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3D打印干燥实验室模型在胰肠吻合训练中的使用价值。方法制作3D打印干燥实验室胰腺模型,邀请并交予7位国内胰腺外科领域具有较高声望的专家,应用5分制的李克特(Likert)量表由专家对本模型的视觉相似、触觉及操作体验、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得分由均值±标准差(Mean±SD)进行统计学描述。结果模型取得了专家的较高评价[(4.43±0.79)分],所有参数评估均在3分(较为相似)以上。模型外观大小与真实组织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被认为具备较好的弹性、良好的撕扯感及突破度。结论现有3D打印胰肠吻合模型能较好模拟真实情况,可用于年轻外科医师学习训练及资质评估。

  • 标签: 3D打印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肠吻合 手术训练
  • 作者: 杨树建 吴荣谦 郑学风 马锋 刘世松 乔玮 史爱华 胡继霖 高源 卢强 吕毅 卢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266000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710061 西安市,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710061 西安市,陕西省再生医学与外科工程研究中心,710061 西安市,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710061 西安市,陕西省再生医学与外科工程研究中心;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66000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66003 青岛市,山东省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家兔结肠的磁压榨吻合模型,验证磁压榨吻合技术在结肠压榨吻合的可行性,并评估压榨吻合口的粪便转流功能。方法选取8只家兔,在结肠置入一定规格的磁铁实现肠道的压榨吻合吻合口形成后,通过结肠造影、解剖观察及病理检查的方法评估吻合口的形成情况。人为结扎吻合口之间的肠道制造肠梗阻动物模型,评估压榨吻合口的粪便转流功能。结果8只家兔均在术后第6~8天磁铁脱出;1只家兔发生肠梗阻,其余7只家兔吻合口形成良好。吻合口形成后,取3只家兔结扎吻合口之间肠道,1只家兔于术后第6天死亡,其余2只家兔长期存活,实现了压榨吻合口的粪便转流功能。结论磁压榨吻合技术能够实现家兔肠道的吻合,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结肠 胃肠吻合术 磁吻合术 磁压榨 消化道重建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全机器人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术中依次解剖胃右血管,胃小弯前壁,胃网膜右血管,胃网膜左血管,胃左血管后,分别离断胃周血管并完成D2清扫,用直线切割闭合器离断十二指肠,然后保留部分近胃并于胃上部以直线切割闭合器离断胃壁;然后用直线切割闭合器分别进行毕Ⅱ+Braun’s吻合。穿过winsiow孔于吻合口周围预防性留置腹腔引流管;适当延长脐下Trocar孔切口取出标本。

  • 标签: 胃肿瘤 机器人 胃切除术 远端胃大部切除术
  • 简介:摘要吻合口漏是右半结肠术后严重而少见的并发症之一,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包括肠道准备、急诊手术、吻合情况(吻合吻合、器械吻合比手工吻合、腔内吻合比腔外吻合)、手术范围和患者自身情况等。术中规范化操作及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等可能有助于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而吻合口漏一旦明确诊断,需积极治疗,多数患者可通过充分引流及抗感染等非手术治疗治愈,若伴感染性休克或非手术治疗无效者,需及时手术治疗。

