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59年岁末杀年猪的半夜,我在广西西林县普合乡环境优美的驮娘江畔呱呱坠地。由于生逢“三年困难”时期,母亲缺乏力气而造成我刚一出世就室息,被丢弃在自家菜园的篱笆下。第二天清早父亲杀好猪,打算“处理”我时,见我仍在破襁褓中蠕动,于是自潮道:“这小子不该死,将来长大后肯定有出息!”

  • 标签: 社会责任 做人 西林县
  • 简介:今年是我国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诞辰400周年。生于1611年的李渔祖籍浙江兰溪,出生在江苏雉皋(今如皋),并且在南京生活长达十余年。李渔在南京寓所位于城南门东,其取名曰“芥子园”,这里毗邻夫子庙,又靠近城墙根,可谓闹中取静。

  • 标签: 李渔 明末清初 文学家 戏曲家 夫子庙 南京
  • 简介:父亲李苦禅的一生颇富传奇色彩,其中,他拜齐白石大师为师,更是他人生经历中最精彩的一笔。我父亲年轻时喜爱陈师曾,但更崇敬齐白石。1923年,尚未从国立北平美术学校毕业的父亲径直去北京西三道栅栏六号齐白石家登门拜师。一进门他就开口说:"齐先生,我很喜欢您老人家的画,想

  • 标签: 齐白石 李苦禅 父亲 传奇色彩 人生经历 美术学校
  • 简介:作为确立其激进的自由理论的内在要素,情感,或者更准确地说,感受性问题在萨特的整个思想事业中占据着独特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它们需要被证明为是内在于我们的生存谋划的,或者说正是我们自我选择的基础谋划为感受世界的方式提供了依据;惟此,我们才能宣布对于自己的所有的存在形态的终极责任。但另一方面,正是对于作为感受性的存在论根基的基础谋划的深入考察,最终迫使萨特对其早期的自由理论做出了重要的限定和调整。

  • 标签: 触发性-感受性 自由 基础谋划 被动性 决定论
  • 简介:有人称我为'素读'经典课程的创始人,现在网上有很多这种冠而名之的称谓,让人觉得不胜惶恐,其实'素读'并非我创造的,而是中国文化早已有的传统,我只是于1993年把经典诵读纳入了小学课堂,这个举动源自一个机缘。当时我的班上来了个日本孩子,我发现他会背整本的《论语》,可他一句中文也不会说,但当我在黑板上写下'己所不欲'四个字,

  • 标签: 吟诵小学 小学教育
  • 简介:岁月如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迎来了六十个年头。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新中国建立以后,要治理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既没有成熟的经验,又没有现成的“本本”。

  • 标签: 五四宪法 毛泽东 国家繁荣 民族独立 共同富裕 历史任务
  • 简介:藏传佛教清朝国家关系是中国古代政教关系史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本文就当前学术界关注比较多的“藏传佛教清朝国家关系的表述分期”、“清朝的藏传佛教政策”、“藏传佛教领袖清廷关系”、“藏传佛教在蒙藏治理中的历史角色”、“清帝宗教形象的多维度解读”等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反思藏传佛教清朝国家关系研究在内涵拓展范式转化方面的前景.

  • 标签: 藏传佛教 政教关系 达赖喇嘛
  • 简介:一般人常认为诗和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艺术形式,而二者联系在一起的时代则是唐宋以后。其实不然。据考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诗画已经密切联系在一起了。孔子就认为“绘事后素……其可以言诗已矣”,也就是说要在白底子上画好画,进一步再谈诵诗经。屈原好环沙》“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也就是在他的诗中说到画。

  • 标签: 诗与画 继承与发展 中国画 春秋战国时期 艺术形式
  • 简介:<正>以罪恶的鸦片贸易作为“唯一的‘开门的芝麻’”,并以罪恶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大门向西方侵略者“永恒”、“体面”地敞开,19世纪中叶西方经济军事势力的大规模入侵,把原来闭关自守的中国强行挟进近代世界的潮流.中国人开始面临一个史无前例的历史课题:在强大的西方经济军事侵略面前,中华民族怎样才能生存下去并发展起来?

