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营养性角膜炎(NK)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5月至2016年7月间在北京市同仁医院眼科门诊临床诊断为NK的患者46例(48只眼),其中男性26例(26只眼),女性20例(22只眼),年龄(51±18)岁。对患者一般情况、病因、眼部临床症状和体征、病程分期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NK患者的临床特征。25例患者(26只眼)应用Cochet-Bonnet角膜知觉检测仪测量角膜知觉,分析角膜知觉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对不同程度NK的患者分布特征进行χ2检验。对角膜神经灵敏度和疾病临床分期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44例NK患者为单眼发病(95.65%),2例(4.35%)为双眼发病。18~29岁的患者4只眼,占8.33%;30~59岁的患者23只眼,占47.92%;≥60岁的患者21只眼,占43.75%。NK患者中,临床分期为Ⅰ期8只眼(16.67%);Ⅱ期21只眼(43.75%);Ⅲ期19只眼(39.58%)。3个年龄段患者各临床分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52,P=0.658)。NK最常见的病因为病毒感染17只眼(35.42%)、神经外科手术并发症11只眼(22.92%)和糖尿病10只眼(20.83%)。26只眼角膜知觉值在0~3 cm范围内,角膜知觉与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r2=0.284,P=0.753)。患者平均随访7个月,34只眼(70.83%)采用保守治疗,8只眼(16.67%)最终手术治疗,6例(6只眼)失访。结论NK可发生于各年龄人群,主要为中、老年人,且临床表现多样,如不及时诊治,常会引起角膜溃疡。角膜知觉与病变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早期诊断和针对性分期治疗对保护患者视功能十分重要。(中华眼科杂志,2020,56:294-298)

  • 标签: 神经营养性角膜炎 角膜敏感性 持续性上皮缺损 角膜溃疡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温州地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病原学、药敏、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式等,进一步为真菌性角膜炎的诊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拟诊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共258例(258眼),将患者分别按性别、年龄、职业、致病因素、致病菌属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老年组(≥65岁)和非老年组(<65岁),农民组和非农民组,植物伤组和非植物伤组,镰刀菌属组和非镰刀菌属组,分别统计各组的手术率。采用χ2检验对各因素与手术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对病原学检查的阳性检出率做比较,并统计主要致病菌的药敏情况。结果:9─11月份是真菌性角膜炎的高发期,占全年的48.1%,其中农民(60.5%)为主要的患病人群。植物伤(34.5%)为首要致病因素。镰刀菌属(45.3%)是主要的致病菌。真菌培养的阳性率为68.6%,高于涂片检查的43.0%(χ2=4.522,P=0.033)。镰刀菌属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值的几何均数分别为4.283、17.290、1.105 μg/ml;曲霉菌属分别为3.389、2.661、0.125 μg/ml;链格孢属分别为0.604、0.531、0.258 μg/ml;假丝酵母菌属分别为0.317、0.552、0.047 μg/ml。258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中,44例(17.0%)接受了手术治疗,进一步分析发现老年患者(χ2=5.293,P=0.036),植物伤患者(χ2=11.386,P=0.001),镰刀菌属感染患者(χ2=3.939,P=0.044)的手术概率较高。结论:镰刀菌属是温州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主要致病菌,而植物伤为首要致病因素。老年患者、植物伤以及镰刀菌属感染导致的真菌性角膜炎较严重,需要手术治疗的概率更高。

  • 标签: 温州地区 真菌性角膜炎 病原学 药敏试验 诊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白内障术后弥漫性角膜上皮糜烂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眼科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白内障术后出现弥漫性角膜上皮糜烂17例(17眼)的临床资料。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3组:A组4例(4眼),进行单纯的药物治疗;B组9例(9眼),进行角膜绷带镜联合药物治疗;C组4例(4眼),进行自体血清滴眼液联合角膜绷带镜及其他药物治疗。观察比较3组:眼部刺激症状缓解和消失时间、角膜上皮完全恢复时间及视力恢复时间。结果经治疗后所有患者眼部刺激症状消失,视力恢复,角膜上皮恢复完整。B组患者视力恢复,眼部刺激症状缓解及消失、上皮恢复时间最短,治疗效果好。结论应用角膜绷带镜联合药物治疗白内障术后角膜上皮糜烂效果较好。但对于角膜上皮糜烂严重,迁延不愈者,可以考虑再联合自体血清滴眼治疗。

