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Masquelet技术治疗骨缺损时体内制作与体外制作骨水泥间隔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8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128例骨缺损患者资料。男74例,女54例;年龄13~77岁。外伤性骨缺损54例,感染性骨缺损74例。按骨水泥间隔制作方式不同分为:体内组76例(在骨水泥的面团期植入骨缺损部位,在体内制作塑形成与缺损大小相匹配或略大于周径的圆柱状结构)和体外组52例(在骨水泥的面团期在体外制作圆柱状、块状、珠链或球形等结构骨水泥间隔,待自然凝固并且温度降为室温后植入骨缺损部位)。比较两组骨水泥间隔填充时间、骨愈合时间、延迟愈合发生率、感染控制率、间隔取出需要时间和诱导膜或断端骨损伤发生率,同时末次随访时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定上肢功能,按Paley方法评定下肢分级,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感染情况、合并伤、糖尿病史和手术次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2~50个月(平均18.6个月)随访。与体外组比较,体内组上、下肢和大、小段骨缺损的骨水泥间隔填充时间、骨愈合时间、延迟愈合发生率、感染控制率和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体内组上、下肢和大、小段骨缺损的间隔取出需要时间[(3.6±1.0)、(4.1±1.1)、(4.0±1.1)、(3.9±1.0)min]和诱导膜或断端骨损伤发生率[48.1%(13/27)、73.5%(36/49)、82.6%(39/46)、66.7%(20/30)]均大于体外组的间隔取出时间[均为(0.4±0.2)min]和诱导膜或断端骨损伤发生率[3.2%(1/31)、9.5%(2/21)、0(0/21)、0(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squelet技术治疗骨缺损时体内制作与体外制作骨水泥间隔的疗效相近。体内制作更适合下肢、长段和稳定性不佳的骨缺损,但间隔不容易取出、容易损伤诱导膜或断端骨组织;体外制作多种形状间隔更适合部分性、小段和上肢的骨缺损。

  • 标签: 上肢骨骼 下肢骨 骨缺损 Masquelet技术 骨水泥间隔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常规骨水泥治疗比较,评估开放性骨水泥治疗感染性骨及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27例感染性骨及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一期应用骨水泥外置充填骨缺损、二期行皮瓣覆盖并植骨12例,为开放性骨水泥组;一期行骨水泥充填骨缺损结合皮瓣覆盖、二期行植骨15例,为常规骨水泥组。术后定期换药。门诊复查随访创面情况,行X线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软组织及骨感染控制率、骨缺损愈合时间、皮瓣成活情况及并发症。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9~24(16.5±3.9)个月随访。所有病例骨缺损均愈合,其中开放性骨水泥组骨缺损治疗时间25~34(28.5±2.8)周;骨水泥组骨缺损治疗时间25~36(29.4±3.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出现2例植入骨水泥后感染未能控制,经过再次清创、冲洗等治疗后感染控制。两组患者所有皮瓣均成活;开放性骨水泥组出现皮瓣裂开3例,积血(液)2例,部分坏死1例;骨水泥组出现伤口裂开4例,积血(液)8例,部分坏死3例;两组皮瓣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缺损愈合情况采用Samantha X线评价标准进行评分,两组评分分别为(5.41±0.67)分和(5.40±0.6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ley骨缺损愈合分级均为优;关节功能评价,开放性骨水泥组:优6例,良3例,可2例,差1例;常规骨水泥组:优6例,良5例,可3例,差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骨水泥治疗相比,开放性骨水泥治疗感染性骨缺损,不增加骨及软组织感染机率,且不增加皮瓣并发症发生率,适用于感染的骨及软组织复合缺损患者。

  • 标签: 骨水泥技术 骨缺损 软组织缺损 植骨术 外科皮瓣 感染
  • 简介:摘要随着椎体强化术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治疗中的广泛应用,骨水泥渗漏这一并发症越来越受到关注。虽然多数骨水泥渗漏无明显临床症状,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椎体骨折、肺栓塞、脊髓神经受压等严重并发症。骨水泥渗漏与患者自身因素、骨水泥因素及围术期相关因素等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上明确骨水泥渗漏危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来预防,对提高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此,笔者对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讨论,为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提供参考。

