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3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血管疾病(CVD)是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血脂异常是重要的传统CVD危险因素,然而,在炎症过程的影响下,活动期的RA患者通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较低,导致其CVD风险常被低估,即脂质悖论。传统的脂质谱不能反映RA患者的CVD风险。开发新的“非传统”脂质参数对于进一步评价RA中脂质改变,识别CVD风险对于活动性RA患者非常重要。本文就血脂异常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CVD风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心血管疾病 血脂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XNDC17表达与子宫内膜浆液性癌(UPS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3—2016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收治的55例UPS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随访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UPSC患者TXNDC17和自噬分子BECN1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特征患者累积生存率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TXNDC17表达与UPSC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55例患者年龄M[(Q1,Q3)]为63(49,79)岁,其中有43.6%(24例)已经是晚期(Ⅲ/Ⅳ期),32.7%(18例)患者浸润深肌层。28例(50.9%)患者TXNDC17高表达,自噬分子BECN1表达不同的患者,其TXNDC17表达也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TXNDC17和BECN1共同高表达患者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更高、肌层浸润深度更深(P=0.013、0.009)。TXNDC17高表达(37.4%比91.5%)、FIGO Ⅲ/Ⅳ期(44.1%比70.1%)、深肌层浸润(36.1%比75.4%)、BECN1高表达(0比83.0%)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均较低(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肌层浸润深度、TXNDC17表达与UPSC患者治疗后是否生存相关,HR值(95%CI)分别为4.163(1.392~12.453)、6.900(1.532~31.081)(均P<0.05)。结论TXNDC17的高表达与UPSC的不良预后相关;TXNDC17和BECN1共同高表达患者多为FIGO Ⅲ/Ⅳ期和深肌层浸润。TXNDC17可能是UPSC治疗中1个潜在的预测因子或靶点。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TXNDC17 自噬 子宫内膜浆液性癌 临床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罗替高汀对全身麻醉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苏醒期患者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3月至2021年10月在全身麻醉下行DBS手术患者42例,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55~85岁。根据患者是否应用罗替高汀贴剂协同用药方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罗替高汀组(n=21)和罗替高汀组(n=21)。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后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以及苏醒期间肌张力、吞咽功能、唾液分泌的分级情况;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拔管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罗替高汀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分别为(20.3±2.6)、(30.6±3.1)、(46.4±3.9)min,均短于非罗替高汀组的(29.0±5.8)、(42.6±10.0)、(63.0±18.9)min(均P<0.05)。罗替高汀组术后肌张力、吞咽功能、唾液分泌分级[M(Q1,Q3)]分别为1(1,2)、1(1,2)、1(1,1)级,均低于非罗替高汀组的2(2,3)、2(2,2)、2(1,2)级(P=0.001、0.002、0.011)。罗替高汀组麻醉拔管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3%(3/21),低于非罗替高汀组的42.9%(9/21)(P=0.040)。结论罗替高汀贴剂有助于提高患者DBS术后麻醉苏醒期的恢复质量,减少麻醉拔管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全身麻醉 罗替高汀贴剂 脑深部电刺激术 恢复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微小残留病(MRD)的影响。方法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接受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VCD)或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VRD)方案诱导,序贯ASCT治疗的92例初治MM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和MRD阴性率。评估不同临床特征、诱导方案、移植前疗效和移植预处理方案对于移植后第100天疗效及预后的影响。