  • 标签: 右半结肠切除术 吻合口漏 影响因素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性胎儿镜激光凝固胎盘吻合血管(fetoscopic laser occlusion of chorioangiopagous vessels, FLOC)手术与Solomon手术治疗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o-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 TTTS)术后胎盘残留吻合血管的差异,及其对术后并发症及胎儿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进行FLOC手术的TTTS孕妇59例,按照FLOC手术方式分为Solomon组(33例)和选择性FLOC组(26例)。对其中25例双胎均活产的孕妇的胎盘(Solomon组15个,选择性FLOC组10个)进行灌注,观察残留吻合血管类型及直径。比较2组间胎儿存活率、并发症、胎盘残留吻合血管类型及直径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Solomon组手术时间短于选择性FLOC组[74 min(60~90 min)与95 min(81~123 min),Z=2.906,P=0.004],但2组手术时孕周、妊娠终止孕周、手术至妊娠终止间隔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Solomon组与选择性FLOC组相比,双胎存活率、一胎存活率、至少一胎存活率及术后双胎贫血-多血质序列征(twin anemia-polycythemia sequence, TAPS)和复发性TTTS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4%(21/33)与50%(13/26),χ2=1.107;15%(5/33)与35%(9/26),χ2=3.044;79%(26/33)与85%(22/26),χ2=0.326;3%(1/33)与12%(3/26),χ2=1.368;0%(0/33)与4%(1/26),χ2=1.118;P值均>0.05]。(3)胎盘灌注结果:Solomon组与选择性FLOC组相比,残留吻合血管的胎盘的比例以及残留动脉-静脉、静脉-动脉、动脉-动脉和静脉-静脉吻合血管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15与6/10,2/8与4/15、3/8与4/15、2/8与5/15、1/8与2/15;Fisher精确概率法,P值均>0.05),但Solomon组残留吻合血管直径小于选择性FLOC组[(0.8±0.3)与(2.2±0.7) mm,t=0.764,P=0.034]。(4)术后4例发生TAPS的孕妇中,1例孕妇胎盘残留2条动脉-静脉吻合吻合直径分别为0.54 mm和0.43 mm;1例孕妇胎盘残留1条动脉-静脉吻合吻合直径为0.64 mm;1例孕妇胎盘残留1条动脉-动脉吻合及1条静脉-静脉吻合吻合直径分别为1.56 mm和1.89 mm。结论与选择性FLOC手术相比,Solomon手术可使TTTS孕妇胎盘残留吻合血管直径减小,但并没有减少术后并发症,也没有改善妊娠结局。

  • 标签: 双胎输血综合征 胎儿镜检查 激光凝固术 胎盘 选择性外科手术 存活率
  • 简介:摘要脊柱凸是一种脊柱三维畸形,随病情进展可明显影响患者心肺功能、活动能力,出现脊髓受压甚至瘫痪。严重脊柱凸常需手术矫正,而脊柱凸矫正手术难度大、时间长、出血多,甚至需分期手术。部分患者同时合并其他系统先天性疾病。故此类患者围手术期管理难度较大。文章结合新近研究进展,剖析脊柱凸患者低体重、困难气道、肺功能受损等特点,以及常见脊柱松解、胸廓成形、脊柱截骨矫形、切口深部感染清创等手术特点,阐明困难气道处理、术中监测、通气策略、容量管理、术后镇痛等围手术期管理重点,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脊柱侧凸 气道管理 术中监测 液体治疗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凸的手术治疗进展。方法在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和中文,检索1970年1月—2021年7月发表的有关退变性腰椎凸手术治疗的文献1 638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纳入45篇文献(中文6篇、英文39篇)。从手术固定融合范围、长节段固定融合上下端椎的选择、微创技术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4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对于矢状位平衡尚可的相对年轻且术后运动功能要求较高的退变性腰椎凸患者、身体条件差无法耐受全身麻醉和大手术的退变性腰椎凸患者、宽/长指数小于0.36的退变性腰椎凸患者,采取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是可行的。对于严重或进展较快的矢状位和/或冠状位失平衡、旋转畸形、腰椎滑脱或不稳的僵硬性退变性腰椎凸患者,开放手术长节段固定融合是必要的,合并发生腰椎后凸者还需要考虑进行截骨。对于接受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的退变性凸患者,上、下端椎的选择要遵循个体化原则。目前退变性腰椎凸微创治疗多为单中心报道,疗效满意,但是微创技术并不适用于所有退变性腰椎凸患者,长期疗效以及翻修情况有待于今后的继续观察。结论尽管退变性腰椎凸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元化且临床疗效确切,但患者的治疗仍然需要遵循个体化原则。手术治疗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提高综合满意度为首要原则,适当重建冠状位和矢状位的平衡,以尽可能小的手术创伤取得最佳的临床疗效。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退变性腰椎凸的手术治疗增添了新的选择,其短期疗效确切,长期疗效还有待随访观察。

