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7 个结果
  • 简介:作为博士论文《中国音乐语言用西方乐器习惯用法诠释——论陈怡创作西方器乐曲时中西方观念和技术的融合过程》的一个章节,通过对陈怡《木管五重奏》和《遏》两首作品在音高结构和曲式结构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对十二音技术和自由无调性技术的学习、运用及创新是她的作曲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现代西方技术与中国民间音乐传统的融合标志着她的作曲风格的形成。

  • 标签: 音高结构 十二音体系 自由无调性技术 音级集合理论
  • 简介:在舞台演奏时最需要做的是不断地依据演奏的进行和技巧发挥的状况进行瞬间的临场判断与调整。如果一个演奏者的技术和技巧状况不好,在演奏时技巧的发挥经常不到位,那么尽管他的脑海里充满了最鲜活的音乐形象,也不可能在演奏中很好地表现出来,他内心所设想的声音效果也就不可能实现。笔者认为,那种关于在演奏时头脑中能够同时“再现音乐形象”的理论,实际上是把“充满激情”的演奏当成了充满“形象思维”活动的演奏。因此可以说,这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形象思维”活动在演奏中的体现应该是在乐曲的练习和而后的音乐处理过程当中,不是在舞台演奏的一瞬间。因为在舞台演奏时,乐曲中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是与先前的技巧安排、音色选择、音乐处理以及演奏者对技术技巧所掌控的把握性以及现场发挥的状况息息相关的。此时,尤其是在快速的旋律中,演奏者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控制弓、指法,控制音准和音量以及强弱起伏等技术与技巧的发挥状态。与此同时也在集中精力聆听自己演奏的音响效果和音色的变化,而无暇顾及其它。音响效果和音色变化的控制如果思想不够集中、脱离了对于演奏状态的高度控制,甚至试图通过联想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舞台效果,都会适得其反地直接削弱甚至破坏演奏。...

  • 标签:
  • 简介:门德尔松的《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他钢琴协奏曲中比较成功的一首大型作品。文章根据讨论与阐述该钢琴作品演奏相关的一些技术与技巧问题,并论及对门德尔松这一作品的认知。

  • 标签: 门德尔松 《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演奏 技术
  • 简介:<正>1987年7月,辽宁省电子局受省经委委托,在营口市电子仪器厂召开了“中意牌YD610电子琴鉴定会”。沈阳音乐学院院长秦咏诚教授及长影乐团、前进歌舞团等音乐团体的代表、东北乐器监测中心的工程技术人员等参加了会议,对该厂生产的电子琴作了全面评定,认为:该厂与意大利SIEL公司进行电子键盘乐器技术合作,引进当代先进技术,生产的电子琴产品具有国际八十年代水平。一年多来,中意牌电子琴在省内和国内先后获金鹿奖、金号奖、康乐杯奖、省优秀新产品奖、

  • 标签: 电子琴 技术合作 键盘乐器 技术分析 意大利 音乐
  • 简介:武音二胡艺术周是武汉音乐学院近两年为促进二胡艺术的繁荣发展,在“纪念黄海怀逝世40周年·新世纪中国二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学术论坛系列活动”、“‘黄海怀二胡奖’二胡演奏比赛、作品征集评奖”等已有学术平台基础上形成的集名家讲座、公开课教学、教学成果展示、科研成果交流、青年教师培训为一体的新平台。艺术周规模不大,但站位高,影响广泛。本届艺术周学术讲座提出的二胡艺术的“技术根本”,是针对当今二胡艺术高度专业化发展对二胡艺术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及目前二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的分析探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启示意义。

  • 标签: 武汉音乐学院 二胡艺术周 技术根本 二胡教学 训练方法
  • 简介:在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二胡曲目中,有些是广为流传的传统民间乐曲,如江南丝竹《三六》、(行街);广东音乐《雨打芭蕉》、《双声恨》等。有些是经过民间音乐家、演奏家在继承传统民间音乐风格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或移植改编或重新编曲的如《二泉映月》、《江河水》、《草原上》《一枝花》、《翻身歌》、《秦腔主题随想曲》等。所有这些风格独特哙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及其演奏技法,在当代二胡演奏艺术和专业教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探索民间风格二胡曲的演奏技术特点,并总结在二胡教学中的规律,是—个不容忽

  • 标签: 二胡演奏 二胡曲 民间音乐家 演奏技术 运弓 《二泉映月》
  • 简介:戏剧与音乐之间有着很多区别,但就二者都具有二度创作的性质来说,它们之间也有相通之处。在音乐表演艺术中,如能吸收戏剧表演——特别是心理技术方面的成果,应该是有益的。尽管精通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人未必就是一个音乐表演家,而一个音乐表演专业工作者,如果能从戏剧表演理论方面丰富自己的修养,将会对音乐表演大有帮助。一、表现派与体验派

  • 标签: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心理技术 美学思考 表演体系 音乐表演 第一自我
  • 简介:在民乐系2014年艺术实践系列活动中,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于海英教授在综合楼一楼学术报告厅作题为《东北扬琴风格演奏技术难点解析》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吸引了民乐系相关专业师生、社会各界扬琴爱好者百余人参加。讲座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东北扬琴流派的审美思考。

  • 标签: 民乐系 演奏技术 副主任 学术报告厅 沈阳音乐学院 于海
  • 简介:2009年8月下旬,广东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与中央教科所中国奥尔夫音乐教育研究课题组,将在深圳联合举办“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培训与研讨活动。届时将邀请国际奥尔夫音乐教师联合会资深专家以及国内有关专家进行现场教学示范指导与讲座。