结果92例患者中,男45例,女47例,中位年龄57.3(35~67)岁,接受VCD和VRD方案诱导的患者分别为57例和35例,接受白消安+环磷酰胺+依托泊甙(BCV)或高剂量马法兰(HDM)方案移植预处理的患者分别为43例和49例。92例患者移植后总CR率由23.9%(22/92)提升至移植后的58.7%(54/92),MRD阴性率由4.4%(4/92)提升至33.7%(31/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移植前获得部分缓解(P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及≥CR疗效的三组患者,移植后MRD阴性率分别为17.6%(6/34)、33.3%(12/36)和59.1%(13/22)(P=0.006)。初诊时伴或不伴浆细胞瘤的患者,移植后的CR率分别为36.4%(4/11)和65.4%(53/81)(P=0.029),MRD阴性率分别为18.2%(2/11)和39.5%(32/81)(P=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患者与标危组移植后MRD阴性率分别为30.5%(12/28)和42.9%(18/59)(P=0.258)。移植前达到≥VGPR疗效的患者,移植后的MRD阴性率在VCD诱导组和VRD组分别为29%(9/31)和59.3%(16/27)(P=0.033),BCV预处理组和HDM组分别为24%(6/25)和57.6%(19/33)(P=0.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SCT能克服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等不良因素,显著提升MM患者的CR率和MRD阴性率,但初诊时伴浆细胞瘤的患者获益不如无浆细胞瘤的患者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微小残留病 马法兰 浆细胞瘤 回顾性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再次玻璃体切除术(PPV)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以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接受PPV治疗的PDR患者(290只眼)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次数分为单次PPV组(227只眼)和再次PPV组(63只眼),并于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眼-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换算为LogMAR视力),以及再次PPV组患眼发生并发症情况,定量资料采用M(Q1,Q3)表示,分析患者眼睛再次PPV的影响因素。结果单次PPV组患者的年龄为55.0(47.0,63.0)岁,再次PPV组患者的年龄为49.0(38.0,57.0)岁(P=0.027)。两组患者术前LogMAR视力分别为1.7(1.0,2.4)和2.1(1.4,2.4)(P=0.026);术后6个月,单次PPV组LogMAR视力提高至0.75(0.43,1.00)(P<0.001),再次PPV组提高至0.95(0.60,1.65)(P<0.001),单次PPV组提高差值高于再次PPV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年龄(OR=0.97,95%CI:0.95~1.00;P=0.043),术前BCVA(OR=1.82,95%CI:1.08~3.05;P=0.024)、术前合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D)(OR=2.16,95%CI:1.06~4.37;P=0.033)、采用玻璃体硅油填充(OR=0.48,95%CI:0.25~0.92;P=0.028)是再次PPV的影响因素。结论年龄、术前BCVA、术前合并TRD和玻璃体硅油填充是影响PDR患者再次PPV的因素。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再次玻璃体切除术 预后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性别因素对羟考酮抑制老年患者眼科手术喉罩置入反应有效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6至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择期行喉罩全身麻醉眼科手术患者56例,其中女26例,男30例,年龄65~80(72±5)岁,体质指数(BMI)18.5~24.9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根据性别分为老年女性组和老年男性组。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进行研究,首例患者静脉注射羟考酮0.10 mg/kg,5 min后,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2 mg/kg和顺式阿曲库铵0.1 mg/kg,3 min后,脑电双频指数(BIS)≤60时置入喉罩。喉罩置入反应阳性标准:喉罩置入后2 min内平均动脉压最大值(MAPmax)或心率最大值(HRmax)的升高幅度超过基础值的20%。若喉罩置入反应阳性,则下1例患者羟考酮的用量增加1个阶梯剂量,否则降低1个阶梯剂量,相邻剂量比值为1.1,重复此过程,直到出现7个转折点。分别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应用羟考酮抑制喉罩置入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及95%CI。同时观察麻醉诱导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老年女性组26例患者均完成试验,老年男性组有1例患者因喉罩对位不良未完成试验,最终29例患者完成试验。老年女性患者中,13 例出现喉罩置入阳性反应;老年男性组患者中,14例出现阳性反应。老年男性组羟考酮抑制喉罩置入反应的ED50(95%CI)为0.096(0.083~0.112)mg/kg,高于老年女性组的0.081(0.073~0.098)mg/kg(P=0.008)。55例患者均未出现呛咳、肌震颤、低氧血症以及恶心、呕吐、反流误吸等不良反应。老年女性组有1例患者出现诱导后一过性低血压,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不同性别患者应用羟考酮抑制眼科手术喉罩置入反应的ED50不同,在老年男性组为0.096(0.083~0.112)mg/kg,在老年女性组为0.081(0.073~0.098)mg/kg。

