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MRI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增强扫描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的价值.方法本研究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7月在本院接受手术的甲状腺结节者88例,分别进行MRI扫描及MRI联合DWI扫描,通过图像观察分析结节大小、数目、形态、平扫及强化信号特点、病变周围组织侵犯情况、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等病症.结果本研究8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中,良性甲状腺结节者59例,恶性甲状腺结节者24例,良恶性混杂甲状腺结节者5例;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图像特征具有显著差异(P<0.05);MRI联合DWI扫描技术的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MRI扫描(P<0.05).结论MRI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在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扫描、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202-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疾病MRI动态增强扫描SI-Time曲线分布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乳腺占位性病变69例患者(72乳)MRI资料,其中乳腺癌46乳,良性占位26乳,观察良恶性乳腺占位MRI增强扫描SI-Time曲线分布特征,比较MRI动态增强扫描与平扫鉴别诊断乳腺癌的特异度、灵敏度与准确性。结果①乳腺恶性占位SI-Time曲线廓清型、平台型、渐进型构成比分别为84.78%、13.04%、2.17%,良性病变分别为0%、15.38%、84.62%,良恶性占位比较SI-Time曲线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乳腺恶性病变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100%、96.15%、98.61%,均高于MRI平扫的82.61%、84.62%、83.3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乳腺良恶性疾病动态增强MRI扫描SI-Time曲线具有特异性表现,对鉴别诊断乳腺癌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 标签: 乳腺占位 动态增强 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对于磁共振(MRI)增强扫描流程的优化。方法将2014年7月-2014年12月,到本科室行头颅磁共振增强检查的病人53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提前采用留置针静脉穿刺,卡紧滑动夹,待增强扫描时打开滑动夹,推注对比剂;对照组在头颅平扫完成后,需要注射对比剂时,采用传统的一次性头皮钢针静脉穿刺,然后推注对比剂。分别将两组病人在平均检查时间、发生对比剂渗漏、针头移位、护理服务满意度等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病人在检查时间、发生对比剂渗漏、针头移位、服务流程、护理服务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留置针在磁共振增强扫描中使用安全、优质高效、无并发症,值得推广。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磁共振增强扫描 流程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心血管MRI延迟增强对心肌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2014年2月至2014年11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血管病变65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心血管MRI延迟增强(LGE)检查,其中5例缺血性心肌病行冠脉CT检查。评估MR图像中LGE有无及LGE部位(心内膜下、透壁、壁间、心外膜下、弥漫粉尘样),同时评价LGE与心肌病变的关系。结果临床确诊的心肌病变病例47例,有LGE病例33例。LGE可以显示心肌病变(χ2=13.013,P<0.01),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2%、83.3%、91.6%、51.7%。缺血性心肌病LGE阳性占80%,透壁型占75%,心内膜下型占25%,且其分布与相应的冠状动脉灌注区域相匹配。肥厚型心肌病LGE阳性占75%,肌壁间型占77.8%,透壁型占22.2%,扩张型心肌病LGE阳性占66.7%,肌壁间线条状强化占75%,心内膜下型占25%。限制型心肌病为肌壁间斑片状强化,阳性占1/3。心肌致密化不全1例为肌壁间条状强化。高血压性心肌病为肌壁间斑片状或晕状强化,阳性占42.9%。心肌炎2例为肌壁间及心外膜下强化。心肌淀粉样变1例为弥漫粉尘样强化。结论LGE可以检测心肌病变,对各种心肌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信息,是评价心肌病变的最佳选择。

  • 标签: 心血管MRI 延迟增强 心肌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CT增强扫描与MRI扫描应用于鉴别诊断周围型肺肿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周围型肺肿块患者,分别进行CT增强扫描、MRI诊断以及CT增强扫描联合MRI诊断。结果CT增强扫描诊断灵敏度为82.98%,特异度为53.85%;MRI诊断灵敏度为75.47%,特异度为58.82%;CT增强扫描联合MRI诊断灵敏度为92.86%,特异度为80.00%;CT增强扫描的灵敏度、特异度与MRI诊断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CT增强扫描联合MRI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显著高于CT增强扫描、MRI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增强扫描与MRI扫描应用于鉴别诊断周围型肺肿块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提高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对于周围型肺肿块良恶性判断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CT增强扫描 MRI诊断 周围型肺肿块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在临床上动态增强的CT表现,同时观察患者的MRI表现。方法对本院30例经过手术病理而证实的IPN-B患者的CT资料与MRI治疗,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采用CT扫描的研究组,一组为采用MRI扫描的观察组,两组各15例,其中,研究组中有10例患者实施CT增强扫描,观察组中有10例患者实施MRI增强扫描,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结果患者表现为囊性肿瘤、胆管粘膜是散播生长、胆管内的息肉状肿、胆管内的铸型生长型和胆管内的飘浮型等。结论患者的各种影响表现,可以混合存在也可以相互转化。

