结论流感病毒H7N9型裂解疫苗安全性良好,不影响其临床使用.

  • 标签: 流感病毒H7N9型裂解疫苗 肌肉刺激 过敏 急性毒性 安全性评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近期,在江苏、上海、安徽、浙江等地出现H7N9禽流感,引起了全国高度关注。近日不断有H7N9禽流感病毒的爆炸新闻传出,江苏、甘肃等地卫生厅发布H7N9禽流感防治中医方案,提出喝板蓝根冲剂、按摩迎香穴可预防禽流感等。消息一出,板蓝根颗粒再次引起抢购风暴。那么作为板蓝根颗粒的原材料板蓝根最近行情如何呢?

  • 标签: 禽流感病毒 板蓝根冲剂 板蓝根颗粒 卫生厅 迎香穴 原材料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并讨论整体护理在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90例患儿,经过患儿的家属同意后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护理模式,而观察组进行整体护理,针对两组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通过不同的护理的方式,并对其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观察组45例患儿接受了整体护理后,发现护理满意度更佳(P

  • 标签: 整体护理 小儿轮状病毒 感染性腹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塑护理在医院病毒性肺炎感染防控中的价值。方法:我院2020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46例病毒性肺炎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在感染防控中是否开展重塑护理干预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3例:未开展重塑护理干预而行常规护理)与实验组(23例:开展重塑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症状自评表(SCL-90)得分以及Herth希望量表得分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

  • 标签: 重塑护理 常规护理 医院病毒性肺炎 感染防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生化检验指标在病毒性肝病患者检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样本对象:40例患有病毒性肝病的患者以及40例健康人群;样本来源:均为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病患者群体以及前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样本收集时间:均分布在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内收治;按照患病与否划分以上样本,其中一组为观察检验组,另一组为健康检验组,每组均含40例;对比两组样本的AST、PA、ALT、ADA四项生化指标。结果:相较于健康检验组的样本,观察检验组样本的AST、ALT、ADA三项指标均明显更高,其PA指标则明显更低,结果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对病毒性肝病患者实施生化检验后,其各项检验指标能够明显指征出患者的异常情况,相较于健康人群而言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有利于患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此提高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见生化检验指标对于该类患者而言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生化检验 病毒性肝病 检测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剖析病毒性心肌炎采取中西医综合治疗临床效果的思索。方法:筛选近三年内50名病毒性心肌炎病患当作探究对象,为保证实验的真实可靠性,需分组对照试验活动。其中对照组25位患者应用常西医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比较两种方案的临床治疗成效。结果:71.9%为对照组有效率数据,对比观察组93.3%完全处于劣势,即按照统计学比较,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即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执行标准不具备差异性。结论:将中西医结合方式引入病毒性心肌炎诊治,可有效提高临床实践治疗疗效,且安全系数较强,且可大范围应用与推行。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病毒性心肌炎 临床思考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导致的不良反应及应对处理。方法:选取我院从2021年2月8日-2021年12月31日52142例新冠疫苗接种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所有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接种者接种后24小时内的不良反应。结果:患者接种后24小时内有患者出现恶心、发热、注射部位肿痛、头晕等,其中恶心患者601例,占比为1.15%;恶心伴呕吐7例,占比0.01%;发热患者630例,占比为1.21%;注射部位肿痛178例,占比为0.34%;头晕212例,占比为0.41%;口唇发麻30例,占比为0.06%;胸闷、心悸26例,占比0.05%;腹泻7例,占比0.01%;注射侧上肢皮疹5例,占比0.01%;无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后,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出现的不良反应以轻症较多,如恶心、发热、注射部位肿痛、头晕等,多数接种者以发热、恶心为主,但如不及时处理,有可能导致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此应根据不同不良反应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及治疗方案,以此消除不良反应。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疫苗 不良反应 恶心 发热 注射部位肿痛。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课题旨在对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检验结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1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和两对半,分析检验结果,并以此相关数据作为研究价值体现,做详细阐述。结果 大三阳(HBsAg、HBeAg、抗-HBs都是阳性)患者为72例,小三阳(HBsAg、HBeAg、抗-HBc都是阳性)患者为28例。结论 对于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中,两对半检验具有一定的实施价值,可以发挥预防作用,帮助患者早发现,早治疗。