  • 标签: 性别因素 羟考酮 喉面罩 剂量效应关系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丁卡因表面麻醉对全身麻醉支撑喉镜喉显微手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0至12月北京同仁医院全身麻醉支撑喉镜手术患者92例,男46例,女46例,年龄[M(Q1,Q3)]为51(42,57)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丁卡因组(n=46):麻醉诱导后在舌根、会厌喉面、声门区喷入1%丁卡因1.5 ml,每点0.5 ml,共两次;对照组(n=46):用生理盐水代替丁卡因。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入室安静后(基线)、诱导后、插管后、支撑喉镜悬吊固定即刻、支撑喉镜后1 min(上镜1 min)、支撑喉镜后3 min(上镜3 min)、支撑喉镜后5 min(上镜5 min)、拔管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同时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苏醒期恢复指标(包括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丁卡因组患者在基线、诱导后、插管后、支撑喉镜悬吊固定即刻、上镜1 min、上镜3 min、上镜5 min、拔管后的MAP分别为(99.4±12.9)、(78.5±8.8)、(79.2±10.2)、(100.6±17.0)、(101.9±14.7)、(100.8±13.9)、(97.4±12.1)、(107.3±16.8)mmHg(1 mmHg=0.133 kPa),对照组分别为(99.5±11.6)、(80.9±12.8)、(90.5±16.0)、(109.5±20.4)、(108.0±18.9)、(103.7±15.5)、(100.1±13.3)、(114.2±17.3)mmHg;对照组在插管后及支撑喉镜悬吊固定即刻的MAP高于丁卡因组(均P<0.05)。丁卡因组患者在基线、诱导后、插管后、支撑喉镜悬吊固定即刻、上镜1 min、上镜3 min、上镜5 min、拔管后的心率分别为(71.3±10.6)、(66.0±10.1)、(69.5±11.4)、(61.3±14.2)、(69.8±9.8)、(71.0±10.6)、(70.6±11.0)、(78.8±11.6)次/min,对照组分别为(73.1±10.9)、(67.8±9.9)、(79.5±12.9)、(57.1±18.1)、(69.2±12.8)、(71.4±11.7)、(70.7±11.5)、(85.3±13.0)次/min;对照组在插管后及拔管后的心率高于丁卡因组(均P<0.05)。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分别为(11.8±3.5)、(11.3±4.6)min,睁眼时间分别为(12.0±3.3)、(11.5±5.0)min,拔管时间分别为(13.2±3.7)、(12.6±4.9)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苏醒期未出现呼吸抑制、低氧血症,无喉痉挛发生,无呛咳发生。结论1%丁卡因表面麻醉可以有效减轻全身麻醉支撑喉镜喉显微手术血流动力学波动;且不影响苏醒时间,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麻醉 丁卡因 支撑喉镜 喉显微手术 血流动力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肺泡低通气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睡眠中心就诊、经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确诊为OSAHS且完成日间清醒期经皮二氧化碳(PtcCO2)监测的患者资料。共纳入患者177例,其中男167例,女10例,年龄为(40±8)岁。以日间清醒期PtcCO2>45 mmHg(1 mmHg=0.133 kPa)定义为日间肺泡低通气,分为日间肺泡低通气组、非日间肺泡低通气组;分析体质指数(BMI)预测日间肺泡低通气的临界值,并以BMI临界值进行分组;128例OSAHS患者进行了夜间持续PtcCO2监测,根据是否发生日间肺泡低通气进行分组;分别比较组间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日间肺泡低通气组(n=52)BMI[27.57(26.55,30.33)比26.60(25.06,28.09)kg/m2]、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评分[9.50(6.25,12.00)比7.00(4.00,10.75)分]、氧减指数(ODI)[38.00(15.23,64.93)比26.80(11.30,44.30)次/h]、血氧饱和度<90%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TS90%)[11.24%(1.88%,32.44%)比 4.35%(0.72%,9.87%)]均高于非日间肺泡低通气组(n=125,均P<0.05);夜间最低氧饱和度(LSaO2)[74.50%(60.25%,82.00%)比 79.00%(73.00%,84.50%)]、夜间平均氧饱和度(MSaO2)[94.00%(91.00%,95.00%)比 95.00%(94.00%,96.00%)]低于非日间肺泡低通气组(均P<0.05)。BMI预测日间肺泡低通气的临界值为27.04 kg/m2,据此将患者分为高BMI组(90例)、低BMI组(87例)。高BMI组主诉日间嗜睡的比例、ESS评分、高血压的患病率、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日间清醒期PtcCO2水平均高于低BMI组(均P<0.05)。128例患者接受夜间持续PtcCO2监测的患者中,日间肺泡低通气组(n=40)的BMI、日间清醒期PtcCO2水平、睡眠期PtcCO2水平、发生睡眠相关肺泡低通气的比例均高于非日间肺泡低通气组(n=88)(均P<0.05)。结论OSAHS合并日间肺泡低通气的患者BMI较高,夜间缺氧更严重;BMI>27.04 kg/m2患者更易发生睡眠相关肺泡低通气障碍。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肥胖低通气综合征 肺泡低通气 体质指数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PGL)患者肿瘤切除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随访研究,以2008—2016年于北京协和医院就诊并行肿瘤切除的PPGL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57例。