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体外制备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研究其对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方法于磷酸盐缓冲液中振荡孵育重组人α-突触核蛋白,应用Westernblotting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观察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的形成规律;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法检测α-突触核蛋白单体和寡聚体向经体外培养的MES23.5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内及线粒体的转运及分布情况:罗丹明法测定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α-突触核蛋白在磷酸盐缓冲液中振荡孵育可以形成多种形式的寡聚体(包括二聚体、三聚体、四聚体和十四聚体),形成数量随着振荡孵育时间的延长及α-突触核蛋白单体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均P〈0.01)。甜突触核蛋白单体和寡聚体可以进入MES23.5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并进一步转运至线粒体上,二者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线粒体膜电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对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作用较其单体更为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α-突触核蛋白在适当的体外振荡孵育条件下可以形成不同形式的寡聚体,寡聚体进入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后可明显降低线粒体膜电位。

  • 标签: 突触蛋白类 膜电位 线粒体 神经元 多巴胺
  • 简介:目的观察脂多糖刺激对小胶质细胞系BV-2(BV-2细胞)分泌Pro-cathepsinL和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脂多糖刺激BV-2细胞产生炎性反应建立炎性细胞模型,Westernblotting法分别观察脂多糖刺激前后Bv.2细胞条件培养液中Pro—cathepsinL表达水平,以及经CathepsinL抑制剂预处理前后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系PC-12(PC-12细胞)活化Caspase-3表达变化。结果脂多糖刺激BV-2细胞1和3h后,Pro-cathepsinL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与刺激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21)。与BV-2细胞共培养并经脂多糖刺激1和3h后,PC-12细胞活化Caspase+3表达水平升高,且显著高于刺激前水平(均P=O.000);经CathepsinL抑制剂预处理及脂多糖刺激1和3h后,PC-12细胞活化Caspase-3表达水平下降,且显著低于单纯脂多糖刺激组(P=0.005,0.001)。结论小胶质细胞在炎性反应条件下可向细胞外释放Pro—cathepsinL,促进神经元表达活化型Caspase-3,在神经变性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脂多糖类 小神经胶质细胞 溶酶体 组织蛋白酶类 细胞凋亡 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原代神经细胞培养体系对放射性损伤敏感性及其损伤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体系,原代神经元培养体系以及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培养体系并分别随机分为对照组(始终正常培养),放射损伤组(对细胞实施X射线单次照射)。72h后,对比评价不同组细胞死亡率、凋亡以及活性氧(ROS)含量变化。结果X射线照射引起原代神经元培养体系细胞死亡率[(68.0±5.2)%]及ROS含量(103.6±8.8)升高最为明显。共培养体系细胞损伤较轻,星形胶质细胞培养体系则无明显损伤。原代神经元培养体系和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体系中放射损伤组的细胞死亡率及ROS含量与同体系内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代神经元培养体系放射损伤组的细胞死亡率及ROS含量与其余两种培养体系同组相应指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元放射性损伤的主要表现是异常凋亡。结论放射损伤后原代神经元培养体系ROS含量明显增高,导致神经元凋亡失调。因此,ROS可能成为放射性脑损伤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 标签: 放射性损伤 共培养 神经保护 活性氧
  • 简介:目的建立简便易行的Ⅱ型神经纤维瘤病肿瘤性许旺细胞体外提取并纯化方法,以获取能够满足实验需求的Ⅱ型神经纤维瘤病肿瘤性许旺细胞,提高原代培养成功率。方法采集6例Ⅱ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肿瘤组织标本作为实验材料,Ⅰ型胶原酶消化培养法提取肿瘤性许旺细胞,低浓度酶快速消化法、差数贴壁法和克隆筛选技术纯化肿瘤性许旺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榆测纯化细胞S-100蛋白表达水平,结合细胞形态鉴定经体外培养并纯化的细胞为肿瘤性许旺细胞。结果自3例肿瘤组织标本培养液中成功获得肿瘤性许旺细胞。肿瘤细胞原代培养至第3天,可见大量双极梭形或三角彤细胞,以低浓度酶快速消化法和差数贴壁法纯化细胞;培养至第3代,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可见4~5个克隆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S-100蛋白表达阳性,肿瘤性许旺细胞纯度〉95%,活力良好,可以稳定传代培养。结论应用体外原代培养方法结合低浓度酶快速消化法、差数贴壁法和克隆筛选技术能够有效剔除纤维母细胞,获得纯度高、活力良好的肿瘤性许旺细胞,可用于Ⅱ型神经纤维瘤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

