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该研究旨在评估针对CD147的美妥昔单抗靶向结合其他肿瘤的能力。方法:在人肿瘤细胞系的BALB/c裸小鼠转移瘤模型中,以125I标记美妥昔单抗HAb18F(ab’)2,利用小动物SPECT/CT显像长时间持续观察HAb18F(ab’)2靶向结合人肝癌SMMC-7721、胰腺癌SW1990和肺癌A549细胞的能力,并利用仪器自带的InVivoScope软件计算肿瘤/肌肉(tumorto-muslce,T/M),比较不同肿瘤摄取125I-HAb18F(ab’)2的能力。结果:SPECT/CT显像结果表明,SMMC-7721、SW1990和A549细胞均高度摄取125I-HAb18F(ab’)2,呈现明显的肿瘤放射性浓集,全身放射性本底低,影像对比度高,T/M比值分别达432、234和26。其中,SW1990与SMMC-7721一样持续摄取长达9d以上。结论:3种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均能高度摄取美妥昔单抗,并且在肿瘤中滞留时间较长。美妥昔单抗不仅可以用于肝癌,也可试用于肺癌、胰腺癌等其他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 标签: CD147 美妥昔单抗 125I标记 SPECT/CT显像
  • 简介:近10年来,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的近距离放射治疗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和重视,在临床上应用迅速发展,其中^125I粒子是粒子植入治疗中最常用的一种粒子源。与外放射治疗相比,其优点是连续低剂量长时间的放疗,对正常组织的影响最少。有学者认为有效的治疗剂量与肿瘤细胞的倍增时间有关,如果肿瘤倍增时间较短,需用开始剂量高的放疗方法,因此,近距离组织间放疗对于倍增时间较长的肿瘤组织更为合适。现结合近年文献进行综述如下。

  • 标签: ^125I粒子植入治疗 恶性肿瘤 近距离组织间放疗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肿瘤倍增时间 近距离放射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125I标记的CD90单克隆抗体(mAb),探讨其示踪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可能性。方法采用氯胺T法对CD90 mAb进行125I标记,测定标记率。(1)体外实验:检测MSCs和125I-CD90 mAb孵育后上清液和沉淀的放射性计数,分别计算6个不同时间点的细胞结合率。(2)体内实验:构建荷瘤BALB/c裸鼠,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4组(每组3只),a组经腹腔注射MSCs,b组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c组经瘤内注射MSCs,d组经瘤内注射生理盐水。每只荷瘤裸鼠尾静脉注射125I-CD90 mAb(3.7 MBq/0.2 mL)后行Micro-SPECT/CT显像,测定并计算在4个不同时间点肿瘤及主要器官和组织的放射性摄取值[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2组均数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25I-CD90 mAb标记率为54.4%,放射化学纯度为98.79%。(1)在10 min、30 min、1 h、2 h、6 h、8 h时,125I-CD90 mAb与MSCs的结合率分别为0.86%、1.73%、1.88%、5.67%、12.20%、10.69%,6 h时最高。(2)荷瘤裸鼠的肿瘤长至150~200 mm3时用于实验。在注射后6 h、1 d、2 d、3 d时,Micro-SPECT/CT显示125I-CD90 mAb在荷瘤裸鼠的肿瘤及主要器官和组织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分布,其中a组肿瘤组织的放射性摄取值分别为(3.66±1.69)、(2.35±1.30)、(1.36±0.95)、(1.33±0.84)%ID/g,均高于b组的(2.93±1.74)、(1.92±1.15)、(1.12±0.78)、(1.03±0.72)%ID/g,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5~0.52,均P>0.05);c组肿瘤组织的放射性摄取值分别为(5.75±1.30)、(3.75±0.77)、(2.70±0.44)、(1.88±0.48)%ID/g,均高于d组的(3.17±0.75)、(2.03±0.54)、(1.44±0.39)、(1.38± 0.27)%ID/g,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9~3.70,均P<0.05)。结论成功制备的125I-CD90 mAb具有良好的与MSCs结合的能力,有潜力作为核素探针示踪MSCs。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抗体,单克隆 Thy-1抗原 碘放射性同位素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粒子植入术治疗肺癌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7年8月呼吸内科收治的120例行粒子植入术治疗肺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变化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焦虑、抑郁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0%,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良好,不仅能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还能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升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粒子植入术 肺癌 并发症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恶性肿瘤患者,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复查CT随访,总有效率分别为56.3%、81.3%。伴有癌性痛疼者24例,疼痛缓解总有效率83.3%。结论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安全、微创、并发症少、近期疗效较好。