获得患者基本情况[诊断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和体质指数(BMI)],PPGL发病情况(起病年龄、病程、家族史、肿瘤位置、肿瘤是否双侧或多发、术前血压),PPGL肿瘤临床和病理特点(肿瘤大小,术中是否有粘连、侵袭或浸润,术后病理包膜是否光滑完整、有无浸润生长、囊变坏死以及Ki-67指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术前24 h尿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等,根据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获得患者术后复发和转移情况,并比较出现复发或转移的患者与未复发转移患者之间的基本情况、发病情况、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结果157例患者的年龄为(42.4±13.4)岁,男69例,女88例。其中103例为嗜铬细胞瘤(PCC),54例为副神经节瘤(PGL),随访时间为(9.5±2.0)年。PCC患者中,13例(12.6%)术后复发,9例(8.7%)远处转移;与未发生复发转移的患者相比,复发患者起病年龄更小[(27.3±15.7)岁比(39.3±12.2)岁,P=0.003],病程更长[48.0(23.0,141.0)月比12.0(4.0,60.0)月,P=0.010];出现远处转移患者的肿瘤体积更大[8.0(6.1,12.8)cm 比 5.0(4.0,7.0)cm,P=0.027]。PGL的患者中,8例(14.8%)术后复发,5例(9.3%)远处转移;与未发生复发转移的患者相比,复发患者病程更长[90.0(36.3,165.0)月比24.0(8.0,72.0)月,P=0.009],原发肿瘤为多发病灶的比例更高[4/8比4.4%(2例),P=0.003];远处转移患者术前舒张压更高[(146.0±32.1)mmHg比(120.6±25.3)mmHg,P=0.043](1 mmHg=0.133 kPa),原发肿瘤为多发病灶的比例也更高[2/4比4.4%(2例),P=0.029]。结论PPGL患者术后容易出现复发或转移。术后复发或出现远处转移的PPGL患者起病年龄更小,病程更长,肿瘤体积更大,且多发病灶更为多见。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复发 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该院收治的80例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用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疼痛评分情况、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4h、术后7d及术后2周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7.50%)明显低于对照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应用效果较佳,有助于缓解疼痛,改善精神心理状态和日常生活质量,减少关节肿胀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 标签: 膝关节置换术 早期护理 膝关节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病死率很高,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V-ECMO)支持目前已被证明可以改善这类患者预后,但这种获益的最大化需要依靠合适的机械通气策略;随着新的研究证据不断出现,学者针对VV-ECMO支持下的ARDS患者如何实施机械通气尽管有了一定的共识,但仍存在众多争议。本文基于目前的循证研究结果与临床体会,分析这类患者的机械通气策略热点问题,如早期“超保护”通气策略的实施、是否允许自主呼吸、俯卧位通气与呼吸机的撤离,为同道提供参考。

  • 标签: 体外膜氧合作用 呼吸窘迫综合征 机械通气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布司他对腹膜透析患者高尿酸血症的疗效及其与残肾功能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行腹膜透析伴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根据是否使用非布司他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基线资料和治疗后1~12个月期间的临床指标,并记录非布司他使用期间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血尿酸水平、达标率及残肾功能变化。结果共纳入105例患者,观察组55例,男27例,女28例,年龄(54.5±14.8)岁;对照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53.8±15.2)岁。两组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原发疾病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1、3、6和12个月时[观察组分别为(311±69)、(286±61)、(307±65)、(312±57)μmol/L,对照组分别为(454±71)、(453±76)、(463±70)、(459±76)μmol/L]血尿酸水平均低于基线值[观察组和对照分别为(479±77)和(486±59)μmol/L](均P<0.05),且观察组血尿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在治疗1、3、6和12个月时血尿酸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12个月时残肾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残肾尿素清除指数(Kt/V)的下降幅度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在随访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5/55)。结论非布司他可有效治疗腹膜透析患者合并的高尿酸血症,安全性较好,且可能有助于延缓其残肾功能的丢失。

