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5 个结果
  • 简介:在20世纪最后的25年里,地质家们用地球动力学方法研究沉积盆地,从而大大改变了对沉积盆地的结构、演化和含油气性的认识。古地球动力学沉积环境决定了岩石的物质成分、有机质的类型、数量和保存条件,而后来的盆地分割和回返的地球动力学条件则影响到油气的生成(动力破坏作用)、运移、聚集(保存)、圈闭的类型、储集岩及其盖层的演化,这些因素归根到底决定了原始油气地质资源量的大小。

  • 标签: 地球动力学 沉积盆地 储集岩 圈闭 盖层 沉积环境
  • 简介:随着天然气需求的快速增长,在缺乏油气圈闭的地区利用含水层进行天然气地下存储也是一种应对办法,而确定盖层的密封则是评估含水层,建设储气库可行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综合国外开展的研究与实践情况,对含水层储气库盖层密封研究的系列技术进行了阐述、分析及应用。结果表明:①建库前,通过测量含水层静压头变化,并与地层水样分析相结合,可以大致评估盖层密封;②从含水层中抽水,观察含水层压力变化,当盖层不发生泄漏时,符合Theis函数模型;当盖层发生泄漏时,符合Hantush函数模型;③当盖层泄漏量较小时,仅靠观察含水层的压力变化无法精确判断盖层的泄漏程度,需利用有限差分模型,将含水层和盖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研究。经过实际应用,结论认为:含水层中压力的变化受到中等盖层泄露的影响并不明显,盖层中压力的变化是判断泄露程度的重要指标。

  • 标签: 含水层 储气库 密封性 盖层 地下水文学
  • 简介:1简介桑德霍斯(ThunderHorse)北部油田的发现是博斯黑德(Boarshead)盆地内较大的桑德霍斯复合体一部分。这一部分在墨西哥湾的密西西比坎宁(MississippiCanyon)伸展区的中一南部。由于上覆丰富的盐体使一些大型、重要的构造出现了模糊现象,这个地区是非常复杂的。对任何成功的勘探和开发方案来讲,通过适当的地震成像分析这种构造的复杂是关键的。

  • 标签: 墨西哥 油田 射线追踪模拟技术 储集层 地震剖面 地震资料
  • 简介:郭局子洼陷沙二段储层以滩坝砂体和小型扇体为主,分布规律不强,勘探程度较低。我们采用弧长属性和相干分析技术较为准确地识别并描述了储层分布范围和低序级断层,有效地指导了该区该类储层的勘探。

  • 标签: 岩性油藏 弧长属性 砂体描述 相干分析 断层识别 郭局子洼陷
  • 简介:煤层气的商业开采在阿巴拉契亚(Appalachian)盆地北部开始于上世纪30年代,而在圣胡安(SanJuan)盆地开始于50年代初。然而,直到70年代和80年代初经美国矿务局、美国能源部、天然气研究所和油气作业者共同努力,证明可用垂直井对煤层气进行商业开采时才认识到煤层气资源的重要和经济意义。勘探和开发工作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得以扩展,部分是由于非常规燃料的税收减免法。到2000年,煤层气已占美国干气储量(15.7万亿立方英尺[4400亿m^3])的8.8%和年产量(1.38万亿立方英尺[400亿m^3)的9.2%。从1989到2000年,美国煤层气的累积产量为9.63万亿立方英尺(2720亿m^3)。目前,煤层气的开发已扩展到美国12个盆地左右,而勘探工作则发展到全世界。煤层是自生自储的气藏,它们可含有热成因气、运移来的热成因气、生物成因气或混合气。煤层气主要呈吸附状态储集在煤基质的微孔隙中,其次呈游离气储集在微孔隙和裂缝中,或者呈水中的溶解气。控制气资源量和生产能力的主要参数是热成熟度、显微组分组成、气含量、煤层厚度、裂缝密度、地层应力、渗透率、埋藏史和水文环境。这些参数在美国和世界的生产气田中有很大差异。在2000年,圣胡安盆地占美国煤层气产量的80%以上。这个盆地有个巨大的煤层气成藏层发育区,即弗鲁特兰富集区带(FruitIandfairway),它已采出7万亿立方英尺(2000亿m^3)以上的气。弗鲁特兰煤层含气系统及其基本要素和保德河(PowderRiver)盆地的尤宁堡(FortUnion)煤层气成藏层形成显明对比。尤宁堡煤层气成藏层是美国开发最快的天然气成藏层之一,其产量由1997年的140亿立方英尺(4亿m^3)迅速增加到2000年的1473亿立方英尺(41亿m^3),占当时美国煤层气产量的10.7%。到2001年,年产量为2447亿立方英尺(69亿m^3)。

