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自然主义文学潮流和自然主义诗学是19世纪后期欧洲科学技术大发展、科学思想深入人心的文化语境下产生的文学理论和实践,而那时正是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新兴社会的“现代性”发展成熟的时期。因此,自然主义诗学的兴起“现代性”密切相关。自然主义诗学所体现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对科学和科学思想的推崇借用,其二是对理性的尊崇肯定,其三是大胆破除迷信,颠覆传统道德观念和传统文学观念,追求文学创作的自由。

  • 标签: 诗学 自然主义文学 文学理论 “现代性” 传统文学 颠覆
  • 简介:历史语境中的诗人民族诗歌话语的建构——惠特曼金斯堡比较研究之一刘树森在美国诗歌的发展历史上,惠特曼犹如一道分水岭将其前后的诗人及其创作分割为迥然不同的两种风格。惠特曼之前的诗人,诸如朗费罗、爱伦·坡、爱默生等叱咤文坛的巨擘,虽然也试图构建美国的民...

  • 标签: 惠特曼 金斯堡 民族诗歌 比较研究 历史语境 《草叶集》
  • 简介:"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中国古代社会,不管哪一方面,最爱争个名分,讲个正统。政治是这样,文艺也是这样,反映在苏词研究上,同样是这样。围绕苏词的"正""变"问题,历代研究者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总的来看,不论言"正"言"变",人们立论的着眼点基本都是在其风格方面的。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云:"昔人谓东坡非正声,此特拘于音调言

  • 标签: 苏词 晚唐五代 中国古代社会 词风 研究者 以诗为词
  • 简介:"趣""寂"作为中日两国重要的审美范畴,分别代表了两国审美意识在一定历史阶段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和艺术精神特质的一个方面。通过对"趣""寂"的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在艺术价值上的相近及在审美内涵上存在的差异,这也反映了日本在接受中国影响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质。

  • 标签: 审美意识 比较
  • 简介:沃尔特·佩特的唯美主义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道德精神,亨利·詹姆斯的艺术道德观相契合。在詹姆斯的小说《奉使记》中,主人公斯特莱特接受了佩特的唯美主义精神,从而摆脱了原有的狭隘道德观,对道德获得了更深刻的理解。

  • 标签: 亨利·詹姆斯 《奉使记》 唯美主义 道德
  • 简介:本文的思考和评论是将以情感为出发点的文学同样以情感为基石的生命伦理联系起来,解析"把清算传统道德意识、提出新伦理看作小说家的世纪末使命"的昆德拉小说中执著表现的"情""爱"主题,进而对情爱背后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通过伦理传统直接对抗的性爱漂泊、人性扭曲和乡情(民族)背叛三个方面展示包含于其中的个体内在的灵肉关系、个体异性他者的两性关系、个体母语群体间的亲缘关系,借助作为个体生命存在的三种主要关系的伦理角度分析,透视人的生命存在中不同层面的情感世界.同时进一步明确包含于其中的深层的对立冲突,并探寻作者以此对抗生殖婚姻的伦理传统、解构浪漫爱情的理想正统、改变固守身份的文化自恋的文学尝试及其内在动因.

  • 标签: 米兰·昆德拉 生命伦理 情感流浪
  • 简介: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

  • 标签: 《与韩荆州书》 赏析 李白 豪气
  • 简介:εποπουα是《论诗术》中讨论的一个重要艺类,而《论诗术》中对这一艺类的表述却多有变化,理论展开颇有玄奥。《论诗术》1447a29—b2是《论诗术》解释史上的一个疑难语句,绝大多数注疏者均视此句中的εποπουα一词为衍,加以删除。本文从《论诗术》本身论述结构上的严格对应关系,认为εποπουα必不为衍;并根据《论诗术》特定解释传统的启发,揭示其中的隐微手法。释解1447a28—b2句意之疑难,廓清《论诗术》中εποπουα之名义。名实相符,而后名正言顺,显豁出εποπουα在《论诗术》中严格的、深层次的理论意涵。以表明其为亚里士多德对我们今天称之为“叙事文学”这个大类进行探究的理论意旨,εποπουα可以囊括“小说”这样的艺类,并且在某些重要方面恰恰会显示出作为叙事文学成熟形态的小说的诸种特征。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论诗术》 文体 εποπουα 小说
  • 简介:纳西文化虽为庞德《诗章》的一个亮点,却未见有人加以文化解读。庞德根据英译纳西经典两位纳西文化圈内人的诠释,在《诗章》续篇《诗稿残篇》中创作了纳西诗篇。这些诗篇将纳西经典中的殉情女子离世的意象主义诗友杜丽特尔叠加,表达诗人对自己杜丽特尔一起发动的意象主义运动

  • 标签: 中的突破 庞德诗稿 残篇中的
  • 简介: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中,灯塔这一核心意象常常被看作一个涵义丰富的象征,它的象征意义也往往成为评论家纷争的焦点,但本文试图切换提问的方式,把关注重点从灯塔的象征意义转移到灯塔在文本结构中的作用中来。在这部意识流作品中,灯塔在时间上为文本划定始终,却又让生活的洪流溢出这人造的边界;在空间上,灯塔成为小说画面的焦点,却又让这个焦点成为一个缺席的中心;就艺术生活的关系而言,灯塔赋予无序的生活以秩序和意义,却又暗示意义的脆弱虚幻。伍尔夫对灯塔的处理不仅透露出其个人对于小说结构的艺术自觉,也体现出现代主义作家试图在无序混乱中制造意义的集体焦虑。

