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内固定方式,肘内翻畸形的预防。方法对78例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均采用肘关节内外侧切口保留肱三头肌,桡侧截骨、骨折复位,交叉克氏针桡侧张力带钢丝内固定。结果随访1—5年,关节功能优76例,良2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无肘内翻发生。结论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保留肱三头肌的内外侧切口桡侧截骨交叉克氏针桡侧张力带钢丝内固定,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标签: 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保留肱三头肌 桡侧截骨 张力带固定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后8h内急诊简单复位骨折对于手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间由本院收治的120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临床资料,均为伸直型,依据手术方式分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组(A组),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组(B组)。分析两组患儿是否在骨折后8h内进行简单骨折复位处理的骨折闭合率和手术时间。结果骨折后8h内急诊简单复位骨折的患者共70例,其中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者66例,平均手术耗时(3083±316)min,因闭合复位失败而选择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者4例,平均手术耗时(4500±183)min;8h内未简单复位骨折的患者共50例,其中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者24例,平均手术时耗时(3992±270)min,因闭合复位失败而选择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者26例,平均手术时耗时(6012±314)min;骨折8h内早期简单复位者的闭合复位手术成功率较骨折后未早期简单复位者显著提高(P<005),无论采取何种术式,骨折8h内早期简单复位均可显著缩短手术耗时(P<005)。即骨折8h内早期简单复位可显著提高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的成功率,且缩短手术所耗时间;无论术式采用切开复位或者闭合复位,患者预后肘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60,P=0483),肘关节功能恢复均较满意。结论小儿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后8h内给予骨折简单复位,闭合复位手术成功率显著提高,是降低切开复位术式的有效措施之一;无论采取何种术式,8h内早期进行简单骨折复位均可显著缩短手术耗时。

  • 标签: 肱骨骨折 急诊处理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种手术方法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采用克氏针(16例)、弹性钉(19例)、外固定(21例)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共56例,均行骨折闭合复位并固定成功,术后定期复查指导功能锻炼。比较3组患儿术后4周、12周和1年时的肘关节活动范围,比较患侧提携角的差异。以Flynn肘关节评分评价患儿肢体功能和外观恢复情况。结果外固定组的手术时长和曝光次数较少;克氏针组的整复次数较多。外固定组的肘关节活动度在术后4周和12周时优于其他2组。术后1年时3组病例在肘关节屈曲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肘关节伸直上,弹性钉组功能评分17例为优,2例为良;克氏针组14例为优,2例为良;外固定组均为优。克氏针组和外固定组各有15例(93.8%)和20例(95.2%)外观评分为优,各有1例为良,弹性钉组均为优。3组病例的肘关节功能及外观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手术方法在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中各具优势,疗效相当,术者应根据自身技术水平和患儿病情加以选择。

  • 标签: 外科手术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肘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32例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均行肘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围手术期重视心理护理、加强安全管理及患肢护理、注重并发症观察及预防,做好疼痛管理、功能锻练及出院指导。结果32例患儿术后功能评定优良率达93.75%。结论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行肘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术,做好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可获满意疗效。