  • 标签: 煤层含气系统 资源量 产量 圣胡安盆地 保德河盆地 烃源
  • 简介:川东高含硫气层具有高温、高压、压力窗口窄、高低压共存、气水同层、裂缝发育等特点,固井水泥浆设计难度。固井期间经常又漏又喷,层内、层间窜通。水泥浆返高不够,导致固井后期出现窜槽、微间隙,形成长期窜流通道;同时高温、高压、高含硫使水泥石和套管受到腐蚀,影响水泥环的完整及正常钻井和开发,给实施增产措施带来难以补救的困难。针对高温、高压、高含硫天然气井固井设计水泥浆时应注意的问题,对水泥性能、监控混灰、复核实验等进行了合理设计,包括平衡压力设计、材料选择、干混监控、组织协调等以及吸取XX井水泥浆设计的教训,为类似的固井作业水泥浆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图2表3参5

  • 标签: 高温高压 高含硫天然气井 水泥浆设计 固井 窜流 监控混灰
  • 简介:文中给出了一种试验方法,用于同时测量1MHz频率下超声波速度的应力依赖和不排水弹性刚度张量(undrainedelasticstiffnesstensor)以及100mHz—10Hz频率范围内复电导率张量(complexconductivitytensor)的分量。试验采用的样品是采自海因斯维尔组页岩的柱状岩心(孔隙度大约为0.08,除去了束缚水,粘土含量大约为30—40wt%,以伊利石为主)。试验在受控的围压和孔隙流体压力下进行,即代表原地储层条件的差异压力状态。采用独立的采集阵列(压电水晶和不极化电极)开展定向测量,这些阵列在岩心样品外表面上按方位排列,层理面与柱状岩心样品的轴向一致。采用高分辨率示波器(oscilloscope)记录超声波波形,采用配备有精度为0.1mrad阻抗分析仪的四电极采集系统记录复阻抗谱(compleximpedancespectra)。分别在排水和不排水的条件下,按照完全饱含水状态下的加载和卸载顺序重复开展试验。测量结果显示,超声波速度和复电导率具有高度的应力依赖,这可归因于样品内裂隙的开启和闭合。利用这些数据估算了岩心样品的各向异性电和弹性的有效压力系数,对于弹性和电而言,所得的有效应力系数都小于1。在裂隙闭合后,电和声波的有效应力系数还会更小。对于复电导率张量分量而言,其各向异性比(anisotropyratio)大约是30,而刚度张量的压缩分量(C11/C33)的各向异性比只有2。

  • 标签: 同时测量 水弹性 电性 载荷条件 页岩 有机质
  • 简介:利用R/S分析法对胜坨油田坨715井和坨711井层序地层单元内部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发现在准层序组内部R/S曲线呈线性特征,表明其具有一定的线性相关。这种相关的实质是其内部具有一种自仿射分形结构。文中还进一步讨论了这种自仿射结构的成因,认为在各级层序地层单元中均具有这种分形结构。这种层序单元的结构特征揭示了层序内部的本质规律,对层序单元变化特征的预测以及层序地层演化的模拟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层序地层学 测井曲线 分形 R/S分析 标度律 自仿射结构
  • 简介:描述和了解沙特阿拉伯东部深度超过5000m的含气储层Z砂岩的弹性特征,以确定识别孔隙与流体的可能.分析不同的测井资料,了解储层全面的弹性状态,确定大部分有效的属性组合,用于从含水砂岩中识别含油气砂岩.Z砂岩的地震反射具有Ⅳ类AVO响应特征.进行同步AVA反演,试图查明并绘制研究区内含油气砂岩的分布.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含油气砂岩储层是可以检测的.

