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对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特征的研究,探讨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对质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经超声心动图及冠脉造影确诊为质性心脏病的患者82例(试验组)及健康对照组55例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心率震荡的两个量化指标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比较两组间TO、TS的均值。将试验组分为HRT异常亚组和HRT正常亚组,比较其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质性心脏病组TO值明显升高[(0.74±1.66)ms比(-1.04±1.38)ms,P〈0.01)],TS值明显降低[(6.73±6.68)ms/RRI比(12.20±10.64)ms/RRI,P〈0.05)]。对质性心脏病患者进行随访(6-42个月),发现HRT异常亚组的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HRT正常亚组(34.5%比18.2%,P〈0.05)。结论质性心脏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现象明显减低,对于预测质性心脏病患者复合心脏事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器质性心脏病 窦性心率震荡
  • 简介:我国西部新疆、西藏边境多为高原地区,高原部队训练、边境巡逻、驻守部队换防等涉及的人群都很多,对急性高原病的防治尤为重要。国内近年来出现的轻便折叠加压舱(袋)是救治急性高原病的新装置,通过向舱内充压新鲜空气,有效提高患者周围小环境的氧分压,

  • 标签: 急性高原病 呼吸器 应用 预防 研制 部队训练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科技日益发展,人们对手术的美观要求越来越高,包皮切除术已被好多医疗机构视为美容手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病人,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适应当今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我院自2008年7月至今引进一次性报批环切吻合来手术治疗包皮过长、包茎。

  • 标签: 一次性包皮吻合器 方法 手术效果
  • 简介:目的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术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入选2013年9月~2014年6月于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植入术的患者40例,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行汉密尔顿(HAMD)24项抑郁量表问卷调查。术后根据量表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抑郁组(n=15)和非抑郁组(n=25)。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婚姻、经济收入、文化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负性生活事件、合并两种或以上疾病、吸烟、植入时间方面的资料。分析心脏起搏术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40例心脏起搏植入术后的患者中15例出现抑郁,发生率为37.5%。两组比较,经济收入、负性生活事件、心律失常、合并两种或以上疾病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将这4个可能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济收入(OR=62.58,95%CI:1.16~3.54)、负性生活事件(OR=218.19,95%CI:2.13~4.25)、心律失常(OR=62.62,95%CI:1.13~2.78)是植入起搏术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起搏术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7.5%,其危险因素是经济收入、负性生活事件、心律失常。

  • 标签: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抑郁
  • 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55岁,律师.因反复胸闷,气促4年,加重伴咯血,全身浮肿2周入院.患者4年反复出现胸闷、气促多次住院治疗.2周前出现咳嗽、咯血、不能平卧、小便少、腹胀、纳差、巩膜黄染,双下肢水肿而再次住院.

  • 标签: 扩张壁心肌病 起搏器 心力衰竭
  • 简介:目的探讨小腰大边封堵堵闭室间隔膜部瘤缺损(PPVS)的不同部位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1日~2010年9月1日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介入治疗的102例室间隔缺损(VSD)伴膜部瘤病例,68例小腰大边封堵组为治疗组,34例对称型室间封堵对昭组。统计二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64例成功(94%),对照组32例成功(91%)(P>0.05)。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治疗组1例少量残余分流,对照组5例少量残余分流(P<0.05)。结论小腰大边封堵PPVS是安全和可行的方法,并发症少。

  • 标签: 封堵器 室间隔缺损 并发症 室间隔膜部瘤 介入治疗 堵闭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随诊期间血糖变异性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12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30个月,计算随诊期间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A1c,HbA1c)和空腹血糖(fastingplasmaglucose,FPG)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并监测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结果随诊前基线平均HbA1c(7.62±1.31)%、FPG(7.83±1.22)mmol/L,随诊结束时平均HbA1c(7.13±1.15)%,FPG(7.21±1.24)mmol/L,随诊结束时血糖水平有所下降,血糖达标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诊期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共24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6例,缺血性脑卒中3例,TIA5例。随诊间HbA1c、FPG变异性和平均HbA1c、FPG水平均能够影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P〈0.01)。结论随诊间血糖变异性较平均血糖水平更能影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且随诊间血糖变异性对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不依赖于平均血糖水平。