  • 标签: 胆管内 乳头状肿瘤 动态增强 CT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肿瘤样病变CT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收治的80例肝脏肿瘤样病变患者CT动脉增强扫描影像学资料,对肝动脉期、门静脉期以及延迟期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在本组80例肝脏肿瘤样病变患者中,有46例患者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有21例患者诊断为肝血管癌,有12例患者诊断为肝转移性肿瘤,有1例诊断为肝脓肿。结论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与鉴别中具有重要价值,是检测肝脏肿瘤样病变的重要检查方式之一。

  • 标签: 肝脏肿瘤样病变 CT动态增强扫描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MRI增强扫描在评价周围型肺癌微波消融治疗疗效中的作用。方法对27例周围型肺癌患者行MR增强扫描,分别在25s及130s行胸部扫描。记录病灶病灶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强化区最大单径之和、治疗后未强化区最大单径之和及治疗后空洞最大内径之和。在磁共振工作站分别测量病灶面积、治疗后病灶未强化区面积及空洞面积。使用均数间方差检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7例中18例(66.67%)表现为周边强化的偏心性空洞病变;7例(25.93%)表现为无空洞坏死病灶;1例(3.70%)表现为周边强化的无空洞病变;1例(3.70%)表现为混杂强化。治疗后病灶未强化区面积占病灶面积的77.51%。病灶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强化区最大单径之和、治疗后未强化区最大单径之和及治疗后空洞最大内径之和分别为(3.67±1.73)、(4.11±1.63)、(0.86±1.27)、(3.62±1.60)、(2.31±1.9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761,p<0.001)。治疗后病灶最大单径之和与治疗前病灶最大单径之和无显著差异(p=0.331>0.05)。治疗后病灶强化区最大单径之和明显小于治疗前病灶最大单径之和(p<0.001)。治疗后病灶未强化区最大单径之和与治疗后病灶最大单径之和无显著差异(p=0.278>0.05)。治疗后病灶未强化区最大单径之和大于空洞最大内径之和(p=0.004<0.05)。结论周围型肺癌微波消融治疗后病灶大部分发生了坏死,MRI增强扫描能反映肺癌的的血流动力学信息,是评价肺癌微波消融治疗疗效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肺癌 微波 消融 磁共振成像 图像增强 疗效评价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技术对青年乳腺癌的诊断价值,以期提高青年乳腺癌的检出率。方法回顾分析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青年女性乳腺疾病的MRI影像检查资料,包括恶性病变42个,良性病变27个。比较青年乳腺良恶性病变的MRI各种征象,包括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点,计算病变的早期强化率,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探讨这些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青年乳腺良性病变多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缘光整,无毛刺,边界清晰,强化均匀,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多为Ⅰ型;恶性病变多呈不规则形结节或肿块,边缘不规则或呈星芒状,边界不清,强化不均匀,部分呈典型环形强化或填充型环形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多为Ⅲ型。早期强化率在青年良恶性病变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分布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动态增强技术能满意地显示青年乳腺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和增强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是诊断青年乳腺癌的有效方法。

