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国刑法与德国刑法中关于绑架罪的规定,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异。两国在绑架罪的基本类型上是相同的;关于绑架罪保护法益方面,我国可以将其确定为“公民的人身安危”而德国只能认定为“公民的人身自由”;两国在绑架罪的客观要件上存在重大差异;我国刑法只规定了绑架罪的基本法定刑和加重法定刑,而德国在这方面的规定有四个量刑档次。我们应当借鉴德国的立法经验,设置合理的绑架罪的罪刑阶梯。

  • 标签: 绑架罪 保护法益 客观要件 刑罚
  • 简介:重复供述是指在非法讯问下获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有罪供述后再经单次合法讯问获取的供述。重复供述排除与否应当以非法讯问行为与重复供述之间的联系程度是否紧密为判断标准,可以以权重分析的方法从非法讯问方法的严重程度、讯问人员和场所的更换、讯问时间的间隔、后续讯问方法的补正情况等方面综合权衡。允许在排除重复供述后重新取证,但应当在更换讯问人员及讯问场所、辩护律师在场且充分履行告知程序的情况下进行。

  • 标签: 重复供述 非法讯问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简介:近年来,公安微博的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关公安微博的研究集中在概念、兴起、功能、实践困境和建设路径五个方面.从已有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来看,公安微博研究在范式上存在不足之处,今后的研究方向应注重整体性研究,深化个案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探讨公安微博平台发展新模式.

  • 标签: 微博 公安微博 研究综述
  • 简介:警察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公安机关的概括认识和评价,是公安机关、民警与群众之间关系的有效载体。警察形象是沟通公安机关和公众的桥梁。警察形象出现危机是目前研究者非常关心的问题。通过选取150名深圳市民研究其心目中的警察印象,结果显示:社会公众从媒体途径(78%)认识警察;对警察工作内容缺乏了解82.51%;总体好感度达到75分;对警察职能中的社会服务职能有较多需求;公众对于警察形象的好评以仪表形象最为集中,其次为执法形象和社会形象,对于服务形象的好评较少。新时期的警察形象建设应增加民众了解,加强公关建设、提高自身素养、明确服务职能、开展民众监督。

  • 标签: 警察形象 公众认识
  • 简介:比较警察研究即通过对不同时间、不同国家的警察制度或者是警察现象进行横向或者是纵向的比较,分析各国警察存在的异同,探索警察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警学研究方法。对于警察学的比较研究,可以加大对于警政理论的了解程度,扩展自己的警政视野。通过研究他国警察制度的经验,比较本国的警察制度,了解本国警察制度的优势和局限,汲取他国的经验教训,更好地为本国警政实践服务。

  • 标签: 警察 比较研究 范围 途径 困难 成果
  • 简介:危险犯既遂标准的确定是危险犯停止形态研究的核心.从危险犯的构成特征看,危险犯的既遂是指当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一定的抽象危险后,行为人没有采取相应措施消除这种危险状态,以致使该危险状态脱离行为人自力控制而使受保护法益产生具体危险的犯罪停止形态.以此为基础,对有关危险犯未遂的一些问题和危险犯中止的认定标准应作新的阐释.

  • 标签: 危险犯 停止形态 既遂 未遂 中止
  • 简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二为”思想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思想的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体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二为”思想,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的“二为”方针。毛泽东“二为”思想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文艺工作 “二为”思想
  • 简介:准确把握保卫学的概念和研究方向,对于促进该学科的研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保卫学概念的理解,不能忽略保卫学立足人类安全需求这一价值属性和保卫工作内在的规定性。从一个侧面可以说,保卫学是对保卫原理、规律和保卫工作对策的探究,是实现人类安全需求的方法和手段,是理论化、抽象化了的保卫工作。保卫工作则是具体的保卫方法、策略的体现,是理论的现实化。明晰保卫学概念和保卫学把人类安全需要、侵害因素、安全防范系统为其研究对象,对于保卫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保卫学 保卫学概念 保卫学研究对象
  • 简介:女性创业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而融资问题依然是大多数女性创业者面临的关键瓶颈。文章从女性创业融资战略、融资影响因素以及融资结果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揭示女性创业融资的概况,最后在评价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 标签: 女性创业 创业融资 性别 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
  • 简介:本文为了揭示在我国邪教出现的历史、文化因素,以及和国外邪教的联系与区别,将邪教与宗教、邪教与中国传统民间宗教、中外邪教进行比较研究。认为邪教是一种“伪宗教”,是宗教的异化;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民间土壤中,存在着产生邪教的“基因”,通过文化传递影响着今日的中国农村;现阶段在我国出现的邪教与国外邪教完全一脉相承.都成为打击与取缔的对象。

  • 标签: 宗教 邪教 比较研究
  • 简介:警察能否出庭作证?对此,在英美法系国家,警察出庭作证比较普遍,而在大陆法系国家尚存在一定的争议,在我国不管是从借鉴国外经验出发,还是从诉讼法理分析,抑或从司法实践考查,警察也应当以证人身份出庭作证。但是警察毕竟不同于其他证人,这就决定了警察作证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应依循警察出庭作证存在的可能障碍,提出创建警察证人制度的若干思路。

  • 标签: 警察证人 比较 必要性 范围 障碍 路径
  • 简介:公共治理结构决定了多元主体管理公共事务、承担公共责任、分配公共利益的方式,理所当然地成为公共治理的基本主题。公共治理的基本结构是公民、政治领导、公共管理人员三者合作共治的多中心结构,体现了共和主义“公、共、和”的基本原理。其中,公民是治理者,政治领导是协调者,公共管理人员是帮助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治理结构的有效建构,关键在于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四位一体”的结构;居于“元治理”地位的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担当起扶助者、服务者、引导者、执行者四大角色。