  • 标签: 乙型病毒性肝炎 两对半检测 临床医学检验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中小学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方法:  对997名中小学生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俗称“乙肝两对半”检测,采用乙肝两对半定性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开展检测,分析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情况。结果: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为0.20%、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为37.71%、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率为0.10%、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阳性率为0.10%、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率为0.50%,其中乙肝“大三阳”学生1例,占比0.10%,乙肝“小三阳”学生1例,占比0.10%。结论:  对中小学生开展乙型肝炎预防与控制工作非常有必要,建议定期实施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筛查,针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阴性的学生做好乙肝疫苗接种及加强接种的预防措施,对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学生应及时开展相关干预,从而持续性减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中小学生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乙肝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的策略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2022年3月我院健康检查中发现的乙肝病毒携带者17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1:1划入对照组、试验组两组,每组8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实施全面预防控制,对比慢性乙肝发病率和疾病认知程度。结果:1)试验组6个月、12个月的慢性乙肝发病率为1.18%和3.53%,低于对照组的8.24%和11.76%,有统计学差异(P<0.05)。2)干预后患者的疾病认知程度评分均增高,试验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预防控制,能提高疾病认知程度,降低慢性乙肝发病率。

  • 标签: 乙肝病毒性肝炎 预防控制 发病率 认知程度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课题旨在对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检验结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1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和两对半,分析检验结果,并以此相关数据作为研究价值体现,做详细阐述。结果 大三阳(HBsAg、HBeAg、抗-HBs都是阳性)患者为72例,小三阳(HBsAg、HBeAg、抗-HBc都是阳性)患者为28例。结论 对于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中,两对半检验具有一定的实施价值,可以发挥预防作用,帮助患者早发现,早治疗。

  • 标签: 乙型病毒性肝炎 两对半检测 临床医学检验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康复后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将本院接受治疗且康复的300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老年患者作为主体,以问卷表调查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所用量表涉及SRQ-209(心理健康自评问卷)、PHQ-9(健康问卷抑郁量表)、IS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GAD-7(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应用SPSS23.0软件统计分析,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因素。结果:问卷表有效回收率为100.000%,经分析问卷表评估结果发现:SRQ-209量表中有13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占比为45.00%;PHQ-9量表中有247例患者存在不同抑郁状态,占比为82.33%;ISI量表中有194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失眠状态,占比为64.67%;GAD-7量表中有218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焦虑状态,占比为72.67%;以PHQ-9、GAD-7、SRQ-20、ISI总分为因变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育程度、对疫情担忧、年龄、健康状况均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态存在严重影响(P<0.01)。结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康复后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焦虑、失眠、应激反应等状态,临床医疗工作者应关注此类患者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康复 老年人 心理健康状况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健康教育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感染防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中心纳入监测的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共计48例,均于2023/01-2023/12参与研究,并依据抽签法行分组处理,一组设为对照组,一组设为观察组,分别开展常规护理、健康教育,对比不同的护理价值。结果护理有效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停止腹泻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观察组用时均较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观察组较高,对照组较低,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健康教育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感染方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可推广。

  • 标签: 健康教育 小儿 轮状病毒肠炎感染 防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比不同方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抗RBD抗体,以及研究IgG、IgM、IgA、总抗体与抗RBD抗体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3月期间接种1剂次或2剂次志愿者血清样本47例,以及166例完成2剂次接种后的随机血清样本。使用化学发光法、胶体金法、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类抗体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三种方法均能有效检出抗RBD抗体,在不同种类的抗体中IgG和抗RBD抗体相关性相关性最高,IgA最低。 结论 化学发光法因便捷、自动化是抗RBD抗体首选方法,IgG和抗RBD抗体相关性最高,在无法检测抗RBD抗体时可用IgG替代。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抗RBD抗体 抗体 化学发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