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2 个结果
  • 简介:中国与东盟由于地缘关系,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从1991年建立对话关系15年来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2002年11月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之后,中国与东盟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和合作日益增加。从2004年11月至2006年10月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之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和国际间的多方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东南亚语言日益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一个重要的交流工具和相百沟涌的桥梁。

  • 标签: 中国与东盟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东南亚 发展趋势 语言 现状
  • 简介:缅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国,但过去50年缅甸也是东南亚地区饥饿程度最高的国家。本文通过对缅甸独立后不同时期农业政策的背景、选择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缅甸外生工业化目标所引致的内生剥夺农业政策是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源所在。

  • 标签: 农业政策 粮食安全 比较优势 缅甸
  • 简介:<正>一、经济改革战略哈萨克斯坦现行经济改革战略是根据议会今年1月份批准的最新方案制定的,即从财政改革入手,使经济结构的转换与其他改革同步进行,并尽量扩大出口,发展对外经济,使哈的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改革的目标是摒弃关于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理论和意识形态之争,找到适合于哈国情的发展道路,使经济好转,人民生活改善。推动哈经济发展有五个基本因素:一是强调社会市场经济;二是使商品流通自由化;二是合理利用国家资源;四是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五是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干部队伍。

  • 标签: 哈萨克斯坦 改革战略 经济发展 经济特区 发展道路 世界经济
  • 简介:中亚地区作为世界能源地缘政治中重要的-极,其能源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并获得中印两国的重视.为了维护能源供应安全,中印加强了针对中亚地区的能源战略布局.印度以加快战略北上,通过发展与中亚周边国家关系和加强与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合作等策略逐步建立起围绕中亚地区的“半月形布局”;而中国则以“-带-路”倡议为基础,以发展与中亚国家经贸关系为重点,通过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逐步构建起以中亚地区为节点的“线性布局”.未来,中印两国在中亚地区的战略博弈主要集中在能源资源的分配上,同时,维护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稳定将成为两国开展合作的共同目标.

  • 标签: 中国 印度 中亚地区 战略布局 能源博弈
  • 简介: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印裔在美国的移民尤其是新移民中占有重要地位。印裔是美国新移民中增长较快的一支,在美国的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

  • 标签: 印裔 移民 美国 印度
  • 简介:中美俄三角关系作为国际格局的基础性架构,其相互关系的亲疏演变始终被视为当今国际形势走势的晴雨表。冷战之后,中美俄形成的三角关系既有其相对衡定的内涵,也随着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处在演变之中。近些年来,随着多极化进程加快,时起时伏的大三角关系再度进入新的活动周期。尤其是俄罗斯外交的强势反弹,大三角关系再度回归国际社会的视野。

  • 标签: 三角关系 俄罗斯外交 大三角 活动周期 国际形势 中俄关系
  • 简介:<正>强调发展速度,重视能源、交通和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依靠本国私人资本的同时充分利用外援,鼓励商品和劳务输出,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调整发展重点,这些可以说是巴基斯坦经济发展计划的主要特点;而巴经济发展计划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无不同发展计划的这些主要特点有关。一、发展计划的主要成就

  • 标签: 巴基斯坦 经济发展计划 国民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 私人资本 制造业
  • 简介:素有“政坛常青树”之称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自1959年执政以来,始终把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和社会福利等民生事业,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在近50年的执政实践中,改善民生的政策导向始终如一。让人民享受到看得见的利益和实惠,生活过得更美好,是人民行动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改善民生的理念和措施,不仅体现到执政党的政策和纲领上,而且党在意识形态、干部教育、决策机制和政策输出等方面的工作,都凸显出改善民生的主题。这既是夯实其执政基础的“看家法宝”,也是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带给他国执政党的启示。

  • 标签: 新加坡 人民行动党 执政 民生
  • 简介:综观独立以来印度农业的发展粮食问题的解决,可以发现其与政府的直接干预密不可分。这种干预可概括为如下方面:一是实行土地改革,调整农业生产关系;二是对农业投入实行财政补贴,扶持农业发展;三是重视农业科研教育,促进农业新技术推广;四是建立农产品收购与分配...

  • 标签: 农业新政策 主要内容 评价
  • 简介:本文主要研究1992年以来中新贸易的发展变化。首先从统计数据中分析中新进出口贸易额绝对值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并根据SITC分类法比较近年来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动。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了90年代的中新贸易在石油贸易领域和制成品产业内贸易领域发生的显著变化。随着近期亚洲经济的全面复苏,中新贸易在可预期的未来仍将保持良好势头。

  • 标签: 中国 新加坡 贸易 石油贸易 制成品
  • 简介:自去年以来,世界形势可谓“乱”字当头,全球性经济危机、国际格局深刻变动和国际秩序调整加快这三方面影响叠加,世界形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突出。世界政治、经济、安全、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出现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原有的对这个世界的各种认识方式面临着较大局限性。2012年,可以预见全球与热点地区形势的不确定性与动荡一面将依然突出.大国动向多个热点问题值得密切关注。