  • 标签: 小儿 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肘后正中入路 克氏针 护理
  • 简介: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GartlandⅢ型骨折不稳定,需手术治疗.2010年1月~2012年6月,我院采用闭合复位内外侧3枚克氏针经皮交叉固定治疗195例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予精心护理,临床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标签: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闭合复位 内固定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医正骨联合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60名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并根据治疗方案其将分为手术组与保守组,手术组进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保守组采取医正骨联合小夹板固定治疗,随访6~24月,采用改良肘关节HSS评分评定疗效,并对手术组与保守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保守组肘关节功能明显优于手术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中医正骨联合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中医正骨 小夹板外固定 肱骨髁上骨折 Gartland Ⅲ型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进行儿童gartland3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时,选择手法复位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及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抽取本院中2017年6月至2021年8月间接收的80例儿童gartland3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当作探究对象,按照医治方法对其分组,分为石膏外固定组、钢板内固定组,单组中各包含40例患者。在治疗完成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进行评价,分析组间差异。结果:经临床研究显示,石膏外固定组儿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较于钢板内固定组来说明显更低,数据经分析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进行儿童gartland3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时,选择手法复位治疗的效果与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基本一致。并且这种治疗方式在应用过程中操作方案简便,无需对患者进行皮肤组织切开临床可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儿童gartland3型肱骨髁上骨折 石膏固定 外固定支架 钢板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X线透视下矢状位骨折线方向对Gartland Ⅲ伸直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小儿骨科就诊并行手术的Gartland Ⅲ伸直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53例患儿资料,根据术前矢状位X线透视下骨折线方向分为顺斜型(骨折线前下后上走形)、水平型(骨折线水平走形)和逆斜型(骨折线前上后下走形)3组,比较3组患儿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肘前瘀斑、术前神经症状、手术时间、切开比例及末次随访肘关节Flynn评分等的差异。结果随访时间6~15个月[(8.65±2.47)个月]。骨折线为顺斜型60例,水平型64例,逆斜型29例。3组患儿在性别、侧别及致伤原因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顺斜型骨折年龄为(4.76±2.51)岁,水平型为(4.71±2.09)岁,逆斜型为(6.32±1.98)岁,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26,P<0.05)。顺斜型骨折患儿术前10例肘关节出现瘀斑,水平型为7例,逆斜型为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2,P<0.05)。3组患儿术前神经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顺斜型骨折手术时间为(43.28±24.25) min,水平型为(40.95±27.41) min,逆斜型为(58.66±34.08) min,3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37,P<0.05)。顺斜型与水平型骨折术中闭合复位失败各1例,行切开手术,逆斜型骨折4例闭合失败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3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83,P<0.05)。末次随访顺斜型骨折优良率为96.67%(58/60例),水平型为95.31%(61/64例),逆斜型为93.10%(27/29例),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斜型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比较少见的骨折,该类型骨折软组织损害较重,肘前瘀斑更明显,传统复位方法较困难,复位时需临床医师先将肱骨远端转到骨折线前方后,再进行固定。

  • 标签: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Gartland Ⅲ型 骨折线方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超辅助下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并血管损伤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武汉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18例儿童闭合性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并血管损伤的病历资料,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1~8.6岁,平均4.4岁;左侧10例,右侧8例。患儿均在伤后24 h内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术中先行彩超判断肱动脉的走形,确定骨折断端与肱动脉的关系,术后彩超判断肱动脉搏动及血管内血流。按照桡动脉搏动及末梢血运评估肱动脉,Flynn评分及Mayo肘关节评分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18例患儿术后获6~12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复位前,18例患肢桡动脉搏动消失,末梢血运循环良好。18例患肢彩超探查见肱动脉位于肱骨近端骨折块前方,近端可及血流搏动,远端血管受压,连续性中断,其中13例患肢彩超未探查到桡动脉内血流;5例彩超探查到桡动脉内血流及搏动。所有患肢骨折复位后的末梢血运循环好,其中1例复位后,术中观察5 min,末梢血运循环恢复。其中14例患儿复位后,桡动脉搏动均恢复。4例患儿复位后,桡动脉搏动未恢复而末梢血运循环良好,术中彩超提示肱动脉内血流通畅,术后3~5周桡动脉搏动均恢复。并神经损伤的5例患儿术后12~24周(平均16周)神经损伤恢复。无前臂筋膜间室综合征和肘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按照Flynn评分标准评定:优12例,良6例,优良率为100%。按Mayo肘关节评分:优17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结论彩超引导下治疗儿童闭合性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并血管神经损伤,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