  • 标签: 脊柱骨折 椎体成形术 手术后并发症 骨水泥渗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及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17例OVCF行椎体强化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9例,女138例;年龄58~88岁[(73.1±6.9)岁]。根据是否出现骨水泥血管渗漏分为血管渗漏组(39例)和无血管渗漏组(178例)。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受伤至手术时间、伤椎解剖位置、压缩程度、后壁完整性、椎内裂隙征、椎基静脉孔、手术入路、手术方式,以及骨水泥注入时期、注入速度、注射量、注射区域。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指标与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的相关性,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伤至手术时间、压缩程度、后壁完整性、椎内裂隙征、椎基静脉孔、手术方式,以及骨水泥注入时期、注入速度、注射量、注射区域与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相关(P<0.05);性别、年龄、骨密度、伤椎解剖位置、手术入路与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不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椎内裂隙征(OR=7.00,95%CI 1.57~31.30,P<0.05)、椎基静脉孔(OR=7.52,95%CI 1.94~29.16,P<0.01)、PVP(OR=10.98,95%CI 2.51~47.94,P<0.01)、骨水泥稀薄期注入(OR=5.91,95%CI 1.45~24.15,P<0.05)、骨水泥注射量大(OR=3.60,95%CI 1.70~7.65,P<0.01)、骨水泥边缘区注射(OR=24.80,95%CI 5.28~116.37,P<0.01)与OVCF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显著相关。结论椎内裂隙征、椎基静脉孔、PVP,以及骨水泥稀薄期注入、注射量大、边缘区注射是OVCF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危险因素 骨水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皮注入骨水泥与保守治疗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分析经皮注入骨水泥在临床上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100例进行研究,时间在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之间,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保守治疗组(对照组)与骨水泥治疗组(实验组),对比采用不同方式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经过统计学对比差异明显,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6.00%明显较低,(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采用经皮注入骨水泥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和治疗安全性,值得进行广泛的应用并将此法加以推广。

  • 标签: 保守治疗 骨质疏松 胸腰椎骨折 治疗效果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骨水泥型人工半半髋与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以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高龄股骨颈骨折86例患者为对象,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A组患者行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B组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优良指标分别为(67.4±8.1)min、(213.7±26.5)ml、(5.2±1.1)d、83.70%;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优良指标分别为(91.3±9.4)min、(406.2±35.3)ml、(7.2±1.5)d、88.40%,数据差异显著P<0.05时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A、B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死亡例数,但采取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A组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腔隙性梗死,并发症发生率为2.33%;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B组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1例患者出现臀部压疮,并发症发生率为4.65%,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相比,全髋关节置换的应用效果相对更好,在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中发挥着有效作用。

  • 标签: 高龄股骨颈骨折 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手术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临床效果
  • 简介:背景:经皮椎体成形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然而椎体重度压缩伴椎体周壁破损性骨折因其骨水泥渗漏及穿刺风险增大而临床报道很少。目的:探讨应用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治疗椎体重度压缩伴周壁破损性骨折的可行性,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06/2010-09收治的22例椎体重度压缩伴椎体周壁破损骨折患者,伤椎椎体高度平均丢失68.5%,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术后应用目测类比疼痛评分评价疗效,改良Stauffer-Coventry评定系统评定随访结果。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顺利完成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完成12个月随访。术后伤椎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至随访末期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测类比疼痛评分由术前平均8.8分降至术后平均2.2分。无症状性并发症及骨水泥材料宿主反应发生。提示椎体重度压缩伴椎体周壁破损性骨折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是安全可行的,且镇痛效果理想。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椎体骨折 椎体周壁破损 椎体重度压缩 骨水泥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配比的依诺肝素钠骨水泥在家兔髋关节置换模型中血液释放的浓度及其时间变化。方法购买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15只[望都县彤辉养殖,动物合格证编号为191106,体重(2.5±0.5) kg],将其随机分成3组,每组5只;分别将4 000、8 000、12 000 AXaIU的依诺肝素钠分别加入到40 g Palaco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中,制作出上述3种配比的新型依诺肝素钠骨水泥。在家兔股骨粗隆下及股骨远端开口,清理髓腔,分别注入上述依诺肝素钠骨水泥2 ml,定期在家兔耳缘静脉采血检测家兔血浆中依诺肝素钠的有效浓度。按照生物学检定统计法中的标准曲线法进行实验设计,采用F检验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在本家兔髋关节置换模型中,依诺肝素钠体内释放的效应与体外释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术后1 d血药释放效价达到高峰(4 000、8 000、12 000 AXaIU组的效价均值分别为0.023 9、0.050 6、0.071 3),之后7 d内药物血浆释放效价开始下降,部分药物释放效价低于本实验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本实验中各组依诺肝素钠骨水泥在血液中释放的药物量均未达到有效作用浓度。结论依诺肝素钠骨水泥在家兔髋关节置换模型中血药浓度在术后1 d达高峰,在1周内持续下降。其释放量较小,远低于依诺肝素钠对血栓的有效预防血药浓度,不会对全身凝血系统产生明显影响。