  • 标签: 《海国图志》 魏源 中国近代 19世纪中叶 西方侵略 鸦片战争
  • 简介:套鸟的圈套"1919年夏天,陈独秀被捕后,胡适比平时更忙.每一期几乎都有他的文章,在最近的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学革命的文章,认为"中国文学语言,不再是一种创造性文学作品能胜任的工具.哪有一种死语言能适合于创造性文学的?

  • 标签: 胡适 辜鸿铭 文言文 白话文
  • 简介:诗话一体自欧阳修创建发展至南宋,以严羽《沧浪诗话》为代表,已逐渐淡化其'旁采故实'、'以资闲谈'的色彩,向着总结诗歌史和探讨诗歌理论及规律的方向发展。这种倾向到明代尤为明显。15世纪后半期,在明代诗歌批评史上,一场诗歌的反思和复古运动正在酝酿形成。与此同时,朝鲜诗坛论诗评诗的风气却在《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诗林玉屑》等两宋诗话的影响下,~①方兴未艾。东国第一部以诗话

  • 标签: 东人诗话 中国诗学 争东人
  • 简介:从卜辞显示出来一些特征看,《合集》27880—《合集》28008之间有关"小臣某"的诸多卜辞可以排谱。排谱之后的卜辞反映的是商王调动马小臣诸多小臣某抵御大方入侵的历史。卜辞中的"小臣某"都来自"某"国或"某"地;他们是"某"国或"某"地的军事首领。侧重于军事是殷墟卜辞中小臣某的重要特点。

  • 标签: 小臣某 卜辞排谱 族氏 大方
  • 简介:灾异、符应,是秦史中的重要记事内容。依据这些原始的灾异、符应记录,后世史家或灾异家展开了新的书写建构。在《史记》的相关年表、本纪中,司马迁保留了来自不同史源的灾异记录,并通过将春秋之後的灾异记事系之於秦史的做法,认可了以秦继周的历史事实。刘向、班固则分别通过《洪范五行传论》、《汉书·五行志》等灾异作品,对秦之灾异进行了新的编撰解释,以此强化秦因暴政致灾、因而亡国之一观点,从而达到黜秦尊汉之目的。对於秦史中的符应记录,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系统地保留了秦祠时体系建立过程中的诸般符应,但自刘向父子建立新的“五德终始说”后,秦沦为“闰位”,秦相关的符应记录被解构为秦之灾异,甚至成为汉之符应。

  • 标签: 灾异 符应 闫位 史家建构
  • 简介:提起蔡元培,人们耳熟能详的恐怕便是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那段经历。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新旧各派汇聚于“兼容并包”的理念之下,许多青年学子也因受到“蔡先生”和“北大精神”的感召,竞相投考。那时的蔡元培校长成为引领学界的精神领袖,重塑风气,酿成潮流,一举开创出“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胡适语)。

  • 标签: 北大精神 蔡元培 五四新文化运动 消长 “兼容并包” 大学校长
  • 简介:明代"三元宰辅"商辂的礼祀观念信仰立场,可谓当时江南儒家士大夫的典型:职在庙堂则坚决维护儒学思想及其礼法体系的正统地位,斥佛老之教为"邪道""异端";退居乡野却与僧道关系密切,似乎能包容、接纳甚至主动亲近佛老之教。本文从这一看似自相矛盾的信仰现象入手,将商辂的礼祀观念置于"庙堂—乡野""官—绅"的身份退阶模式中进行考察分析,力图揭示此类"前后不一致"的儒者知识精英在信仰观念上的内在转变及其"一以贯之"的、不变的人文教化价值立场——儒家"礼"的根本精神在适应具体的地方信仰环境中得以维持实现。

  • 标签: 商辂 明代 江南士大夫 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