  • 标签: 恶性肿瘤 近距离放射疗法 碘放射性核素
  • 简介: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除了手术切除、表面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外,还有组织间的放疗。^120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开展的一项疗效颇好的新技术,从2005年3月-2005年11月,我科实施了1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粒子植入术 ^125I CT引导 中晚期恶性肿瘤 护理 肿瘤防治中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对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微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构建人肝癌Huh7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12只裸鼠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观察组移植瘤植入一枚活度为2.96×107Bq粒子,对照组植入一枚活度为0的空粒子。每4天测量1次移植瘤体积,记录肿瘤生长曲线。28 d后取下移植瘤,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D31评估移植瘤微血管密度(MVD)。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表达,并做半定量分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VEGF-A、HIF-1α mRNA的表达。结果观察组移植瘤的生长速度较对照组缓慢,粒子植入后12 d两组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7,P<0.05),随着观察时间延长,两组肿瘤体积差距加大,在28 d时两组肿瘤体积分别为(963.61±89.56)mm3和(602.10±75.98)mm3(t=7.122,P<0.05)。两组移植瘤组织中CD31均有表达,观察组的MVD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60,P<0.05)。观察组VEGF-A、HIF-1α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480、6.414、10.890、12.250,P<0.05)。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通过降低肿瘤微血管密度抑制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VEGF-A、HIF-1α的mRNA及蛋白表达减少有关。

  • 标签: 肝细胞癌 125I粒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缺氧诱导因子-1α
  • 简介:摘要125I放射性粒子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实体肿瘤的治疗,但其具有放射性,易对周围人群造成伤害。作者通过对125I放射性粒子防护必要性、防护标准、防护原则及防护措施进行了总结,强调了医护人员应通过增强防护意识,增大与放射源的距离,采用屏蔽措施及缩短接触时间等措施来确保医护人员安全。

  • 标签: 125I放射性粒子 防护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25I粒子气道覆膜支架在气管腺样囊性癌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4年12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行125I粒子气道覆膜支架置入治疗的气管腺样囊性癌患者8例,对比治疗前后气促指数、管腔直径、管壁厚度、管壁周围病灶的变化,并观察并发症。结果8例患者共成功置入125I粒子气道覆膜支架11枚(直筒型支架2枚,L型支架2枚,Y型支架7枚,共使用粒子243颗)。支架置入后2周内出现移位2例,后重新置入并固定,未再移位。中位支架置入时间为2.9(2.3,3.0)个月。治疗后的气促指数较术前明显下降(分别为0.1和3.4,t=8.881,P<0.01);复查支气管镜,1例气道腔内肿瘤残余,其余7例气道腔内肿瘤完全消失,气道黏膜光滑、苍白、部分瘢痕形成(呈放疗后改变);复查胸部CT,病变处管腔直径显著扩大(分别为13.1和3.3 mm,t=-7.839,P<0.01),管壁厚度明显缩小(分别为4.3和14.4 mm,t=7.620,P<0.01),7例管壁周围病灶完全消失,1例病灶缩小>50%。中位随访时间为28.0(24.8,31.5)个月,1例2年内复发,2年无复发6例。随访期间,无死亡事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125I粒子气道覆膜支架能有效扩张气管腺样囊性癌患者的气道、缓解气促症状,同时具有内放疗作用,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观察。

  • 标签: 碘放射性同位素 支架 气管肿瘤 癌,腺样囊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肝癌的护理。方法总结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22例肝癌患者的相关护理学。

