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刺激治疗仪 TMS在失眠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以2019年 4月至 2019年 12月接受治疗的 100例睡眠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顺序进行分组。分别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磁刺激治疗仪 TMS仪器治疗,对比三个月内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情况,分别比对入睡时间、清醒次数和睡眠总时长。 结果:通过治疗两组患者的失眠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比对照组更加显著,两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磁刺激治疗仪TMS在失眠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帮助失眠症患者更好睡眠,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 标签: 磁刺激治疗仪 TMS 失眠治疗 睡眠障碍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18F-FDG18F-PSMA-1007制备及联合PET-CT对前列腺癌的显像结果。方法:为30例前列腺癌患者采用18F-FDG18F-PSMA-1007制备及联合PET-CT显像观察,分析其对治疗的影响。结果:全部患者18F-FDG PET/CT、18F-PSMA-1007 PET/CT和联合显像检出率分别为66.67%、100%、100%,差异明显。18F-FDG PET/CT显像原发灶SUVmax=25.2(20.2,37.0)。18F-FDG PET/CT原发灶假阴性10例,对18F-PSMA-1007摄取十分明显。结论:18F-FDG18F-PSMA-1007制备及联合PET-CT对前列腺的显像,能够改善分期,指导临床科学治疗。

  • 标签: 18F-FDG18F-PSMA-1007制备 PET-CT 前列腺癌 显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肺部占位性病变320排CT双入口灌注技术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肺部占位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均通过病理组织确诊,其中恶性病变49例,鳞癌22例,腺癌21例,小细胞癌5例,淋巴瘤1例,剩余皆为良性病变,慢性炎症6例,肺结核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320排CT双入口灌注技术对肺部病变进行扫描,对比恶性病变与良性病变患者扫描结果,比较诊断与病理结果的吻合率。结果:良性病变患者的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F低于恶性病变,肺动脉血流量PF及灌注指数PI都高于恶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灌注指数PI值≥56.30作为良性病变阈值,其中49例恶性病变47例确诊,吻合率高达为95.91%,11例良性病变10例确诊,吻合率为90.90%。结论:320排CT双入口灌注技术对肺部占位病变临床诊断效果甚佳,能够提供微血管信息,其中PI值能为良、恶性病变提供鉴别依据,提高临床的治疗效率。

  • 标签: 320排CT双入口灌注技术 肺部占位性病变 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一些不良事件,探讨其出现的原因。明确各事件特征,从而达到维护患者治疗安全,降低发生风险的目的。方法 调查的场所选择重庆市某三甲专科医院新生儿科。在一段时间(2017.01-2021.12)内,选择已经发生,且上报的不良事件。总件数为320件。明确每一件不良事件的详细内容。主要是对级别、分类、因素、发生事件等进行统计。判断护理人员的一般情况。实施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所有的不良事件中,以Ⅲ级、IV级的占比较高;靠前的是护理事件,药品事件,医疗事件,输血事件;主要原因分别是①医护人员风险意识较弱②没有接受规范化培训③操作时执行流程不规范④未严格执行交班流程;资历较低的医务人员在评估及病情观察方面存在显著不足。结论 应进行医务人员规范化培训和管理,优化医院不良事件信息化上报流程,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的风险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优化医务工作人员排班模式,根据患儿的需求进行弹性排班,从而保证医疗安全,患儿安全。

  • 标签: 不良事件 回顾性分析 对策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肿瘤已经跃居发达国家疾病死亡原因的第一死因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第二死因。无效治疗不仅会使病人错过最佳治疗时期,也浪费了紧缺的医疗资源。随着个体化治疗的兴起,疗效评价也越显重要。传统的解剖成像方法如CT、MRI是临床上常用的疗效评估的方法,但是不适用于评价早期疗效。代谢显像方法18F-FDG PET能够反应肿瘤的代谢情况,能够以它独特的优势监测早期疗效。这篇综述主要阐述了18F-FDG PET疗效评估的临床应用。

