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8 个结果
  • 简介:自1998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献血法》,越来越多公民加入到自愿无偿献血队伍中来。在这支可贵献血队伍中,少部分志愿者在献血过程中,由于受到精神、身体、采血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周围环境等相关因素影响,出现献血后头晕、心慌等不良反应,甚至献血不成功。

  • 标签: 无偿献血 人性化护理 献血不良反应
  • 简介:1我国无偿献血现状自从2010年以来,我国不少大中城市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血液供应紧缺,有些城市甚至出现了年献血人次或献血量2位数降幅,引起了全社会高度关注。尽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血站行业采取多项措施,包括重启家庭互助献血,试图力挽这一局面,但仍难以从根本上奏效[1]。

  • 标签: 夜市献血点 血荒 个人自愿献血
  • 简介:目的:了解Dombrock血型Do^a和Do^b基因在汉族人群中分布。方法:采用PCR—SSP技术对Dombrock血型进行Do^a和Do^b基因分型。结果:248例Dombrock血型Do^a基因频率为0.0867,Do^b基因频率为0.9133。结论:248例Dombrock血型Do^a及Do^b基因频率分别为0.0867和0.9133。PCR—SSP技术可以较好对Dombrock血型进行DO基因分型。

  • 标签: Dombrock Do^a Do^b 血型
  • 简介:在计算机技术、网络建设飞速发展情况下,各血液中心(血站)以及各科室都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但大部分是局域网络,彼此之间独立和封闭,无法对数据进行有机整合,无法进行沟通和协作,血液成分具体数据成为一个信息孤岛。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血液成分制备管理水平,

  • 标签: 成分血 制备 临床输血 数据化管理
  • 简介:目的:对细菌内毒素运用凝胶定性法和动态浊度定量法检查进行比较。为血站提供在原辅材料内毒素检测时更适合方法。方法:用鲎试剂凝胶定性法分别做灵敏度复核、干扰试验、供试品检测,方法用药典规定生物制品细菌内毒素试验规程。动态浊度定量法分别做标准曲线检验试剂灵敏度、回收率判断干扰试验、供试品检测,方法药典规定仪器试验。结果:动态浊度定量法结果易保存,在临界状态下,更容易进行结果判断。结论:血站在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测时,最好选用定量法。

  • 标签: 细菌内毒素 凝胶法 动态浊度法 鲎试剂
  • 简介:目的:总结血浆置换在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治疗中应用。方法:运用血细胞分离机,对9例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对比血浆置换治疗前后患者IgM、ESR、Hb及血浆黏度变化,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观察高黏滞血症临床表现改善情况。结果:配合临床药物治疗,经过3~5次1个疗程血浆置换治疗,患者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口腔黏膜出血、鼻出血等高黏滞血症症状明显改善,血液IgM浓度均下降50%以上,血浆黏度明显降低,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对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具有积极治疗作用。

  • 标签: 血细胞分离机 血浆置换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 简介:2006年随着新《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颁布及实施,我站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主框架,将两个规范要素和条款整合融汇到体系内,完善血站ISO9000质量体系文件;并建立以常态核查、内

  • 标签: 血站 质量管理体系 常态核查
  • 简介:输注各种血液成分是临床上治疗和抢救患者常用治疗措施之一,但同时也可能导致输血相关传染病发生。随着《献血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我国卫生行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采供血机构监督管理,

  • 标签: 献血员 受血者 血液检测
  • 简介:目的:探讨稀释剂Ⅲ在血液保养液细菌内毒素检查中应用。方法:将血液保养液先用稀释剂Ⅲ稀释11倍,再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稀释2倍后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测。结果:供试品干扰初筛试验和供试品干扰试验均无干扰。结论:在血液保养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时,可用稀释剂Ⅲ将供试品先稀释11倍,再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稀释2倍,选用灵敏度为0.25EU/ml鲎试剂按规定进行检查。

