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0 个结果
  • 简介:市场开发的成功是博物馆实现可持续发展与践行博物馆社会功能使命的关键。会员由于在市场营销过程中所具有的突出效用而备受欧美博物馆界的青睐,成为市场开发的重要方式,会员是实现会员与博物馆双赢的重要举措。被国际博物馆界公认的市场开发成功典型的美国老史德桥村历史博物馆在会员市场开发上的经验做法对处于市场开发探索阶段的我国博物馆业界具有很高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 标签: 博物馆 市场开发 会员制 美国老史德桥村博物馆
  • 简介: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培养质量直接影响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以“双导”应用为切入点,探讨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育人机制协同创新。

  • 标签: 少数民族大学生 协同创新 双导制
  • 简介:清代图甲的调整,从名称与性质上可以区分为“均图”和“增图”两种。现存都图文书《黟县花户晰户总簿录》与其他资料,展现了清代前期黟县“增图”的时空进程及在这一过程中小姓、地方大族与官府之间的博弈。同时,黟县大量存在的寄庄户、佃户和邻县移民等人群,使得该县在户籍管理上区分为花户和晰户两种,部分晰户构成了嘉庆“增图”的基础。通过对于黟县的个案分析,既体现了清代图甲调整在各地具体实施的复杂情况,也表明了将“图”作为基层地籍与户籍管理节点的趋势和局限。

  • 标签: 黟县 图甲 增图 花户 晰户清代
  • 简介:在郑和航海史料中,碑刻是重要的一部分。而在现存的碑刻中,南京《御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简称《南京天妃宫碑》)又占有突出的地位。最近,《南京天妃宫碑》的所在地下关区有关部门,将《御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帖》编辑出版,是十分有意义的。

  • 标签: 弘仁 碑帖 书法艺术 碑刻 专著 史料
  • 简介:福建改革从农村起步,在农村领域突破。1981年初项南同志强力推进落实联产承包责任,是八闽改革的第一响春雷。项南同志是1981年1月14日来闽的。中共中央宣布他任省委常务书记。省委第一书记廖志高同志当时住在医院。在省党代表会上,项南同志作了题为《谈解放思想》报告。第三天,即1月23日,离开福州,去南部调查。同行的有省委常委、农委主任温秀山。我作为《福建日报》记者随行。

  • 标签: 联产承包责任制 同志 项南 改革 《福建日报》 农业
  • 简介:<正>我们讨论到民族教育时,应首先界定一下其确切含义。广义的民族教育可以这样认为:凡为兄弟民族或民族地区培养社会各方所需人才,皆可属之。这包括本民族的和异民族的,使用民族语言和不使用民族语言,土生土长的人才和引进人才,还包括民族历史上传统的宗教寺院经堂教育所培养的宗教界知识分子等。就严格意义说,民族教育如同民族的概念一样,具有特定的内容,即除了学习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生产劳动技能外,还应具有民族特

  • 标签: 青海民族教育 历史反思 书院 讲求实效 社学 小学
  • 简介:'现代小农'概念源于《资本论》。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前后,马克思恩格斯从他们所看到的英国和法国的情况,作出了农业完全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亦即由资本家经营的假设,并得出自耕小农衰亡的结论。十九世纪末农业发展的新材料,说明资本主义大农业受到重重限制,资本主义向农村的发展,大量地不是以雇佣劳动制度渗透进入农业,而是以迅速发展的抵押信用掌握农业。考茨基通过对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体考察和对农村变化的实证性研究,肯定了在私有权条件下土地集中与碎分并存的趋势,对现代小农得以延续的原因做了可贵的探索,同时也给后来的关心农业发展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继续思考的问题。

  • 标签: 小农制 十九世纪 农业发展 私有权 实证性研究 经营规模
  • 简介:本文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根据清朝官方资料,从康熙、雍正两帝对比的视角,深入讨论了雍正时期改革整顿生息银两制度的原因、内容及其在全国八旗和绿营系统推广的基本政策与具体实施过程。

  • 标签: 清代 生息银两制度 雍正 财政制度 绿营 八旗
  • 简介:党的基层民主实践具有特定的规律性。本文选取最早试行党代会常任乡镇——上海吕巷试点,进行分析演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民主政治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构成试点的宏观社会基础,为基层党代会常任实践提供时空条件;经济发展需要、基层党建状况、上级组织倡导,形成直接动因,奠定基层党代会常任实践的现实条件;群众基础、策略基础和政策基础,保障了基层党代会常任的可操作性,构成行为条件;区域联动、资源整合、主体信念内化,考量党代会常任实践的普适性,构筑深化条件。本文客观地指出了吕巷试点的困惑,对党代会常任实践"一波三折"理论与政策根源做出分析,并展望基层民主的发展。

  • 标签: 党代会常任制 民主政治 乡镇
  • 简介:'一国两'的实践发展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结合的理论探索史。20年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因此,对'一国两'基本方针的认识与评价,必须从国情与时代的发展中来探寻演进的逻辑。它的成功体现了我党在处理国家内部问题时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适应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用实践丰富与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的当代论域。

  • 标签: 一国两制 中国道路 和平统一 哲学意涵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