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肺淋巴瘤样肉芽是一种罕见的病变。本院近期手术切除左肺下叶淋巴瘤样肉芽1例。

  • 标签: 淋巴瘤样肉芽肿 肺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蕈样肉芽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辽宁省肿瘤医院住院的34例蕈样肉芽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随访至2021年6月。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采用log-rank检验对不同亚组之间患者的总生存(OS)进行比较。结果34例患者中,男性22例(64.7%),女性12例(35.3%);中位发病年龄56.5岁(25~93岁)。皮疹发生部位主要为周身(23例,67.6%),肿瘤期主要表现为物破溃(10例,29.4%)、红肿(7例,20.6%);发病早期误诊20例(58.8%)。TNMB分期Ⅰ期3例(8.8%),Ⅱ期11例(32.4%),Ⅲ期3例(8.8%),Ⅳ期17例(50.0%);病变局限于皮肤和远处转移各17例(50.0%);远处转移患者中,内脏器官受累7例,淋巴结受累5例,骨髓或外周血受累5例;一线化疗32例,一线放疗9例,其中放化疗联合治疗7例。一线化疗32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14例,部分缓解(PR)12例,有效率81.3%(26/32);接受一线放疗的 9例患者中,CR 3例,PR 5例,有效率88.9%(8/9)。中位随访142.5个月(4~300个月),至末次随访,34例中,20例(58.8%)生存,6例(17.6%)死亡,8例(23.5%)失访。生存分析显示,全组中位OS时间未达到;相较于病变局限于皮肤的患者,远处转移患者OS差(P=0.039);远处转移患者中,淋巴结受累者较好,骨髓或外周血受累者次之,内脏器官受累者OS最差(P=0.045)。结论蕈样肉芽早期临床误诊率高,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组织学和病理学特征。早期放化疗有效率高,出现远处转移者预后差,其中淋巴结受累者OS好于骨髓或外周血受累者,内脏器官受累者OS最差。

  • 标签: 蕈样肉芽肿 病理状态,体征和症状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肺肉芽性疾病是一组包括多种不同病因的异质性疾病、治疗及预后有较大差别,其病理诊断复杂、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业内缺乏相应指导文章,存在诊断不规范的现象。本文概括了肺肉芽性疾病的疾病谱、总结了各种常见病理形态特点及其诊断意义,并对感染肉芽性疾病的病原菌检测相关问题提出了推荐意见,归纳总结了病理诊断原则、分级诊断策略及诊断流程。

  • 标签:
  • 简介:摘要克罗恩病是一种以胃肠道为主要发病部位、全身多器官受累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克罗恩病病程中可出现各种原因所致的肝功能损伤,包括肝脏上皮样肉芽、治疗过程中的机会性感染和药物等因素导致的继发性肝功能损伤等。关于克罗恩病伴肝脏上皮样肉芽治疗的报道较少,部分病例未经特殊治疗可自行缓解。现报告1例以肝脏上皮样肉芽为病理特征的克罗恩病伴肝功能损伤病例。

  • 标签: Crohn病 肝脏 上皮样肉芽肿 肝功能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发全身各部位骨嗜酸性肉芽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对本科近1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5例骨嗜酸性肉芽的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其中颅骨8例,下颌骨2例,椎体及下肢5例,临床行病灶全切,随访6~12个月,1例多发颅骨嗜酸性肉芽术后3个月出现新病灶,其余病例未见复发。结论全身各部位骨嗜酸性肉芽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同时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是临床选择治疗方案的关键。

  • 标签: 小儿 嗜酸性肉芽肿 影像学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ELG)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3-2012年14例头颈部ELG的临床资料,分别从研究对象的发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实验室检查、病理、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治疗后随访时间为1~13个月,其中1例经肿块切除术,术后5个月复发;1例经药物治疗,治疗后4个月复发。其余12例患者预后良好,随访期间未出现病情进展或复发。结论ELG常表现为一种无痛的软组织病变,好发于男性,多见于中青年人,好发部位为腮腺区、颈部等。主要依靠病理确诊,最佳治疗方案是手术切除结合适当剂量的放疗。