  • 标签: 神经纤维瘤病2型 许旺细胞 细胞 培养的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中枢神经系统已被证实可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实验证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具有多种神经保护作用。本文阐述了促红细胞生成素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与信号转导途径,及其通过血脑屏障的机制.并重点就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和缓解脑血管痉挛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红细胞生成素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 简介:目的观察微囊化PC12细胞移植后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隔离微囊技术将能分泌多巴胺的PC12细胞包裹后,移植到帕金森病大鼠脑内,观察阿扑吗啡诱发病鼠旋转行为的变化,酪氨酸羟化酶(TH)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移植区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有明显改善,由移植前(11.88±2.04)圈/min减少为移植后(3.46±1.01)圈/min。移植后3个月,大鼠脑内微囊完整,仍有TH阳性PC12细胞存活。结论微囊化PC12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帕金森病大鼠的旋转行为。

  • 标签: 微囊技术 PC12细胞 移植 帕金森病 旋转行为
  • 简介:目的探索骨髓基质细胞(BMSCs)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及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条件和发生机制,比较不同血清浓度、不同白介素-1(IL-1α)及不同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浓度及不同组合浓度等诱导条件下BMSCs分化情况;为BMSCs在神经科学领域内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成年SD大鼠BMSCs为实验对象,利用IL-10α、胶质细胞系来源GDNF等作为增殖及分化诱导因子,进行增殖培养、分化诱导;免疫细胞法进行细胞性质鉴定。结果加入GDNF、IL-1α增殖培养诱导6d,部分细胞有神经巢蛋白成分表达:二三周测出DA受体D2检测阳性,GDNF+IL-1α组与GDNF组及IL-1α组比较分化率更加显著(P〈0.05)。结论B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联合GDNF和IL-10α诱导分化并配合使用高浓度血清(10%)可获得神经巢蛋白阳性的神经前体细胞及表达D2受体阳性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可以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

  • 标签: 帕金森病 骨髓基质细胞 神经前体细胞 分化 多巴胺能神经元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全脑照射后早期大脑皮质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放射性反应及MK-801和NBQX对其保护作用.方法以10Gy的剂量对SD大鼠单次全脑照射后即刻分别向其大脑皮质定向注射5mmol/L的MK-801和50mmol/L的NBQX各1μl,然后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各时间点大脑皮质MyT1阳性细胞数量.结果和假照射组相比,照射组大鼠照射后7d和14d时大脑皮质MyT1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P<0.01);MK-801组大鼠照射后各时间点大脑皮质MyT1阳性细胞数与照射组大鼠无明显差异(P>0.05);而NBQX组大鼠照射后1d、7d和14d时的MyT1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照射组大鼠(P<0.05).结论大鼠全脑照射后早期大脑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反应性增多,并有时程性变化;NBQX对早期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放射性损伤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电离辐射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 髓鞘转录因子1 动物模型 放射损伤 NBQX
  • 简介:目的探讨小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与纹状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及增殖特点,比较两种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发育时期上的异同,寻找更有利于脊髓损伤修复的种子细胞。方法利用显微解剖、无血清培养和单细胞克隆技术在孕14d小鼠的胎鼠的脊髓及纹状体中分离培养具有单细胞克隆能力的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克隆细胞的神经巢蛋白(nestin)抗原和诱导分化后特异性成熟神经细胞抗原的表达,并比较两种来源的干细胞在培养及分化方向上的异同点。结果从胎鼠的脊髓和纹状体中成功分离出神经干细胞,两种来源的干细胞均具有连续克隆能力,可传代培养,表达nestin。脊髓血清诱导分化后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8.tubulinⅢ阳性细胞(13.5±0.8)较纹状体源性神经干细胞(17.4±1.1)减少,而nestin、GFAP阳性细胞明显增多(45.7±0.3vs539.2±1.2;25.2±1.3vs18.8±0.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细胞增殖特点和分化结果的区别,证实纹状体源性神经干细胞更适合用于移植修复脊髓损伤。

  • 标签: 纹状体 脊髓 神经干细胞 细胞培养
  • 简介:目的探索脑胶质瘤诱导分化治疗的潜在用途.方法应用改良MTT法及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RA/IFN-γ诱导分化处理前后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特性及Ki-67抗原的表达变化.结果RA/IFN-γ协同诱导分化可明显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并明显下调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表达(P<0.01).结论RA/IFN-γ协同诱导分化能有效逆转脑胶质瘤细胞的恶性增殖表型.