  • 标签: 国际形势 发展趋势 世界形势 经济危机 阶段性特征 秩序调整
  • 简介:研究尼泊尔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事件和倾向等,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在尼泊尔的形象,从而指导增进两国间官方和民间友好往来,使中国掌握对尼政策的主动权。本文整理尼泊尔主流报纸和涉华报道的大量数据,运用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培养分析理论和新闻学中的客观报道原则理论对尼泊尔主流报纸的涉华报道进行分析,从中得到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的政策启示。

  • 标签: 尼泊尔 涉华报道 对尼政策
  • 简介: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对中等强国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本文则通过历史考察和实证分析,以独具一格的见解和视角透析中等强国与全球治理机制之间潜含的内在逻辑和因果关联,进而得出中等强国既是影响国际体系轮动的变量、也是容纳全球秩序流变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及中等强国联合自强的合作模式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深远实践价值的研究结论。

  • 标签: 全球体系 中等强国合作 大国格局
  • 简介:《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USMCA)是特朗普政府推行的美国贸易新协定。作为美国贸易协定新范式,USMCA不但采取了实用主义的谈判进路,而且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其中许多非传统议题尤为引人注目。协定实质上是美国重构国际经贸规则战略意图的再次宣示,也是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战略手段。USMCA的签署将会使中国“走出去”战略遭遇重大阻碍,对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现造成重大影响,令我国国内重点领域的改革变得迫在眉睫,并极有可能使中国面临“重新入世”的挑战。中国应积极利用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击破美国的所谓“铁板”,阐明市场机会和贸易利益以巩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伙伴关系,积极推动世贸组织改革,捍卫多边体制,深化国内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

  • 标签: 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 USMCA 美国贸易协定新范式 中美贸易
  • 简介:近年来,土耳其内政外交进入转型期。内政方面,通过修宪公投,变革政治体制,由议会制转为总统制,总统成为实权派。土耳其政府利用"7·15"军事未遂政变,清除了以"居伦运动"为代表的政治异己,军队力量的政治话语权弱化,国家权力集中化趋势愈发明显。与此同时,土耳其外交也进入了调适期,实行多维度外交政策,传统的亲西方政策逐渐弱化,"向东看"政策日益凸显,在地区奉行积极主义。土耳其是中东地区大国,其内政外交变化对正在转型中的中东地区具有重要影响,为正在重塑中的地区格局增加了不确定性。

  • 标签: 埃尔多安 土耳其 美土关系 俄土关系 中东局势
  • 简介: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美国亚洲学会和美国伍德罗学者交流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印关系对美的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于7月在上海召开。来自中国、美国、印度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就“中印关系的问题和前景美国的反应”展开了热烈的研讨。现将讨论要点综述如下:

  • 标签: 中国 美国 上海 召开 亚洲 印度
  • 简介:随着国际信息化的程度日益加深,网络作为美韩互联互通的核心渠道,将对美韩同盟乃至美国东北亚同盟体系的运转效率产生巨大影响,双方在这一维度具有重大利益契合。美韩网络安全合作以通过国际制度凝聚基础共识为着力点,通过军事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最终实现"整体国家"层面的力量凝聚。当前,美韩网络安全合作呈现出聚焦技术交流研发、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军事对抗意味浓厚等特点。面向未来,美韩网络安全合作仍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总体来看,两国网络安全合作仍将持续保持向前发展态势,并将在美韩同盟中占据更为重要、甚至主导的地位。

  • 标签: 美韩同盟 网络安全 合作 趋势
  • 简介:2000年,俄罗斯国内政治斗争降温,突出经济建设;国家权力得到明显加强;国民经济逐渐复苏;分离主义势力受到遏制;社会秩序初见好转.俄罗斯在普京的领导下,已初步走上一条较符合俄国情的发展道路.但存在地方强硬派对国家政权体制改革的抵制、制约经济发展的障碍难以克服等消极因素,使俄罗斯的复兴进程任重道远.

  • 标签: 俄罗斯 政权体制 政治斗争 国民经济 分离主义势力 社会秩序
  • 简介:1997年9月21日,波兰举行了剧变后的第四次议会选举,以团结工会为核心的团结选举行动联盟得票率占33.83%,在众议院460个议席中夺得189席,名列榜首;民主左派联盟得票率为27.31%,名列第二,只占158席,从而失去执政权,沦为最大在野党,自由联盟得票率为13.37%;波兰农民党(简称农民党)为7.31%;波兰复兴运动为5.6%。根据选举法有关规定,上述五党超过5%的得票率,均进入新的一届议会。10月20日,新议会召开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议长和4名副议长。马切伊·普瓦任斯基(团结选举行动联盟成员)当选为议长,马雷克·博罗夫斯基(民主左派联盟成员)、扬·克鲁尔(自由联盟成员)、弗郎齐舍克·斯特凡纽克(农民党成员)、斯坦尼斯瓦夫·扎扬茨(团结选举行动联盟成员)当选为副议长。

  • 标签: 议会大选 团结工会 新政府 联盟成员 私有化 波兰统一工人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