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0 个结果
  • 简介:西天山阿吾拉勒地区下二叠统乌郎组火山岩为一套陆相火山岩,主要由基性火山岩和酸性火山岩组成,中性火山熔岩较少,表现出双峰式火山岩特征.研究表明,下二叠统乌郎组经碰撞后松弛拉张,伊犁地块拉伸出现陆内火山裂谷环境.该组地层广泛夹持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表明早中二叠世地壳活动频繁,局部地段地壳拉伸,产生同沉积断层,该断陷盆地经历发生、发展和消亡全过程.

  • 标签: 天山造山带 阿吾拉勒 下二叠统乌郞组 地球化学 双峰式火山岩
  • 简介:西天山阿吾拉勒一带晚石炭世伊什基里克组为一套以钙碱性系列为主、碱性系列次之的双峰式火山岩建造,其中玄武岩类以碱性为主.岩石富FeO、Hf、Th、Y、Rb、Ba、Sc、Zr、Cs、V和LREE,贫TiO2、MgO、P2O5、Cr和Nb,岩石组合及地球化学各种参数和图解均证实,其形成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伊什基里克组火山岩是证实阿吾拉勒地区晚石炭世演化为大陆板内裂谷环境的重要记录。

  • 标签: 西天山 地球化学特征 构造环境 火山岩 伊什基里克组
  • 简介:据丰谷地区须家河组的地表剖面、岩心和薄片、测井曲线及常规物性测试资料等的观察、对比分析,认为川西坳陷中段的丰谷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砂岩普遍具有低孔低渗、致密化强、超高压、岩性变化快、非均质性强等特点,但局部仍发育有孔渗性相对较好的层段。根据沉积作用及沉积相、成岩作用类型、构造作用方面来探讨丰谷地区须四段储层的特征及有利储层段的分布认为,须四段储集性的好坏主要受沉积相及成岩作用类型控制。丰谷地区须四段储层发育最有利的沉积微相是潮汐影响的河道、潮间潮下水道、沙坝、冲洗坝,其岩性为灰色—浅灰色中—粗粒岩屑(钙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砂体单层厚度大,上下岩性变化快,以碳酸盐胶结为主。次生溶蚀对储层储集性的改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多期次的断裂及其影响下形成的构造裂缝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的渗透性,有利于油气的运移、聚集成藏。须四段属于孔隙型、裂缝—孔隙型储层。

  • 标签: 致密砂岩储层 次生溶孔 丰谷构造 川西坳陷
  • 简介:通过对该地区岩石组成和微观结构分析,经测试发现该区岩石硬度大、耐磨性强、可钻性差.本研究结合现场工程资料,通过围压下可钻性级值计算,建立了不同钻井方式可钻性级值剖面图.经对比优选,得出气体钻井能有效降低可钻性级值,相对常规钻井降幅为2~5,研究成果为川西地区钻井提速提供了借鉴.

  • 标签: 岩石可钻性 围压 钻井方式
  • 简介:通过三塘湖盆地黄土山-克孜勒塔格地区哈尔加乌组火山岩类型、成因特点及区域构造背景,探讨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结果显示火山岩属正常火山岩类型.演化过程为碰撞造山中增厚的岩石圈根部拆沉作用使得软流圈地幔上涌底侵,导致早期陆壳组分熔融引起火山喷发,形成晚古生代后碰撞期火山岩.据生物化石、岩性特征及同位素数据,推断哈尔加乌组为二叠纪火山活动产物.

  • 标签: 三塘湖 哈尔加乌组 火山岩 构造环境 时代判别
  • 简介:却勒塔格一带下石炭统小热泉子组为一套滨浅海相火山岩夹少量正常沉积碎屑岩建造,上被上石炭统底格尔组不整合覆盖,火山岩组合以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最为发育.火山岩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小热泉子组火山岩主要属钙碱性系列,一般以富钠为特征,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布型式与火山岛弧钙碱性火山岩分布型式基本吻合.