  • 标签: 彩超 肱骨髁上骨折 血管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闭合复位与桡侧交叉克氏针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北京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198例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其中192例采用闭合复位、桡侧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排除术前神经损伤3例,最终获得临床资料完整者180例。采用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价其治疗效果,对于可能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性别、年龄、左右侧、受伤机制、受伤至手术的时间、手术时间、拔出克氏针时间、体质量指数(BMI),采用均值比较或者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明确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180例患儿手术时间25~162 min,平均68.2 min;住院时间2~7 d,平均3.6 d;随访时间18~48个月,平均30.6个月。Flynn功能标准评价优153例、良24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98.3%(177/180);外观恢复标准评价优152例、良23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7.2%(175/180)。术后出现肘内翻畸形2例,针道感染7例,无Volkmann挛缩和尺神经损伤。影响预后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2.016,P=0.045)、手术时间(t=-5.530,P<0.001)、受伤机制(χ2=75.373,P<0.001)、受伤至手术的时间(χ2=9.449,P=0.009)与功能评价显著性相关;手术时间(t=-3.575,P=0.001)和受伤机制(χ2=102.350,P<0.001)与外观恢复评价显著性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OR=1.081,P<0.001)、受伤机制(OR=42.286,P<0.001)、受伤至手术的时间(OR=4.337,P=0.047)是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受伤机制(OR=74.850,P<0.001)是外观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采用闭合复位与桡侧交叉克氏针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能减少尺神经损伤、肘内翻畸形和Volkmann挛缩等并发症,无切口、住院时间短,术后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受伤机制、受伤到手术时间和手术时间会影响患儿肘关节功能预后,同时受伤机制也是影响外观恢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闭合复位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闭合复位交叉经皮穿针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型及Ⅲ型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36例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儿童临床资料,均进行急诊手术,采用闭合复位交叉经皮穿针固定,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6例患者术后3-6周均全部痊愈,其中28例恢复优,占77.8%,恢复良好6例,占16.7%,可1例,占2.8%,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3%;术后1例患者发生轻度肘内翻畸形,无针道感染、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第4周与第8周肘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闭合复位交叉经皮穿针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型及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低,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临床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急诊闭合复位 交叉经皮穿针固定 肱骨髁上骨折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分析利用“定位针”、“防旋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优势与疗效,探讨一种改良的经皮钢针内固定治疗方法。方法本组1100例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均在C型臂X线透视下行手法复位骨折端,先自肱骨远端尺骨鹰嘴外侧向肱骨髓腔方向打入“定位针”,再自肱骨外髁向内上方斜向打入“防旋针”固定骨折端。术后石膏托固定,3~4周后去除内外固定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骨折均在术后3~5周愈合,平均时间为3.6周。参照Flynn等[1]临床功能评定标准,优921例,良107例,一般54例,差18例。优良率93.69%。结论闭合复位与经皮钢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操作方便,安全性高,有利于术后骨折愈合及功能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手法 骨科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护理管理过程中实施系统化疼痛护理管理的临床价值和影响。方法:研究时间为2019年2月—2021年2月,选取在这个期间在我院收治的60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回顾性分析按照护理管理方法分为试验组(系统化疼痛护理管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管理效果。结果:试验组实验患儿FLACC评分、肘关节功能康复时间较对照组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护理管理过程中实施系统化疼痛护理管理,缓解患儿的疼痛程度,有利于促进患儿肘关节功能康复,效果显著,运用意义重大。

  • 标签: 系统化疼痛护理管理 常规护理管理 GartlandⅢ型 肱骨髁上骨折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比较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98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进行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闭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切开组,手术时间短于切开组,差异显著(p<0.05);经过5-12月(8.4个月)的随访调查,闭合组优良率为95.92%,显著高于切开组73.47%,差异显著(p<0.01)。结论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显著,手术时间短,操作方便,术后并发症少,患儿所受创伤小,有助于术后恢复。

  • 标签: 闭合复位内固定术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急诊手法复位结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GartlandⅢ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有益性与必要性。方法对我院门急诊35例GartlandⅢ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首诊采取手法复位纠正骨折移位并石膏固定,限期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后定期随访,同时参考Flynn临床功能评价标准评估肘关节功能。结果35例病儿术后均获痊愈,除两例失随访外,按Flynn临床功能评价标准33例肘关节优26例,良6例,差1例。结论门急诊及时有效的手法复位为手术治疗GartlandⅢ肱骨髁上骨折创造条件,减少切开复位的几率,有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手法复位 克氏针内固定 肱骨髁上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肘关节侧位X线片肱骨前缘线与肱骨小头骨化中心的关系,评估儿童Gartland ⅡA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即时屈肘功能丢失角度的可能。方法通过医院PACS系统筛选2008年1月到2020年3月拍摄的1~14岁患儿中包含肘关节标准侧位片的正常肘关节X线片,并将图像导入Adobe Photoshop 14.0软件,认为制造矢状面倾斜角度不同的骨折线,并模拟Gartland ⅡA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后远折端矢状面旋转,记录远折端旋转角度即为肘关节屈曲功能丢失角,并每3岁为一组进行分层,分析肘关节屈曲功能丢失角与年龄及骨折线角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儿童Gartland ⅡA型肱骨髁上骨折后,远折端旋转至肱骨小头骨化中心与肱骨前缘线相切时,屈肘功能角约丢失19.4°±4.9°,范围在11°~30°。1~3岁、4~6岁、7~9岁、10~12岁、13~14岁组平均屈肘功能丢失角度分别为14.3°±4.2°、18.4°±3.6°、20.6°±3.6°、20.7°±4.0°和24.0°±4.8°,组间比较,除7~9岁和10~12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屈肘功能丢失角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肘关节屈肘功能丢失角度年龄趋势图显示,在相同年龄下骨折线角度为0时屈肘功能丢失角度最多,且随年龄增大屈肘功能丢失角度有增加趋势。骨折线角度及年龄与屈肘功能丢失角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在控制变量为骨折线角度时,年龄与屈肘功能丢失角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相关性为0.731(P<0.05);在控制变量为年龄时,骨折线角度与屈肘功能丢失角度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其相关性为-0.739(P<0.05)。结论儿童Gartland ⅡA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后,屈肘功能丢失角度会随患儿年龄增大而增大,随骨折线矢状面倾斜角度增加而减小。如果肱骨前缘线与肱骨小头骨化中心前缘相切,屈肘功能即时丢失约19°。