  • 标签: 新型依诺肝素钠骨水泥 关节置换 血液释放 依诺肝素钠 新西兰白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皮穿刺骨水泥椎体强化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到2013年1月于我院采取经皮穿刺骨水泥椎体强化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40例,对其治疗疗效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与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的病痛都得到有效缓解,并且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康复率达到100%;患者术后的VSA评分以及活动能力局与术前具有明显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与术前差异不大,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时得到的VSA评分、活动能力以及椎体前缘高度与术后相比均无明显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骨水泥椎体强化术是一种脊椎的微创手术,这种治疗术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椎体疼痛,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小,术后的并发症少,在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方面的疗效非常显著。

  • 标签: 皮穿刺骨水泥椎体强化术 椎体压缩性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对我院1例高龄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并发肺栓塞患者的抢救成功中的护理方法和要点进行了总结。护理要点包括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尤其是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注意维持患者循环稳定,高度重视相关症状,一旦确诊肺栓塞,要及时做好溶栓和抗凝后出血的准备和护理;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提供心理支持。术后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护和相关出血症状的观察及护理。

  • 标签: 人工股骨头 关节成形术 肺栓塞 护理
  • 简介:目的利用前瞻性研究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强化术时是否发生骨水泥渗漏对凝血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在我科确诊为OVCF并行椎体强化术的45例患者(59个椎体)进行前瞻性研究.测定其注入骨水泥前后不同时间点凝血四项和纤溶组合的值,术中透视及术后行X线和(或)CT检查,将患者分为骨水泥渗漏组与非骨水泥渗漏组,分析两组患者骨水泥注入后凝血功能变化的异同.结果在所有时间点,渗漏组及非渗漏组患者的APTF、PT、PT-INR、FIB数值、3P值均在参考值范围内,各时间点的数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注入骨水泥后,两组的D-Dmier值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渗漏组在骨水泥注入后不同时间点的D-Dmier值均要比注入前的D-Dmier值显著增高(P<0.05),与非渗漏组同一时间点的D-Dmier值相比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非渗漏组中,骨水泥注入后3min的D-Dmier值与注入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骨水泥注入后1h及3h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椎体强化术注入骨水泥可引起D-Dmier值升高,骨水泥渗漏可能会加速D-Dmier的升高,并可能加大其升高的幅度,骨水泥渗漏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

