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我院儿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病原菌分布特征,并分析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情况。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集的1439份痰样本分离出的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性试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439份痰样本中401份病原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27.87%;共分离出病原菌421株,统计前5位的病原菌中革兰氏阳性菌包括9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1.38%)和31株肺炎链球菌(7.36%),革兰氏阴性菌包括86株大肠埃希菌(20.43%)、76株肺炎克雷伯菌(18.05%)和39株流感嗜血杆菌(9.26%)。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流感嗜血杆菌构成比(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喹努普汀/达福普汀、利奈唑烷、呋喃妥因、替加环素、万古霉素、莫西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无耐药性,但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和青霉素G的耐药率可分别达到58%、62%和96%。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丁胺卡那霉素、厄他培南和亚胺培南耐药率均为0,但对头孢唑啉和氨苄西林耐药率可分别高达55%和65%、62%和76%。结论我院下呼吸道感染小儿痰培养病原菌阳性率较高,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并存在耐药现象,临床医师应根据我院病原菌分布特征和耐药性情况合理应用抗生素。

  • 标签: 儿科 下呼吸道感染 痰培养 病原菌 耐药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胆囊癌腹部淋巴结转移分布特征及CT、MR影像表现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胆囊癌腹部淋巴结转移患者CT、MR影像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壁厚型、结节型、肿块型分别有19例、15例、7例。CT影像学特征表现为低密度;MR影像学特征表现为T1WI序列上见低信号,T2WI序列上见高信号,DWI序列上随b值升高信号增高。结论胆囊癌淋巴结转移情况通过CT、MR影像扫描均能准确反映出来,胰头后方、腹腔动脉干周围、门腔间隙、腹主动脉周围、肠系膜上动脉周围是胆囊癌腹部淋巴结转移的主要部位。

  • 标签: 胆囊癌 腹部淋巴结转移分布特征 CT MR影像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血培养阳性标本病原菌的分布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方法将本院2015年01月至2016年08月期间NICU送检的血培养阳性标本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统计分离的病原菌种类及主要病原菌的药敏结果。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20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32株,占65.0%,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为主;革兰阴性菌67株,占33.0%,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药敏结果显示,CNS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高度敏感。结论新生儿血培养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CNS是主要致病菌;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主要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较高

  • 标签: 新生儿 血培养 病原菌分布 耐药性
  • 简介:摘要分析泌尿道感染患者尿培养病原菌种类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经验性用药提供依据。

  • 标签: 泌尿道 病原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年1月—2014年1月住院的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者进行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并对感染患者进行痰培养和病原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监测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5年共送检老年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痰标本1682份,培养分离出1169株病原菌,分离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789株,占67.49%;革兰氏阳性菌253株,占21.64%;真菌127株,占10.86%;革兰氏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林、氨曲南的耐药性均﹥70.00%;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高度敏感,无耐药菌株出现;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85.00%是最高的,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率为100%,无耐药菌株出现。结论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多药耐药现象严重,临床应加强微生物学检查,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坑菌药物,避免菌群失调,控制老年患者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

  • 标签: 老年患者 下呼吸道 病原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闭引流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57例胸腔引流患者进行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及术前术后心理护理,寻求更为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57例胸腔引流患者经精心治疗及细心护理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重视对胸腔闭引流患者的护理非常重要,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及病人的康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标签: 胸腔闭式引流 患者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胸腔闭引流是肺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为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持续有效的排气或排液,护理人员必须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整体护理。

  • 标签: 胸腔闭式引流 整体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妇科良性肿瘤治疗中妇科阴、腹腔镜、腹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将接诊子宫肌瘤患者共80例设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术的选择将其分为妇科阴组28例、腹腔镜组31例、腹手术组21例。各组均根据术选择接受治疗,对比组间术后并发症及术中失血量情况。结果经治疗后,三组患者均治愈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但腹腔镜组术中失血量显著少于阴和腹手术(P<0.05)。结论妇科良性肿瘤临床治疗中,妇科阴、腹腔镜及腹手术均具有较好治疗效果,而腹腔镜手术所具有的安全性更高,但应在诊疗中结合患者实际选择合理手术方案。