  • 标签: 儿童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肘关节 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Teach-back联合互联网+护理临床路径在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康复的应用效果,商榷Teach-back联合互联网+护理临床路径应用于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3—5月住院的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51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围手术期护理常规进行护理;选择2018年6—8月住院的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46例作为试验组,按照互联网+围手术期临床路径并联合Teach-back应用于围手术期。校对2组患儿禁食禁饮执行准确率;比较2组患儿术后针道感染率;采用Flynn评分对肘关节的功能进行评价;比较2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对照组禁食、禁饮执行准确率分别为64.71%(33/51)、58.82%(30/51),试验组分别为86.96%(40/46)、84.78%(39/46),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6.431、7.937,P<0.05或0.01)。对照组术后针道感染率为35.29%(18/51),试验组为2.17%(1/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6.844,P<0.01)。术后4周,2组患儿Flynn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周,2组患儿Flyn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分别为(2.03 ± 0.04) d、(10 135.403 ± 94.384)元,均低于对照组的(4.94 ± 0.14) d、(12 577.646 ± 192.604)元,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1.256、11.386,P<0.01或0.05)。结论Teach-back联合互联网+护理临床路径在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患儿术前禁食、禁饮执行准确率,降低患儿术后针道感染率,术后4周明显地改善患儿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术后患肢的肘关节功能,且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具有进一步临床研究与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Teach-back 临床路径 GartlandⅢ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规划在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在告知其法定监护人并遵循自愿原则的前提下,根据门、急诊X线片,选择2016年8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新鲜闭合的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40例参与本次研究。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10岁,平均6.1岁;患侧位于左侧25例,右侧15例;手术距受伤时间48~72 h,平均57.8 h。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患儿随机分成3D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其中,3D组患侧肘关节薄层CT扫描数据导入Accumed医学图像处理平台软件中进行骨折三维重建,用3D打印技术制作1∶1大小的肱骨髁上骨折实体模型,在实体模型上直接观察骨折移位情况,进行模拟骨折复位手术,选择最佳进针点及进针角度,并根据术前规划进行手术;对照组采用常规透视下闭合复位加克氏针固定。统计分析两组患儿围手术期一般情况,采用Kolmogorov-Smirnov正态性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性检验,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的t检验比较分析术后两组患儿肱骨Baumann角及前倾角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分析术后4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performance score,MEPS)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年龄、受伤时间、骨折分型、术后Baumann角、前倾角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组手术时间为(58.50±11.25)min,术中透视次数为(6.85±1.23)次,术中透视时间为(13.70±3.79)min;对照组手术时间为(81.25±13.56)min,术中透视次数为(11.60±1.27)次,术中透视时间为(24.50±3.80)min。3D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和术中透视时间上均较对照组减少,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4周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比较,3D组的优良率为95%(19/20),对照组为85%(17/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从数字化设计转化出真实手术模型,并通过术前在模型实体上进行手术复位及进针点及进针角度术前设计,有助于实现对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进行个体化、精细化、微创化治疗。

  • 标签: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3D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