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从2003年开始,我院博士后科研工作正式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通过我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申请进站人员的个人材料进行审议,同意8名博士生进入我院科研工作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已有5名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式进站工作。为充分发挥博士后研究人员在期间的创造力,我院为他们提

  • 标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后 博士后科研 科研工作站
  • 简介:总结了沙漠地区近地层能量交换特征研究的主要进展概况和热点问题。介绍了沙漠地区特有的结构复杂、水汽含量、沙尘含量高等特征,并分析了形成原因。对于沙漠近低层的辐射和能量收支特性、湍流通量特征等进行了总结。指出国内外在未来沙漠地区近地层湍流研究方面面临的些主要科学问题,以及未来沙漠地区近地层湍流能量特征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若干建议。

  • 标签: 沙漠地区 近地层 能量交换
  • 简介:利用1960~2013年中国6~8月无缺测的571逐日降水资料,定义7个极端降水指数,研究中国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特征。结果表明:(1)极端降水事件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西北地区表现为增加趋势,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部分地区表现为减少趋势;时间分布表现出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极端降水事件有增加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明显转折。(2)M-K检验表现出极端降水事件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突变,突变前(后)偏弱(强)。(3)极端降水指数周期振荡不完全致,准15年周期振荡为主,其次是准7年周期,最强振动出现在1998年。(4)除持续干期指数外,其他极端降水指数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 标签: 中国 极端降水事件 气候变率 时空特征
  • 简介:本文对地—县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地级业务系统局域网的软硬件环境、—县微机终端系统的通信方式及软硬件环境等问题进行了介绍和探讨,并提出些建议

  • 标签: 地—县网络建设 技术问题
  • 简介:基于1960年12月至2016年2月上海地区地面气象气温、气压、降水、风速等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小波分析、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冬季影响上海地区不同等级冷空气的活动特征及其风雨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尽管近56a冬季影响上海地区的冷空气频次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所致降温幅度呈现先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的变化特征;冬季中等强度冷空气、弱冷空气次数有14a和4a的显著周期;冷空气过程平均最大风速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强冷空气平均最大风速下降幅度最大;冷空气降水总量呈增多趋势,弱冷空气降水总量占冷空气所致总降水量的57%。

  • 标签: 冷空气 小波分析 冬季 上海
  • 简介:本文利用青海省乐都县气象局1961-2014年逐月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变化特征及其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若干建议。

  • 标签: 气候变化 农业生产 影响 对策建议
  • 简介:今年5月26日,龙岩市长汀县降了大暴雨,受市局领导的委派,我们奔赴长汀县了解灾情,在受灾较为严重的濯田镇,认识了位上庙村气象哨老义务观测员王叶同志。据镇领导介绍,这场暴雨,王叶提早三天就通知镇里及周围的群众,注意防范。为此,我们采访了王叶同志。在采访中,他那长期以来气象事业孜孜以求。不讲索取,不计得失,只求奉献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使我们提起拙笔,为他而书,以飨读者。

  • 标签: 气象事业 长汀县 观测员 敬业精神 大暴雨 龙岩市
  • 简介:甘蔗异背长蝽是近年来我省吉泰盆地蔗区成灾猖獗的重要害虫,甘蔗生产威胁极大.甘蔗异背长蝽是甘蔗重要的吸汁性害虫,发生严重时,使甘蔗苗期心叶萎黄甚至整株枯死,使甘蔗中、后期降低糖份含量.观察发现,该虫主要以卵越冬,而第代低龄若虫又是最佳防治期.1990年至1992年我们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

  • 标签: 甘蔗异背长蝽 发育起点温度 低龄若虫 甘蔗生产 蔗区 土层深度
  • 简介:利用实测资料山区复杂地形条件下风特征和局地性特点作了计算分析,详细分析了山谷风的时空变化规律,比较了山谷风演变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差异.

  • 标签: 山区 复杂地区 风场
  • 简介:湿地—大气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并相互作用形成特有的区域小气候特征,本文采用小气候梯度观测法对比分析了2015年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同纬度锦州地区玉米旱地的近地层(0—30m)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年平均气温为9.91℃,比玉米旱地年平均气温0.58℃,湿地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具有降温作用,冬季具有保温作用。芦苇湿地和玉米旱地年平均气温的日变化范围分别为7.50—12.92℃、6.16—15.59℃,芦苇湿地平均气温振幅和层次间气温差小于玉米旱地,玉米旱地存在明显的逆温现象;芦苇湿地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4.58%,比玉米旱地年平均相对湿度高7.97%,芦苇湿地月相对湿度主要受水文和植被蒸腾作用的综合影响,芦苇湿地和玉米旱地平均相对湿度的日变化范围分别为51.78%—74.38%、41.00%—73.00%,二者均存在逆湿现象但高度不同;芦苇湿地春季风速为玉米旱地的两倍以上,风速随高度升高呈指数增大,芦苇生长季湿地具有较高的粗糙度,随高度降低风速下降明显,挡风作用明显好于玉米旱地。太阳辐射影响地表湍流是玉米旱地风速日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芦苇湿地风速日变化体现了海陆热力差异的特点。芦苇湿地由于地表有水层覆盖,植被蒸散能力较强,叶面积指数较高,减小近地层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变化速率,可有效降低风速,调节区域小气候的生态功能比玉米旱地强,本文研究可为辽河三角洲湿地区域气候形成的影响及其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提供参考。