  • 标签: 脊柱侧凸 退变性腰椎侧凸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双肾母细胞瘤(bilateral wilms tumor, BWT)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以及预后,加深临床认知。方法收集北京儿童医院在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3例BWT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术前化疗、手术方式、病理诊断和预后。43例共86肾脏;男24例,女19例;就诊中位年龄为17个月,范围为3~69个月;术前化疗30例(60)作为术前化疗组,未化疗9例(18)作为未化疗组,余4例(8)资料不详不列入任何组别;6例化疗前行穿刺活检。30例(60)术前化疗患儿中术前化疗反应评估资料完整26例(52),缺失4例(8)。术前化疗时间范围为4~12周,术前化疗方案以VA方案(长春新碱+更生霉素)为主,共19例(38);VAD方案(长春新碱+更生霉素+阿霉素),9例(18);仅运用长春新碱化疗,2例(4)。本研究病例随访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SPSS 24.0软件计算4年无事件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结果行双保留肾单位手术(nephron sparing surgery, NSS) 30例[69.8%(30/43)];行一瘤肾切除术+对NSS有13例[30.2%(13/43)]。术前化疗组中双NSS占80.0%(24/30),术前未化疗组中双NSS有6例。43例患儿术后均复查增强CT,双肾脏残存肾实质累计大于单肾脏23例[53.5%(23/43)],双肾脏残存肾实质累计小于单肾脏20例[46.5%(20/43)]。所有患儿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范围为8~158个月;中位随访年龄为71个月,范围为39~180个月。存活39例,死亡4例;存活患儿中,肾功能衰竭1例,带瘤存活4例;死亡患儿中,1例为术后9年无瘤状态下死于脑疝,余3例为复发治疗后死亡。术后复发9例,单最高分期为Ⅲ期4例,Ⅳ期5例;复发部位为原位复发7例,腰大肌处复发1例,腹膜后多处复发1例;中位复发时间为11个月,范围为1~38个月;7例手术切除复发灶,术后加用依托泊苷、卡铂、环磷酰胺加强化疗;复发患儿中死亡3例,带瘤存活2例,无瘤存活4例。Kaplan-Meier法计算得出所有43例患儿4年无事件生存率为85.6%,总体生存率为90.4%。结论BWT通过术前化疗,尽可能行NSS,术后根据化疗后病理分型并结合分期进行治疗仍可以有良好的预后。

  • 标签: Wilms瘤 儿童 化学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肌萎缩索硬化(ALS)是一种致命的、进展的神经变性疾病,它主要损害大脑及脊髓的上下运动神经元,导致患者瘫痪、呼吸肌麻痹甚至死亡。目前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做到准确的早期诊断非常困难,更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去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状况。康复治疗对ALS患者有着重要意义,它能帮助患者改善功能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目前仍缺乏ALS康复相关的有力证据,未来需要对ALS康复的各个领域进行大规模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广泛建立ALS中心,规范并指导ALS患者的康复治疗。本综述全面探讨ALS的康复研究现况,强调了多学科管理的重要性。

  • 标签: 肌萎缩侧索硬化 康复 多学科管理 研究现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双卵巢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诊疗策略。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5例双卵巢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5例患儿,年龄1个月至15岁10个月(中位年龄13岁零7 d)。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其他有腹部膨隆、代谢综合征、性早熟等。术前B型超声发现双卵巢肿瘤12例,其中伴卵巢扭转9例,术中均证实。1例幼年型颗粒细胞瘤患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升高,余良性肿瘤患儿及1例卵巢未成熟畸胎瘤患儿瘤标未见异常。双卵巢肿瘤同时发生14例,其中4例患儿行单附件切除术+对卵巢肿瘤剥除术,10例良性肿瘤患儿行双卵巢肿瘤剥除术;双卵巢异时性肿瘤1例,初次行右侧卵巢肿瘤剥除术,二次手术切除右侧剩余卵巢、输卵管并剥除左侧卵巢肿瘤。结果病理检查示双卵巢肿瘤性质一致者12例,双肿瘤性质不同者3例。术后1例幼年型颗粒细胞瘤患儿及1例未成熟畸胎瘤行化疗,余无特殊治疗。随访患儿14例,均无复发,除1例颗粒细胞瘤患儿性激素低,无月经,其余患儿性激素、月经均未见异常。结论儿童双卵巢肿瘤,患儿大部分为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绝大多数是同时性双肿瘤,大部分为良性病变,应结合多项指标评估肿物的良恶性,进一步决定手术方式。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方式优先考虑。