  • 标签: 东天山 小热泉子组 火山岩 岛弧
  • 简介:据地下水调蓄基本条件,结合干旱地区地形地貌特征,提出干旱地区在山区及前山地带人工影响天气增加水资源、山前洪积扇地带人工修筑引渗工程促进含水层补给、平原区进行人工开发利用的含水层调蓄-补给-开发模式.与现实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模式极相似,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损耗,利于水土保持,对恢复地质环境具极好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干旱区 含水层 人工调蓄 蓄水坑 水资源
  • 简介:西准噶尔东部哈拉阿拉特山南麓乌尔禾地区新发现大量中基性岩墙群。岩墙群侵位于下二叠统佳木河组磨拉石建造中,展布方向与达尔布特大断裂延伸方向一致。岩墙群中采集的3个锆石U-Pb年龄样品测年结果分别为(286.3±4)Ma(n=18,MSWD=0.32,95%置信度),(286.5±5.6)Ma(n=10,MSWD=0.3,95%置信度)和(283.6±2)Ma(n=6,MSWD=0.57,95%置信度),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据此确定该岩墙群形成于早二叠乌拉尔世(Cisuralian)亚丁斯克期(Artinskian)。中基性岩墙群具鲜明的与岛弧俯冲作用有关的地化特征,做为西准东部俯冲造山的地质记录,测年结果表明,西准东部的俯冲造山作用明显滞后于西部,整个西准地区俯冲造山作用结束的最终时限为早二叠世晚期。

  • 标签: 西准噶尔 中基性岩墙群 LA-ICP-MS锆石U-PB测年 早二叠世
  • 简介:位于柴北缘东部北大滩地区的石门沟组为一套中侏罗统含煤地层,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及区域性地质资料对北大滩地区聚煤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层的发育和展布受构造作用和沉积环境的双重约束。受燕山运动I、II幕的影响,北大滩地区在中侏罗世接受沉积,经历了湖泊-扇三角洲两大沉积体系的改造。石门沟组沉积早期,北大滩地区为湖泊相沉积,滨湖沼泽成煤;石门沟组沉积晚期,研究区内发育两个大型的扇三角洲沉积体,扇三角州平原和扇三角州前缘成煤。石门沟组成煤期后,北大滩地区经燕山运动III幕、喜山运动及新构造运动的叠加,形成大规模的复式向斜构造。受逆冲断层影响,侏罗系整体抬升,使埋藏深度变浅,有利于煤层的勘探。

  • 标签: 北大滩地区 侏罗系 石门沟组 构造作用 沉积环境 地质约束
  • 简介:安徽北淮阳构造带鲜花岭找矿远景区发育中酸性侵入岩相关的铜铅锌矿化,本次研究选取铜铅锌矿化相关的鲍冲二长岩开展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及LA-MC-ICP-MS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锆石Th/U比值为0.54-1.33,属于典型岩浆成因锆石。鲍冲二长岩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24±2)Ma(n=10,MSWD=3.2);结合锆石自形、发育岩浆环带等特点,该年龄是鲍冲二长岩的结晶年龄。这一形成年龄对应于大别造山带构造垮塌事件,因此,北淮阳构造带鲜花岭地区铜铅锌矿化可能形成于早白垩世后岩石圈减薄环境。原位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显示,鲍冲二长岩的εHf(t)在-15.7~-10.2之间,两阶段锆石Hf模式年龄为1.82~2.17Ga,指示岩浆源区为古元古代的基底。结合前人资料,安徽北淮阳构造带成矿作用可以划分为三期:第一期晓天盆地的火山热液型金矿化(130Ma),第二期鲍冲岩体有关的铜铅锌矿化(124Ma)和第三期的斑岩型钼矿化(114Ma)。

  • 标签: 铜铅锌矿化 鲍冲二长岩 LA-ICP-MS锆石U-Pb定年 锆石HF同位素 早白垩世 造山带构造垮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