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治疗后踝及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采用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后踝及踝骨折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龄21~65岁,平均43岁,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2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愈合良好,骨折愈合时间8.0~11.5周(平均9.4周),术后无浅表伤口并发症,无一例腓肠神经损伤、畸形愈合、螺钉松动、钢板断裂等并发症。术后采用美国骨科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评分,共100分,其中疼痛占40分,活动步行功能占60分。本组优10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为80%。结论后外侧入路治疗后踝及踝,显露清晰、复位准确、固定稳定,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后外侧入路 后踝 外踝骨折 疗效
  • 简介:目的对肠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制剂配置流程相关的指南和专家共识进行系统评价,为PN制剂配置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医学数据库及PN相关权威学术组织网站。分别使用AGREEⅡ和CASP量表对临床指南和管理指南(或专家共识)的质量进行评价。同时,围绕国内PN配置流程所包含的项目对纳入文献进行健全度分析,以评价其全面性和精确性。结果最终共纳入1篇临床指南和4篇管理指南(或专家共识,其中1篇为国内共识)。其中,美国肠内肠营养学会2014年的临床指南质量评价结果为A级;4篇管理指南(或专家共识)中,德国医学营养学会2009年肠营养指南第10章全静脉营养配置的质量评价结果最佳。另外,健全度分析结果显示美国肠内肠营养学会的肠营养安全共识涉及的内容最为全面,且内容叙述最为详尽。5篇文献都对PN医嘱的开具、PN制剂的配制和临床使用等3个方面内容给出了相关推荐,主要涉及PN医嘱的适应证要求、PN制剂混合配置的安全操作以及PN制剂在临床使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结论国外的相关指南的质量略有不同,各具特点,推荐意见的描述也较为详尽。国内尚无相关指南,应根据我国肠营养制剂配置的临床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指南指导配置实践。

  • 标签: 肠外营养 指南 系统评价
  • 简介:摘 要:目的:针对产生胃肠减压不适的普术后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收集46例产生胃肠减压不适的普外手术患者有关资料,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抑郁和焦虑量表评分比对照组患者低一些,护理优良率显著提升,两组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有统计意义(P

  • 标签: 胃肠减压 普外手术患者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体外冲击波在肱骨上踝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10月-2023年3月共计60名肱骨上踝炎的疾病患者,其中使用完全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0名,其中对于对照组患者来说,我们使用口服胶囊药物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使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肱骨踝关节运动情况评分、肱骨踝关节活动范围评分、肱骨踝关节的疼痛评分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肱骨踝关节运动情况评分、肱骨踝关节活动范围评分、肱骨踝关节疼痛评分等方面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体外冲击波进行肱骨上踝炎的临床治疗能够较好的提高治疗效果,并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适用于临床推广。

  • 标签: 体外冲击波 肱骨外上踝炎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复位固定治疗。随访12~18个月,记录比较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结果观察组Harris评分优良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83.4±9.3)min,短于对照组的(95.0±10.3)min;观察组切口长度为(4.3±1.3)cm,短于对照组的(8.2±1.2)cm;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300.8±74.5)ml,少于对照组的(350.8±76.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相对于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明显的优势,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量及创伤,保护软组织,利于术后康复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恢复能力差以及手术耐受能力差的患者是首选。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内固定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髋臼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 2018 年 1月至 2019 年 3 月收治的 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髋臼骨折患者 80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不同,将其分为 60-70 岁组, 71-80 岁组,每组患者各有 40 例。 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髋关节功能,比较伤前及术后 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 (FRS)以及欧洲五维健康量表 (EQ-5D)评分 。结果 60-70 岁组髋关节优良率为 95.00% ,明显高于 71-80 岁组的 77.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60-70 岁组患者治疗后 FRS 及 EQ-5D 评分较 71-80 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髋臼骨折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患者 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年龄较轻的患者手术效果更加。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 老年人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2种方法在隐裂磨牙根管治疗中对牙体的保护效果。方法:对有牙髓炎或根尖周炎但无牙折和牙周炎的172例患牙,分别采用正畸带环(85例)和复合树脂全冠(87例)对隐裂牙根管治疗前进行保护,并就患牙牙体保护成功率、牙龈刺激症状和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正畸带环组和树脂全冠组在患牙牙体保护成功率上无显著性差异,2组在牙龈刺激症状和患者满意度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合树脂暂冠固定或正畸带环固定法是在根管治疗过程中保护隐裂牙理想的方法,复合树脂暂冠更有利于牙龈健康和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牙隐裂 根管治疗 暂冠 正畸带环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口腔卫生宣教与定期牙周洁治与对青少年口腔正畸患者牙周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牙周健康、因错胎畸形需固定矫治的青少年患者110例(男52例,女58例),完全随机分为2组:卫生宣教组与牙周洁治组,卫生宣教组单纯采用口腔卫生宣教,牙周洁治联合实施定期牙周洁治。于固定正畸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和龈沟出血指数(SBI),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间牙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卫生宣教组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及龈沟出血指数分别为(2.28±0.50)、(2.33±0.46)、(2.96±0.58),与牙周洁治组[分别为(1.23±0.30)、(0.55±0.28)、(0.61±0.4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定期牙周洁治在固定矫治过程中能有效降低牙周疾病的发生率。