  • 标签: 公共治理 基本结构 共和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治理结构
  • 简介:现行的律师管理体制实质上没有完全赋予律师协会对律师职业群体的自主管理权,而且律师协会的管理职能并不健全。要完善我国的律师自治制度,首先要进一步确定律师的自由职业者的性质,并确保律师和律师职业的独立性。在制度上做到律师协会可以自由地管理其自身的事务而不受外来干预,从而保证律师独立地决定工作条件的权限,最终使得律师作为一个独立的阶层或自治的社会力量,进而促进社会的公正,保障人民的权利。

  • 标签: 律师 律师协会 律师自治 法治
  • 简介:20世纪6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爆发了大规模的左翼政治运动,与此同时,黑人与同性恋者等非主流群体也开展了争取自身权利的社会运动,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妇女运动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 标签: 国际论坛 妇女研究 评介 60年代 政治运动 社会运动
  • 简介:杨立新在《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3期撰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医疗损害责任的概念极不统一,造成了司法中的混乱,必须采用统一的概念。医疗损害责任是指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因过失,或者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无论有无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或者其他损害,应当承担以损害赔偿为主要方式的侵权责任。其外延包括医疗技术损害责任、医疗伦理损害责任和医疗产品损害责任。

  • 标签: 损害责任 医疗过程 概念研究 法律规定 改革开放 医务人员
  • 简介:受贿罪是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常见、多发罪,也一直是我国反腐败领域重点打击的对象。在本文研究的648例样本中,受贿罪的无罪判决率为0.62%,免予刑事处罚的判决率为2.78%,缓刑判决率为16.77%,事实上的自由刑(含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判决率为92.7%,死刑立即执行判决率为4.35%;648例全样本,平均受贿数额844167.70元,其中受贿金额5万元以上的占总样本数的73.6%,10万元以上的占56.5%,宣告刑平均刑期为8.79年,其中受贿数额5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平均刑期仅5.32年,接近于法定最低刑5年有期徒刑;在548例大样本中,平均受贿次数为9.45次,平均每次受贿数额为65331.45元,被告人受贿次数在2~5次之间的占样本总数的40%左右;受贿罪的平均案发时间间隔为49.70个月(4.14年),其中案发时间间隔在5年以上的样本数达217例,占样本总数的34%左右。“一把手”犯罪较为严重,占样本数的40.54%,单位领导(包括正职、副职等)犯罪占样本数的63.43%。

  • 标签: 受贿罪 描述统计 受贿数额 受贿次数 案发时间间隔 宣告刑期
  • 简介:2002年是调查研究年,领导干部们积极响应走出高楼深院,到基层、到群众中去走走看看的号召,这是令人鼓舞的。但是,有些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跑了调,需要拨乱反正,具体来说是“八忌”。

  • 标签: 调查研究 领导干部 中国 工作作风
  • 简介:随着我国的社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发生变化,法院体制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我们应借鉴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法院机构设置、法院行政管理、法院审判权以及法院经费预算等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目前法院体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变我国法院地方化、行政化的状况.

  • 标签: 法院 机构设置 司法公正 审判权 经费预算
  • 简介:“文革”时期“武斗现象”研究印红标(特约撰稿人)“红色恐怖”型武斗派性斗争型武斗刑讯逼供型牙斗“文化教育大革命”期间最为人们深恶痛绝的,莫过于武斗。即使在狂热的动乱年代,武斗也是为中央文件三令五申禁止的,为广大民众所谴责的行为,分析武斗现象的特点,武斗参与者的心态,对深入认识和探究武斗的原因,反省“文革”悲剧,具有重要的意义。武斗是“文革”期间的特殊用语,指“文革”群众运动中的暴力行为。“文革”运动中,声讨批判,口诛笔伐,动口不动手者,称为“文斗”,拳打脚踢,挥舞棍棒皮带乃至动用长矛枪炮者,称为“武斗”。不同情况下发生的武斗,以其参与者行为特征和心态的差别,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红色恐怖”型、派性斗争型和刑讯逼供型武斗。“红色恐怖”型武斗“文革”期间最常见、最普遍的公开武斗是对被批判、被斗争者的殴打和折磨,红卫兵曾经称这种暴力活动为“红色恐怖”。群众的暴力行为可以说和群众运动同时产生,但是在1966年6月至7月中旬,由于中共中央的坚决制止,武斗没有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6月20日,刘少奇主持下的中共中央肯定了北京大学工作组处理6月18日部分学生乱斗(包括人身侮辱和打人)现象的办法,指示“各单

  • 标签: 文革 红卫兵 群众组织 暴力行为 派别 文斗
  • 简介:《学术月刊》2007年第2期发表彭贺、苏东水的文章认为,东方管理学作为一个知识群,其探索的直接目标应当是在全面理解古今中外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东方管理实践中普遍适用的管理原理和方法,并在实践中运用,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其终极目标则“是有效地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统一,达到逐步提高人的生命存在质量的人生目标”。因此,东方管理学所探索的最基本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东方文化和东方当地经济发展条件下普遍适用的管理原理和方法是什么?

  • 标签: 东方管理学 理论与实践 范畴 《学术月刊》 经济发展条件 管理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