  • 标签: 奥尔夫教学法 音乐课堂教学 研讨活动 中小学 培训 应用
  • 简介:"板式变体"变奏思维是八板曲牌在流传过程中所形成的典型的变奏思维模式。中国当代作曲家以此来构思作品时,常显现出对变奏思维的多重应用,并从"显性"与"隐性"两个方面对音乐创作产生影响。一方面"显性"体现在音乐表层的旋律基础上,即保留八板曲调结合变奏思维结构乐曲,在音乐的表层音响上塑造八板风格;另一方面"隐性"则体现在音乐深层的变奏思维的基础上,即运用其它曲调结合变奏思维结构乐曲,在音乐的深层结构中蕴涵八板风格。两者通过形式化的逻辑方法构建不同的音乐作品,从而从多角度展示了中国传统曲牌与当代作品、中西音乐文化与结构技术间的联系。

  • 标签: 八板 变奏思维 陈怡 《钢琴协奏曲》 于京君 《新翻前奏曲与赋格》
  • 简介:<正>欧美著作的评介与苏俄体系的影响(1949—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本民族专业音乐教育的理论体系远未形成,于是,评介国外技术理论是学科建设的主渠道。这一时期,不少欧美音乐家的作曲技术理论著作被评介到中国。如保罗·兴德米特《传统和声学(简明教程)》(罗忠镕译),瓦尔特·辟斯顿《和声学》(丰陈宝译),乔治·韦治《键盘和声学》(汪培元、杨民望译),柏顿绍《和声与对位》(陆华柏译),勃克

  • 标签: 作曲技术理论 和声学教程 借鉴吸收 和声方法 理论体系 兴德米特
  • 简介:"环境艺术设计"是近几年较为热门的一个词汇,它不仅包括为美化环境而设计的"艺术品",还包括"家居环境艺术设计"、"城市规划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等,由此可知,"环境艺术设计"是个宽泛的概念,和人们的生活、工作紧密相关。鉴于此,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及其重要性,并以点元素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为着力点分析了环境艺术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性。

  • 标签: 艺术设计 空间 环境艺术 视觉艺术
  • 简介:目前学界对王西麟音乐创作的研究,更多着眼于他的交响乐作品。这部酝酿于1984年、完成于2000年的《小提琴协奏曲》,历时十六载,无论是从作曲技法还是精神内涵等方面都不逊色于他的交响乐作品,到目前为止,它也是王西麟创作的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更是我国当代小提琴的优秀作品之一,但迄今未见对其详尽地分析与研究。本文从这部作品的重要特征——对民间音乐语汇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术地创造性运用来分析这部作品,以期丰富对王西麟音乐创作的研究,并推动中国当代小提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演奏。

  • 标签: 王西麟 《小提琴协奏曲》 民间音乐语汇 西方现代作曲技术
  • 简介:中西哲学的不同造就了二者音乐文化的差异,同时也造就了中西音乐分析方法的差异,本文从中西哲学即思维范式出发,探讨当前中国音乐界音乐分析学科技术和观念的局限性,及其当下的发展趋势。

  • 标签: 音乐分析 思维范式 中西音乐差异 技术与观念
  • 简介:织字法,是赣中南窑头打八仙仪式音乐中常见的发展手法,系将该乐种中具有典型民族特性的、重复率最高的“种字”巧妙“编织于”音乐结构之中,包括单支旋律的发展,也包括对整体乐队的多维音响调控。按其用法差异,织字法又分为“横织”、“纵织”和“纵横织”,共同建构了打八仙音乐的民族音响属性和文化特质。对织字手法的研究属于民族音乐形态学范畴,有利于推动民族音乐创作的发展,完善对传统音乐本体特征的认识。

  • 标签: 打八仙仪式音乐 民间乐种 织字法 种字
  • 简介:本文从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主题与动机材料运用、小标题的内容表现与结构关系、以及单章基础上套曲化的整体结构布局等技术手法入手,结合特殊的调性构思来研究其主要的技术语言,探求其艺术表现之美。

  • 标签: 交响诗 单章套曲化 核心调性组 音乐与哲学
  • 简介:本文通过对“岭南音乐常用乐器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的分析,详细探讨音乐艺术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意义、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点,以及音乐艺术学科专题学习网站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体现,并就专题学习网站后期管理提出几点设想。

  • 标签: 专题学习网站 音乐艺术 信息技术 整合
  • 简介:第三交响曲是亨策早期交响乐创作中的代表之作.在这部作品中,序列技术规则的解构、序列与主题动机的互渗、传统和声体系与固定中音的"移动和弦"的结合颇具特点,印象风格、新古典主义和爵士风格之间的跨越也十分突出.通过这些探索,作曲家在对传统交响曲模式进行消解和反叛的同时又构建了一种新的平衡与稳定.

  • 标签: 亨策 第三交响曲 序列的解构 技法互融 风格跨越
  • 简介:这部套曲是展示廖先生独创的、多年的研究成果--综合调式的范例作品.这部作品突现出将西洋传统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思维相结合的综合技术,不仅给创作注入了新的动力,而且这些探索及尝试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本文就作品的整体布局、曲式结构等方面的突破性处理进行分析.

  • 标签: 廖胜京 中国节令风情 传统音乐思维综合 作曲技术创新 变化再现 多部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