  • 标签: 乳腺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肺孤立性结节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意义。方法经病理证实的62例肺孤立性结节,平扫后,以3ml/s速率注入造影剂后30s、1min、2min、3min、4min、5min薄层扫描。分析强化形态、强化值、时间—密度曲线及对良、恶性结节的鉴别价值。结果小肺癌与结核、炎症的平扫CT值无显著差异。结核球的强化程度明显低于小肺癌和炎性结节,但炎性结节与小肺癌的CT强化程度无显著差异。小肺癌、炎性结节和结核球三种病变增强后的时间-密度-曲线形态和强化形式不同。结论动态增强CT对肺内孤立性小结节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肺结节 螺旋CT 动态增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疾病诊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注射对比剂后35s采用动态增强扫描,随后在60s、150s进行重复操作,将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观察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经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后,炎性乳腺癌患者有11例,浸润性小叶癌患者有13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有7例,乳腺增生患者有8例,乳腺炎患者有8例,乳腺纤维瘤患者有8例,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的诊断准确率达91.67%(55/60),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乳腺疾病诊断具有显著的诊断及鉴别价值,可有效地提高乳腺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诊断技术中进一步推广运用。

  • 标签: 多层螺旋CT 动态增强扫描 乳腺疾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MSCT动态增强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本院已经病理确诊的50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MSCT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50例中,单侧发病41例,双侧同时发病7例(左侧28例,右侧22例,峡部7例),2例平扫及增强未出现任何异常改变。45例平扫表现为直径4-10mm低密度结节状,3例表现为<3mm小裂隙样低密度。增强后,30s病灶均呈不均匀强化,60s静脉期呈相对乏血供改变,48例病灶在已强化的甲状腺组织背景映衬下病灶显示为更明显的低密度灶;出现包膜破损16例,晕圈征13例;乳头状壁结节13例;钙化12例;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3例,合并结节伴腺瘤2例,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1例;IV区出现淋巴结转移2例。邻近右侧胸锁乳突肌受侵犯1例。本组所有病例均未发现远处转移。结论MSCT动态增强对PTMC的诊断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并具有特征影像学改变,诊断时应当从病灶数目及大小、形态、密度、轮廓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重点从强化方式、包膜中断征或咬饼症、晕圈征或镶嵌征、钙化、强化的乳头状壁结节,颈部淋巴转移、邻近或远处器官有无侵犯等多方面进行鉴别,此外同时注意MTC合并腺瘤或结节性甲状腺肿等诊断可以掩盖PTMC,同时MTC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病例。因此,诊断PTMC时CT资料同时要结合超声检查以免引起漏诊。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动态增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肝脏三维容积超快速LAVA(LiverAcquisitionwithVolumeAcceleration,LAVA)序列对女性盆腔内血管进行动态增强扫描显示,评估对盆腔病变诊断的意义。方法使用GE公司3.0超导磁共振对40例女性患者行盆腔动态增强检查并作成像质量评价。结果患者行盆腔动态增强效果满意,血管清晰,病灶明确。其中26例患者经手术证实病变与LAVA增强检查结果完全符合,15例患者与磁共振常规增强扫描诊断符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VA序列动态增强能良好地显示女性盆腔内各血管及其与盆腔病灶的关系,并且对临床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盆腔血管 动态增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DCE-MRI)对卵巢肿瘤血管生成及侵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患者术前且未经治疗的DCE-MEI影像资料,据药物动力学模型获得病灶的对比剂容积转移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Ve)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卵巢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并对DCE-MRI参数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VEGF与MMP-2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0.05);卵巢恶性肿瘤Ktrans与Ve均值亦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Ve与VEGF、MMP-2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DCE-MRI能够无创在体评价卵巢肿瘤血管生成及侵袭情况,对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磁共振动态增强 卵巢肿瘤 血管生成 侵袭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2
  • 简介: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对乳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2例乳腺癌患者的MRI资料,分析病灶MRI信号、形态、邻近结构改变、强化方式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指标。结果本组32例T1W1、T2W1图像分别是低信号、低信号或混杂高信号;22例(68.8%)肿块呈现不规则,10例(31.3%)呈类圆形状;边缘有"毛刺征"者25例(78.1%),累及Cooper韧带者18例(56.3%),病灶可见砂粒样钙化者17例(53.1%),累及局部皮肤导致增厚者14例(43.8%),另乳头塌陷者6例(18.8%);所有病灶均不均匀强化,其中24个呈环形强化,8个见对比剂填充征;22个病灶呈Ⅲ型曲线(为快进快出型),9个病灶呈Ⅱ型曲线(为平台型),1个呈Ⅰ型曲线(为缓慢上升型)。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结合肿瘤环行强化特点及毛刺征改变,进行多参数综合评估,可作为诊断乳腺癌的重要参考因素,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乳腺肿瘤 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