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B(BNP)及N末端B前体(NT-proBNP)是心脏功能生物标志物,同时也是心力衰竭诊断与鉴别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首选生物标志物。但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以及新型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的广泛应用,BNP/NT-proBNP的实验室检测和临床应用面临诸多问题需进一步达成共识:(1)BNP和NT-proBNP,哪个更“好用”?是否需要同时开展BNP和NT-proBNP检测?(2)BNP/NT-proBNP体外稳定时间是否与其体内半衰期相同?(3)BNP或NT-proBNP各检测平台间的一致性如何?BNP与NT-proBNP检测结果是否可以相互换算?(4)影响BNP/NT-proBNP检测的因素众多,如何保证BNP/NT-proBNP检验质量?如何开展性能验证?(5)如何标准化报告BNP/NT-proBNP检测结果?解释BNP/NT-proBNP检测结果时需要考虑哪些影响因素?(6)是否需要建立中国人群BNP/NT-proBNP参考区间及医学决定水平?(7)排除和诊断心力衰竭的BNP/NT-proBNP界值是否适用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评估心力衰竭预后的BNP/NT-proBNP目标值是多少?预防心力衰竭的BNP/NT-proBNP干预界值是多少?如何确定心力衰竭患者BNP/NT-proBNP监测频率?(8)肾功能不全、肥胖等患者排除和诊断心力衰竭的BNP/NT-proBNP界值如何确定?(9)BNP/NT-proBNP均可用于奈西立、沙库巴曲/缬沙坦等新型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的疗效评价及相关患者的预后评估吗?(10)除心力衰竭外,BNP/NT-proBNP还可应用于哪些疾病?鉴于此,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心血管专家委员会组织国内检验专家以及临床专家撰写了本共识,针对上述10个关键问题,从检验和临床两个角度分别阐述了BNP/NT-proBNP最新研究进展和国内现阶段应用要求,用以指导和规范BNP/NT-proBNP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

  • 标签: B型利钠肽 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 实验室 检测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末端B(NT-proBNP)与房颤伴快心室反应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患者198例,心房颤动患者96例,其中房颤伴快心室反应60例,非心房颤动患者102例,心功能均为NYHAⅠ~Ⅱ级。正常对照组150例。住院患者于人院后24至48h内接受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留取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RIA法检测NT-proBNP。结果房颤伴快心室反应组患者血浆NT-proBNP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O.01)。结论BNP不仅是反映早期心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而且与房颤伴快心室反应有较密切的关系。

  • 标签: N末端前B型利钠肽 房颤伴快心室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住院患者血N末端B原(NT-proBNP)水平与衰弱状况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北京医院住院的年龄≥65岁非心力衰竭或左心室射血分数>50%老年患者604例,年龄(74.9±6.5)岁,采用Fried表型进行衰弱评估,将患者分为无衰弱组130例(21.5%)、衰弱前期组327例(54.1%)和衰弱组147例(24.3%),收集临床资料和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测定血NT-proBNP水平,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析NT-proBNP水平与衰弱的关系及对衰弱的诊断价值。结果随衰弱程度加重,NT-proBNP水平升高(P<0.01)。衰弱组患者NT-proBNP水平高于衰弱前期组[235.7(104.1,650.3)ng/L比123.2(67.7,281.7)ng/L,P<0.01],衰弱前期组患者高于非衰弱组[123.2(67.7,281.7)ng/L比88.2(49.9,203.1)ng/L,P<0.01]。随衰弱程度加重,左心房前后径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水平与衰弱独立相关(P<0.01)。NT-proBNP对衰弱有诊断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688(P<0.01)。结论老年住院衰弱患者血NT-proBNP水平升高,是衰弱的独立相关因素,在衰弱患者中测定NT-proBNP水平,有助于临床医生关注患者的心功能,并及早给予干预。