  • 标签: 稀释剂Ⅲ 内毒素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FFP)大量输注对创伤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影响。方法:选择进行输血治疗146例严重创伤大失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大失血4h内输注FFP和悬浮红细胞(SRBC)比例进行分组。FFP∶SRBC=13为低FFP组,51例;FFP∶SRBC=1∶2为中FFP组,46例;FFP∶SRBC=11为高FFP组,49例。比较3组患者输血后24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恢复情况。结果:13组患者输血前在年龄、体质量、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及体温、呼吸、脉搏、收缩压、舒张压等主要生命体征指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间输血前PT、APTT、TT、FIB、PLT等指标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输血后24hPT、APTT、TT、FIB、PLT等指标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24h中FFP组和高FFP组PT、APTT、TT、FIB、PLT等指标恢复情况好于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高比例FFP输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减少不必要出血,提高输血疗效和安全性。

  • 标签: 新鲜冰冻血浆 大量输血 创伤 凝血功能
  • 简介:目的:评价临床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和单采血小板降低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效果。方法:150例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制剂(红细胞悬液和血小板)患者为观察组,同期150例输注非去白细胞同类血液制剂患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FNHTR发生。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输注红细胞悬液后FNHTR分别为3例(3%)和18例(18%);观察组和对照组输注血小板后FNHTR分别为4例(8%)和15例(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去白细胞输血可有效防止或降低FNHTR发生,对多次输血治疗患者效果尤佳。

  • 标签: 去白细胞 输血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 简介:目前我国肺癌发病和病死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发病排名第1,肺癌总5年生存仍在15%以下。在肺癌治疗中,尤其在放化疗之后经常出现白细胞下降骨髓抑制。我科自2005—2012年出现肺癌并发骨髓抑制同时伴有血红蛋白减少20例,应用成分输血治疗疗效显著,现将临床治疗情况介绍如下。

  • 标签: 肺癌 类白血病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内科患者输血阈值水平,评价不同输血策略对老年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及临床结局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03-2014-03老年内科患者临床输血资料及病历资料,统计分析老年患者输血阈值水平;根据患者输血前血红蛋白(Hb)水平将患者分为开放性输血组(〉60g/L)和限制性输血组(〈60g/L),比较分析2组输注效果、病死、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院内感染等指标。结果:老年内科患者输血Hb阈值达(63.8±15.1)g/L,限制性输血组输注显效率明显高于开放性输血组(P〈0.01),无效及效果不佳比率明显低于开放组(P〈0.01);2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和住院期间病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感染,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限制性输血策略对于提高老年患者输注效率,减少院内感染和住院时间有积极意义。

  • 标签: 老年患者 限制性输血 开放性输血
  • 简介:目的:探讨EB病毒(EBV)DNA载量及EA(早期抗原)IgG抗体滴度与鼻咽癌临床关系。方法:以2014-05-2015-05共164例入住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随机做了外周血EBVDNA病毒载量为89例,89例中随机又检测EAIgG滴度为51例,结合鼻咽癌临床分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在鼻咽癌临床初级中级阶段(如T1,N0,M0,Ⅰ),EBV-DNA-初诊阴性组比例大于初诊阳性组(P〈0.05)。在整个鼻咽癌诊疗过程中,EBV-DNA载量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EAIgG与放射标准摄取值(SUV)呈现正相关(P〈0.05)。EAIgG滴度随着临床分级提升而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鼻咽癌临床初级中级阶段,EBV-DNA病毒载量检测能提高诊断准确性,在整个鼻咽癌诊疗过程中,EBVDNA病毒载量波动性及EAIgG抗体滴度与临床分级/放射标准摄取值一致性能够指导鼻咽癌治疗。