  • 标签: 血糖变异性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缺血性脑卒中 2型糖尿病
  • 简介:目的调查和分析心脏永久性起搏置入术后患者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分析97例心脏永久性起搏置入术后患者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代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分析.结果临时起搏置入(OR=6.314)、房颤病史(OR=2.583)、感染(OR=8.368)、吸烟(OR=1.639)、心功能≥NYHAⅢ级(OR=1.972)为心脏永久性起搏置入术后患者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抗凝治疗(β=-1.761;OR=2.169)是心脏永久性起搏置入术后患者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保护因素.结论临时起搏置入、房颤病史、感染、吸烟、心功能≥NYHAⅢ级是心脏永久性起搏置入术后患者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脏起搏器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观察高原辅助呼吸对急进高原受试者心率、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12例平原健康受试者乘车进入3500m高原,使用高原辅助呼吸辅助呼吸15min,检测受试者使用呼吸前后心率、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结果在使用高原辅助呼吸进行辅助呼吸后,受试者心率发生显著下降、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水平显著提高(P均〈0.01)。结论高原辅助呼吸提高了初入高原人群的动脉血氧水平。

  • 标签: 高原辅助呼吸器 动脉血氧分压 氧饱和度 心率
  • 简介:目的:探讨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起搏治疗中各种起搏模式的比例及对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130例行起搏安装术SSS患者的资料,进行起搏模式及临床预后分析.结果:130例患者中生理性起搏(AAI/DDD)占27.6%,其中AAI起搏占11.2%,DDD起搏占16.4%;心室按需型起搏(VVI)占72.4%.植入起搏能明显改善SSS患者的临床症状,在生理性起搏组中永久性房颤、心衰的发生率以及患者死亡率均明显低于非生理性起搏组(P<0.05~<0.01),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0.8%,主要并发症为电极脱位和感知障碍.结论:生理性起搏是治疗SSS较理想的起搏方式,但目前应用的比例仍偏低.

  • 标签: 治疗 患者 SSS 生理性起搏 临床总结 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 简介:目的探究B型脑钠肽(Btypenatriureticpeptide,BNP)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出现心房颤动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于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行改良扩大Morrow术的98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患者有无出现心房颤动分为颤动组(n=19)和未颤动组(n=79),比较两组BNP浓度的差异,并分析其与心房颤动出现的关联。结果两组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septalthickness,IVS)、左心室后壁厚度(leftventricularposteriorwallthickness,LVPW)、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eftventricularoutflowtractpressuregradient,LVOTG)以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ventricularenddiastolicdimension,LVEDd)间差异均不显著,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与未颤动组相比,颤动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更低、左心房内径(leftatrialdimension,LAD)更大,差异具显著性统计学意义(t=8.04、9.37,P均〈0.01)。颤动组BNP浓度明显高于未颤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62.3±47.3)ng/mLvs.(4584.9±25.1)ng/mL,t=41.82,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BNP均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t=3.97、4.78,P〈0.05),而患者的年龄、LVEF则不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结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BNP浓度与其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存在密切联系,是心房颤动出现的独立高危因素。

  • 标签: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心房颤动 脑钠肽
  • 简介:目的探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后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adversecardiovascularevent,MACE)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5年5月在攀钢集团总医院心内科住院行PCI治疗的248例H型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随机被分为治疗组121例(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降压)与对照组127例(给予其他降压药物)。所有患者均接受PCI治疗后基本用药,分析患者术后1、6、12个月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浓度与MACE发生率。结果术后6个月治疗组血Hcy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34±5.34)μmol/Lvs.(18.12±7.31)μmol/L,P<0.05];术后6个月治疗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vs.7.3%,P<0.05)。术后12个月治疗组血Hcy浓度低于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5±3.87)μmol/Lvs.(17.68±6.97)μmol/L,P<0.01];术后12个月治疗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vs.12.9%,P<0.01)。结论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可降低H型高血压冠心病PCI治疗后MACE的发生率。