  • 标签: 腹膜透析 高尿酸血症 非布司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驱动基因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4月至2021年5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接受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驱动基因(EGFR、KRAS、ALK等)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资料,分析不同驱动基因突变状态的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模式、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0例患者,男70例,女50例,年龄[M(Q1,Q3)]为57(50,65)岁。其中KRAS突变患者52例、EGFR突变患者42例、ERBB2突变患者16例、MET突变或扩增患者5例、ROS-1融合患者5例、BRAF突变患者2例、ALK及RET突变患者各1例。120例患者的PFS[M(95%CI)]为6.4(5.1~7.8)个月,OS为31.2(22.0~40.3)个月。KRAS突变肺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生存获益最大,PFS为9.7(4.8~14.6)个月,OS为31.2(19.4~50.6)个月,且免疫治疗多为一线(34.6%,18/52)、二线(38.5%,20/52)治疗。EGFR突变患者PFS、OS分别为3.9(1.8~6.1)个月、18.0(12.1~23.8)个月,一般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耐药后接受免疫治疗,二、三、四线及以上治疗线数患者比例分别为38.1%(16/42)、11.9%(5/42)、47.6%(20/42)。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水平(以表达水平≥50%为参照,阴性:HR=3.710,95%CI:1.372~10.031,P=0.010;表达水平1%~49%:HR=2.738,95%CI:0.841~8.912,P=0.094)、年龄(每增加1岁,HR=0.957,95%CI:0.933~0.982,P=0.001)、不同驱动基因突变(以KRAS突变为参照,EGFR突变:HR=2.676,95%CI:1.317~5.436,P=0.006;ERBB2突变:HR=3.411,95%CI:1.493~7.792,P=0.004;其他突变:HR=0.727,95%CI:0.322~1.643,P=0.444)为PFS的影响因素。PD-L1表达水平(以表达水平≥50%为参照,阴性:HR=2.305,95%CI:0.748~7.103,P=0.146;表达水平1%~49%:HR=1.286,95%CI:0.337~4.913,P=0.713)、免疫治疗线数(以≥三线为参照,一线:HR=0.322,95%CI:0.114~0.914,P=0.033;二线:HR=0.375,95%CI:0.178~0.789,P=0.010)为OS的影响因素。结论KRAS突变肺癌患者多在前线接受免疫治疗,生存获益最多,EGFR突变肺癌患者多在后线接受免疫治疗,患者能获得较好的生存获益。PD-L1表达水平、年龄、不同驱动基因突变为PFS的影响因素,PD-L1表达水平、免疫治疗线数为OS的影响因素。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基因 突变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预后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解剖性肝切除术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老年肝内胆管细胞肝癌(IHCC)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4月—2018年4月手术治疗的老年IHCC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解剖切除组和非解剖切除组。分析比较两种肝切除方式中对IHCC生存结局影响的因素,以及肝硬化率、TNM分期、腹水率、淋巴结转移率、血管侵犯率等对生存的影响。结果共18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解剖切除组87例,男54例,女33例,年龄(71.4±5.2)岁;非解剖切除组94例,男49例,女45例,年龄(70.8±4.8)岁。解剖切除组的3年生存率为41.4%(36/87),高于非解剖切除组的25.5%(24/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切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长于非解剖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TNM分期为Ⅲ期[OR(95%CI):2.168(1.245~3.776)]、发生淋巴结转移[1.664(1.087~2.545)]、发生血管侵犯[1.883(1.167~3.038)]是患者术后3年死亡的相对危险因素(P<0.05),患者采用解剖性肝切除手术方式是患者3年随访生存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老年IHCC患者术后生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采取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有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 标签: 肝切除术 解剖性肝切除术 非解剖性肝切除术 老年 肝内胆管癌 生存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结数量指标在N1c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以及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初治且行根治性手术的pTxN1cM0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纳入N1c期患者1 165例,其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85例[男54例,女31例;中位年龄58(范围:32~80)岁];SEER数据库1 080例[男566例,女514例;中位年龄66(范围:24~98)岁]。探讨淋巴结总数或阴性淋巴结数、阳性淋巴结对数比(LODDS)在N1c期结直肠癌患者中的预后价值。