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一、地层堆积“枎(戈戈)当(十斤)”陶范是河南文物研究所新郑工作站于1983年10月至1984年4月间在配合新郑县予新制药厂片剂楼基建工程进行文物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该厂位于新郑县城关乡大吴楼村东北黄水河西岸的“郑韩故城”外廓城(东城)中部城墙内东周时期铸铜作坊遗址内。在铸铜作坊遗址东南部边沿区进行发掘,即发现“枎(戈戈)当(十斤)”陶范。该陶范出土于新郑郑韩故城21区T9内。T9文化层堆积比较薄,遗物较少。耕土层厚0.3米;下为扰土层,为黄灰土,层厚0.8—1.13米;再向下为文化层,层厚0.4米,浅灰土。在探方的东北部,由西向东有一不规则的浅灰沟,东西长4.1米,南北宽1.4—1.64

  • 标签: 陶范 郑韩故城 层堆积 战国晚期 遗址 基建工程
  • 简介:2007年7月-2009年8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建设,我们在淅川县沟湾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发现有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王湾三期文化四个时期的史前遗存,清理出王湾三期文化的房址、灰坑、墓葬、瓮棺等遗迹,出土了比较丰富的陶器、石器等遗物,为研究王湾三期文化的南渐提供了新的材料。

  • 标签: 淅川县 沟湾遗址 王湾三期文化 聚落
  • 简介:本文对郾城郝家台等5个遗址中的龙山墓葬出土人骨进行了稳定碳氮同住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龙山时期的河南地区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饮食传统,一种以水稻为主食,食肉较多,可能是受南方文化影响;另一种以小米为主食,食肉较少,明显是河南仰韶时期饮食传统的延续,这两种传统在郝家台和煤山遗址中同时存在。尤其是煤山遗址的情况显示食用水稻的人群地位明显较高,贾庄的情况也支持这一判断。不同饮食传统的地理分布特征可能反映了南、北方文化势力在河南地区的影响范围。这些现象从饮食的角度揭示了龙山时期河南地区的文化交流情况;同时也表明,稳定碳氮同住素分析方法能够突破以器物为对象的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为考古研究提供新信息。

  • 标签: 河南 龙山时期 碳氮同位素 饮食 文化交流
  • 简介:1973年在河南焦作发掘的邹(王复)墓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为数极少的金代画像石墓,它对于研究金代的建筑、雕刻、服饰和社会生活状况都有重要的价值。该墓发掘后即被拆迁,建筑构件先保存于焦作博物馆,后几经辗转又先后调拨给河南博物馆和河南石刻艺术馆,最后于1997年调拨给洛阳古墓博物馆,并于1999年复原展出。

  • 标签: 金代 画像石墓 邹(王复)墓复 “温酒图”
  • 简介:在基本建设工程中,围绕学术课题进行文物考古科学研究是加强文物保护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丹江口水库河南淹没区的文物分布情况和既往的文物考古研究成果,对设置学术课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设置学术课题的基础务件进行了论述,进而就所设置的几个主要考古学术课题进行了必要的说明和分析.

  • 标签: 丹江口水库 河南淹没区 考古 学术课题 文物考古 淹没区
  • 简介: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经济文化辉煌的时代,它继承了商周以来的传统,又在春秋战国的基础上有很大提高.冶铁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了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各地的文化统一.无论是东方的齐鲁文化、北方的燕赵文化、西方的秦文化、南方的楚文化,还是东南的吴越文化和中原正统的周文化,其文化痕迹越来越小,逐渐融成一个形态完整的汉文化.

  • 标签: 《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 选题 学术性 资料 精品意识
  • 简介:浙江博物馆坐落于杭州西子湖畔的孤山南麓,它是1929年在杭州首届西湖博览会基础上成立的博物馆,原名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是当时我国早期几个比较有影响的省级博物馆之一。经过70多年的发展,目前浙江博物馆已成为浙江省内最大的集收藏、陈列、研究、宣教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

  • 标签: 浙江省博物馆 藏品 展览工作 陈列内容
  • 简介:河北博物馆位于省会石家庄市长安西路和东大街的交接处,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博物馆。该馆是在原冀中古物态管委员会的基础上,于1953年11月22日,在当时的省会保定古莲池内建立的。1982年2月18日,人民政府批准博物馆在省会石家庄筹建新址。同年5月,博物馆迁至石家庄高柱村南办公。1986年底,根据省委决定,撤销原展览馆建制,合并改建为现馆。河北博物馆现有建筑面积约二万五千平方米,展厅使用面积一万一千多平方米,文物库房面积约五千平方米,是目前我国省级馆中建筑面积较大的馆。

  • 标签: 博物馆学 文物库房 安西路 莲池 综合性博物馆 现有建筑
  • 简介:湖北博物馆坐落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武汉东湖之滨,始建于1953年,馆名由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亲笔题写.该馆是湖北唯一的省级地志性博物馆,是全省权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陈列宣传机构,设置有保管部、陈列部、群工部、音乐研究室等业务部门.该馆以其丰富的文物藏品数量及鲜明的楚文化特色,在国际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

