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王小波的小说作品在中国当代的文化、思想、文学领域里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在他去世后的这十多年里,大众媒体对他热议如潮,同时毁誉分明。誉者认为他是绝对的大师,是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最大的收获。毁者则认为他浅白、低俗、丑陋,是流氓文学的代表,不值一提。造成这种巨大差距的原因,我们认为是对王小波小说作品的美学态度的不同判断。也就是说王小波的作品究竟是通过真、善表现美,还是通过假、恶表现丑。因此将王小波的文学作品放在美学视角下分析,明确其美学态度,对于评价王小波的作品乃至王小波本人,都是至关重要的。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相当一些人把王小波视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后现代派大师。后现代派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蔑视权威、亵渎崇高,打破既有的思想藩篱而自由思想。如果是这样,在美与丑的界定上,王小波恐怕至少要与一部分读者存在差异。关于美的本质,我们比较接受北京大学叶朗教授“美在意象”的理论。阅读小说的过程应该就是审美的过程,作者在小说中展示的结构、语言、题材等方面的信息相对读者而言就是“象”,读者与之相生相伴的情感活动、思维活动就是“意”,“意象”能够使读者产生愉悦,则小说作品就是美的,反之就是丑的。一、关于王小波小说作品的结构小说的...

  • 标签: 小说作品分析 王小波小说作品 美学视角
  • 简介:一英国著名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引人注目的《美学意识形态》(1991),经王杰等译出,已经在去年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这在我国美学界应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尤其是面对文化转型时期竞相出现的种种困顿,我们的美学颇有迷失方向之感的今天。《美学意识形态》很可以...

  • 标签: 伊格尔顿 美学意识形态 弗洛伊德 西方马克思主义 传统美学 资本主义
  • 简介:在张爱玲的笔下服饰是有灵性和生命的,特定环境中的服饰所指的韵味是深长迥然的,她反对服饰是空洞的、是抽象的说辞。服饰之于张爱玲是一种生命体验,她在小说里惠存的服饰情节已经成为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历史话题。可以笃定的说,服饰与其小说中人物命运息息相关,服饰也透漏着张爱玲对古典小说和古典美学的情有独钟。张爱玲用服饰来暗示人物命运,彰显人物性格,她把服饰与人物的灵魂默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是她审美情趣的体现。

  • 标签: 张爱玲 女性的服饰 生命体验 人物性格 古典美学
  • 简介:摘要温克尔曼是德国启蒙时期一位重要的美学家。他主张模仿古希腊的艺术,推崇古希腊艺术所体现的理想美,即“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他把艺术的发展与民族兴衰紧密相连并对艺术自身进行了风格划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温克尔曼开创了欧洲近代真正的艺术史。虽然现在他的名字被很多人所忽视,但他的古典主义美学对后世的学者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他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 标签: 温克尔曼 美学思想 模仿 理想美 艺术史
  • 简介:中晚唐是唐诗风貌变化的重要转关,也是诗词盛衰更替的重要转关,诗衰词盛一时成为当日文坛发展的趋势.诗歌俗艳、浅直等一系列与流行曲词相似的特征逐渐得到强化,其中所显示的新的审美追求逐渐与词的内在特质相重合.李贺、李商隐、韩偓三位前后继起跨越一百馀年的诗人可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在特征、功能上接近于词,其语言、意象、技巧也在文人词的创作上导夫先路,为稍后的词人所祖尚.诗歌的词化及其对词体的影响在此得到充分体现.

  • 标签: 中晚唐 诗美学 内在特质 审美追求 李商隐 文人词
  • 简介:一九四二年一月,郭沫若以“历来所未有”的泉涌妙思,一笔挥成他成就最高的史剧《屈原》。一六○五年,莎士比亚饱蘸忧愤,写成他著名的悲剧《李尔王》。由于两剧都取材于古代,都是为了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都属于悲剧性的诗剧,尤其剧中的主人公,都有非常相似的长篇抒情独白,所以,有人在《屈原》一出演就说,《屈原》很象《李尔王》。郭沫若自己也曾谈到:《屈原》与《李尔王》“相似得令我自己都感觉着有点惊讶。”“但我却深自庆幸,我在写《屈原》

  • 标签: 《李尔王》 《屈原》 美学品格 我自己 奥瑟罗 人物情感
  • 简介:<正>皎然《诗式》是一部能反映皎然诗论全貌的重要著作。据《诗式序》,此书是他多年精思论撰的成果。它以“名篇丽句”示诗式,“使无天机者坐致天机”。这就是说,要总结诗歌创作的经验,探讨诗歌的法式和规律,指点诗歌创作的门径。唐代以“格”、“式”来论诗的著作很多,但多论“声病对偶浅法,”理论价值不大。但是皎然的《诗式》独出诸家之上,它第一次把佛教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引来论诗,以意境说为核心,比较深入地探讨了诗歌的特质、

  • 标签: 《诗式》 诗歌创作 诗歌美学 认识论 理论价值 意境说
  • 简介:清末民初,随着国门的打开,兴起了西学东渐的大潮,欧美各门艺术及学术思想逐渐传入中国。中国音乐也经历了西方音乐的冲击和洗礼,最早传入的宗教音乐、军乐、学堂乐歌等西方音乐都对国内音乐有过较大的影响。伴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一大批西方音乐美学理论也被留学欧美的中国人翻译并引介,逐渐为国内音乐界所熟知,引发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现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冲撞、摩擦和融汇,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也逐渐完成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并被音乐界逐渐接受。在这次传统音乐美学向近代音乐美学的转型中,萧友梅、黄自、黎青主、