  • 标签: 鼻咽癌 EB病毒
  • 简介:目的:探讨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遮蔽修饰红细胞RhD血型抗原有效性和稳定性以及被修饰红细胞结构和功能变化。方法:用mPEG-SPA修饰RhD血型阳性人红细胞,观测修饰和未修饰红细胞抗-D凝集反应性、mPEG结合产物稳定性、电镜下细胞形态、变形指数、渗透脆性、自身溶血、2,3-二磷酸甘油酸含量、膜Na^+,K^+ATP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胆固醇含量。结果:0.5mmol/L、1.0mmol/L、2.Ommol/L、2.5mmol/L和5.0mmol/LmPEG-SPA修饰红细胞与抗D凝集反应情况依次为50%凝集、可见凝集、无凝集、无凝集、无凝集,在4℃保存14d和在37℃保存2d修饰红细胞与抗D均无凝集反应,而末修饰红细胞则全凝集。电镜下修饰和未修饰红细胞均为双凹圆盘状形态.细胞大小均一。修饰和未修饰红细胞各观测指标分别为:2,3-二磷酸甘油酸含量(71.00±12.88)mmol/L和(65.13±13.98)mmol/L,红细胞沉降(2.75±2.05)mmjh和(8.00±3.82)mm/h,细胞变形指数(0.98土0.18)和(0.98士0.29),自身溶血(2.27±0.28)%和(1.32±0.32)%,渗透脆性(0.44±0.06)%和(0.44±0.03)%,膜胆同醇含量(0.10±0.03)g/i.和(0.10±0.06)g/L,Na^-,K^-ATP酶活性(4.834±1.27)U/mg和(5.41±1.32)U/mg,乙酰胆碱酯酶活性(27.88±5.09)U/mg和(29.68±4.165U/mg。修饰红细胞沉降速率低于未修饰红细胞,自身溶血高于未修饰红细胞(P<0.05),但是修饰红细胞沉降速率和自身溶血都在参考值范围。结论:2.0mmol/LmPEG-SPA能够有效并且稳定地遮蔽红细胞RhD血型抗原。修饰红细胞具有未修饰红细胞双凹圆盘状形态、细胞膜结构、变形性和运送氧气能力.

  • 标签: 红细胞 RhD血型抗原 甲氧基聚乙二醇
  • 简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3年1月~2006年12月无偿献血者67800名。1.2试剂IgM抗-D、抗-E、抗-e、抗-C、抗-c、特异性抗人球蛋白(IgG加C3d)均由上海市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3批IgG抗-D试剂分别由欧蒙医学实验诊断有限公司、上海市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台湾贝索公司提供。

  • 标签: Rho(D)抗原 初筛 确认 献血
  • 简介:临床输血管理是连接医院、患者、血站纽带和桥梁,建立先进计算机软件系统管理临床输血全过程和输血科日常工作式已成为输血科现代化管理需要。一套系统、完善、规范、准确临床输血全过程和输血科日常工作管理系统,将为临床输血管理提供安全、可靠保证。网络平台不仅加快了实验数据传送速度,为抢救患者争取了时间,同时也明确了各部门责任,为避免发生争议提供了记录和科学依据。在医院业务迅猛发展背景下,手工记录已不能满足医院发展需求。本院自2010-01-2013-08利用该软件管理临床输血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有关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 标签: 计算机软件 输血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缺铁性贫血(IDA)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ABXMICROS60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23例MDS患者和31例IDA患者MCV、RDW值。结果:MDS和IDA患者MCV分别为(103.1±10.8)fl和(73.7±9.6)f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MDS和IDA患者RDW分别为(18.7±4.4)和(17.6±2.8)均高于正常参考值,2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S患者MCV、RDW增高,IDA患者MCV减低、RDW增高。结论:MCV、RDW变化在MDS和IDA鉴别诊断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平均红细胞体积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缺铁性贫血
  • 简介:随着输血医学迅速发展,人们对血液质量、输注安全要求越来越高。一直以来,我国血液供应短缺,但每年过期报废血液却高达十几吨,这主要是血液库存管理不善导致。要实现安全输血,即血液从“血管”到“血管”全过程安全管理,血液库存安全必不可少。本文就血液在库存时标签、性质、入库信息、

  • 标签: 血液库存 标准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 实施过程
  • 简介: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在肝硬化肝移植手术中应用及其安全性。方法:针对实施手术35例肝硬化患者,采用FCR-3000F型全自动自体血液回收系统,将肝移植术中出血回收,经抗凝、过滤、离心、清洗后,将得到红细胞悬液立即回输给患者;统计术中自体及异体输血量,输血前后电解质、凝血功能变化,以及输血相关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5例肝硬化患者中3例(8.6%)未输注异体血,术中红细胞悬液平均输入量(9800±5400)ml,其中自体输血量(5850±5000)ml(56.16%);输血后APTT、PT、TT及FB较输血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回输自体血过程中均未出现发热、脂肪栓塞及全身感染症状。结论:临床上在肝硬化肝移植术中使用回收式自体血液技术能够避免或减少输注异体血,对于保证手术用血量和患者安全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手段。

  • 标签: 自体输血 血液回收 输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