  • 标签: 脑胶质瘤 诱导分化 维甲酸 干扰素-Γ
  • 简介:目的研究TNF-α对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对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细胞计数法和MTT法研究经TNF-α处理的大鼠C6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活性,研究了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及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和Bcl-2蛋白表达。结果TNF-α对体外培养C6胶质瘤细胞生长和增殖具有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下调PCNA的表达,并诱导细胞凋亡,但对抑调亡蛋白Bcl-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 星形细胞 大鼠 BCL-2
  • 简介: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抑制体外脑胶质瘤细胞系U87生长并诱导其凋亡,激活caspase-3的作用。方法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绘制不同浓度Res作用6h、24h、48h后的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AnnexinV-FITC和PI双染检测凋亡率,Hoechst33342荧光染色及透射电镜(TEM)观察细胞增殖改变;Western-blot分析caspase-3酶原的变化,半定量RT-PCR检测caspase-3mRNA水平的改变,比色法测定caspase-3的相对活性。结果Res明显抑制U87细胞的增殖(P〈0.01),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反应;Res可诱导U87胶质瘤细胞凋亡并呈浓度依赖关系。用不同浓度Res处理U87细胞24h,随药物浓度增加,caspase-3酶原的蛋白水平减少,caspase-3mRNA水平增加(P〈0.01)。用200μmol/LRes分别处理细胞0.5、2、6、12、24h,caspase-3活性于2h开始升高.12h达高峰(P〈0.01);用不同浓度的Res处理细胞12h,caspase-3活性呈浓度依赖性的升高(P〈0.01)。结论Res明显抑制U87细胞生长并诱导其发生凋亡,凋亡过程中有caspase-3的激活。

  • 标签: 白藜芦醇 神经胶质瘤 细胞凋亡 CASPASE-3
  • 简介:目的构建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短发卡RNA表达质粒,并检测其对胶质瘤干细胞药物敏感性的作用。方法培养脑胶质瘤干细胞;根据MDR1的DNA序列设计shRNA,用Siportxp-1脂质体法转染胶质瘤干细胞。分别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Westernblot检测转染前后MDR1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使用活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对转染后细胞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评价shRNA对多药耐药性的逆转作用。结果成功构建MDR1shRNA表达质粒,转染组MDR1mRNA表达水平有所下降(P〈0.05),转染5d组下降最明显;RT—PCR结果显示MDR1mRNA水平降低,第3、5、7d抑制率分别为78.46%±14.17%,82.02%±11.87%,79.5%±13.27%。Westernblot结果显示:shRNA转染组P-糖蛋白(P-gp)的表达降低,第3、5、7d抑制率分别为58.1%±6.5%,39.5%±5.2%,45.8%±8.6%;而药敏实验显示:阿霉素、长春新碱对转染MDRIshRNA的胶质瘤干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出现凋亡峰(P〈0.05)。结论MDR1短发卡RNA可在转录后水平对多药耐药进行调节,下调MDR1基因表达,提高药物敏感性,诱导细胞凋亡。

  • 标签: 胶质瘤干细胞 SHRNA 多药耐药基因(MDR1) 基因治疗
  • 简介:目的:在兔颅骨缺损中区植入组织工程骨,观察其成骨和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取兔髂骨,获取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将获得的骨髓基质成骨细胞与藻酸盐复合,制备成盘状组织工程骨,植入兔颅骨缺损区,单纯藻酸盐植入作为对照组,8周后行X线和组织学检查,观察其成骨和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结果:骨髓基质成骨细胞/藻酸钙复合物植入组,有明显的新骨形成,而对照组无骨形成。结论:藻酸钙/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复合物可用于修复非受力区、范围较小的骨质缺损。

  • 标签: 组织工程 修复 骨髓基质成骨细胞 藻酸盐
  • 简介:神经营养因子是由神经元和神经元支配的靶器官或胶质细胞产生,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分化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3].由于神经营养因子具有维持神经元存活、促进神经元突起延伸等生理活性,并且可以在神经轴突中进行顺行、逆行性转运[4,5].因此在许多以神经元死亡或萎缩为特点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如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disease)、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disease)、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等,应用神经营养因子作为治疗药物有广阔的应用前景[6].