  • 标签: 音乐美学思想 萧友梅 西方音乐 中国音乐 音乐美学理论 中国传统
  • 简介:接受美学概念最早是由H.R.姚斯和伊塞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的文学理论观念,这一理论在动画电影市场中的应用,实际上就是在提醒电影创作者要时刻注意遵循接受美学的指导,重视观众的主体能动作用。目前,较少有学者关注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动画电影产业发展。有鉴于此,文章从民族性、期待性、教育性三方面,分析《熊出没》的接受美学特征,以此来增强电影人对接受美学范式的理解,从而促进国产动画电影的蓬勃发展。

  • 标签: 《熊出没》 国产电影 动画电影 接受美学
  • 简介: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的阐释学、美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为文学评论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使人们对文学翻译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促进了接受美学理论的诞生。文学作品有着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特点,能够使读者产生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无尽的遐想,欣赏文学作品时读者常会从自己的人生经验、社会认知、文学修养、审美倾向等出发解读文学作品,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 标签: 接受美学理论 文学翻译 视阈 20世纪中期 文学作品 翻译的本质
  • 简介:《淮南子》是一部以道家为主,兼集儒、法、墨等多家思想精华的重要杂家论著。其中关于音乐的论述很多,见解独到,极富智慧。本文从书中讨论的音乐的"有声"和"无声"、音乐作品中情感表达的"确定"和"不确定"、音乐的"个体表达"与"社会影响"等几个方面出发,对《淮南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了详尽的述评,并对其美学思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其中包含的美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评价。

  • 标签: 《淮南子》 音乐美学思想
  • 简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黑色幽默文学发展到了它的成熟期,最明显的标志便是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兴起和繁盛。美国黑色幽默小说中的"黑色内涵",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包含了人际关系的疏离、死亡和荒诞等重要的主题。虽然幽默作为传达"黑色内涵"的媒介体在一定时期起积极作用,但幽默和"黑色内涵"之间的关系是一把双刃剑,

  • 标签: 黑色幽默小说 小说美学 美国 六十年代 文学发展 社会背景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关键词 积淀说 超越说 冲撞说 皈依说 美学 文化批评 从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全部人类历史就是感性动力与理性结构之间超越与反超越,生命/文化、个体/整体、感性/理性根本无法和谐共处于

  • 标签: 中国美学 批评回顾 文化批评
  • 简介:一、引言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具有争议的作家,其作品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受到的评价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但争议和质疑恰恰表现了人们对郁达夫及其文学作品的高度关注,也凸显了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与其以忧郁哀怨的感伤为显在特征的美学风格是分不开的。这种独特美学风格在五四时期曾激起了广大青年心理上和审美上的巨大共鸣,并引领了一股“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创作潮流。郁达夫在其《文学概说》一书中将这种美学风格称为文学内在倾向上的“殉情主义”。“殉情主义”是独立于感伤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定概念。郁达夫的“殉情”绝非只是固有私情的放任自流,同时还饱含着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度的民族责任感。

  • 标签: 美学风格 浪漫主义 郁达夫 殉情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学作品
  • 简介:1.时间、集体的时间,或问题的提出时间是叙事文学中一个特别关键的、重要的因素。时间不止决定了一部小说的情节,决定一部小说的叙事长度,还会决定一部小说的美学,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尝试探讨一下时间在当代叙事当中的几种情况。

  • 标签: 时间问题 叙事文学 长度 美学 小说
  • 简介:由于数字技术的加盟,电影艺术的创作、传播和接受等诸多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甚至引起了对于传统电影美学本体论的质疑和“电影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再思考。本文试图从电影文本的变化着手,在电影数字化理论与技术的双重语境中分析电影美学的建构。在此基础上,对数字电影的本体研究和数字电影究竟该“何去何从”提出自己的观点。

  • 标签: 电影艺术 数字化时代 美学建构 数字技术 数字电影 美学本体论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分析但杜宇导演的影片《盘丝洞》的美学特征,通过形式主义美学和商业主义美学两个维度,揭示了该片在中国早期电影史中的独特地位和美学价值。影片改编自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在形式上运用了早期电影技术,如反光板和眼神光,以及大景别镜头语言和程式化表演,体现了导演对形式美的追求。同时,影片在内容上融合了商业元素和道德观念,通过对原著的改编,强化了女性形象的商业吸引力,展现了导演在商业竞争中的美学定位。《盘丝洞》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也是文化和商业价值的载体,其美学特征对理解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盘丝洞》 但杜宇 早期中国电影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7-23
  • 简介:现代主义文学简单地以现代社会中人的物化处境作为艺术表现的直接对象,在晚年卢卡契美学话语中,用现实主义的美学标准衡量现代主义文学

  • 标签: 传统建构 卢卡契总体性 危机美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2
  • 简介:现代主义文学简单地以现代社会中人的物化处境作为艺术表现的直接对象,卢卡契深刻分析了作为现代审美文化的戏剧艺术的嬗变及特征,卢卡契深刻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的物化危机

  • 标签: 传统建构 卢卡契总体性 危机美学
  • 简介:一、为大众艺术辩解析当代中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或者说文艺学和美学的“生活论”转向,其相关的西方资源,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2002年被译成中文的《实用主义美学:生活之美、艺术之思》一书,不容忽视。舒斯特曼1949年生于费城一个犹太人家庭,16岁赴以色列,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攻渎英语和哲学,然后又获哲学硕士学位。

  • 标签: 日常生活审美化 实用主义美学 舒斯特曼 当代中国 热情 大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