  • 标签: 卵巢肿瘤 外科手术 生育力 儿童
  • 简介:摘要肌萎缩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是一种同时累及大脑锥体细胞、脑干运动细胞核、脊髓前角细胞和锥体束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早期诊断非常困难,目前尚无特效治疗,预后较差,平均寿命3~5年。研究和发现ALS在早期诊断中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对于缩短诊断延迟时间、探讨和阐明发病机制、监测疾病进展和判断预后非常重要。近年的研究表明,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在上述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目前认为最具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的ALS生物标志物。因此,本文对神经丝蛋白与ALS的有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肌萎缩侧索硬化 生物学标记 神经微丝蛋白质类 诊断 诊断 鉴别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带一指掌固有动脉的侧方V-Y推进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创面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4年10月至2019年5月,济宁市第三人民医院(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手足外科对27例34指指端缺损面积0.5 cm×0.5 cm~1.5 cm×2.0 cm的患者采用带一指掌固有动脉的侧方V-Y推进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皮瓣大小为1.7 cm×1.0 cm~4.5 cm×1.5 cm。本组术后长期随访20例,7例失访,其中门诊随访16例,微信随访4例。结果本组27例34指皮瓣全部成活,皮瓣颜色与周围组织接近或完全正常,质地柔软,外观良好,皮瓣TPD 2.0~6.0 mm。随访时间22~77个月,平均31.45个月。手指屈、伸功能良好[拇指总关节活动度(ROM)>90°;手指主动运动总和(TAM)260°~200°],1例出现钩甲或钩指畸形。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8例,良2例。结论带一指掌固有动脉的侧方V-Y推进皮瓣操作简单易行,皮瓣血运可靠,皮瓣感觉良好,手指屈、伸活动良好,皮瓣外观及质地良好。

  • 标签: 指掌侧固有动脉 V-Y推进皮瓣 指端缺损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颅内双前循环动脉瘤的治疗较为复杂,与单发动脉瘤相比,预后差。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额外侧锁孔入路的推广,一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双前循环动脉瘤成为可能。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经单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的15例双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1个动脉瘤完全夹闭,1个不完全夹闭,4个对未破裂动脉瘤探查后未成功夹闭。术后6个月随访,14例患者恢复良好,仅1例轻度残疾。单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双前循环动脉瘤获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是微侵袭神经外科的一种新的尝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带部分拇短伸肌腱的桡指背动脉皮瓣修复拇指背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手外科收治的拇指背复合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利用带部分拇短伸肌腱的桡指背动脉皮瓣修复,并重建伸肌腱止点。术后随访观察皮瓣质地、外形、运动功能以及感觉恢复情况;测量皮瓣的两点辨距觉、感觉恢复度及拇指屈伸活动度;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手部肌腱修复后评定标准评定手功能。结果共纳入10例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20~67岁,平均41岁,左手6例,右手4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最小2.0 cm×1.5 cm,最大3.0 cm×2.5 cm,肌腱缺损范围1.0 ~1.7 cm。均采用带部分拇短伸肌腱的桡指背动脉皮瓣一期修复,皮瓣切取范围2.5 cm× 1.8 cm~3.5 cm× 3.0 cm,拇短伸肌腱切取长度为2.0~3.4 cm。术后10例皮瓣全部存活,创面一期愈合。患者均获6~12个月随访,平均8个月,术后手指外形满意,外观良好,质地柔软;皮瓣两点辨距觉为7~10 mm,平均9 mm,感觉恢复至S3级;对指、对掌功能正常,拇指屈伸活动度为60°~90°。拇指功能评定:优8例,良2例。供区愈合良好,外观满意。结论带部分拇短伸肌腱的桡指背动脉皮瓣可一期修复拇指皮肤和肌腱缺损,并具有切取简单、供区损伤小、血供可靠及皮瓣外观、感觉和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修复拇指背复合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伸肌腱 桡侧指背动脉皮瓣 拇指 复合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颅内双前循环动脉瘤的治疗较为复杂,与单发动脉瘤相比,预后差。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额外侧锁孔入路的推广,一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双前循环动脉瘤成为可能。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经单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的15例双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1个动脉瘤完全夹闭,1个不完全夹闭,4个对未破裂动脉瘤探查后未成功夹闭。术后6个月随访,14例患者恢复良好,仅1例轻度残疾。单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双前循环动脉瘤获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是微侵袭神经外科的一种新的尝试。