  • 标签: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头颈部 诊断 治疗
  • 简介:背景: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病形成一个异质细胞群,被定义为“具有巨噬细胞特征的细胞的增殖”。典型病例的诊断较容易,但罕见型的诊断较困难。病例报道:作者报道1例53岁患者,表现为躯干、颈部和头部多发褐色至黄色丘疹和结节,病程6个月。未发现内脏受累。组织病理检查显示以出现巨大泡沫多核细胞的继发性黄瘤为特征的组织细胞增生。1年后,所有皮损自发消退。根据临床表现、病情发展和免疫组化数据,维持成人播散黄色肉芽(AXG)的诊断。

  • 标签: 黄色肉芽肿 病例报道 多发性 文献回顾 成人 组织细胞增多
  • 简介:目的肾间质呈肉芽样改变是少见的病理表现,既往报道的病因多为结节病、药物、感染、结核导致的肾间质肉芽样改变。本研究拟了解肾间质呈肉芽样改变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肾内科2006年7月至2013年6月共2330例肾活检患者资料,其中肾活检组织肾小球数目大于10个的患者纳入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标记CD3T淋巴细胞、CD20B淋巴细胞、CD68单核巨噬细胞在肾间质的表达。结果表现为肉芽样间质肾炎的8例患者占肾活检的0.34%(8/2330),其中男女各半,发病年龄26~51岁。病因包括系统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狼疮肾炎(1upusnephritis,LN)、IgA肾病(IgAnephropathy,IgAN)、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cytoplasmicantibody,ANCA)相关血管炎和结核肉芽、原发性肾病综合征。8例患者均表现为蛋白尿、血尿。24h尿蛋白定量0.153~6.90g/24h;其中有5例患者合并高血压。4例患者合并肾衰竭。间质浸润的炎症细胞以CD3T淋巴细胞为主。随访时间6~64个月,2例SLE合并LN患者死亡,1例患者死亡原因为肺出血,另1例为肺部感染。1例ANCA相关血管炎进入终末期肾脏疾病。结论肾间质呈肉芽样改变是罕见的病理表现。本中心资料显示最常见病因可能是免疫相关疾病,其临床症状重,合并症多,预后极差。

  • 标签: 肉芽肿 间质肾炎 预后
  • 简介:摘要肉芽多血管炎是一种系统血管炎,主要累及中小血管,主动脉受累罕见。本例患者为52岁男性,临床表现为皮肤、肺、肾、周围神经、心脏、主动脉多系统受累,皮下物病理提示坏死性、肉芽炎症,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胞质型(cANCA)1∶80,诊断为肉芽多血管炎,予甲泼尼龙1 g/d 静脉滴注3 d后改口服泼尼松60 mg/d,环磷酰胺 0.2 g 隔日1次静脉注射,7次血浆置换治疗后主动脉壁间血肿吸收,其他器官受累亦好转。肉芽多血管炎累及主动脉罕见且危重,需早期识别和治疗。

  • 标签: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主动脉疾病 主动脉壁间血肿
  • 简介:摘要目的早期明确肉芽乳腺炎患者脓液中是否感染棒状杆菌,并根据结果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法指导早期临床抗菌用药方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乳腺中心诊治并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共42例,应用PCR方法检测患者脓液中的棒状杆菌。阳性组患者治疗方法分别为单纯抗生素、抗生素+激素及单纯激素,阴性组患者治疗方法分别为抗生素+激素及单纯激素。观察不同组别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及治愈率。结果治疗感染棒状杆菌的肉芽乳腺炎患者的抗生素方案包括短效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及长效抗分枝杆菌三联药物。42例患者,PCR检测脓液明确棒状杆菌阳性21例,术后复发率23.5%。单纯抗生素组、抗生素+激素组及单纯激素组对感染棒状杆菌的肉芽乳腺炎患者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4,P=0.036)。PCR检测棒状杆菌阴性21例,术后复发率16.7%,抗生素+激素组及单纯激素组对无细菌感染的GM患者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29,P=0.719)。结论GM患者及早发现棒状杆菌的感染对临床指导亲脂抗生素的应用有意义。