  • 标签: H型高血压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血管事件
  • 简介:目的评估在糖尿病患者起搏植入术中使用4种不同方法处理起搏囊袋,对预防起搏相关感染的影响。方法将66例在单中心首次植入或更换起搏患者,根据术中清理囊袋时使用方法的不同,按入选顺序随机分为A组(巴曲亭组,18例)、B组(庆大霉素组,15例)、C组(巴曲亭+庆大霉素组,17例)、D组(生理盐水对照组,16例)。术中在植入起搏电池之前,分别用A、B、C、D4种不同方法浸泡过的纱布清理囊袋。随访一个月,观察4种方法下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66例患者中,发生起搏植入相关感染共5例,总发生率7.6%,A、B、C、D四组分别为2例(11.1%)、2例(13.3%)、1例(5.9%)和0例(0%)。对4组的感染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巴曲亭、庆大霉素、巴曲亭+庆大霉素、生理盐水4种不同方法浸泡过的纱布清理囊袋,对预防糖尿病患者起搏植入术后囊袋感染的发生无明显差异。

  • 标签: 起搏器 囊袋感染 糖尿病
  • 简介:我们对两例纯静脉途径安置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AICD)的病人作了长期追踪研究,发现AICD能准确地识别室速和室颤,并能成功地进行转律和除颤。奎尼丁能有效控制室性心动过速,减少AICD的放电次数。故经非开胸途径植入AICD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治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方法,联用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减少AICD的放电次数。

  • 标签: 埋藏式心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 经静脉 随访 室性心动过速 室颤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经国产封堵治疗后的长期随访结果,重点观察封堵术后对传导系统的影响情况。方法2003年7月至2010年3月共有296例PMVSD患者接受了介入封堵术,对其中108例患者进行随访,包括男45例,女63例,年龄(13.2±9.05)岁,平均缺口大小(8.44±2.73)mm。所有患者均经股静脉途径放置封堵,均采用国产封堵(深圳先健科技公司)。患者术后1、3、6、12个月(其后相隔1年)进行门诊随访,复查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胸片。结果至2010年10月,平均随访(3.66±2.87)年,本研究中介入术后25例发生传导阻滞者,16例发生于介入术后1周内,9例于随访期间延迟发生,其类型包括: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9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7例、双束支阻滞3例、Ⅰ°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1例;随访期间PR、QT间期、QTd较术前、出院时均缩短(P<0.05),QRS较术前缩短,较出院时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介入术后传导阻滞以束支传导阻滞为主,严重传导阻滞如CAVB经治疗后可恢复至窦性心律,术后房室电传导改善,远期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封堵器 治疗后 介入术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室间隔缺损 随访期
  • 简介:今日医疗报告说,根据在欧洲心律协会的欧洲起搏会议上提交的一项研究表明。“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在接受应用导管进行主动脉瓣植入(TAVI)的患者,很可能需要在手术后安装一个永久性心脏起搏,”调查发现,

  • 标签: 右束支传导阻滞 安装起搏器 主动脉瓣 患者 植入 导管
  • 简介:摘要利用三维固定原理设计一种骨折复位,在术中协助骨折复位并起临时固定作用,防止在骨折固定手术中再次移位,同时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及出血。方法选择1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骨折患者,术中利用设计骨折复位协助复位,同时对骨折临时固定。结果通过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比较,使用骨折复位协助骨折复位同时临时固定后,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出血,二者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对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复位时,选用自行设计的骨折复位对骨折进行复位和临时固定,其稳定性明显优于克氏针临时固定,避免了反复操作带来的损伤,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

  • 标签: 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骨折复位器 复位 临时固定
  • 简介:目的通过对具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CRT-D)植入适应症的患者进行CRTD植入治疗,从而分析研究CRTD对慢性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伴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10年5月我科收治的慢性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伴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病例12例,其中缺血性心肌病7例,扩张性心肌病5例,均按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使用最佳药物治疗方案,反复治疗后疗效不佳,并伴致死性心律失常,符合CRTD植入适应征,植入CRTD。结果所有患者植入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3~43个月。所有患者同时按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使用与术前相同的最佳药物治疗心衰,所有患者心功能分级从术前Ⅲ-Ⅳ级改善为术后Ⅰ-Ⅲ级;运动耐量、LVEF(%)较术前明显提高;LVEDD较术前有所减少。未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所致猝死。结论CRTD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等,可以使患者长期获益,并且可以通过预防心衰患者恶性心律失常,从而减少死亡率。

  • 标签: 致死性心律失常 充血性心力衰竭 治疗指南 患者 恶性心律失常 植入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