  • 标签: 砂岩 AVO响应 岩性 流体 最佳指示器
  • 简介:采用总油气系统评价单元的概念和基于网格的连续型(非常规)资源评价方法,评价了得克萨斯州中北部沃思堡盆地密西西比系巴尼特页岩中具有增储潜力的待发现天然气资源量。在本德穹隆-沃思堡盆地,巴尼特-古生界总油气系统的定义包含了作为古生界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油气藏主要烃源岩的富含有机质巴尼特页岩的分布区。近些年,巴尼特页岩成藏层带的勘探、技术服务及钻井活动迅猛发展,到2005年底,已完成了大约3500口直井和1000口水平井,其中85%以上的井都是在1999年以后完成的。利用在向水平井完成过渡前直井完井高峰期巴尼特气藏的历史生产数据和地质资料,美国地质调查所对巴尼特页岩气进行了评价。开展评价工作前完成了下列工作:(1)测绘关键的地质与地球化学参数,确定具有增储潜力的评价单元的面积;(2)确定供油气面积(网格大小)的分布和估算每个网格的最终开采量;(3)估算未来的成功率。把连续型巴尼特页岩气藏划分为两个单元并分别进行了评价,得出有增储潜力的待发现天然气资源总量为26.2万亿立方英尺。纽瓦克东裂缝遮挡连续型巴尼特页岩气评价单元代表着核心产气区域,这里厚层、富含有机质的硅质巴尼特页岩处在生气窗内(Ro≥1.19/6),上覆与下伏均为非渗透的灰岩地层(分别是宾夕法尼亚系马布尔福尔斯灰岩地层和奥陶系韦厄拉灰岩地层),这两套地层在完井期间会限制诱发裂缝的发展,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天然气开采量。扩展的连续型巴尼特页岩气评价单元的勘探程度比较低,这里巴尼特页岩:(1)位于热生气窗内;(2)层厚大于100英尺(30米);(3)至少缺少一个非渗透的灰岩遮挡层。纽瓦克东评价单元内,具有增储潜力的待发现天然气资源量平均值为14.6万亿�

  • 标签: 资源评价方法 天然气资源量 总油气系统 得克萨斯州 页岩气 油气藏
  • 简介:提出了通过储层模拟进行产量数据分析的流程和方法,来帮助认识页岩气生产机理和水平段水力压裂处理的有效。从2008年初开始,我们已经使用该方法对海因斯维尔页岩区的30多口水平井进行分析。本文介绍了其中的几个案例研究,用来展示这种新方法在海因斯维尔页岩区带不同地区应用的结果。整合了所有可用数据后,我们建立了多段压裂处理后的井的模拟模型。建模中涉及的与井的短期和长期生产动态有关的因素和参数包括:1)孔隙压力、2)基岩特征、3)天然裂缝、4)水力裂缝和5)复杂裂缝网络。通过对所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历史拟合,我们明确了井初期生产动态较好的主控因素。对海因斯维尔页岩的研究使我们更清楚的了解了页岩气的生产机理和水平井压裂处理的有效。对模拟模型进行校正后,可以更加精确的计算井的有效泄气面积和储量。海因斯维尔页岩是一套非常致密的烃源岩。在水平井段的压裂处理方案相同的情况下,生产动态与页岩基质特征具有相关。压裂过程中形成的复杂裂缝网络是决定海因斯维尔页岩气井早期生产动态的关键因素。明确如何在压裂过程中有效地创造更大的裂缝表面积并在压裂处理后有效地保持裂缝表面积,是海因斯维尔页岩气井能有较好生产特征的关键因素。作业者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确定最佳井位和作业方案,以便在该页岩区获得生产动态较好的井。同时这些信息还有助于细化对井生产动态的预期并把开发页岩气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该流程和方法在其他页岩区带的应用也取得了成功。

  • 标签: 压裂处理 生产机理 页岩气 储层模拟 生产动态 产气
  • 简介:对新疆吐哈盆地大南湖地区中侏罗统层间氧化带的发育层位、颜色、厚度、埋深、多层及形态规模进行了论述,分析研究了层间氧化带的分带、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区内控制层间氧化带发育的主要因素,指出层间氧化带与地浸砂岩铀矿化形成密切相关并控制了砂岩型铀矿化的形成。