  • 标签: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信号转导途径 神经元存活 生物学活性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神经元死亡
  • 简介: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探讨神经干细胞与神经元间基因表达的差异,找出关键的差异基因及其潜在的分子调控机制;并对其所涉及的功能进行分析预测。方法从GEO表达谱数据库中下载与神经干细胞及神经元相关的表达谱基因芯片数据系列GSE70171,导入基因芯片在线分析工具morpheus,筛选出神经干细胞和神经元之间表达差异的基因,并构建聚类分析热图。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使用STRING分析与Cytoscape软件构建PPI网络。结果筛选出表达差异的基因有4022个,其中神经干细胞比神经元上调的基因有2146个,下调基因1876个。对表达差异的基因进行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下调的基因主要与神经元功能相关,上调基因与神经干细胞细胞再生和有肿瘤特征相关,其中神经干细胞细胞周期通路和癌症通路存在研究价值。结论神经干细胞与神经元之间存在表达差异基因。几个关键基因CDC6、CDKN2A、CDC14A、BUB1、TTK、CHEK1、CDC25C在细胞周期通路中可能与神经干细胞再生功能相关。而KIF23、CDKN2A、TNC、CDC25C、CDCA5、BRCA1可能与神经干细胞的肿瘤特征相关。然而,这些关键基因的功能还需要今后的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

  • 标签: 神经干细胞 生物信息学 基因 肿瘤
  • 简介:目的研究BDNF基因转染小鼠脊髓源性NSCs向神经元分化情况。方法选取体外培养E14小鼠胚胎脊髓来源NSCs,构建整合有BDNF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感染体外培养的NSCs,诱导其向神经元分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确定NSCs的分化比例。结果转染后诱导分化24h后可见部分细胞贴壁分化,48h后转染细胞大部分贴壁。BDNF转染NSCs分化为神经元比例较未转染NSCs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BDNF基因转染NSCs可促进细胞分化,且分化多为神经元方向。

  • 标签: 干细胞移植 细胞分化 转染
  • 简介:目的探讨弥漫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脑组织水肿情况及神经生长因子对此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Marmarou脑损伤模型.将Spraque-Dawley鼠40只随机分成脑损伤组,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治疗组分别于致伤后10min和60min腹腔内注射神经生长因子(30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伤后24h、48h、72h和96h断头取脑,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凋亡细胞,对比各时段脑水肿和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神经细胞从伤后24h出现细胞凋亡,48~72h达高峰,治疗组与损伤组在24h,48h,72h和96h时脑组织含水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与损伤组含水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对脑损伤性脑水肿及神经细胞凋亡有治疗作用.

  • 标签: 脑损伤 凋亡 神经生长因子
  • 简介:皮质发育障碍(malformationsofcorticaldevelopment,MCD)是一类神经发育不良疾病的总称,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corticaldysplasia,FCD)和结节性硬化(tuberoussclerosiscomplexes,TSC)是最常见的伴发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两类MCDs,具有相同的病理学特征,也是研究MCD致痫机制常用的疾病模型[1]。皮质发育障碍是难治性癫痫的重要病因之一。

  • 标签: 皮质发育障碍 痫性放电 难治性癫痫 发育不良 tuberous CORTICAL
  • 简介:目的研究阻滞弥漫性脑损伤急性期ERKI/2信号通路过度激活对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外伤性弥漫性脑损伤模型,打击损伤前30min自尾静脉注射U0126。Westemblot法检测损伤脑皮层pERKl/2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pERKl/2和GFAP在损伤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ERKl/2表达在损伤后迅速、显著升高,5min为表达高峰,其后下降,但直到损伤后72h都有高水平表达,至7d下降至基础水平。损伤后各个时间点,U0126组pERKl/2水平较DBI组明显降低(P〈0.05)。U0126组与DBI组比较,12~72h各时间点GFAP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降低(P〈0.05)。结论弥漫性脑损伤诱导了强烈的ERKl/2信号通路激活和星形胶质细胞反应。U0126能够剂量依赖性抑制GFAP的表达,抑制急性期星形胶质细胞反应。

  • 标签: 弥漫性脑损伤: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