  • 标签: 妇科阴式 腹腔镜 腹式手术 妇科良性肿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的阴全子宫切除与阴全子宫切除的疗效的对比。方法2013年01月—2015年01月我院对非脱垂子宫行LAVH和TVH2种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LAVH患者手术所需要的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高于传统阴式子宫切除治疗组,而LAVH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TVH。其中盆腔无粘连的单纯子宫增大如孕13周以下的LAVH与TVH中,无明显手术并发症,无阴道残端愈合不良等;但在其它病例中,LAVH组术后并发症为4%。阴组术后并发症为14%;随访其中在单纯子宫增大如孕13周以下的TVH与LAVH无明显手术远期并发症,但其他的病种中阴组出现肠梗阻2例,其中1例需手术治疗,阴道残端愈合不良1例;LAVH无出现肠梗阻,无阴道残端愈合不良。结论TVH和LAVH各有其优势,要根据患者的意愿、盆腔情况、经济情况和术者的手术经验综合考虑。鉴于LAVH视野清晰,对非脱垂子宫<13孕周合并盆腔粘连、附件包块、有手术史及子宫腺肌瘤的病人,LAVH为一种更安全、更容易掌握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全子宫切除 阴式全子宫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腹膜前间隙与疝环充填无张力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的61例腹股沟无张力疝患者进行研究,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A组采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腹股沟斜疝修补术,B组采用疝环充填无张力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以及并发症。结果A组在阴囊水肿、疼痛、切口感染、异物感、发热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有1例复发,复发率为1.45%,B组有2例复发,复发率为2.9%,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对于腹股沟斜疝修补复发率较少,都比较有效;但是采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安全性更高。

  • 标签: 腹膜前间隙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 腹股沟斜疝 术式 疗效观察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普通外科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对160例外科住院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培养出致病菌160株,细菌分布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耐药分析显示,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仍具有较好的抗菌。结论应密切监测外科切口感染及耐药情况,合理用药。

  • 标签: 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耐药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超重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和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该病体重异常人群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提供依据。方法按照量表的制作方法,制定糖尿病中医证候问卷,对102例超重且合腹型肥胖诊断BMI>28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调查,对所得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和聚类分析。结果出现频率前10位的中医症状条目依次是口苦、夜尿频多、失眠、心悸、肢体疼痛、气短懒言、心烦、大便干燥、倦怠乏力、健忘。我辖区102例肥胖型T2DM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肝郁气滞型>脾虚湿阻型>胃热湿阻型>脾肾两虚型>阴虚内热型。各证型间BMI、腰臀比、空腹血糖值间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主要中医症状条目聚类分析,得到7个证型。结论我辖区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中,病因以肝气郁滞、脾虚、肾亏为本,痰湿、血瘀、阴虚为标。肝郁湿热证、脾虚湿阻证、湿热内蕴证三型多发。因此中医治疗本症的基本法则应当是疏肝解郁,健脾化痰,补肾清热,兼以活血化瘀,滋阴清热为法。从症状出发,运用聚类分析进行中医证候研究的方法具有一定可行性。

  • 标签: 2型糖尿病 肥胖 聚类分析 中医证候 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食管癌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并分析其与主要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四川省南部县中医院住院治疗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其中医证型的构成比,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主要危险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238例食管癌患者中,单一中医证型者156例(占65.55%),具体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痰湿壅盛证型58例(占24.37%)、阴虚阳亢证型50例(占21.01%)、肝火亢盛证型28例(占17.76%)、阴阳两虚证型20例(占8.40%)。兼夹证型(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中医证型)80例(占33.61%)。不同年龄、是否有吸烟史、是否有饮酒史以及不同BMI水平的食管癌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体表现为痰湿壅盛证型和阴阳两虚证型患者的平均年龄较大,肝火亢盛证型患者中有吸烟史和饮酒史的患者比例明显更高,而肝火亢盛证型患者的平均BMI水平最低。结论食管癌患者以痰湿壅盛证型为主,食管癌患者中医分型分布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为食管癌的中医综合防治提供了客观依据。

