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SPS)制备不同WC颗粒含量HGSF01高合金工具钢。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技术等测试手段研究烧结态组织、物相组成和力学性能,并对试样弯曲断裂断口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烧结温度提高,材料密度不断提高;随着增强颗粒含量增加,材料硬度和抗弯性能得到明显提升,但致密度有所下降;烧结态试样主相是马氏体,同时还伴有残余奥氏体、Cr7C3、VC、Cr2VC2及少量Mo、Cr碳化物;由弯曲试验断口分析得知,1050℃烧结试样断口形貌特征为多种断裂机制并存。

  • 标签: 放电等离子烧结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高合金工具钢 弯曲断口
  • 简介:陶瓷与金属连接具有重要工程应用背景,然而却面临诸多技术难关,连接件热应力缓解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作者采用弹性有限元方法,对采用不同材料作为中间层得到实际连接尺寸SiC陶瓷与Ni基高温合金连接件应力进行计算,并结合各种材料塑性对连接件应力进行定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SiC陶瓷与Ni基高温合金直接连接产生热应力很大。最大轴向拉应力位于陶瓷近缝区,导致连接件强度偏低或断裂。采用功能梯度中间层或软金属中间层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热应力;硬金属中间层虽然不能缓解应力,但能改善应力分布状态,使最大轴向拉应力迁移出比较薄弱陶瓷一侧,有利于连接强度提高;采用软、硬金属复合中间层具有较好缓解应力和改善应力分布效果,但却较多地增加了连接件界面,有可能导致负面效应,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综合考虑。

  • 标签: 陶瓷/金属连接 有限元分析 应力缓解
  • 简介:利用双喷嘴扫描喷射成形技术制备27%SiAl、42%SiAl、50%SiAl等3种Si-Al合金电子封装材料,并对该材料进行热等静压致密化处理。研究合金沉积态和热等静压态显微组织,测定合金热膨胀系数、抗拉强度及抗弯强度,利用扫描电镜研究其断裂机制。结果表明:沉积态Si-Al合金硅相呈均匀弥散分布。随含硅量增加,合金凝固区间增大,初生硅相数量增多,平均尺寸增大,由全部颗粒状分布逐渐演化为呈部分颗粒、部分骨架状分布,这种均匀弥散分布结构有利于降低合金热膨胀系数。27%SiAl、42%SiAl、50%SiAl合金热膨胀系数连续可控,室温至200℃分别为14.76×106、9.75×106、9.29×106/K。随硅含量升高,材料抗弯强度和抗拉强度呈下降趋势。27%SiAl合金平均抗拉强度和抗弯强度分别达到196MPa和278MPa,伸长率为9.5%。42%SiAl与50%SiAl平均抗拉强度与抗弯强度都接近,分别达到140MPa及220MPa,伸长率小于1%。断裂方式由以铝相韧性断裂为主逐渐转变为以硅相脆性裂为主。

  • 标签: 硅铝 喷射成形 热膨胀 电子封装
  • 简介:以雾化Fe85Si2Al6Cr7粉和溶胶凝胶法制备W型六角晶系Ba1Co0.9Zn1.1Fe16O27铁氧体粉末为原料,通过高能球磨复合改性得到FeSiAlCr合金/W型六角晶系Ba铁氧体复合粉体。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SEM)对该粉体微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和观察,利用微波矢量网络分析仪系统测定粉体试样在2~18GHz频段内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以及吸波涂层试样板吸波性能,研究该复合粉体微波电磁特性和电磁损耗性能。结果表明,FeSiAlCr合金/W型六角晶系Ba铁氧体复合粉体颗粒保持W型铁氧体六角片状晶粒形貌和微结构;其ε′、ε″、μ′和μ″均高于W型铁氧体而低于Fe合金对应值;FeSiAlCr合金含量与复合材料磁损耗和介电损耗相对强弱密切相关,Fe合金含量适中复合材料,其吸波涂层厚度为2mm时,在2~18GHz全频段吸波性能高于20dB,峰值点达50dB。

  • 标签: FeSiAlCr合金 W型六角Ba铁氧体 复合材料 微波吸收
  • 简介:在不同工艺条件下通过高压水雾化方法制备金刚石合成用FeNi30触媒粉末。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及Rietveld全谱拟合对触媒合金粉末中物相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以Rietveld全谱拟合氧化物含量来计算总氧含量,并与氧分析仪测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水雾化FeNi30触媒合金粉末中氧化物主要以Fe3O4与FeO形式存在,以Rietveld全谱拟合氧化物含量计算出总氧含量与定氧仪测试结果吻合较好,相对误差在300×10-6以下,可作为1种快速测定FeNi30触媒合金粉末中有效成分与氧含量方法。

  • 标签: Rietveld全谱拟合 FeNi30 触媒粉末 有效成分 氧含量
  • 简介:采用电磁感应悬浮炉制备La0.55Pr0.05Nd0.15Mg0.25Ni3.5-xCoxAl0.25(x=0,0.1,0.2,0.3,0.4)系列合金,研究Co含量对合金相结构、吸放氢性能和电化学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系列合金主要由LaNi5、Nd2Ni7相组成。当Co含量大于0.2时,合金中出现La2Ni7相。压强-吸氢量-温度(Pressure-Content-Temprature)测试显示在303K温度下,合金具有良好吸氢性能,当x=0.4时合金最大吸氢量为1.29(质量分数,%)。电化学测试表明:随x值变化,合金电极最大放电容量分别为340.0(x=0.0)、346.6(x=0.1)、370.0(x=0.2)、320.0(x=0.3)和346.6(mA.h)/g(x=0.4);随Co含量增加,合金电极容量保持率不断增加,高倍率放电性能先增加后减小,循环伏安曲线、氢在合金体中扩散系数D共同反映了合金电极动力学特性。

  • 标签: MH/Ni二次电池 储氢合金 电化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