  • 标签: 芦苇湿地 玉米旱地 近地层 小气候
  • 简介:利用1971—2015年云南省124个气象台雨季开始日期、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CPC热带太平洋海温指数等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云南雨季开始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前期热带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云南雨季主要从东、南、西3个方向呈半包围态势向西北腹地推进,具有明显的季风交汇区特征;(2)前期热带太平洋海温云南雨季开始期的第空间分布模态(全区致型)影响显著,即除了雨季开始最早的滇西北、滇西、滇东北和滇东南等少数边缘地区,云南大部分区域的雨季开始期热带太平洋海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前期3—4月Ni1o3.4指数相关性最好;(3)云南雨季开始期前期3—4月Ni1o3.4指数的响应具有非对称性,暖事件的响应大于冷事件的响应;(4)前期热带太平洋海温主要通过影响纬Walker环流和季风系统进而影响云南雨季的开始。

  • 标签: 季风交汇区 云南雨季开始期 热带太平洋海温
  • 简介:我省气象科技服务产业工作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气象事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各级气象部门的发展水平不,地区阐的差距也较大,相对来说,县局由于受人员结构、地方经济条件等内外因素的局限,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然而,作为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我们不能不重视其发展。为此,本文就县局科技服务产业工作的特点以及局限作些探讨。

  • 标签: 气象科技服务 产业 县局 特征 气象事业 气象部门
  • 简介:目前我区很多盟市安装的区域天气已经运行年多了,但经常因数据收集中心服务器的SOL数据库日志文件满而无法写入文件,造成数据丢失,给用户带来很多困扰,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以下简单方法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具体方法如下

  • 标签: SQL数据库 中心服务器 日志文件 天气 空区 数据收集
  • 简介:碳经济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碳能源时代进化的类经济模式的总称,能源碳化、能源高效利用、能源技术创新是碳经济最重要的核心内涵,可以说,碳能源是碳经济的基本保证。

  • 标签: 优化能源结构 低碳 经济模式 高效利用 技术创新
  • 简介:委员会预料个分布和适应的“综合网”能够服务于地球表面多种环境应用。这由政府、业界和公众共同提供和利用的观测,对于提供关键服务和促进国家和谐、安全和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着眼于未来,委员会更多侧重于深层次的思考和提出各项建议。为此,研究过程中强调了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和影响建立强化的观测系统的有关因子的分析,

  • 标签: 结构 地球表面 经济发展 社会关系 委员会 综合网
  • 简介:目前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退缩,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以新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根据1958年以来的观测资料,研究了冰川消融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50a来冰川在表面粒雪特征、成冰带、冰川温度、面积、厚度及末端位置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而这些变化均与气温的升高有着密切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快速升温,使冰川的退缩出现了加速趋势,冰川融水径流量也呈加速增大趋势。

  • 标签: 冰川消融 气候变暖 天山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和雷达资料,2013年7月1—2日辽宁地区次大暴雨过程,从大暴雨发生区附近低空急流、干侵入活动和卫星云图演变角度进行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发生前低空急流迅速向低层扩展加强,超低空东南急流迅速加强,为大暴雨发生输送了充足的水汽;对流中层干层加强了暴雨过程的对流性不稳定;湿度梯度锋区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原因为干冷空气侵入。此次大暴雨形成过程中卫星云图的演变为:暴雨发生前有低湿、高位涡的冷空气向低纬度移动、并不断加强;在雨带维持阶段,强降水区在红外和水汽图像,主要特征有向北、向东北、向东、向东南、向南及向西南疏散的外流丝缕状卷云,同时西北侧不断有小尺度的暗区补充;强降水结束前,从南亚高压脊的北侧动力干带东移,反气旋脊快速扩大,反气旋结构更加松散,强降水区附近副热带西风急流逐渐减弱消失;同时可知强降水发生在强对流云团梯度最大值时段,因此卫星云图特征强降水发生过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此次辽宁地区大暴雨过程两个强降水中心位于背风坡附近,说明地形抬升对此次对流性强降水的对流加强起定的推动作用。

  • 标签: 大暴雨 干侵入 云图演变 地形影响
  • 简介:利用40a(1961—2000年)的海温资料和同期NCEP资料以及高原51个测站的降水资料,探讨了赤道东太平洋平均海温增暖青藏高原东部地区500hPa月平均高度的相关关系,以及在这种相关影响下气温、比湿和气流动能等的变化状态。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增暖(SSTA≥0.5℃)青藏高原东部地区500hPa月平均高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滞后性相关关系,这种滞后性相关不但影响到高原高度,还影响到气温、比湿和气流动能等,使高原500hPa气象发生变化。同时这种变化又与高原东部地区表征旱涝状况的Z指数的时空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即当受影响的高度、气温、比湿增大及气流动能减小时,高原东部地区发生涝(多雨)的几率较大;当受影响的高度、气温、比湿减小及气流动能增大时,高原东部地区发生旱(少雨)的几率较大。

  • 标签: 赤道 东太平洋 海温增暖 降水资料 青藏高原 500hPa月平均高度
  • 简介:利用1964-1993年NCEP/NCAR再分析风应力资料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14层热带太平洋环流模式(OGCM),热带太平洋E1Nin^~o有关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Nin^~o3区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年际变化关系,发现在E1Nin^~o事件之前,暖池的次表层海温都有明显正异常出现,它的东传导致了E1Nin^~o的发生,并且SOTA的传播随纬度变化,沿赤道东传,在赤道外西传。然后,选取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两次最强的E1Nin^~o事件讨论了引起这种机制的可能原因——西风异常的作用。最后,1964-1993所有的E1Nin^~o年的风、次表层海温和海表温度的异常进行了综合分析。

  • 标签: 海表温度异常 次表层海温异常 E1 Nin^~o 风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