结果淋巴结总数或阴性淋巴结数的最佳截断值为13枚,LODDS的最佳截断值为-1.43。在85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例中,N1c1期(淋巴结总数或阴性淋巴结数≥13枚,69例)和LODDS1组(LODDS≤-1.43,69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均为80.9%,均高于N1c2期(淋巴结总数或阴性淋巴结数<13枚,16例)和LODDS2组(LODDS>-1.43,16例)患者(均为53.3%,均P=0.002)。在1 080例SEER数据库病例中,N1c1期(837例)和LODDS1组(LODDS≤-1.43,837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均为64.7%,均高于N1c2期(243例)和LODDS2组(LODDS>-1.43,243例)患者(均为52.2%,均P<0.001)。Cox多因素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例,还是SEER数据库病例中,淋巴结总数或阴性淋巴结数<13枚均是影响N1c期结直肠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HR(95%CI)分别为3.794(1.539~9.349)、1.588(1.232~2.048);而LODDS≤-1.43均是影响N1c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的保护因素,HR(95%CI)分别为0.264(0.107~0.650)、0.630(0.488~0.812)。结论淋巴结总数或阴性淋巴结数和LODDS是N1c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临床上对N1c期结直肠癌患者应该按淋巴结总数或阴性淋巴结数和LODDS进行预后分层,并制定不同的辅助治疗方案。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预后 淋巴结总数 阴性淋巴结数 阳性淋巴结对数比 回顾性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医护人员应用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治疗癌痛的观念和临床实践情况。方法2021年12月1至31日,以电子问卷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对肿瘤科、疼痛科、安宁疗护科等癌痛诊疗相关科室的医师、护士和药剂师发放PCA治疗癌痛调研表。除基本信息外,共收集26个相关问题。统计分析癌痛治疗现状、医护人员对PCA治疗癌痛的观念和PCA临床应用实践3个方面的内容。结果共收集到来自全国30个省市的993家医院、2 872份调研问卷。只有34.8%(955/2 748)的医护人员认为癌痛控制满意率超过75%,27.9%(548/1 968)的医护人员认为爆发痛控制的满意率不足50%。97.1%(2 439/2 513)的医护人员认为PCA可以有效用于癌痛治疗,二、三级医院医护人员认为PCA适用于规范化无创给药不能有效缓解癌痛的比例分别为64.6%(319/494)和69.1%(1 262/1 826),高于一级医院的57.0%(110/193)(P=0.002)。不同职业中,护士认为PCA治疗癌痛增加成瘾性以及导致药物过量的比例为62.8%(431/686)和76.1%(522/686),高于医师的39.2%(670/1 709)和58.2%(995/1 709),以及药剂师的49.2%(58/118)和65.3%(77/118)(均P<0.001)。不同医院间PCA治疗癌痛在镇痛泵类型、给药途径、输注模式、用药方案及常用药物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CA持续输注量和解救剂量的计算比例不统一,在启动PCA后,有71.7%(1 226/1 709)的医疗机构存在给予患者镇痛不足,多数需要调整1~3次才能达到满意镇痛。结论我国医护人员对于PCA治疗癌痛的观念认知不足,临床实践中缺乏统一指导,应尽快形成PCA治疗癌痛专家共识。

  • 标签: 癌性疼痛 患者自控镇痛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新辅助免疫治疗对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3月至2021年9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术前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的30例肺癌患者的资料。对新辅助免疫治疗在围手术期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比较新辅助治疗前后患者肺功能的变化。结果30例患者年龄为(61±8)岁,均为男性。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的患者主要病理缓解(MPR)率为43%(13例),完全病理缓解(pCR)率为37%(11例),疾病控制率(DCR)97%(29例),客观缓解率(ORR)67%(20例)。治疗后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为(2.59±0.63)L,FEV1占预计值的比例(FEV1%pred)为85.27%±15.86%,均高于治疗前[分别为(2.48±0.59)L、81.73%±15.94%](P=0.013、0.022)。治疗后用力肺活量(FVC)为(3.59±0.77)L,高于治疗前[(3.47±0.76)L,P=0.036],而治疗前后FEV1/FVC和FVC占预计值的比例(FVC% pre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84、0.344)。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占预计值的比例(DLCO%pred)由治疗前的83.61%±13.10%下降到治疗后的78.69%±13.85%(P=0.023);DLCO%pred下降组与未下降组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8比0/6;P=0.546)。结论新辅助免疫治疗能够增加MPR和pCR率;明显提高FEV1及FEV1%pred,但也导致DLCO%pred下降;新辅助免疫治疗并没有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新辅助免疫治疗 肺功能 系列病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