  • 标签: 衰弱 利钠肽,脑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进行N末端B原进行分析,做好价值研究。方法:参与本次研究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和同时其健康体检者就诊时间在2021.1-12月之间,其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人数为40例,健康体检者人数40例。通过对血清氨基末端B原(NT-proBNP)采用电化学发光法,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进行测试,并采用配套试剂。结果:通过对一般组和观察组的相关指标进行比对,其中观察组中血清氨基末端B原(NT-proBNP)的值为156.37±20.6pg/ml,对于一般组的血清氨基末端B原(NT-proBNP)的值为51.4±6.7pg/ml。结论:通过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进行N末端B原的分析,具有明显价值。

  • 标签: N末端B型利钠肽原 心力衰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末端B原(NT-proBNP)检测对急性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将328例急性呼吸困难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组(急性心衰组)176例及非心衰组152例,比较两组患者初入院时的NT-proBNP水平,评价其对急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急性心衰组及非心衰组NT-proBNP浓度分别为3184.4±1638.3pg/mL和388.6±154.7pg/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以NT-proBNP≥1500pg/mL为心力衰竭阳性诊断1,诊断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灵敏度为92.0%,特异性为90.1%,阳性预测值为91.5%,阴性预测值为90.7%,诊断效率达91.2%。结论急诊常规检测NT-proBNP有利于对急性呼吸困难患者做出快速诊断,有助于鉴别急性呼吸困难是否为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所致。

  • 标签: N末端B型利钠肽原 急性呼吸困难 心力衰竭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末端原(N-ProBNP)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1例川崎病患儿进行N-ProBN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C反应蛋白、心肌酶谱、血沉(ESR)的测定,并行心脏彩超检查。并在恢复期复查以上指标。对照组患儿进行N-ProBN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C反应蛋白、血沉(ESR)的测定。结果血浆N-ProBNP水平在急性期显著升高,在疾病恢复期其水平明显降低,其急性期的升高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其升高与急性期炎症指标呈正相关,与心室收缩功能指标呈负相关,与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可能相关。结论血浆N-ProBNP的测定对于辅助诊断川崎病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川崎病 N-末端脑利钠肽原(N-ProBNP)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定期监测N末端B前体(NT-proBNP)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祁县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按院外管理规范进行治疗,对照组根据临床症状变化合理调整治疗方案,观察组根据每月1次的血清NT-proBNP监测水平指导调整治疗方案,观察随访1年。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病死率、再住院率及生存质量。结果治疗1年后,观察组LVEDD、LVESD、LVEF分别为(46.2±4.5)mm、(34.7±4.2)mm、(52.4±7.2)%,均优于对照组的(54.3±5.1)mm、(41.3±6.8)mm、(40.4±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01、2.814、3.021,均P<0.05);观察组病死率、再住院率分别为6.67%(2/30)、23.33%(7/30),均低于对照组的23.33%(7/30)、60.0%(18/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28、8.801,均P<0.05);观察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情感职能评分分别为(74.5±2.3)分、(76.3±4.2)分、(78.5±2.4)分、(77.4±1.6)分,均高于对照组的(58.6±2.1)分、(62.5±2.8)分、(64.5±3.2)分、(61.2±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01、3.682、3.875、4.001,均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定期监测NT-proBNP,可合理指导调整患者治疗方案,利于改善其心功能,降低其再住院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利钠肽,脑 监测,生理学 心力衰竭 临床方案 医院,县 心脏功能试验 每搏输出量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末端B原(NT-proBNP)对老年非心力衰竭(心衰)住院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入选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北京医院住院的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排除临床诊断心衰或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的患者。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入选患者血NT-proBNP水平,并据此将患者分为2组,即低NT-proBNP(<125 ng/L)组和高NT-proBNP(≥125 ng/L)组。分别在患者入组后3、6和12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终点事件包括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各种原因再次入院或急诊室治疗以及包括上述所有事件的复合终点事件。心血管事件定义为因心原性休克、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运重建导致的死亡、再入院或急诊室治疗。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法比较不同组间生存曲线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NT-proBNP是否为老年非心衰住院患者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共入选老年非心衰住院患者600例,年龄(74.9±6.5)岁,其中男性304例(50.7%)。随访344(265,359)d,随访期间复合终点事件发生178例(29.7%),全因死亡19例(3.2%),失访12例(2.0%)。入选患者中,低NT-proBNP组286例(47.7%),高NT-proBNP组314例(52.3%)。与低NT-proBNP组比较,高NT-proBNP组患者年龄较大、合并心房颤动和心肌梗死的比例较高、认知水平和日常活动能力较低、白蛋白和内生肌酐清除率较低(P均<0.05)。1年随访结果显示,高NT-proBNP组患者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高于低NT-proBNP组[33.4%(105/314)比24.8%(71/286),P=0.02],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亦高于低NT-proBNP组[17.5%(55/314)比8.4%(24/286),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亦显示出同样的趋势,高NT-proBNP组患者复合终点事件(Log-rank P=0.016)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Log-rank P=0.001)均高于低NT-proBNP组。高NT-proBNP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高于低NT-proBNP组[4.8%(15/314)比1.4%(4/286),P=0.020],但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则显示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052)。校正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舒张压、肌酐清除率、血红蛋白、白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心肌梗死、心房颤动、躯体生活活动能力评估评分、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评分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是复合终点事件(HR=1.376,95%CI 1.049~1.806, P=0.021)和心血管事件(HR=1.777,95%CI 1.185~2.664, P=0.005)的独立预测因子,但不是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P=0.206)。结论NT-proBNP对老年非心衰住院患者的预后特别是再入院和心血管事件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测定此类患者的NT-proBNP水平有助于快速识别远期预后不良的高危人群。