  • 标签: 湖北省博物馆 文物藏品 历史文化 陈列展览工作 文物保护
  • 简介:由河北省文化厅主办,河北画院、河北美术创作中心承办的“河北画院画家第三届美术作品展览”于2003年8月20日在河北博物馆展出。省文化厅领导及省会书画界、新闻媒体代表出席开幕式。

  • 标签: 河北省博物馆 河北省画院 美术作品 展览活动
  • 简介:2017年7月,三门峡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商务中心区中学工地发掘了M9。该墓是由墓道、甬道和墓室构成的土洞单室墓,出土釉陶俑、陶器共计32件。从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推测该墓的年代应为初唐偏晚时期。该墓为研究豫西地区初唐时期墓葬形制、丧葬习俗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标签: 三门峡商务区中学9号唐墓 釉陶俑 彩绘俑
  • 简介:河南禹州瓦店遗址是中原地区龙山晚期的中心聚落之一,本文主要针对2007、2009年度该遗址龙山晚期的浮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两次浮选出土的农作物遗存主要包括粟(Setariaitalic)、泰(Panicummiliaceum)、稻谷(Oryzasativa)、大豆(Glycinemax)、小麦(Triticumaestivum)等,其中,粟的绝对数量和出土概率均居首位,稻谷和黍相当,大豆略低。此外,藜(Chenopodiumalbum)、草木犀(Melilotusofficinalis)、胡枝子(Lespedezabicolor)、紫苏(Perillafrutescens)等出土较多,藜、小型豆科表现出不成熟的特征,推测可能与“藜藿之羹”相关;紫苏存在集中出土现象,颗粒饱满,有栽培的可能。通过对炭化植物遗存出土密度的分析,发现壕沟及夯土基址局部有植物遗存富集现象,以夯土基址为核·心的发掘区炭化遗存含量整体偏低,与发掘者推测的祭祀设施“珲”相吻合。

  • 标签: 瓦店遗址 龙山晚期 浮选 旱作 稻谷
  • 简介:2013年3至6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建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单岗遗址进行了第二次抢救发掘,发掘面积3500平方米,所见遗存主要为两周时期,另有少量属汉代、六朝和宋元时期。两周时期遗迹有房址、灰坑、灰沟、陶窑等,遗物以陶器为主,另有少量石器、铜器。依据层位关系和出土器物特征,可将其大体划分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春秋中期、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三个发展阶段,为研究丹渐流域两周时期中小型聚落变迁以及楚文化相关问题提供了新材料。

  • 标签: 浙川 单岗遗址 两周遗存 楚文化
  • 简介:一、丰富多彩的游艺活动及特点1、拙中寓巧的皮影戏皮影戏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元代时,皮影剧院戏曾传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稍后,又传至东南亚.清代乾隆年间,皮影戏传入法国巴黎、马赛和英国伦敦,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在河南农村,皮影戏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他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 标签: 河南 传统文化 民俗文化 无形文化遗产 游艺活动 皮影戏
  • 简介:M257是平顶山应国基地的l座小型贵族墓。该墓葬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具为木质单棺单椁,随葬器物分别放置在棺椁之间与棺内两处,随葬器物共计115件(片),包括礼器、兵器、车器、马器、生活器皿、礼玉、殓玉等M257墓主人应是一位身份为士一级的贵族,是应侯家族内的一位成员。M257的发掘为研究应国历史与西周时期中低级贵族的丧葬礼制,乃至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姻提供了实物资料。

  • 标签: 平顶山 应国墓地 M257 铜器墓 西周
  • 简介:2005年冬,唐河县湖阳镇农民在罐山采石时发现古墓葬一座。南阳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这座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该墓由前室、后室、西耳室、东耳室和墓道组成,为西汉晚或东汉初期的墓葬。出土陶器、瓷器和铜器共计40余件。对研究两汉时期南阳地区画像石墓提供了新资料。

  • 标签: 唐河县 汉画像石墓 2005年 发掘
  • 简介:为研究河南信阳城阳城址战国楚墓出土彩绘陶器病害,采用X荧光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拉曼光谱分析对陶器表面颜料、有机底层、金属涂层进行了分析检测,并对陶胎物理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批城阳城址彩绘陶器为高硅低铝陶器,为典型北方灰陶类型,吸水率较大,结构比较疏松,烧成温度范围在930℃~1025℃。陶器表面红色颜料主要为朱砂和赤铁矿,黄色颜料为针铁矿;8号墓部分彩绘陶器彩绘层底含锡;18号墓彩绘陶器黑褐色有机底层为生漆,为漆衣彩绘陶。这些信息为保护修复方案设计和保护修复实施提供了科学基础。

  • 标签: 城阳城遗址 战国楚墓 彩绘陶器 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