  • 标签: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血液凝固 经皮椎体强化术 骨水泥渗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旷置术在髋关节感染二期翻修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5年3月13例14髋关节感染病例进行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男7例,女6例,平均年龄58.4岁(32~78岁);一期手术彻底清创,有假体或内植物者予以取出,0.50%碘伏浸泡,然后植入含高浓度万古霉素和庆大霉素的骨水泥占位器,术后静脉滴注敏感抗生素2周,感染控制后二期再植入翻修假体。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平均32个月(2~42个月),经一期病灶清理,假体或异物取出、抗生素骨水泥旷置,二期假体再植入取得成功,无感染复发。1例因占位器脱位行二次旷置,1例因占位器脱位、感染控制不佳行二次清创旷置术;3例占位器断裂,占30.7%;术后感染控制率92.3%。Harris评分由一期手术前的39分提高至二期翻修术前63分。结论应用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可有效控制髋关节感染;彻底清创、碘伏浸泡冲洗是消除感染的重要环节;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推荐使用关节型占位器,有助于改善二次翻修关节功能的恢复。个性化制作占位器,采用一些改良的制作技术可以减少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过渡期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髋关节 感染 占位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磷酸钙骨水泥与自体骨植骨治疗SanderⅢ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3年5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42例SanderⅢ型跟骨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采用克氏针内固定结合自体骨植骨治疗,观察组采用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磷酸钙骨水泥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磷酸钙治疗SanderⅢ型跟骨骨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磷酸钙骨水泥 自体骨植骨治疗 SanderⅢ型跟骨骨折
  • 简介:目的比较具有大孔径的磷酸钙骨水泥支架在复合了载有万古霉素的壳聚糖微球后的生物力学性能改变。方法使用粒子溶出法制作不同孔隙率的磷酸钙骨水泥支架,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孔隙率骨水泥支架的力学性能差异。以乳化化学交联法制作万古霉素壳聚糖微球;挑选适宜孔隙率和力学强度的多孔磷酸钙骨水泥支架与2、6、10mg载药壳聚糖微球复合,检测加微球后的力学强度改变。采用K-W秩和检验做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造孔剂用量的增加,孔隙率增加,分别为(14.7±0.2)%、(52.4±2.3)%、(56.4±2.2)%、(60.4±5.8)%、(64.3±9.7)%;骨水泥支架的抗压强度逐渐下降[(9.4±0.5)Mpa、(7.1±1.1)Mpa、(6.7±2.1)Mpa、(4.5±1.9)Mpa、(1.6±0.7)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孔隙率:x^2=25.276,P〈0.05)(抗压强度:x^2=19.847,P〈0.05)。其中使用30%质量分数造孔剂的支架总孔隙率约(60.4±5.8)%,抗压强度为(4.5±1.9)Mpa,比较适中。电镜下观测到孔道直径为1mm左右。选择含30%造孔剂的骨水泥支架添加壳聚糖微球,随着微球质量的增加,其抗压强度分别为(4.4±0.9)Mpa、(4.2±1.1)Mpa、(4.2±1.0)Mpa,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含壳聚糖微球的支架和单纯大孔骨水泥支架比较,其抗压强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9.847,P〈0.05)。结论大孔径磷酸钙骨水泥支架在添加了壳聚糖微球后,其力学性能有所下降,但仍可用于非负重骨缺损修复。

  • 标签: 壳聚糖 微球 磷酸钙 骨水泥 力学
  • 简介:背景: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治疗常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而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易发生螺钉固定不牢靠,出现螺钉松动、退钉,造成固定失败。目的:探讨应用可注射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56例,均采用可注射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后路钉棒内固定术。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测量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7d、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伤椎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后凸Cobb角。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损伤发生,骨水泥无明显渗漏,骨折复位满意,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恢复。术后随访12~24个月,末次随访X线及CT检查示,椎体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位置良好,未见螺钉松动、断钉。患者术后7d、末次随访VAS评分、ODI评分、伤椎前后缘压缩率、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下降(P均<0.05)。患者末次随访上述指标与术后7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提供坚实稳定性,有效恢复脊柱序列,维持椎体复位后高度,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 骨质疏松 胸腰椎爆裂骨折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分度的髋臼发育不良患者进行关节置换的处理方法。方法自2002~2005年,本组192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中,其中38例45髋存在髋臼发育不良,均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术中按照髋臼发育不良的分度按照不同的原则进行处理。结果38例45髋患者中得到2年以上完整随访资料的有27例30髋,电话随访2年以上的有6例9髋,术后2年完全失访5例6髋。所有得到随访的患者(33例)均表示疼痛得到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手术前后VAS评分比较,t=31.662,P〈0.01)。27例资料完整的患者(30髋)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54.9分增加到平均92.7分,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5,P〈0.01)。未发现关节脱位的患者,使用螺旋臼杯术后1年可见臼杯周围骨质改建;1例患者(球形臼杯、金属对金属)髋臼假体周围可见明显骨质吸收,其余患者影像学阅片未见特殊异常。结论对于发育不良的髋臼,只要术中处理恰当,非骨水泥固定的髋臼假体仍然可以获得良好稳定,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进行髋臼上方植骨,对于极度严重发育不良的髋臼才需要植骨稳定假体。

