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3 个结果
  • 简介: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应该从地域性、民族性、特殊性等方面,进行教学定位,反之将违背各民族的音乐审美心理,抹杀民族地区音乐教育所应该达到的审美教育目的,甚至破坏了各民族音乐传承的自然生态。

  • 标签: 少数民族地区 中小学音乐教育 定位 新体系
  • 简介:这些年来,我国艺苑出现了一些较为优秀的新人新作,实为可喜;但同时也出现了大量难以名状的现象,令人忧虑。君见否?那些读不懂的诗、看不懂的画、听不懂的音乐,比比皆是。或曰“时代精神”,或曰“世界潮流”,或曰“人性回归”,或曰“返回自然”。创新乎?复旧乎?真、善、美乎?假、恶、丑乎?标新立异乎?追随模仿乎?新潮涌现乎?破铜烂铁乎?……针对这五花八门的状况,真个是

  • 标签: 艺术工作者 新人新作 返回自然 人性回归 时代精神 通俗唱法
  • 简介:各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节日,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风俗特征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他们的节日活动中。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是民族学和民俗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云南二十四个少数民族风格各异,绚丽多姿的节日活动,为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云南各少数民族的节日,究竟从何而来?探索者的目光首先注意到与节日有关的神话传说上。

  • 标签: 云南少数民族 祭祀活动 民俗学研究 神话传说 新米节 剽牛
  • 简介:(四)后宏时期西藏民族民间器乐艺术的基本历史状况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后,经过苯、佛两种宗教文化的长期激烈斗争,苯教败于佛教,因此,苯教从各个方面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它的思想基础以及基本准则等等都被佛教所改造,从此苯教实际上名存实亡。而佛教则以胜利者自居,为了占领当时西藏意识形态上的各个领域,各个时期不同教派,分别在雪域高原各地,建起了数以千计佛教寺院。随着文化的宗教化和政教合一制度的发展到完善,寺庙和高僧们掠取了土地、森林、牧场、农庄和农奴,使寺院集团成为强大的政治堡垒。自后宏时期开始到民主改革之前,政治和经济实际上主要掌握在各个佛教教派的高僧们和寺院的手中。在这种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意识

  • 标签: 民间器乐 佛教教派 苯教 佛教传入 西藏民族 宗教化
  • 简介:在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题。音乐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素质教育中能起到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音乐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又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更显突出。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如何加强,以适应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就云南教育简况,当前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一些中小学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应走一条以本地民族音乐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路子。

  • 标签: 现状 问题 民族化
  • 简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中的关键阶段,是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阶段,也是事关能否完成《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任务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在此阶段,广东省将面临经济社会的重大转型,文化工作也将迎来诸多新的挑战。我们必须遵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部署和广东省委九届七次、八次全会的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发展全局,以发挥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为核心,以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广东人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重点,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发展规律,紧紧围绕广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的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的跨越式提升,促进全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

  • 标签: 《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 文化局长会议 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文化发展规律
  • 简介: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积淀深厚,表现形式多姿多彩,以年节喜庆活动为载体的部份不仅表现出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更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本文通过描述各民族以歌舞艺术和其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年节喜庆活动,重点分析了人们喜乐之情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观念,以及在培养社会化伦理道德、民族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和振奋民族精神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从而表现其社会文化价值。

  • 标签: 年节 喜庆文化 图腾崇拜 文化价值 民族性
  • 简介:进入新世纪,准中产阶级或中产阶级们一味追求高价物品,强调消费的中心化和政治化,使得消费成为个人身份的表征,购买力成为地位、品位以及时尚的语义所指.消费社会运作结构善于将人们漫无边际的欲望投射到具体产品消费上去,使社会身份同消费品结合起来,消费构成一个欲望满足的对象系统,成为获得身份的商品符码体系和符号信仰的过程.由此使得大众彼此模仿攀比,进入一个高消费的跟潮的消费主义状态.大众在模仿他者偶像之中"挪用"他者的形象,这种消费式的模仿将权力视觉化,或者将话语权力的表征表面化和消费化.本文从学术前沿的角度,分四个方面讨论东方消费主义问题:准中产阶级的浮升与消费政治凸现;东亚消费主义背后的西方文化意识形态进入;消费主义"身体"扩张与全球同质化潜在逻辑;媒体消费主义中的当代中国文化立场.