  • 标签: 住院病人 老年人 预后 N末端B型利钠肽原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探究急性肺栓塞(APE)患者中N末端B前体(NT-proBNP)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血栓中心就诊的临床诊断为APE且具有冠脉CT检查(CCTA)的患者,记录患者入院时 NT-proBNP 水平、冠脉狭窄、Qanadli评分等临床指标,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NT-proBNP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探究各影响因素与NT-proBN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308例APE患者,男性124例(占40.3%),年龄(67±10)岁。其中,NT-proBNP ≥500pg/mL患者118例,NT-proBNP<500pg/mL患者19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心率[比值比(OR)1.030,95%可信区间(CI)1.011~1.050,P=0.002]、世界卫生组织(WHO)心功能分级Ⅲ级或Ⅳ级(OR 3.678,95%CI 1.280~10.572,P=0.016)、简化的肺栓塞严重指数(sPESI)评分≥1(OR 2.104,95%CI 1.080~4.102,P=0.029)、Qanadli评分(OR 1.021,95%CI 1.007~1.034,P=0.002)和冠脉狭窄(OR 1.832,95%CI 1.062~3.161,P=0.030)是影响NT-proBNP水平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简化MDRD公式)(OR 0.974,95%CI 0.959~0.990,P=0.001)是影响NT-proBNP水平增高的保护因素,且NT-proBNP水平与心率(ρ=0.250,P<0.001),Qanadili评分(相关系数ρ=0.207,P<0.001)和eGFR(ρ=-0.220,P<0.001)之间均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结论临床上对于NT-proBNP水平升高的APE患者应关注其冠脉和肾功能状态。

  • 标签: 急性肺栓塞 利钠肽 冠脉狭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末端B前体对老年心力衰竭的诊断及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2月间某院确诊为心力衰竭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归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时入院做身体检查的≥60岁健康老年人150例作为对比对象,归为对照组。对患者进行清晨采血及离心分离血清,检测N末端B原(NT-proBNP)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结果观察组除I级以外的II~IV级组的NT-proBNP指标相比对照组有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II级和IV级组的cTnI指标,相比对照组有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性患者的NT-proBNP相比收缩性较低,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检测NT-proBNP的方法诊断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及变化,是心力衰竭疾病早期诊断中的有效手段。