  • 标签: 髋臼发育不良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比较通过弧形骨钻与直骨钻注入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模型中分布,评价弧形骨钻治疗骨质疏松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个新鲜小牛胸腰椎椎体标本(T10~L5)通过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脱钙法建立骨质疏松椎体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实验组采用弧形骨钻,对照组采用临床常用直骨钻。在透视下分别进行椎弓根穿刺,分别记录骨钻尖端越过椎体中线的数量及骨钻尖端至椎体中线距离,然后在透视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记录骨水泥分布情况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骨钻尖端越过椎体中线的椎体数分别是18个和7个;弧形骨钻与直骨钻尖端至椎体中线距离分别为(4.5±0.6)mm和(1.1±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弧形骨钻组与直骨钻组骨水泥注入量分别为(5.5±1.4)ml和(4.1±1.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弧形骨钻组与直骨钻组骨水泥分布达到或过中线分别是19例与11例,骨水泥渗漏数分别为4例与9例。结论实验证明弹性弧形骨钻可以改变穿刺通道的方向,且能引导骨水泥的分布,实现单侧穿刺骨水泥椎体两侧都能均衡分布的目的。

  • 标签: 脊柱 骨质疏松性骨折 动物实验 骨水泥成形术 骨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中椎体内骨水泥分布范围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03月~2018年03月我院接受治疗的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后根据CT检测椎体内骨水泥分布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A组12例,为骨折线区域中无骨水泥弥散情况,B组为46例,为骨折线区域中有骨水泥弥散,C组为48例,为整个椎体骨水泥弥散,比较三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的疼痛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比较分析,治疗前,三组患者疼痛评分(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d以及术后第3个月、第6个月,A、B、C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有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P<0.05);其中治疗第3d,A组VAS评分与B组、C组VAS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三组治疗3个月、6个月V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3d、3个月以及6个月,三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有所改善,其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A组与B组、C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三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患者,其疼痛症状以及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骨折线区域内椎体内骨水泥是否弥散是影响患者椎体成形术近期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分布范围 临床效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加骨水泥灌注治疗老年性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病人,分为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加骨水泥灌注组及锁定钢板固定组进行手术。术后通过门诊、电话、信访、上门等方法随访患者。从手术时间、病人失血量、肩关节功能、骨折愈合时间、治疗费用等方面对比二组病人疗效。结果有限切开复位组16例,平均手术时间45.6分钟,失血量46ml,肩关节功能优6例,良8例,可2例,差0例。骨折愈合时间12.5周,治疗费用12.37千元。锁定钢板组17例,平均手术时间48.5分钟,失血量85ml,肩关节功能优6例,良8例,可3例,差0例。骨折愈合时间14.6周,治疗费用15.83千元。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均满意,但有限切开复位创伤低,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费用低。

  • 标签: 肱骨外科颈骨折 空心钉 骨水泥 锁定钢板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抗生素骨水泥运用于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的时间段为2015.11月~2020.11月,研究的对象为该时间段我院收治的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病患,纳入的例数为60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对创面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不同的治疗效果。结果:在疗效和治疗满意度对比上,观察组的效果要优于对照组;术后病患皮片成活概率的对比上,观察组的成活概率要高于对照组;在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的对比上,观察组发生的概率相对较低。结论:在对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创面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抗生素骨水泥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抗生素骨水泥 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