  • 标签: 东方消费主义 身份表征 中产阶级 身体话语 同质化 文化立场
  • 简介: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誉为“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世界古典文学的瑰宝”。这部光辉不朽的英雄史诗,标志着古代藏族文化最高成就。神奇广袤美丽的青藏高原产生了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地球之巅江河源头,英雄史诗的乳汁滋养这片幽静明朗天地丰厚的历史文化。世界上没有一本书,象史诗深受藏族人的喜爱,没有一本书象史诗在藏族文学历史上产生过这样广泛深远的影响。

  • 标签: 英雄史诗 《格萨尔王传》 广泛 文学历史 《格萨尔》 古典文学
  • 简介:我国对藏戏的研究,从80年代开始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各地都有新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就青海而言,近些年来,学术界就藏戏的源流、传统剧目、表演风格、审美价值等作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对藏戏面具特别是民间藏戏面具的研究几乎无人问律,尚处于空白.笔者认为,在藏戏研究中,对民间藏戏面具的研究是一个重要内容.如果忽略了这一方面的研究,那么藏戏研究将是不全面的.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以作抛砖引玉,并求教于大方大家.

  • 标签: 面具文化 藏戏 青海 80年代 研究成果 传统剧目
  • 简介:文章从文化理解的角度,分析了设计艺术的发展。当今世界交流的广泛及多元文化的影响,设计艺术中所体现的文化理念逐渐凸现。设计艺术教育同时需要给予更多人文层面上的关注,加强设计艺术教育中的人文学科建设,提高设计人才的人文修养。

  • 标签: 设计艺术 文化精神 设计艺术教育 人文学科
  • 简介:面对丰富多彩的藏民俗,如何把握,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我认为对藏族民俗文化的把握,时间上应考虑到变异性,空间上应考虑到地区的差异性。说藏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变异性,有两层意思:一是现代的藏民俗是从古代的藏民俗发展而来的,不可能离开这个源;二是藏民俗也随着历史的进程发生变化,不断地发展和丰富。要完整地了解古代藏民俗,是很困难的事情了,只能从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及文学作品中了解一些情况。解放后我国考古学家,从昌都卡若遗址发掘出大量的石器、陶器和艺术品,从中也可了解一点原古藏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卡若出土的细石器共有六千多件,其中有些作了原始的艺术加工,有的石器有绚丽的色彩,有的呈叶片形、铲状形,有的有划刻的线纹,这些石器是原始狩猎民族的武器或劳动工具,也是最早的艺术创作。原始狩猎民佩带有鸟羽就可获得鸟的灵性,佩带虎皮就有老虎的力量。卡若还出土了一批陶器,有罐、盆、碗等。有一尊双兽形罐,呈喇叭形,斜平肩,腹部为袋形双体,内腹壁向内缓收,中挡相连,下腹壁向内曲收呈假圈,脚、颈、肩各饰一对带孔的器纽,器表有刻划纹和黑色彩绘,双体的饰纹各不相对,形体似双兽对立。陶...

  • 标签: 民俗文化把握 藏族民俗文化 谈对藏族
  • 简介:本文从马家窑文化彩陶中的蛙纹、齐家文化彩陶中的鹗面纹以及辛店文化彩陶中的双勾太阳纹入手,运用二元对立的理论对其进行跨文化的分析,揭示出这些史前彩陶纹饰中所包含的死亡与再生的二元对立文化观念以及萨满教宇宙观中的“世界山”、“宇宙卵”等文化隐喻。

  • 标签: 史前 齐家文化 彩陶 萨满教 宇宙观 文化观念
  • 简介: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龙舞,则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龙舞,朝气蓬勃、生机盎然。它那雄姿巍巍的形象,浩气凛然的气概、充满希望的喜悦,那种气势的美,强盛的生命力,从久远的年代起,经久不衰,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直到今天,为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所喜爱。而且在国际上蠃得了极高的声誉。

  • 标签: 舞龙 浩气凛然 疙瘩龙 艺术遗产 灯舞 内在气质
  • 简介:(一)中国绘画的品评风气,早在魏晋已开其端,至南北朝时已日趋兴盛。在绘画批评的标准上,它受东汉·班固的《汉书·九品人表》中的“六品”或“三品九等”说的影响,即以九品中正制的标准去评议画家。如: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论”,就是从品的角度去看画的优劣,同时,这也是绘画所遵循的法则。《古画品录》也是我国第一部中国画系统性的评论著作。其后,陈·姚最的《续画品》,唐·彦宗的《后画品》,窦蒙的《画拾遗录》

  • 标签: 中国绘画 文化概念 概念中国
  • 简介:南诏《奉圣乐》歌舞,在长安宫中演出,是公元800年唐德宗朝的一件大事。西南边陲的南诏政权,在依附吐蕃半个世纪之后,又来内属,“献夷中歌曲”于唐廷,其政治、历史意义是重大的。因而,不仅南诏地方史志,屡不绝书;就是两《唐书》、《资治通监》等史籍,皆有载录。且对《奉圣乐》的歌舞序列、工伎、乐器等等,备加描述,可见南诏《奉圣乐》之在麟德殿演出,在当时的文化上,也具有轰动效应,影响是很大的。

  • 标签: 南诏 圣乐 地方史志 异牟寻 麟德殿 凤伽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