  • 标签: NT-proBNP 肌钙蛋白 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评价氨基末端-B前体(NT-proBNP)诊断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II组、III组、IV组,同时选取同期入住我院的60例无心力衰竭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利用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所有入选对象NT-proBNP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所有患者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NT-proBNP水平随着NHYA心功能分级增加而逐渐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经有效治疗后II组、III组、IV组患者NT-proBNP水平逐渐降低,心功能评级也不断下降(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T-proBNP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客观反映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对于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病情分级以及预后评价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 心力衰竭 NHYA心功能分级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血浆N末端B原(NT-proBNP)水平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E)中远期血栓复发事件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入选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间首次发作的急性PE患者共224例,入院后取血检测其血浆NT-proBNP水平,并根据NT-proBNP水平分为NT-proBNP升高组和NT-proBNP正常组。分别在3、6和12个月以及其后每年一次进行系统性评估随访。主要研究终点是症状性复发致死或非致死性静脉血栓栓塞事件(VTE)。结果在224例入选患者中,158例(70.5%)患者的血浆NT-proBNP升高,而66例(29.5%)患者检测结果正常。平均随访(31.0±19.4)个月后,在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组中共20例(12.6%)患者发生VTE复发事件,血浆NT-proBNP水平正常组中仅1例(1.5%)患者发生VTE复发事件。NT-proBNP升高组的VTE复发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NT-proBNP正常组(12.6%比1.5%,P=0.009)。在Cox多因素分析中,调整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时间后,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是急性PE患者VTE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HR=10.50,95%CI: 1.42~78.23,P=0.02)。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是急性PE患者VTE事件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 标签: 肺栓塞 N末端B型利钠肽原 静脉血栓栓塞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中N末端B前体(NT-proBNP)、红细胞宽度(RDW)指标浓度水平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因慢性心衰疾病入院的老年患者56例,并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中心学会(NYHA)规定进行分级,同时选取同期住院非心衰患者44例,作为对照组。通过血清NT-proBNP、RDW浓度水平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心功能分级心衰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与非心衰患者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心功能分级心衰患者RDW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NT-proBNP水平及RDW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T-proBNP和RDW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的指标。

  • 标签: 老年人 慢性心力衰竭 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 红细胞宽度
  • 作者: 葛德帅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4-03-14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5期
  • 机构:北京燕化医院急诊科   102500   北京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末端(NT-proBNP)在危重症小儿中心脏损害的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3年8月35例小儿的临床资料,入院时取静脉血按规定进行检测N末端、心肌肌钙蛋白I及肌酸激酶-MB。记录电脑所示结果。危重症小儿病情稳定后作心脏彩色B超检查。结果危重症小儿的血中N末端呈不同程度升高,与普通病儿相比,P<0.001;危重症小儿的血中心肌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MB的检测与普通病儿相比,P>0.05。结论N末端在病情危重症小儿中可作为心脏损害心肌损害和心脏结构异常改变的监测指标之一。

  • 标签: N末端脑钠肽 危重症小儿 心脏损害
  • 简介:目的观察强心口服液对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N末端B原(NT-proBNP)浓度的影响,比较西药常规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1例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的CHF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分别予以西药常规治疗和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强心口服液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治疗前及治疗14d后血浆NT-proBNP浓度。结果经治疗后,两组血浆NT-proBNP浓度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中西医结合组血浆NT-proBNP浓度较西药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西药治疗组(P〈0.05)。结论加用强心口服液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血浆NT-proBNP浓度,改善心功能,其综合疗效优于西药常规治疗。

  • 标签: 心力衰竭 中西医结合疗法 强心口服液 N末端B型利钠肽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氨基末端B前体(NT-proBNP)心衰判断指标和改良Ross标准1青岛标准的符合率、相关性及在心源性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诊断的鉴别意义。方法将100例心衰患儿随机分为心衰组、无心衰组(以下简称A组、B组),每组各50例,另选取保健体检健康小儿50例(以下简称C组),对照血浆NT-proBNP水平,测定A、B组治疗前后的NT-proBNP水平,计算NT-proBNP心衰判断指标与改良Ross标准及青岛标准的符合率,确定血浆NT-proBNP在心源性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诊断的鉴别意义,拟定心衰联合诊断标准,确定血浆NT-proBNP在心源性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诊断的鉴别意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T-proBNP可以作为心衰诊断的敏感生物学指标物。

  • 标签: 心衰患儿 判断指标 呼吸困难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