  • 标签: 糜烂,上皮,角膜 术后,白内障 接触镜,绷带式 滴眼液,血清,自体
  • 作者: 王雁 刘晶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南开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研究所 300020
  • 简介:摘要近年来,生物力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生物力学与角膜屈光手术的多个环节密切相关,涉及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选择、手术参数设计、手术并发症处理、手术矫正效果预测及长期稳定性等诸多方面。本文通过解析生物力学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旨在强调理解力学对角膜组织影响,以及生物力学在角膜屈光手术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角膜屈光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及长期的稳定性。(中华眼科杂志,2021, 57:81-85)

  • 标签: 屈光外科手术 生物力学现象 近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近视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调节参数及隐斜度的变化,探讨角膜塑形镜延缓近视进展的机制及近视发病病因。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门诊进行角膜塑形镜配戴前后调节参数资料完整的患者51例(102眼),比较角膜塑形镜配戴前、配戴后1、12个月或以上的正负相对调节、调节滞后、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及隐斜度的变化。对角膜塑形镜配戴前及配戴后1、12个月的调节滞后、负相对调节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正相对调节力、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及隐斜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51例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后裸眼视力均达1.0,1个月时正相对调节力为(-3.87±1.64)D,12个月时为(-4.39±1.45)D,均较配戴前[(-2.14±1.30)D]明显提高(F=32.515,P<0.001);调节滞后量较配戴前降低(H=16.351,P<0.001);双眼调节幅度较配戴前明显提高(F右眼=22.95,P<0.001;F左眼=18.10,P<0.001);40 cm处隐斜度较配戴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81,P=0.040);负相对调节力、双眼调节灵敏度及5 m处隐斜度配戴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的正相对调节力明显增强,提高了调节的准确性,改善调节滞后,减少视网膜远视性离焦。正相对调节力下降可能是青少近视发病的病因。

  • 标签: 近视 角膜塑形镜 正相对调节力 调节滞后
  •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左眼麦粒壳划伤后眼红伴视物不清,抗炎治疗效果不佳。左眼角膜中央色素性隆起病灶,颞上方及颞下方浸润灶处上皮缺损,下方角膜表面散在多处卫星灶,见羽毛状边界。真菌培养及活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均提示刺盘孢属真菌,经测序确诊为刺盘孢属真菌性角膜炎。药敏实验后给予抗真菌治疗效果欠佳,行左眼眼内容物摘除术。(中华眼科杂志,2020,56:138-140)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三维超声寰枢椎间隙法定位胎儿脊髓圆锥位置的成像率及诊断率,并与传统二维和三维超声定位法进行对比。方法连续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及深圳市人民医院孕20~28周的单胎孕妇318例,包括正常组276例与异常组42例,异常组包括11例脊髓栓系胎儿(脊髓栓系组)和31例非脊髓栓系胎儿(非脊髓栓系组),应用三维超声寰枢椎间隙法与传统法二维腰骶前突定位法和三维椎体骨骼成像法分别定位胎儿脊髓圆锥并储存图像;由3位高年资医师在离线软件定位胎儿脊髓圆锥,记录每种方法所定位的胎儿脊髓圆锥位置,对比产后结局分析三种方法的成像率和诊断率。结果①运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χ2检验对比三种方法对于正常组和异常组胎儿脊髓圆锥的成像率结果显示:调整检验水准α′=0.05/4=0.012 5,三种方法在正常组成像率和异常组成像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χ2=7.39,P=0.025;χ2=5.32,P=0.070);②运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χ2检验对比三种方法在定位正常组胎儿脊髓圆锥位置的诊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2,P=0.284);③运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χ2检验对比三种方法在异常组胎儿脊髓圆锥位置的诊断率,其中脊髓栓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P=0.543),而非脊髓栓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9,P=0.008)。结论三维超声寰枢椎间隙法在评估胎儿脊髓圆锥位置上具有较高的成像率和诊断率,当非脊髓栓系原因如脊柱或肋骨畸形等干扰定位胎儿脊髓圆锥位置时,三维超声寰枢椎间隙法较传统二维和三维超声定位法更有优势,不易出现定位错误。