  • 标签: 伍尔夫 《到灯塔去》 灯塔 边界 秩序 意义
  • 简介:对于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崛起,卡图卢斯功不可没。庞德的精英主义美学以及意象主义、漩涡主义的观念都与卡图卢斯有关;叶芝从卡图卢斯的作品中学到了摆脱早期风格、直面现代世界的方法;弗罗斯特用卡图卢斯的两个提法构建了自己的不确定性诗学;史蒂文斯在卡图卢斯身上看到了反传统的榜样;卡明斯借助卡图卢斯达到了反崇高的反讽目的;艾略特出于宗教目的,推崇维吉尔而贬低卡图卢斯,但最终卡图卢斯却成了后现代诗歌反击艾略特的武器。

  • 标签: 卡图卢斯 古罗马 现代主义诗歌
  • 简介:《印第安娜》是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独立创作的首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乔治·桑沿用了西方文学传统中的“伪装”元素,将“伪装”分解为两个层次,一方面使自己免受公众的批评和讽刺,另一方面借助“伪装”描述了女性在父权制社会的悲剧命运,谴责了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形象的控制,表达了女性对自我主体意义的追求。

  • 标签: 《印第安娜》 伪装 性别
  • 简介:<正>生命是一场漫长的磨损,绝大多数人等待上帝之镰的刈割,少数人选择自己结束自己。戈麦是后者中的一个。这个在24岁决然离去的诗人曾这样自我描述:戈麦经常面露倦容,有时甚至不愿想25岁之后的光景。

  • 标签: 自我描述 《钟山》 《废都》 文学想象 博尔赫斯 先锋派
  • 简介:人类欲望的膨胀和贪婪,对自然界生态的过度开发和掠夺,让诗人们重新考量人和自然的哲学定位。在拯救地球的呼唤中,军旅作家李松涛以庞大的体系,构建了独具一格的当代史诗典范。最近《诗刊》组织了“黄河诗人写黄河”,表达了诗歌对生态的莫大关注。

  • 标签: 拯救自然 诗人 诗歌 和谐 黄河
  • 简介:长安知交寥寂,欧阳临川相得甚欢。欧摄篆延长,余作诗送之[1]禅心曾学病维摩,此去休憎吉莫靴。且喜放衙秋塞外,放衙人少乱山多[2]。《霓裳》咏罢唱《铜鞮》,骑马咸阳乌夜啼。今日潇湘花欲笑,凤凰巢定好双栖。临川家于楚,成进士后即来秦中,思家颇切,故戏之。[3][校记][1]此诗见《诗集》卷八,四首,此录有异文之手稿第二、三首。手稿题初为《今

  • 标签: 诗见 相得甚欢 凤凰巢 吉莫 乌夜啼 校记
  • 简介:童年不幸的家庭记忆给张爱玲的文学创作打上了阴郁的底色。《金锁记》中阴郁家庭的难堪丑陋被张爱玲放大,无论是人物角色的塑造还是整体氛围的描摹,龌龊、沮丧、压抑等诸如此类的一些负面情绪扑面而来,可谓是张爱玲的家原型叙事。

  • 标签: 家庭记忆 小说 传奇 家原型叙事
  • 简介:数百年来,雅集三五知己,听曲饮宴,乃是名门望族文人雅士最为时尚的生活方式。日前,上海豫园万丽酒店为庆贺酒店“新生”,广邀社会名流.聚集众多商界精英,共赏昆曲《牡丹亭》。让记者所见所闻,古今交融,叹为观止。

  • 标签: 酒店 新生 豫园 《牡丹亭》 生活方式 名门望族
  • 简介:诺曼·梅勒在《裸者死者》、《巴巴里海滨》、《鹿苑》、《一场美国梦》、《我们为什么在越南?》、《刽子手之歌》、《硬汉子不跳舞》和《哈洛特的幽魂》等小说中再现自己时代美国社会中性别主义、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等权力意识的同时努力对抗时代的意识,其两性关系书写体现了反性别主义意识,种族关系书写体现了反种族主义意识,帝国历史书写体现了反帝国主义意识。这些意识表明,梅勒始终以“在我们时代的意识中发起一场革命”为书写动机,通过批判和对抗时代意识表达了对人类自由、平等和平的倡导追求。

  • 标签: 诺曼·梅勒 小说书写 动机 主题
  • 简介:童年经验往往给作家一生的创作涂上了一种特殊的基调和底色,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作家对作品情绪基调的确定和创作题材的选择。郁达夫也不例外,他作品中感伤的笔调、"零余者"底层女性形象、抚慰心灵的大自然,追根溯源,都可以从他的童年体验中找到原型。童年是其创作的灵感源泉之一。

  • 标签: 郁达夫 孤独 童年经验 文学创作
  • 简介:<正>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寻根文学,各以其鲜明的本土特色,带着对各自民族的历史思考,在文坛上产生了令人震惊的轰动效应。这两股出现于不同文化形态、地域的文学浪潮,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仅就二者的同异作一点粗浅的比较,读者或许可以从中了解到“社会发展对文学生长的变动关系”。

  • 标签: 魔幻现实主义 寻根文学 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 文化心态 《百年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