  • 标签: 125I粒子植入 肝癌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125I粒子联合手术治疗甲状腺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对由病理证实的10例甲状腺癌患者,在术中或术后植入125I放射粒子进行治疗。结果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在根治性清扫术中植入125I放射粒子治疗后,其残留淋巴结最大直径7例出现缩小,2例无变化,局部控制有效率77.78%(7/9)。1例未分化癌患者姑息性切除后植入125I粒子,肿瘤缩小得以再次行根治性切除,术后再行外放射治疗。结论125I粒子联合手术治疗甲状腺癌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安全性高,是提高病变局部控制率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甲状腺癌 根治性淋巴结清扫术 125I放射粒子 近距离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围手术期特殊护理与常规护理在碘-125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癌中的效果差异,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更为有效的护理策略。方法:选取某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间接受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100名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名)和对照组(50名)。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包括术前准备、术后生命体征监测等基础护理措施。对照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特殊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干预、疼痛管理、放射性防护措施的加强,以及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的预防性护理等。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指标,评估两种护理方法的效果。结果:研究数据显示,对照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观察组。具体而言,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7.5±1.5)天,短于观察组的(10.2±2.1)天;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5/5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24%(12/50)。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为(92.5±5.8)分,显著高于观察组的(80.3±7.2)分。结论:在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癌的围手术期中,实施特殊护理策略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因此,建议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特殊护理策略,以优化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 标签: 肝癌治疗 125I粒子植入 围手术期 特殊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22例前列腺癌患者行粒子植入,经直肠B超引导,计算机确定治疗计划,经会阴穿刺植入前列腺125I放射粒子。结果全组手术顺利,平均植入125I放射粒子46粒,平均手术时间68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5d。术后完整随访资料102例,随访时间为术后3个月~5年不等,平均PSA由12.50ng/ml降至0.18ng/ml;9例术后生化复发,经全激素阻断治疗后渐下降到0.15ng/ml以下,无1例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微创的治疗前列腺癌的方法。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125I放射粒子 治疗
  • 简介:摘要近年来,125I粒子植入在各种恶性肿瘤治疗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应用前景广泛,是1种有效的近距离放射治疗手段,随着超声、CT、MR、内窥镜及三维(3D)打印技术的发展,其临床应用进展快速。该文就其实现方式、临床应用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 标签: 肿瘤 近距离放射疗法 碘放射性同位素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放射性粒子支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并初步判断疗效.方法根据患者病变情况,以TPS系统设计,定制携带125I粒子的食道覆膜支架.于透视监视下经口腔置入.结果食道支架全部一次性置入成功,术后患者恢复正常饮食,复查支架及125I粒子无移位及脱落,术后1个月复查CT可见食管及周围病变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置入明显改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饮食困难,并且能有效控制并且进展,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关键词食管癌;125I粒子;支架中图分类号R7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060-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肺转移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肺转移癌患者36例,均采用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观察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肿瘤大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3~18个月,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20例,病情稳定8例,病情进展4例,总有效率为66.7%;治疗后肿瘤直径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8例术后咳血,3例穿刺后出现气胸,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6%。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肺转移癌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125I 放射性粒子 肺转移癌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125I粒子对不能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8例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在胸腔镜探察下,于腋前,后线间做8cm切口,辩明肿瘤情况,与术前TPS方案对照,计算出放置^125I粒子的数目和适当位置。各粒子间距2cm。同样在转移的淋巴结处放置。结果症状在术后1周均有减轻。2周后胸片、CT检查,平均体积缩小1/4,2例有中心液化,1例于2周后肿瘤阴影基本消失。1例肿瘤体积缩小1/3,心包积液消失。结论^125I粒子种植于非小细胞肺癌行近距离放疗,治疗不能手术的患者,可有近期疗效,是值得进一步应用与观察的方法。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125I粒子种植术 胸腔镜 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碘125 粒子(125I)植入治疗胰腺癌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2019年10月在我院行125I 植入治疗的7例胰腺癌患者总结,7例中男3例、女4例,年龄54~80 岁,平均年龄为65.57岁。Ⅳ期患者6例,Ⅲ患者1例,均行CT 引导下经皮穿刺胰腺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术后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术后近期有效率为42.86%;治疗前重度疼痛5例(占71.4),轻中度疼痛2例(占28.6%)。治疗后,患者重度疼痛2例(占28.6%),轻中度疼痛7例(占71.4),所有患者疼痛均有好转。7例患者OS为3个月~9个月,中位OS为5个月。结论 125I 植入治疗胰腺癌有一定疗效,尤其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

  • 标签: 碘125 粒子 植入 胰腺癌 临床效果 疼痛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125I粒子植入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影响因素。方法 本次研究纳入对象均为本院接受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计例数为40例,入组时间为2020年6月-2021年6月。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判断近期疗效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6个月40例患者均存活,接受CT检查后判断CR、PR、SD、PD分别为9例、10例、15例、6例。局部控制率85.00%。治疗有效率47.50%。研究结果证实,患者性别、肿瘤直径和术后D90属于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选择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可确保肿瘤局部良好控制,治疗安全性高,属于应用价值显著的微创治疗方案。分析结果证实,男性患者、肿瘤最大直径高于4.5cm,D90≥120Gy对近期疗效存在一定影响,需予以重视。

  • 标签: 125I粒子植入 非小细胞肺癌 近期疗效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