  • 标签: 超声检查 寰枢椎间隙 胎儿脊髓圆锥 脊髓栓系
  • 简介:摘要儿童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发病形式、诊断、治疗、复发及预防等与成年人有较大差异,常伴发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儿童HSK较成年人HSK更易造成全身播散。其误诊率可达15%~30%。儿童HSK双眼受累的发生率为10%~26%。最常见类型为基质型(几率为35%~50%)。较成年人易复发。其诊断依靠病史及临床表现、病毒培养及PCR检测等。在治疗和预防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强调了口服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的作用。(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130-133)

  • 标签: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晶状体脱位(CEL)患者角膜曲率、散光和像差的特征,为术前人工晶状体(IOL)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就诊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双眼CEL患者55例(55眼)作为CEL组,同时纳入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门诊体检者54例(54眼)作为对照组。采用Pentacam测量2组角膜前、后表面及总角膜曲率、散光及像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等对组间角膜参数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2组及各亚组间的散光类型分布。CEL组角膜参数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CEL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及总角膜曲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5.62、-6.25、-5.66,P<0.001)。CEL组角膜前表面散光、总角膜散光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20,P=0.028;U=3.06,P=0.002);2组间的角膜后表面散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散光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28、0.001)。CEL组总角膜像差、高阶像差及低阶像差高于对照组(U=3.95,P<0.001;U=2.24,P=0.025;U=3.87,P<0.001),而球差低于对照组(U=-3.70,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角膜前表面水平彗差与年龄呈负相关(r=-0.31,P=0.032)。结论:与健康者相比,CEL患者角膜曲率更小,角膜散光程度更高,角膜像差更大,角膜球差更小。CEL术前选择IOL时应参考总角膜散光情况,建议选择零球差或者球面IOL。

  • 标签: 先天性晶状体脱位 角膜散光 角膜像差 高阶像差
  • 简介:摘要巨细胞病毒性角膜内皮炎是由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角膜内皮炎性反应性疾病,主要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中老年人,且在亚洲地区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局限性的角膜水肿、硬币状或线状角膜后沉积物、轻度的前房反应,可伴有眼压升高或反复发作的前葡萄膜炎病史。目前此病的发病机制不清,既往研究提出其与病毒感染及免疫反应有关,因此现阶段的治疗方案为经验性的抗病毒治疗联合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尽早的明确诊断及持续的抗病毒治疗,对于控制疾病进展、保护角膜内皮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中华眼科杂志,2021,57: 624-629)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角膜内皮炎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2.2 mm角膜微切口超声乳化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以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徐州复兴眼科医院年龄相关性白内障91例(91眼)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根据不同手术切口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45眼),采用3.0 mm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观察组46例(46眼),采用2.2 mm角膜微切口超声乳化术。随访3周,观察超声乳化时间及能量、角膜内皮功能、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结果、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SCSF)、视力和散光。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观察组平均超声乳化时间、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及超声乳化能量分别为(17.6±1.8)s、(7.3±1.9)s及(42.0±3.4)%,与对照组(41.8±3.2)s、(17.2±1.5)s、(7.5±2.1)s及(41.8±3.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0.477、1.150,P=0.389、0.317、0.127)。术后观察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结果及SCSF评分分别为(9.5±2.1)s、(14.2±2.2)mm/5 min及(5.2±1.1)分,均优于对照组的(7.2±1.7)s、(16.5±2.5)mm/5 min及(6.3±1.5)分(t=5.735、4.662、3.995,均P<0.01)。术后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分别为(2 511.9±91.2)个/mm2、(557.2±10.3)μm及(29.9±2.4)%,与对照组(2 356.9±85.2)个/mm2、(575.2±13.8)μm及(31.5±2.5)%(t=-8.374、7.062、3.115,均P<0.001)。术后观察组散光(1.1±0.2)D低于对照组的(1.4±0.3)D (t=5.624,P<0.01)。术后1 d及3周观察组视力≥0.5患者占比89.1%及93.5%,高于对照组71.1%及75.6%(t=4.655,5.613;P=0.031,0.018)。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2.2 mm角膜微切口超声乳化术较3.0 mm切口者效果更好。

