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吸毒人员的HCV检测胶体金和酶的对比。方法:以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为时间基准,在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有国家哨点DUS监测的吸毒人员当中,随机收集6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和主体,将其按照“动态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患者。前者采用胶体金检测,后者采用酶检测,对比两组吸毒人员的检测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检测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值<0.05)。结论:吸毒人员的HCV检测中,采用酶的准确率更高,适合在临床进行实施和开展。

  • 标签: 吸毒人员 HCV检测 胶体金法 酶法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即刻种植和常规种植对牙齿缺失进行修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因为牙齿缺失进行牙齿种植的患者84例,随机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观察组的患者使用即刻种植对牙齿进行修复,对比较组的患者则用常规种植进行修复,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种植稳定系数(ISQ)和牙齿松动状况。结果两组患者的ISQ在1、3、6各月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即刻种植和常规种植对牙齿缺失进行修复的效果虽然相似,但是即刻种植疗程短、痛苦小,在修复后牙齿稳定性高、并发症少;常规种植疗程长、痛苦大、牙齿的稳定性比较差。

  • 标签: 牙齿缺失 即刻种植法 常规种植法 影响
  • 简介:[摘 要 ]目的 深入分析并比较酶联免疫吸附(ELISA)与化学发光对血清中HIV抗体的检测结果。方法 统计化学发光初筛HIV阳性标本,进行化学发光与ELISA两种方法复检复检。 结果 化学发光初筛阳性115例阳性,复核结果化学发光115例阳性,ELISA109例阳性,确证结果113例阳性,阴性2例,ELISA漏检4例,准确率为96.5%,化学发光假阳性2例,准确率为98.3%,p=0.027(

  • 标签: [ ] HIV检测 化学发光法 ELISA
  • 简介:目的观察研究膝关节髌内侧滑皱襞综合征(MPS)患者病理性滑皱襞组织中神经解剖结构的分布规律。方法膝关节镜下采集2007年5月至2008年11月实验组(MPS)20例和对照组11例(无症状滑皱襞)患者的髌内侧滑皱襞,采用LsAB和免疫荧光进行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P物质(SP)免疫组化染色,半定量测量神经分布区域密度,采用t检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神经分布密度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皱襞游离缘和基底部之间神经密度的差异。结果(1)膝关节髌内侧滑皱襞中存在神经纤维的分布:神经结构主要呈游离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束、血管周围神经网络三种主要的形态存在,走行与血管相伴,主要分布于血管周围区域。(2)实验组PGP9.5阳性纤维密度(纤维/cm2):滑皱襞游离缘为(190.17±91.66),基底部为(334.39±115.68);SP染色阳性纤维密度在游离缘为(153.63±100.73),基底部为(282.95±126.10)。对照组PGP9.5阳性纤维密度为(37.65±22.91);SP阳性纤维密度为(23.23±18.41)。两种神经染色方法均证实:(1)MPS组患者髌内侧滑皱襞中阳性纤维密度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病理性髌内侧滑皱襞基底部阳性纤维密度明显高于游离缘(P〈0.01)。结论膝关节髌内侧滑皱襞中存在神经纤维的分布,在引起髌股关节疼痛的病理性髌内侧滑皱襞中神经纤维分布明显增多,其分布规律为:皱襞基底部的神经纤维数明显高于游离缘;表达与疼痛的产生和传导密切相关的P物质染色阳性的感觉神经纤维明显增多提示髌内侧滑皱襞基底部区域是产生髌股关节疼痛的高危区域。

  • 标签: 髌内侧滑膜皱襞 免疫组织化学 P物质 蛋白质类
  • 简介:目的了解21~40岁人群正常肾小球基底(glomerularbasementmembrane,GBM)的厚度。方法选择年龄为21~40岁,经临床筛选无影响GBM厚度的疾病,且免疫荧光染色、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均显示为正常肾小球的肾穿刺标本,常规固定、包埋及超薄切片,在透射电镜下进行观察,根据等距离曲线移动原则对每个样本的一个肾小球拍照15张,随机设置测试系统,选择测试线与GBM足细胞侧相交的点作GBM的垂直线,与内皮细胞相交处的距离为GBM截面宽度,进而计算出GBM调和平均厚度。结果29例样本,GBM调和平均厚度为324.26±47.87(236.49~425.03)nm,男性为345.23±39.94(259.96~394.66)nm,女性为307.23±48.07(236.49~425.03)nm,男、女性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31);21~30岁和31~40岁的GBM厚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861)。结论正常人群中不同性别GBM厚度不同,需区别对待。

  • 标签: 电镜 基底膜厚度 体视学
  • 简介:患者男,68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发现阴囊右侧肿大,伴下腹部续性隐痛不适,平卧时肿块不缩小,但疼痛可以减轻,触痛明显,局部有波动感,右侧睾丸肿大于2011年11月2日入院。门诊B型超声检查提示:右侧睾丸鞘积液,右侧腹股沟斜疝,为进一步治疗入院。患者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咳嗽、咯痰,无胸闷、心悸,无停止肛门排便排气,睡眠好,二便正常。无既往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查体:T36.0℃,R15次/min,P72次/min,BP128/85mrnHg(1mmHg=0.133kPa)。

