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研究通过三个实验考察汉语第二语言产出中的句法启动现象。在汉语二语产出中启动效应对各个句式的影响是不平衡的,"把"字句的启动效应比"被"字句突出,汉语水平对这两种句式的主效应不显著。启动句和目标句之间动词或者名词相同,对句法启动有影响,但受事名词相同对"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启动效应影响不显著,而动词相同则可显著增强句法启动效果,但动词对各种句式启动效果的增强程度是不平衡的。

  • 标签: 句法启动 汉语二语处理 “把”字句 “被”字句
  • 简介:语块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关注。本研究使用限制性语境下的自由作答任务,考察高级汉语学习者的汉语口语语块提取运用情况。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水平的高级汉语学习者在学过语块占全部语块的比例以及学过语块的正确提取使用率两个指标上都有显著差异,也显著差于汉语母语者的测验表现。这些结果暗示着高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学过的汉语口语语块数量有限,难以合理得体正确使用。作者进一步讨论了汉语口语语块提取运用的影响因素及加大语块教学的必要性。

  • 标签: 汉语口语语块 语块提取 语块运用
  • 简介:文学作品是有时效性的,文学作品的时效性反映了其作为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条件下的功用性特征。好的文学作品总能准确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甚至能有效地指导人的认识和实践。小说作品作为四大文学形式之一,毫无疑问地不可回避这一定律。无论是在取材还是在表达形式上,当代小说与传统小说都有很大的区别。当代小说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质疑,用边缘化小人物的"小历史"去改写"大历史"。小说故事多以偶然性覆盖必然性、以静止观质询发展观、以荒诞性挑战合理性等"反史诗性"的叙述策略,主要突出现实的虚构性,体现出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表现的是一代人对某一段社会发展时期新的感受和理解。本文主要以莫言小说为例进行分析。

  • 标签: 时效性 当代小说 主题表达研究
  • 简介:中高级阶段韩国学生的汉字偏误主要表现为书写了相当多的音同别字、音近(声韵同调异)别字、繁体字和部件错误字,其中繁体字在1996年之前所占比例相当高,之后影响很小。为了提高学生的汉字水平,要加强同音字的教学,将同音字和语音的负迁移降到最低,还要将声调教学贯彻于汉字教学的始终,加强对低频部件的学习,提高掌握部件的精准度。

  • 标签: 中高级 韩国学生 汉字偏误 教学对策
  • 简介:本文基于语料库分析动宾组配中名词宾语的定语受限问题。在动宾组配中宾语名词前的定语受限,不是由单个搭配成分的特点造成的,而是动宾组配限制的一种表现。本文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阐释。

  • 标签: 语料库 动宾组配 定语
  • 简介:本文的两岸华语指大陆晋通话和台湾国语,它们在语用标记方面的差异尚未得到学界深入的比较研究,其中尤其是语气标记的差异更未得到应有的挖掘。语气标记诸多差异表现在:第一。从宏观层面上来说,普通话、台湾国语有着各自的语气标记系统,它们在灵活性、泛用性、语篇功能、位置等方面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第二,从微观使用风格来说,台湾国语里“啦、的啦、喔、耶”颇具特色,是台湾腔的代表,尤其是“喔、耶”更给人以流行的、亲呢的意味,甚至到了无“喔”不成话,无“啦”、无“耶”不成剧(电视剧)的程度;普通话里“呀”自成特色;“是吧、好吧、对吧”等标记用法也非常丰富,而台湾国语则无此用法。第三.从情感倾向来看。台湾国语里“啦、的啦、喔、耶”等标记体现更多的礼貌低值,因此显得亲昵、密切。两岸语气标记的诸多差异可以从语言环境、语言接触、语言政策等方面进行解释。

  • 标签: 两岸华语 语气标记 台湾国语 普通话
  • 简介:意境是一种主观情感和客观情感相互交融结合而产生的一种能够陶冶情操,使读者或者作者沉浸在想象中空间里的一种情景,是虚实相结合的。在中国的文学宝库中意境的运用一直是诗人词人所追求的一种表达效果和表达手法。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文人更注重自己作品中的意境美和已经带来的情感上的愉悦,这已经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标志。那么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意境的特征有哪些?本文就将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

  • 标签: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意境特征 分析与研究
  • 简介:文章对越、韩、英语母语者习得表人词语进行了个案描写和群案测试。研究发现:在提取和产出表人名词的方法上,韩国语母语者(特别在初级阶段)倾向于使用亲属称谓法;英语母语者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倾向于使用前替换法和后替换法;越南语母语者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倾向于后替换法而抑制前替换法;三类学习者的上述差异,与其母语亲属称谓系统的繁简程度、母语名词构词法有密切关系。