  • 标签: 白内障,年龄相关性 超声乳化术,微切口,2.2 mm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提取、评价并整合重症患者暴露性角膜损伤预防与管理的相关证据,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依据证据资源的"6S"金字塔模型,自上而下系统检索数据库、相关学会网站中关于重症患者暴露性角膜损伤预防与管理的证据,包括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系统评价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0月31日。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并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版)对证据进行分级。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其中指南2篇,证据总结2篇,系统评价6篇,随机对照试验5篇;共总结出42条关于重症患者暴露性角膜损伤预防与管理的最佳证据,包括评估、日常管理、风险管理、药物管理和程序管理5个方面。结论本研究总结了重症患者暴露性角膜损伤预防与管理的最佳证据,临床医护人员在对其进行临床转化时,应充分考虑患者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证据,以降低重症患者眼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角膜 暴露性损伤 重症患者 眼部护理 循证护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面积热烧伤患者眼睑和角膜病变的特点和不同治疗措施的效果,寻找防治重症热烧伤患者角膜溃疡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0年至2019年收治于解放军总医院烧伤整形医学部并在眼科医学部会诊的全身Ⅲ度烧伤面积大于70%体表总面积且累及眼部的16例(32只眼)热烧伤患者资料。所有患者眼睑烧伤深度为深Ⅱ至Ⅳ度。对患者全身及眼部表现的特点进行分析。11例患者(22只眼)因角膜暴露接受手术治疗(其余5例治疗期间死于全身并发症),9只眼行眼睑自体全厚皮植皮术(EFTSG)联合睑裂缝合手术治疗,11只眼仅行EFTSG,2只眼因眼睑外翻较轻仅行部分睑裂缝合术未行EFTSG以保护角膜。通过眼睑闭合程度、视力、角膜情况评价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总结重症热烧伤患者角膜溃疡的最佳防治方案。结果患者多为中青年男性,年龄(36.8±10.4)岁,热烧伤面积占体表总面积的84.0%±9.1%。75%(24/32)的患者发生角膜上皮缺损或溃疡,角膜损伤发生在伤后(35.1±15.6)D,其中18.8%(6/32)发展为角膜穿孔。接受手术治疗的22只眼中,行EFTSG联合睑裂缝合术的9只眼术后角膜溃疡修复,视功能最大限度保留;EFTSG未联合睑裂缝合术的11只眼中有8只眼术后再次发生睑外翻,其中4例出现角膜溃疡,需再次手术治疗。结论在大面积热烧伤累及眼睑的患者角膜溃疡发生率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预防角膜暴露至关重要。早期EFTSG联合睑裂缝合是预防角膜溃疡的关键。对于难治性角膜溃疡,结膜瓣或球筋膜瓣遮盖,同时进行EFTSG联合睑裂缝合手术是挽救患者视功能的有效手段。

  • 标签: 眼烧伤 角膜溃疡 眼睑疾病 眼睑 皮肤移植 眼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前节网格状缝线对眼内硅油的限制和角膜内皮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7年3月至2021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诊治的6例(6只眼)严重眼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患者均因晶状体虹膜隔损伤合并玻璃体视网膜损伤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及眼前节网格状缝线和硅油填充。总结随访期间使用裂隙灯显微镜、超声生物显微镜和角膜内皮镜观察的硅油位置和角膜内皮情况。结果6例眼外伤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47岁(最大年龄73岁,最小年龄26岁),2例外伤眼为左眼,4例为右眼。5例为眼球破裂伤,1例为眼球钝挫伤。随访时间5~51个月,平均数为18.5个月。6例行眼前节网格状缝线和硅油填充后硅油均限制于缝线后,始终没有接触角膜内皮。4例至末次随访角膜保持健康透明,2例严重眼外伤患者分别在随访11、16个月时出现角膜带状变性(均非硅油接触角膜内皮所致),其中1例角膜带状变性患者随访51个月时出现角膜内皮失代偿。6例患者均无视物遮挡或炫光等不适主诉。所有患者术后体位相对自由,无需保持俯卧位。1例出现硅油乳化并在硅油乳化后阶段性眼压升高。结论眼前节网格状缝线可有效防止眼内硅油移位至前房,有效防止硅油接触角膜内皮。