  • 标签: 右侧腹股沟斜疝 睾丸鞘膜积液 误诊 结石 B型超声检查 睾丸肿大
  • 简介:患者女,27岁,3年前体检MRI示左侧颞叶囊性异常信号,考虑神经上皮囊肿,未予治疗。近2月余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头晕,行CT检查示左侧颞叶占位性病变,较既往检查稍增大。MR平扫示左侧颞叶团块状长T1长T2信号(图1A),边界清,边缘光滑,DWI未见弥散受限(图1B);侧脑室未见明显受压,脑中线结构未见受压移位。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婴儿脊膨出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1例新生儿、婴儿脊膨出的手术疗效及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经随访最长5年,最短3个月,无一例并发脑脊液漏和肢体功能障碍(术前1例右下肢瘫痪除外)。术前1例合并有大小便失禁,术后均有一定改善。1例右下肢瘫痪无改善。结论:新生儿、婴儿脊膨出症,早期手术治疗可提高治愈率,减少手术前后并发症,避免复发,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 标签: 新生儿 婴儿 脊膜膨出症 先天性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了解烧伤感染后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深静脉导管中形成生物的过程.方法选择2008年11月-2009年8月在笔者单位住院的20例烧伤患者深静脉导管分离的细菌,分别与各自的标准菌株对照.深静脉导管尖端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将菌株体外培养12、24、48、72h和5d后,进行细菌生物半定量黏附试验测定,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双荧光染色观察并测定生物厚度.对数据进行团体t检验.结果深静脉导管分离的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鲍氏不动杆菌8株、铜绿假单胞菌6株,均为耐药菌株.SEM下可见深静脉导管内层表面形态多样、程度不一的生物.细菌被大量胞外多糖复合物包埋、彼此粘连融合成片状,生物呈团状聚集,形成立体多样结构,结构内可见少量红细胞,少数细菌被不完全包埋,尚可见黏着的菌体.深静脉导管内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培养24、48及72h的吸光度值大于界定值;鲍氏不动杆菌培养12、24、48和72h,吸光度值均大于界定值;铜绿假单胞菌培养48h后,吸光度值开始大于界定值.CLSM观察可见,培养24h时,除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外,其余菌株均有散在的绿色荧光,不密集,多数靠近培养皿基底部,红色荧光充满视野.48h时绿色荧光明显增多,从基底部向上扩延,部分与红色荧光重叠,形成视野中黄色荧光,鲍氏不动杆菌最明显,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绿色荧光的强度和分布上,临床菌株明显多于标准株.培养72h时铜绿假单胞菌和其标准株的绿色荧光增多,其他菌株图像中黄色荧光布满视野.培养5d时绿色荧光较分散,以靠近基底部较明显.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在培养后48h形成成熟的生物,铜绿假单胞菌则在72h.培养后72h鲍氏不动杆菌的生物厚度为(18.2±3.6)μm,大于标准菌的(9.4±2.6)μm(t=5.42,P�

  • 标签: 烧伤 感染 生物膜 导管 留置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硬下血肿患者实施硬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4例我院所收治的慢性硬下血肿患者,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作为本研究的时间范围,采用奇偶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为32例。其中传统钻孔引流术为参照组治疗措施,硬通道穿刺引流术为实验组治疗方法,对比2组患者治疗相关指标、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手术、住院、引流时长同参照组相较较短,实验组颅内积气、感染、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6.25%)低于参照组(25.00%),与参照组(81.25%)相比,具备显著差异性(P<0.05),2组慢性硬下血肿临床疗效(100.00%、96.88%)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慢性硬下血肿患者通过硬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效果确切,且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得以显著控制。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硬通道穿刺引流术 钻孔引流术
  • 简介:急性硬下血肿(ASH)是颅脑损伤常见的继发性损害,一般病情较重,伤后病情变化急剧,难度较大,死亡率高达50%-80%。本研究通过对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外伤后首次颅脑CT扫描诊断为ASH的81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CT扫描的出血厚度、中线结构移位情况结合临床病情及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旨在探讨其临床意义。

  • 标签: 急性硬膜下血肿 中线结构移位 临床意义 厚度 CT扫描诊断 颅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蛛网膜囊肿并发硬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可能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确诊的5例蛛网膜囊肿并发慢性硬下血肿患者进行分析,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都有头痛;其中3例伴有呕吐,1例伴有右侧肢体乏力。3例有明确的外伤史,2例无明确外伤史。结果5例患者均采用钻孔引流术,术后血肿消失,囊肿存在。5例患者出院后随访2个月到1年均未再出现过血肿复发和其他症状,都能恢复正常生活。结论外伤是蛛网膜囊肿并发慢性硬下血肿的一个常见诱因,临床上多表现为头痛,治疗上选择颅骨钻孔硬下血肿引流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蛛网膜囊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
  • 简介:本院自1998年至2002年,共收治慢性硬下血肿(CSDH)36例,占同期颅脑损伤4.9%,占同期颅内血肿5.8%.双孔钻颅、硬下血肿冲洗后,单孔引流术获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双孔钻颅 单孔引流 治疗 慢性硬膜下血肿
  • 简介:1991年Beker等将覆支架技术引入周围血管创伤,用带硅胶膜的Palmaz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破裂取得良好效果。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操作技术的改进以及腔内产品的革新,覆支架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经皮置人覆支架处理假性动脉瘤或者动静脉瘘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2001年以来我们应用覆支架隔绝术治疗周同血管动脉瘤16例,总结报道如下。

  • 标签: 动脉瘤 血管成形术
  • 简介:毛细血管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而发生于椎管内的毛细血管瘤并不多见,发生于椎管内髓外硬下毛细血管瘤更为罕见。今遇见一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报告如下:患者,男,59岁,缘于半年前逐渐出现左胸背部疼痛,呈持续性,晨起较重,逐渐向右侧发展,胸部出现束带感,胸部疼痛无缓解,胸闷,无咳嗽、咳痰,无发热,无心悸,查体:神志清醒,

  • 标签: 毛细血管瘤 髓外硬膜下 椎管内 胸部疼痛 胸背部疼痛 病理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