  • 标签: 汉语习得 表人词语 越南语母语者 韩国语母语者 英语母语者
  • 简介:杨同军著《语言接触和文化互动:汉译佛经词汇的生成与演变研究——以支谦译经复音词为中心》于2011年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是在作者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加工而成。全书共八章。第一章“早期汉梵语言、文化接触与汉译佛经的出现”,第二章“支谦译经在汉译佛经史和汉语研究史上的重要作用”,第三章“支谦译经复音词的词汇构成”,第四章“支谦译经复音词的历史来源”。

  • 标签: 汉译佛经 语言接触 词汇构成 文化互动 出版 演变
  • 简介:研究通过考察正常儿童和特殊语言障碍(SpecificLanguageImpairment,简称SLI)儿童“把”字句的习得情况发现,汉语普通话SLI儿童在习得“把”字句中存在语法缺损现象,具体表现为:(1)汉语SLI儿童在“把”字句产出、理解和模仿方面都不如年龄相当组儿童(Typically—DevelopingAgeMatchedChildren,简称TDA),但与语言能力相当组儿童(Typically-DevelopingYoungerChildren,简称TDY)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2)在三类不同述补结构的“把”字句产出、理解以及模仿方面,SLI儿童表现最好的是带结果补语的“把”字句,其次是趋向补语和处所补语,然而SLA儿童整体上的表现都不如TDA儿童。(3)在“把”字句中施事和受事的产出和理解上,TDA儿童表现得最好,其次是TDY和SLI儿童。

  • 标签: 汉语 特殊语言障碍 儿童 “把”字句 习得
  • 简介:文章从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6个方面对预科留学生中成功者的学习策略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成功的汉语学习者在各项策略上都表现比较积极,他们在元认知策略及社交策略上的表现尤为突出。对汉语学习来说,汉字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难点,这些成功的学习者突破汉字的策略,对我们的教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比如合理采用字本位的一些方法,适当提高汉字的字词比,可以减轻学生记忆汉语词语的负担,在短时间内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 标签: 学习策略 预科留学生 汉语 成功者
  • 简介:动量词"遍"表示动作的频次,与其他常用动量词的用法既有重合又有不对称的情况,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用意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说明"遍"在语义、原形意象方面的特点,指出其用法的认知理据,并通过对"遍"所涉及对象及所称量动词特征的深入分析,为其用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另外,通过参考动词的时间性分类,考察"遍"与不同类动词的组合关系,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 标签: 动量词 意象 语义特征 时间性
  • 简介:本文对比“把NP+V下”与“把NP+v下来”两句式,以讨论其中“来”的有无与动词的不同对“把”字句使用频率与合格度的影响。本文以北大CCL语料库为封闭语料库,选择典型动词“脱、买、丢、留、答应”等,对它们进入两句式的例句进行定量分析,对比两句式使用频率与合格度的差异,并运用“有界一无界”理论中的界限特征和信息量原则等进行分析解释。本文发现凸显终止点的“来”或凸显着眼点的“来”的有无、动词持续和非持续的差别.制约、影响着两句式使用频率与合格度。

  • 标签: “来” 界限特征 信息量 使用频率 合格度
  • 简介:本文援用"句位"概念,结合语言交际中信息传递的情况,分析同一句位的不同变体,揭示了因隐性形式、扣合等形成的句位变体之间的动态语法联系。只有进入信息传递的层面,从对意义的阐释延伸到对信息动态传递过程的分析描写与探索,才能实现对句子的真正理解。

  • 标签: 隐性形式 扣合 句位变体 信息传递
  • 简介:本文采用调查和访谈的方法探究“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给”字句偏误率最高的偏误类型:因缺少谓语动词而误用成双宾语句的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偏误产生的原因是留学生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足,最后对“给”字句的教学提出参考建议。

  • 标签: “给”字句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偏误原因 实证研究
  • 简介:由美国爱荷华大学孔子学院主办的第四届国际汉语应用语言学研讨会将于2014年4月25—26日在爱荷华大学举行。会议旨在为世界各地从事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学者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促进和加强汉语应用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并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和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与进步。

  • 标签: 应用语言学 对外汉语 孔子学院 征稿启事 大学 国际
  • 简介:在西方发达国家,精确性报道常常用于总统等的选举活动。测量选举人在选民中受欢迎的程度并进而预测候选人选举的输赢变化。由王爽、刘明霞采写的精确性报道《找个好钳工比找研究生还难》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作品则说明精确性报道在中国同样产生优秀作品。而走向深度报道是其成为新闻精品的不二法门。

  • 标签: 精确性 研究生 信息深度 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 钳工 西方发达国家
  • 简介:2013年1月18~22日,“第五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究生论坛”在厦门华侨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围绕“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华语文教学与中华文化传播”展开了专题演讲、优秀论文发表、小组座谈讨论,从华语本体与华语文教学、“三教”问题、现代教育技术、中华文化传播以及华文教育发展现状等多方面,交流、分享了研究理论和成果,促进了华文教育学术水平的提高,推动着整个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 标签: 华文教育 华语文教学 中华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