  • 标签: 眼前半段 硅油类 缝合技术 内皮,角膜 眼损伤
  • 简介:摘要角膜移植手术是角膜盲复明的主要方法,分为治疗性角膜移植手术和光学性角膜移植手术。光学性角膜移植手术的关键在于制备规则的供体角膜材料和植床、良好的缝合技术以减少术源性角膜散光等。传统环钻辅助角膜移植手术主要使用环钻制备角膜植片和植床,精细度不足,是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重要原因。相比传统环钻辅助角膜移植手术,飞秒激光辅助角膜移植手术(FLAK)制备角膜植片和植床更加精细,从而可获得更好的光学性角膜移植手术效果。FLAK涉及到屈光手术医师与角膜移植手术医师协作,具有不同于传统环钻辅助角膜移植手术的特殊手术程序。为推动我国临床规范开展FLAK,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汇集国内外研究结果,结合相关专家的临床经验,经过充分讨论,针对FLAK的适应证、手术设计和步骤、并发症处理及围手术期用药等提出共识性意见,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 标签: 激光,飞秒 角膜移植 诊疗准则(主题) 多数赞同
  • 简介:摘要1例主诉为左眼渐进性视力下降3年的患者就诊于眼科。患者外观表现为双眼小角膜,经眼部B超和超声活体显微镜等眼科检查,诊断为左眼巩膜化角膜合并开角型青光眼,药物治疗无效后行左眼小梁切除术治疗,无手术并发症,术后6个月复查左眼眼压正常,前房形成良好。

  • 标签: 角膜疾病 角膜 先天畸形 青光眼,开角型 小梁切除术
  • 简介:摘要当前,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的有效性已得到初步认可,是近视治疗的常见临床手段之一。角膜塑形镜主要应用于儿童和青少年人群,其安全性须长期关注。文章回顾了有关角膜塑形镜安全性研究的文献,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微生物角膜炎,其他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角膜基质浸润、角膜上皮损伤、结膜炎、角膜色素环,此外,泪膜、内皮细胞、角膜厚度、角膜生物力学性质的改变可能带来潜在的安全性影响。其病因、机制、发生率及长期影响多无一致结论,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目前,鉴于近视的低龄化发生及向高度近视发展的形势,角膜塑形镜作为临床控制近视的有效措施,仍需注重和观察其应用的安全性和评估其长期效果。

  • 标签: 角膜塑形镜 安全性 近视 儿童 青少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ECD)患者行白内障手术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FECD患者25例(32眼),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观察1年。对比手术前后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角膜厚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F=122.14, P<0.001);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7, P=0.255);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 183.87±401.79)个/mm2,术后3个月和12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1 896.84±377.56)个/mm2及(1 740.23±396.12)个/mm2,均较术前明显减少(t=7.22,15.16;P=0.002,0.001);术后各时间点角膜中央厚度与术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6, P=0.124)。随访期内无角膜并发症出现。结论FECD患者行白内障手术是安全的,但术前需详细评估角膜内皮状况。

  • 标签: 营养不良,内皮,角膜,Fuchs 手术,白内障 内皮细胞,角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角膜溃疡的临床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4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山东省眼科医院的继发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的角膜溃疡患者46例(46眼)。仔细追溯患者术前全身及局部病史,翼状胬肉切除的手术方式及术后处理等,记录角膜溃疡病变的大小、位置、深浅,角膜缘干细胞是否受损,有无睑球粘连,有无巩膜缺血及熔解,有无病原学感染等。观察患者角膜溃疡的治疗方法及愈后情况。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卡方检验等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结果:26例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17例翼状胬肉切除术中行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术,仅1例术中联合使用抗代谢药物。病原学检测显示无菌性角膜溃疡26例(57%),感染性角膜溃疡20例(43%)。溃疡中心多位于原胬肉附着处,32例累及角巩膜缘,10例合并严重巩膜缺血、坏死。36例患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和(或)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治疗;7例接受包括羊膜移植术、结膜瓣遮盖术、角膜病灶切除术在内的非角膜移植手术治疗;3例患者单纯药物治疗后痊愈。其中非感染性角膜溃疡20例术中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术,感染性角膜溃疡11例将附近结膜移行覆盖。溃疡愈合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治疗前明显提高(Z=-5.901,P<0.001)。结论:继发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的角膜溃疡多发生于胬肉附着处,常伴有睑球粘连、巩膜缺血坏死。彻底清除局部病灶,恢复角膜的完整性及改善角膜缘干细胞功能是治疗角膜溃疡的关键。

  • 标签: 翼状胬肉 角膜溃疡 巩膜缺血 干细胞移植 角膜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