  • 标签:
  • 简介:摘要肘关节尺副韧带(UCL)是肘部外翻的主要稳定结构,其损伤常见于过顶投掷运动员,主要由反复受到外翻力所致,可导致肘部疼痛和影响运动员职业生涯。治疗过顶投掷运动员尺副韧带损伤的常用治疗手段是尺副韧带重建术(UCLR)。现已有多种UCLR不断被改良,主要体现在移植物构造、切口暴露、尺神经处理以及移植物在肱骨和尺骨隧道固定方法上。本文主要目的是综述UCL的相关解剖、生物力学、各种UCLR注意事项、术后并发症及康复锻炼方法,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UCLR治疗过顶投掷运动员UCL损伤的认识。

  • 标签: 肘关节 侧副韧带 修复外科手术 前束 过顶投掷运动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组筛窦气化至上颌骨额突时的成年慢性泪囊炎患者采取泪囊瓣与前组筛窦黏膜瓣吻合的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En-DCR)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通过泪道CT造影(CT-DCG)确诊的前组筛窦气房气化至上颌骨额突的成年慢性泪囊炎并接受En-DCR的患者。手术步骤:切开鼻黏膜的同时开放并扩大前组筛窦,再进行常规En-DCR手术,最后将泪囊瓣与前组筛窦黏膜瓣进行吻合。对随访超过12个月的患者,记录手术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纳入前组筛窦气房气化至上颌骨额突并接受En-DCR的成年慢性泪囊炎患者84例(90眼)。En-DCR的成功率为87%(78/90)。术后出现再次泪道阻塞12眼,其中肉芽阻塞造瘘口7眼,瘢痕闭锁造瘘口4眼,泪总管阻塞1眼。术后均未出现眼眶脂肪脱垂、脑脊液漏、鼻窦炎、视力损害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开放前组筛窦完整暴露泪囊窝行En-DCR,通过泪囊瓣与前组筛窦黏膜瓣的吻合方法,对前组筛窦气房气化至上颌骨额突的慢性泪囊炎患者是可行且有效的。

  • 标签: 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 前组筛窦开放 黏膜吻合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六部分分型各型骨折经股骨近内侧钢板固定后的稳定性,探讨股骨近内侧钢板对股骨近内侧壁的支撑作用。方法运用有限元法建立股骨转子间骨折六部分分型各型骨折以股骨近防旋髓内钉(PFNA)、内侧钢板(双皮质)、PFNA+内侧钢板(单皮质)固定后的模型。按参考文献提供参数,对模型的边界条件及材料属性进行设定,按体重70 kg的成人正常行走时髋部受力峰值进行加载。按上述条件得到21组内固定模型的应力与形变位移图,分析各组模型重要部位的应力峰值及各骨折块的位移数据。结果PFNA固定各型骨折时,股骨各重要位置承受应力变化及骨折块位移幅度均较小,大转子部位的骨折块位移增加幅度稍大;内侧钢板固定时,随着骨折块的增加,尤其是外侧骨折块的增多,股骨重要位置处及内固定自身所承受的应力均明显的增加,骨折块位移大幅增加,但内侧骨折块位移幅度始终较小;PFNA+内侧钢板固定时,股骨各重要位置承受应力变化及骨折块位移幅度是3种内固定方式中最小的。结论股骨近内侧钢板能有效减小股骨近应力的集中程度,对股骨近内侧壁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对于不稳定型骨折应用PFNA辅助内侧钢板固定时较单独应用PFNA能有效降低股骨所受应力,各骨折块位移均未见明显增加,且内固定本身应力未见明显异常,能起到坚强固定的作用。

  • 标签: 股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股骨近端内侧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