  • 标签: 大南湖地区 层间氧化带 分带性 铀矿化
  • 简介:成岩作用对大多数碎屑岩储层的物性和非均质都有强烈的影响。成岩蚀变分布的变化通常会增强沉积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建立碎屑岩层序的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分布与沉积相及层序地层格架的关系,可以很好地预测控制储层物性及其非均质的成岩蚀变作用的分布。砂岩储层非均质的样式决定着油气储量、开采速度和产量,而这些样式又受控于多种因素,包括砂体的几何形态和内部结构、粒度、分选、生物扰动的程度、物源以及成岩蚀变的类型、规模和分布。成岩演化路径(pathway)的变化与下几种因素有关:(1)沉积相、孔隙水化学性质、沉积孔隙度和渗透率、盆内颗粒(intrabasinalgrain)的类型和数量以及生物扰动作用的程度;(2)碎屑沙的组成;(3)沉积速率(控制特定的近地表地球化学条件下沉积物沉降的时间);(4)盆地的埋藏热史。盆内颗粒的类型和数量还受控于相对海平面的变化,因而可以在层序地层的背景下进行预测,特别是在滨外和浅海环境。相对海平面变化对近地表浅埋藏成岩蚀变的类型和范围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而成岩蚀变反过来又影响着碎屑岩储层埋藏成岩作用和储层物性的演化路径。在海进体系域(TST)砂岩中,尤其是准层序界面、海进层序界面或最大海泛面以下的砂岩,碳酸盐胶结作用更加广泛,其原因是这里碳酸盐生物碎屑和有机质的数量多、生物扰动作用强烈,而且在海底上及紧邻海底下,沉积物的沉降时间比较长(沉积速率小的结果)。这些因素还有利于海绿石的形成。成岩早期的包覆颗粒的磁绿泥石、钛云母和蒙脱石(大都形成于TST和早高位体系域三角洲砂岩和河口湾砂岩中)在中期成岩过程中会转变为铁绿泥石(ferrouschlorite),这有助于抑制石英胶结作用,从而有助于保持�

  • 标签: 储层非均质性 层序地层格架 成岩作用 沉积相 砂岩 相对海平面变化
  • 简介:普鲁德霍湾主力产层最上面200英尺是中等渗透、高有效厚度与总厚度比的河流砂岩,该砂岩含有许多薄的不连续页岩。目前正在采用水驱和混相气WAG对大部分这些层段进行开采,自从1977年以来,采用重力泄油工艺对层带4的上倾第三层进行了开采,该层是开采程度很高的层段。

  • 标签: 普鲁德霍湾油田 先导性试验 工艺 EOR 开采程度 有效厚度
  • 简介:西西伯利亚盆地中部上侏罗统巴热诺夫(Bazhenov)层为一典型的海相黑色页岩单元,含有大量的Ⅱ型干酪根,具有很高的生油潜力。在西西伯利亚盆地中,90%的石油来源于这些页岩。在这些页岩中存在非常规自生自储式油藏。储层发育带一般较小,并沿断层面分布。石油的初次运移主要沿邻近断裂带的裂缝网络进行。Bazhenov层中的石油的聚集作用发生于第三纪,该层中石油的生成和排出作用导致形成超压。在位于盆地中部的Surgut和Nyalinsk区域背斜之间的研究区内,断裂和破裂作用发生于始新世到第四纪。断裂作用导致Bazhenov层中有机质的热成熟度局部增加。Bazhenov层中自生自储式油藏勘探风险主要与用地震勘探方法确定的区域断层或横断层有关。

  • 标签: 盆地 上侏罗统 黑色页岩 西西伯利亚 断裂作用 生油潜力
  • 简介:摘要作为非生物有机合成的场所和最早微生物群落的栖息地,以蛇纹岩为母岩的热液系统(简称蛇纹岩热液系统)获得了相当的关注。本文要报道对一个斯的蛇纹岩热液系统的一系列同位素研究,它就是位于日本白马岳地区的白马八方温采(北纬36°42′,东经137°48′)。我们从该温泉的两口井中采集了水样,所有水样呈强碱性而且都富含H2(201-664μmol/L)和CH4(124-201μmol/L)。虽然温度较低(50-60℃),但热力学计算表明H2有可能通过蛇纹石化反应产生。已发现八方1号井和八方3号井具有以下氢同位素成分:δD-H2=-700‰和-710‰,δD-CH4=-210‰和-300‰,δD-H2O=-85‰和-84‰。八方1号井和八方3号井甲烷的碳同位素成分分别是δ13C=-34.5‰和-33.9‰。这-CH2-H2-H2O氢同位素系列表明至少有两种不同的机理与甲烷生成有关。八方1号井的氢同位素组成与前人报道的其他蛇纹岩热液系统的相似。重的δD-CH4(相对于同位素分馏平衡关系)说明八方1号井甲烷中的氢不是来自分子态氢,而是直接来自水。这意味着这些甲烷不可能通过费-托式(FTT)合成而产生,而可能通过橄榄石的水合反应生成。相反,八方3号井很轻的δD-CH4(相对于同位素分馏平衡关系)表明有生物甲烷混入。根据氢同位素系列与其他蛇纹岩热液系统的对比,直接由水生成无机CH4(不存在中间产物H2)可能在蛇纹岩热液系统更为常见。橄榄石的水合反应对于无机甲烷的产生可能有比以前想象的更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同位素分馏 热液系统 甲烷生成 氢同位素 蛇纹岩 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