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主要依据古代有关文献资料,阐述上人的良好风气、生活状况以及沙船在长江口的使用状况,着重分析郑和下西洋前聚[舟宗]崇明的原因,从而进一步阐明上人在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作用和所作的巨大牺牲。

  • 标签: 沙上人 沙船 航海经验 崇明
  • 简介:印度大班智达、大菩提寺寺主室利于永乐十二年(1414)抵达北京,后曾游五台山,受封大善大国师。此前他途经加德满都河谷与西藏的拉堆绛、江孜等地,文章辑录了藏文文献关于他在上述地方开展宗教活动的记载。文章通过对照汉藏文材料,对室利的入华因缘、佛教修为及其对汉藏佛教艺术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印度班智达 室利沙(实哩沙哩卜得啰) 大菩提寺 斯瓦扬布大塔 金刚鬘坛场
  • 简介:本文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考察,介绍了中国历史上西南地区的一支民族群体——人的情况。人自称“布雅衣”,在西南边疆地区以武力著称,游移于边境两端,有的为边疆安定之患,有的成为土兵、土练,为安定中国西南边疆做出了贡献。有的人还迁入了今越南、老挝、缅甸境内。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民族识别,不同地方的人被分别归入壮族和布依族。对历史上人的情况进行考察,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壮族和布依族的形成过程及中国西南地区历史上和现在的多民族状况。

  • 标签: 沙人 文献 少数民族支系
  • 简介:裕固族的直系祖先,可追溯至唐代的回缈回鹘及宋代的黄头回纥,毋庸赘言。至于黄头回纥的形成及其居地,学界则存在着不同意见。一般认为,西夏于1028年击灭甘州回鹘后,河西回鹘各部四散外逃,其中一部西逃至瓜等地,与当地原有的回鹘居民融合,游牧于瓜及周边的甘新青交界地带。11世纪被称作“黄头回纥”,元代称为“撒里畏吾”。与之相左的意见则认为“黄头回纥”乃西州回鹘之另称。还有一种意见认为“黄头回纥”既非来自甘州回鹘,也非来自西州回鹘,而是来自龟兹回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标签: 裕固族 甘州回鹘 考辨 东迁 西州回鹘 不同意见
  • 简介:在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青海卫视“河湟风”栏目.为观众推出一个熟悉的身影——雨农。我与雨农先生同为省垣一个协会的常务理事,虽不同宗,却是同道,分别用笔墨与相机耕耘在河湟艺术天地里。志趣的相投,使我们成为文友。

  • 标签: 青年书法家 青海 传情 回族 道德 常务理事
  • 简介:·马合木·札剌思《编年史》有关卫拉特蒙古的史料(摘编)陈国光,加·奥其尔巴特·马合木·本·米尔咱·法兹尔·札剌思的《编年史》,是这位新疆东察合台系叶尔羌汗国末期历史学家于伊斯兰教历1087/公元1676—1677年左右撰写的历史专著,是继米尔咱·...

  • 标签: 喀什噶尔 《编年史》 伯克 叶尔羌 卫拉特蒙古 吐鲁番
  • 简介:若论台湾总督府殖民政策,从“医疗卫生”分析,可以凸显1920年代“理蕃”政策的特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处于原因不明的病菌“西班牙流行性感冒”的笼罩之下。同时期,日本殖民地统治政策从武力镇压转为“内地延长主义”。“内地延长主义”就是不许殖民地分离或独立自主,而是要使其进一步融入日本国内的同化政策。然在“蕃人”“蕃地”的政策方面,也刚好迈向日本文化大举入侵的转折时期。本文所要探讨的便是“蕃地”公医泰雅人乐信·瓦1920年代的医疗活动与“理蕃”政策的关联。

  • 标签: 泰雅人 公医 乐信·瓦坦 “理蕃”政策
  • 简介:本文结合文献记载,以较为详实的史实探索了元明时期长江口航道的复杂情况,由此提出了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没有到达刘家港的新视点,并对刘家港成为起锚地的历史成因和上人的历史作用作了新的探讨

  • 标签: 长江口航道 宝船 高乡 刘家港 沙上人
  • 简介:一、前言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为“自然发生的村落”和“计划设定的村落”两类,而出现在马来西亚半岛(以下通称马来半岛)的华人新村,则是属于后者。马来半岛华人新村的产生,

  • 标签: 马来西亚 聚落 柔佛州 个案 客家 马来半岛
  • 简介: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过程中,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具有积极的功能。贵州省锦屏县启蒙镇边村在环境卫生管理中制定《村寨文明卫生秩序公约》等村规民约,通过规范立治、民众主治、宣教助治、协同共治、重“脸”促治等,全面地运用村规民约进行环境卫生管理,通过村规民约进行乡村治理,在实现村民自治与政府治理、社会调节的良性互动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 标签: 村规民约 乡村 治理 边沙
  • 简介:咸丰年间的战乱是徽州历史上最大的动乱。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祠堂、祖坟和族谱遭受破坏,宗族记忆被打断,祭祀仪式难以为继。短时段的事件对宗族记忆的冲击,反倒使隐没在长时段日常宗族生活中的记忆系统显现出来。本文以徽州绩溪宅村胡氏为样本,考察胡氏在咸丰战乱后,是如何重建宗族记忆的?揭示徽州宗族记忆系统由文本与仪式两个子系统所组成,这两个子系统相互作用制约,构成为一个完整、复杂的记忆系统。这是徽州社会得以保持“千丁之族,未尝散处”的内在机制。宗族记忆系统的重建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因为它与地方社会秩序重建是一致的。传统中国社会特有的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交织而成的完善的记忆系统是中华文明历经劫难而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之一。

  • 标签: 徽州 宗族记忆 家谱 祠谱 升主
  • 简介:《清内阁蒙古堂档》是清代蒙古史研究的重要史料,2005年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共二十二卷(113册),一万二千五百多页,其中收入了不少清朝与厄鲁特蒙古关系的文书,史料价值极高,本文主要利用《清内阁蒙古堂档》中的满文档案,结合现存的官方数据,对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在1715年袭击哈密和1717年攻入西藏的历史背景进行描述,并且进一步探讨策妄阿拉布的意图和17、18世纪初清朝与准噶尔蒙古关系实际情况。

  • 标签: 蒙古史研究 准噶尔部 18世纪 清朝 内阁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简介:元代家臣根据其出身亦即“根脚”的大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大根脚家臣与小根脚家臣。前者权力基础稳固,后者则权力基础脆弱,在日常政务中虽能受到一时的重用,但也很容易失势倒台,受到严厉清算。“两都之战”后塔失铁木儿与倒刺遭遇的差异反映了这两类家臣不同的政治命运。大根脚家臣尽管名分上不过是大汗奴仆,实际上却也存在着大根脚家臣限制乃至威胁皇权的倾向,其中原因在于元代皇权的内在矛盾。

  • 标签: 元代 家臣 根脚 皇权
  • 简介: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家认为,中国古人类学的“多地区连续进化说”是一种意识形态研究,目的在于虚构和想象中华民族的久远历史与当下认同,以致于沦为一种民族一国家建构的官方工具,从而达成对其“去客观化”和“去科学化”的目的。本文对其产生与发展的脉络简要考察后发现,这一学说完全建立在现有出土化石基础上,而且是中外数代古人类学家百年努力的结果。文章最后指出,认为“多地区连续进化说”含有民族主义话语实际上是一种西方对东方的想象。

  • 标签: 多地区连续进化说 民族主义 民族-国家建构 中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