  • 标签: 解剖显像,18F-FDG,分子影像,疗效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 利用320排CT血管造影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8月至2024年3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CT室接受320排头颈CTA扫描的159例患者,根据是否出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分为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分析两组间颈动脉斑块钙化的大小、位置的差异。结果 症状组患者117例,无症状组患者42例,症状组小钙化的出现率(38.7%)大于无症状组(1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症状组内膜钙化的发生率(44.5%)大于无症状组(1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动脉CTA显示的钙化位置、大小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相关,表面钙化及小钙化增加了斑块易损性,进一步提高了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肿瘤患者通过18F-FDG显像剂干预的护理措施。方法:从我院收治的疑似肿瘤患者中摘取40例进行研究,摘取时间范围2023年4月1日—2024年4月1日,对摘取病例实施18F-FDG新型显像剂干预检查,以随机抽签方式将以上患者均等分成参照组和试验组,参照组仅通过18F-FDG新型显像剂进行检测,不实施护理干预,试验组行全程护理来配合18F-FDG新型显像剂的使用,分析两组图像显像质量等指标统计学意义。结果:试验组的图像显像质量较之于参照组而言,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可以通过全程系统化护理的方式来对18F - FDG显像剂在癌症患者中的应用进行辅助干预,可以提高整体图像的质量,从而保证诊断准确率的提升,值得推广。

  • 标签: 肿瘤 18F-FDG显像剂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在实体肿瘤复发监测中应用18F-FDG PET-CT扫描的价值。方法 随即于我院2020年6月-2020年12月间收治的50例实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日期的单双分为两组,即甲组(n=25)与乙组(n=25)。甲组患者在复发检测中应用常规CT检查,乙组患者在复发检测中应用18F-FDG PET-CT检查。统计两组患者阳性病灶检查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可疑性病灶检出数相比,差异无意义(P>0.05)。但乙组患者的阳性病灶检出数显著高于甲组(P

  • 标签: 实体肿瘤 18F-FDG PET-CT 复发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光动力疗法(PDT)对黑素瘤细胞B16-F10的迁移与侵袭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黑色素瘤细胞B16-F10,体外传代培养,当细胞融合度≥80%时,孵育光敏剂,给予1mmol/L 5-氨基酮戊酸(5-ALA),之后进行红光(635 nm)照射实验,依据照射红光能量分为对照组(0 J)、观察1组(2.4 J)与观察2组(4.8 J)。对三组进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及蛋白印迹检测。比较三组照射后划痕愈合率、侵袭细胞数量以及相关蛋白[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相对表达量。结果: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表示,观察1组及观察2组的B16-F10划痕愈合率、侵袭细胞数目及Ki-67、VEGF、MMP9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2组上述指标均低于观察1组(P<0.05)。结论:PDT可抑制黑素瘤细胞B16-F10的迁移及侵袭,临床可考虑采用该方式来提高黑色素瘤治疗效果。

  • 标签: 光动力疗法 黑色素瘤细胞 迁移 侵袭
  • 简介:目的探讨6.4/8.0F细硬输尿管肾镜在安全建立标准经皮肾通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98例肾结石患者全身麻醉成功后取俯卧位,人工肾积水条件下行患侧肾超声引导下目标肾盏穿刺,穿刺成功后采用Amplatz扩张器依次扩张至8F、10F、12F、14F、16F,更换Alken金属套叠扩张器,依次扩张至24F标准通道并留置金属肾镜鞘.在扩张过程中用细硬输尿管肾镜检查12F、16F经皮肾通道,确认通道扩张正常后继续扩张,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重新穿刺建立通道.结果198例患者251侧肾一期顺利建立经皮肾通道,单通道231例次(92.0%,231/251),两通道15例次(6.0%,15/251),三通道5例次(2.0%,5/251).建立首个单通道时间15~40(27.5±12.4)min.除87例中重度肾积水患者外均顺利建立经皮肾通道,经皮肾通道扩张不完全20例次,均在导丝引导下6.4/8.0F细硬输尿管肾镜扩张肾皮质通道进入目标肾盏.通道丢失11例次,3例经输尿管导管向肾盂注入亚甲蓝,在输尿管肾镜下找到喷出蓝色液体的穿刺孔,插入斑马导丝,经皮肾通道也得以成功建立,8例经原通道重新超声定位穿刺目标肾盏,成功建立通道.肾皮质通道明显出血8例次,肾盂损伤4例次,均对碎石取石无显著影响.术中和术后输血20例次,无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止血病例;术后发热32例次,无尿脓毒症病例.肾周血肿12例次,尿外渗32例次,气胸1例次,无肠道及肝脾损伤病例.结论6.4/8.0F细硬输尿管肾镜可提高标准经皮肾通道建立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

  • 标签: 肾造口术 经皮 肾盏 经皮肾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