  • 标签: 肉芽肿性乳腺炎 棒状杆菌 抗生素
  • 简介:目的:探讨胆囊癌与黄色肉芽胆囊炎的鉴别诊断及手术治疗价值。方法:将本院2014年3月-2018年3月期间诊疗的50例胆囊癌、50例黄色肉芽胆囊炎患者予以统计分析。结果:50例黄色肉芽胆囊炎患者中,术前诊断确诊12例,胆囊癌确诊为10例、无法确诊8例、胆囊炎确诊20例。结论:黄色肉芽胆囊炎特异性体征、症状相对较轻,且在影像学检查的基础上无显著表现,极易确诊为胆囊癌。而冰冻切片检查,便于对组织病变性质的明确,即病理检查是确诊黄色肉芽胆囊炎的关键。

  • 标签: 胆囊癌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 诊断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黄色肉芽胆囊炎(XGC)的超声报告质量和误诊原因,探讨提高XGC超声诊断准确的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病理诊断为XGC的患者,共51例,男性27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53.6±21.5)岁。分析其术前超声报告的描述分级、诊断分级及检查医师年资等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年资检查医师超声描述分级和诊断分级的组间差异。结果47例(92.2%)报告"描述完整",4例(7.8%)"描述不完整"。40例(78.4%)超声诊断分级为"符合",11例(21.6%)超声诊断结果"不符合",其中9例(17.6%)误诊为胆囊恶性病变,2例(3.9%)误诊为胆囊腺肌症。51例超声检查医师包括初级职称28人,中级职称6人,高级职称17人。不同年资医师的超声描述分级和诊断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术前超声诊断XGC比较困难,超声医师应熟悉声像图特征,必要时可通过会诊及超声造影、弹性成像等技术手段提高超声诊断质量。

  • 标签: 胆囊炎 肉芽肿 超声检查 诊断质量
  • 作者: 刘丹丹 王亚峰 郭明发 刘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16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肾脏风湿科 450018,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河南省小儿血液医学重点实验室 450018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 450018,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河南省小儿血液医学重点实验室 450018,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 450018
  • 简介:摘要对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6年6月收治的l例以炎症肠病(IBD)起病的慢性肉芽病(CGD)患儿的临床资料、诊疗经过及预后进行整理,结合在中外数据库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分析总结以IBD起病的CG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原则。患儿,1岁9个月,以反复腹泻、便血起病,曾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溃疡结肠炎"。入院后查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试验阳性。基因结果提示CYBB基因发生突变,诊断为CGD,予预防感染及对症治疗。出院后随访3个月,患儿仍有间断腹泻、便血。CGD是一种少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目前治疗方法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抗感染治疗等。当IBD患儿出现除胃肠道症状外的并发症,常规IBD治疗效果欠佳,同时有疑似近亲结婚的父母或IBD家族史等情况,应警惕CGD。

  • 标签: 慢性肉芽肿病 炎症性肠病 儿童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肉芽乳腺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40例符合标准的肉芽乳腺炎患者,随机选取20例进行糖皮质激素治疗,为对照组,其余患者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自拟疏肝消痈汤进行治疗,将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症状积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 95.0%,高于对照组 45.0%,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肉芽乳腺炎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应用。

  • 标签: 肉芽肿性乳腺炎 糖皮质激素治疗 疏肝消痈汤 中西结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肉芽乳腺炎围手术期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纳入我院60例肉芽乳腺炎手术患者展开调查,病例数录入时间为2018年8月~2022年4月,以抛硬币方式设置分组,对照组落实常规护理,观察组落实优质护理,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将两组的并发症纳入统计学检验,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仅3.33%(1例),检验结果为P<0.05。结论:肉芽乳腺炎围手术期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具有减少并发症的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肉芽肿性乳腺炎 围手术期 优质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环法保乳整形技术在肉芽乳腺炎手术中的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妇产医院乳腺科收治肉芽乳腺炎女性患者18例,年龄24~38岁,平均32.3岁。用双环切口进行炎症肿块切除,同时行保乳整形技术修复,并对术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8例均采取双环法保乳整形技术切除炎症肿块,其中2例同时行对侧乳房双环法乳房缩小上提术。随访6~36个月,中位时间16.1个月。术后2例切口愈合不良,经换药后痊愈。随访期内1例局部复发(6个月),经保守治疗后治愈。全部患者均对术后效果满意。结论双环法保乳整形技术进行肉芽乳腺炎的治疗,可切除更多组织,降低复发率,同时获得较好的美体效果。

  • 标签: 乳腺 肉芽肿性乳腺炎 双环 保乳整形 乳房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