  • 标签: 食管癌 中医证型 相关性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女性子宫颈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分型特点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以我院检验科2014年3月~2015年3月行人乳头瘤病毒分型检测的350例患者为对象,通过液基细胞学检测及对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流行病学调查问卷的结果来分析女性子宫颈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分型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HPV39、16、58,是女性子宫颈感染人乳头瘤病毒常见高危感染亚型;人乳头瘤病毒总感染率为12.57%,在年龄段上以26~35、40~49岁为高发阶段;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除宫颈细胞学分级,还包括产次及避孕套的使用。结论女性子宫颈感染人乳头瘤病毒有着较高的感染率,其中HPV39、16、58为最常见的高危感染亚型,宫颈细胞学异常、产次、避孕套的使用均是影响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相关因素,掌握人乳头瘤病毒的基因分布、感染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有利于疾病控制。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基因分布 感染状况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鲍曼不动杆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临床分离的316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分布及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16株鲍曼不动杆菌大多数来源于痰液(255株,80.70%)、其次是伤口分泌物(46株,14.56%),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病房为主(156株,49.36%),其次是呼吸内科(115株,36.40%)。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情况,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最高,对头孢噻肟耐药率最高。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以危重病房多见,该菌多重耐药严重且逐年增加。因此,加强药敏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以提高疗效,防止或延缓各种耐药菌株的产生与蔓延。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beta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分布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变化特点与意义。方法对7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70例T2DM患者(T2DM组)和60例T2DM合并AMI的患者(T2DM+AMI组)检测RDW并比较3组RDW水平。结果T2DM+AMI组RDW水平高于T2DM组(P<0.05)和对照组(P<0.01)T2DM组RDW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DW可能参与了T2DM患者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且与T2DM引起AMI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密切关系。

  • 标签: 2型糖尿病 急性心肌梗死 红细胞分布宽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成人呼吸衰竭并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05例呼吸衰竭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给予患者药敏分析实验,探究下呼吸道细菌和耐药性特点。结果在检测出的119株菌株当中,有82.35%为革兰阴性杆菌,有16.81%为革兰阳性球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为7%;鲍曼不动杆菌对氨曲南耐药率为100%。结论成人呼吸衰竭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属于临床多发病,存在多种致病菌,因此需要全面研究和分析病菌感染流行动态,并且分析病原菌,引发呼吸衰竭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并且出现严重多重耐药现象。所以在给予患者治疗时按照病原菌耐药性特点,药敏试验以及耐药性特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为临床治疗起到参考性价值。

  • 标签: 呼吸衰竭 下呼吸道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颅脑损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用药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利用VITEK-2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113例颅脑损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痰液标本进行病原菌的鉴定和耐药性分析。结果113例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79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共122株,占68.1%,主要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氏阳性菌38株,占21.2%,主要以葡萄球菌属为主;真菌19株,占10.6%。结论颅脑损伤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临床应当重视病原菌的检查并展开病原菌耐药性的检测,确保合理用药。

  • 标签: 颅脑损伤 下呼吸道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疾病MRI动态增强扫描SI-Time曲线分布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乳腺占位性病变69例患者(72乳)MRI资料,其中乳腺癌46乳,良性占位26乳,观察良恶性乳腺占位MRI增强扫描SI-Time曲线分布特征,比较MRI动态增强扫描与平扫鉴别诊断乳腺癌的特异度、灵敏度与准确性。结果①乳腺恶性占位SI-Time曲线廓清型、平台型、渐进型构成比分别为84.78%、13.04%、2.17%,良性病变分别为0%、15.38%、84.62%,良恶性占位比较SI-Time曲线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乳腺恶性病变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100%、96.15%、98.61%,均高于MRI平扫的82.61%、84.62%、83.3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乳腺良恶性疾病动态增强MRI扫描SI-Time曲线具有特异性表现,对鉴别诊断乳腺癌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 标签: 乳腺占位 动态增强 磁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