  • 标签: 固定矫治 口腔卫生宣教牙周洁治 牙龈炎
  • 简介:目的研究六维颅骨追踪技术在头部肿瘤放射治疗体位固定技术。方法选择了我院收治的头部肿瘤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组方式,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四维X线图像拍摄技术,观察组患者使用六维颅骨追踪固定技术,对比分析不同治疗方法操作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X轴、Y轴和Z轴的体位误差分别控制在(-0.249±0.541)mm、(0.247±0.127)mm、(-0.741±0.214)mm,与对照组相比,结果差异明显(P<0.05)。结论六维颅骨追踪技术对于头部肿瘤患者的放射治疗固定具有明显效果,有利于降低体位误差,提升治疗效率。

  • 标签: 肿瘤 放射治疗 体位固定 追踪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腓骨后侧钉板内固定在治疗踝关节骨折中应用效果。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36例Weber-AO分类,B2B3,型踝关节骨折的患者,经腓骨后侧固定踝腓骨。采用Baird-Jackson的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踝关节术后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无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仅1例发生腓骨肌肌腱炎,取出钢板后症状缓解。骨折于16周内均达到骨折愈合。36例中疗效为优24例,良7例,可5例,优良率为86.0%。结论腓骨后侧钉板治疗B2,B3踝关节骨折,可牢靠固定踝,减少腓骨骨折向后方的应力,可以提高切口愈合率与骨折稳定性,早期踝关节功能锻炼,为踝关节腓骨骨折治疗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 标签: 踝关节 骨折 腓骨 后侧钢板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护理对策。方法:对47例胸腰段骨折应用AF内固定系统复位内固定和选择性椎管减压治疗患者采取术前、术后护理,早期功能锻炼和正确的康复指导等护理措施,积极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结果:47例患者术后均无肺部感染、压疮、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后期发生切口感染1例(合并糖尿病)、断钉1例、钉松动2例。结论:积极全面高质量的护理是提高AF系统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成功率的重要保证,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AF内固定系统 胸腰椎骨折 护理
  • 简介:目的评价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8例22足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患者,经可延长的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术中使后跟距关节面解剖复位,恢复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角)和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结果术后患者获6~24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按马里兰(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优8足,良12足,可2足,优良率91%。结论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 标签: 跟骨骨折 切开复位 解剖钢板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重症胸外伤的治疗中应用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重症胸外伤患者64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保守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采用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作为观察组,各32例。比较两组术后1d、2d、3d、7d的疼痛评分、镇痛药物使用量、平均使用次数、住院天数、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镇痛平均使用次数、住院天数均低于或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为6.25%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结论:在重症胸外伤患者的治疗中,应用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减轻患者疼痛,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肋骨骨折 切开复位 内固定 重症 胸外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改良导管固定法在外科胸腔闭式引流中的应用,以期待能为外科胸腔闭式引流患者的导管护理提供相应的参考。方法:规定研究资料入组时间为2021年1月到2021年6月,在此段时间内选择100名外科手术后置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患者,研究采取对照法进行,将100名入组的患者用随机数字法分组,分为两组,每组各50名患者,分为常规固定法的对照组,和采取改良固定法的实验组,将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和管道通畅性及留置管道时间以及患者舒适度及皮肤完整度进行比较。结果:研究数据表明,实验组的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改良导管固定法 外科胸腔闭式引流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客观地研究分析定期口腔护理,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患者护理中发挥出的效用。方法:选择在2020年到2021年内,在某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患者,基于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两个研究小组。前者接受的是常规性护理操作,后者接受的则是定期口腔护理。继而对两小组患者的护理措施发挥出的效果进行客观对比。结果:两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菌斑清理指数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区别,具体来说,研究组的菌斑清理指数对比对照组更明显,并发症发病率也同样如此。结论:口腔正畸固定矫治的患者护理中,定期口腔护理发挥出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可在有效提升患者的整体满意度的同时,对患者的情绪进行合理调节,降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

  • 标签: 定期口腔护理 口腔正畸 固定矫治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头颈部肿瘤精确放射治疗个体化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样本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头颈部肿瘤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固定方式的摆位的误差,主要包括头部和脚部、前后位置和左右位置三个位置。结果:两组患者中,观察组头部和脚部、前后位置和左右位置三个位置出现的误差明显小于对照组的误差,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在对头颈部肿瘤患者进行个体化固定技术时,可以使用头颈肩热塑膜和发泡胶泡沫垫对患者进行固定,有效地减少在检测过程中的体位误差,临床效益显著。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精确放射治疗  个体化固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