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行颈椎间隙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接受临床治疗的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前组患者给予颈椎间隙治疗;后组患者均给予后正中治疗。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与住院时间等均显著更少,腰背痛VAS评分更优,各指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体高度、Cobb角等指标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后的多裂肌MRI横断位面积显著少于手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相应的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行颈椎间隙治疗后,可以避免传统后正中治疗存在的肌剥离伤害,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手术后的腰背痛感。

  • 标签: 经椎旁肌间隙 胸腰椎骨折 腰背痛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间隙与传统后正中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4年9月至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48例胸腰椎骨折病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24例、对照组24例,手术治疗分别经由间隙、传统后正中进行,对比两组体高度矫正情况和手术耗时、出血情况。结果实验组矫正(83.5±9.4)%,对照组矫正(85.1±8.2)%,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耗时(96.8±11.3)min、出血量(133.4±27.5)mL均低于对照(120.8±25.9)min、(247.8±31.9)mL,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间隙对比传统后正中,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体高度矫正作用相趋近,但手术耗时量与出血量更低,值得推广。

  • 标签: 椎旁肌间隙入路 传统后正中入路 胸腰椎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间隙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方法。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2例无神经损害的胸腰段骨患者的资料,全部患者无需椎管减压。采用后正中切口,经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分离肌肉,直达伤上下相邻双侧关节突、横突基底,以“人”字嵴为进针点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2周佩戴支具下地活动。结果全部患者经11~15个月随访,平均13.5个月。本组手术时间50~60分钟,平均55分钟,出血量100~250ml,平均180ml,切口全部一期愈合,体高度基本恢复正常,终末随访,体高度均无丢失,无断钉,松动及神经症状发生。结论经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体骨折,可保留脊柱后方复合体结构的完整,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病人恢复快等优点,用传统的手术器械达到了微创的治疗,对无神经损伤的体骨折的手术治疗,是一种安全实用的手术方法。

  • 标签: 胸椎 腰椎 骨折 外科手术 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胸腰椎骨折术中采取后正中间隙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我院接收的行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68例纳为参研的样本,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常规组与干预组,前者实施后正中;后者实施间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指标、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优劣。结果干预组手术指标均优于常规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功能障碍与疼痛均得到改善,但干预组改善的幅度大于常规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间隙应用在胸腰椎骨折术中的效果优于后正中,不仅能增强手术效果,还可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障碍。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椎旁肌间隙 后正中入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给予胸腰椎骨折患者椎弓根螺钉间隙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就诊的胸腰椎骨折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椎弓根螺钉正中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椎弓根螺钉间隙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围术期情况、腰背痛状况及不良事件。结果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生理盐水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大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的腰背疼痛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良事件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给予胸腰椎骨折患者椎弓根螺钉间隙内固定治疗效果较好,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时间,减轻腰背痛,且操作简便,安全性高。

  • 标签: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椎旁肌间隙入路 正中入路 胸腰椎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经间隙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Cobb’S角与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我院接诊的9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47),观察组使用经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使用传统开放式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及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下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D、Cobb’S角和体前缘高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前VAS评分、ODI评分、Cobb’S角、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7d、1个月时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手术后1个月、1年时Cobb’S角、体前缘高度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手术后7d、1个月时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手术后1个月时Cobb’s角、体前缘高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手术后1年时Cobb’S角、体前缘高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O.05)。结论: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应用经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效果显著,其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体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椎旁肌间隙入路 Cobb’S角 椎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小切口单侧半板切除治疗脊髓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对的象是根据选择2013年5月~2016年5月就诊的44例脊髓肿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并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2例),试验组采用小切口单侧半板切除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大切口全板切除进行手术治疗,观察两组的手术一般情况及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为Ⅰ、Ⅱ级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为Ⅲ、Ⅳ级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6%,低于对照组的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50,P=0.0423)。结论小切口单侧半板切除治疗脊髓肿瘤效果显著,创伤较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 脊髓肿瘤 临床效果 安全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术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到2016年8月收治的30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收治的25例行传统切口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切口设计、手术效果等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瘢痕及乳腺外观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术时治疗乳腺多发纤维腺瘤的主要方式,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乳腺下缘切口 乳腺纤维腺瘤 手术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间隙结合TLIF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翻修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3例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患者接受肌间隙结合TLIF融合翻修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相关性并发症,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JOA评分、VAS评分及ODI指数,并进行配对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手术本组手术时间为130.6±52.3min;手术出血量为178.8±157.4ml;术前JOA为18.9±4.3分,术后第15天时为24.3±2.5分;术前VAS为4.5±1.8分,术后第15天时为6.8±2.3分;术前ODI为23.6±5.8;术后第15天时为13.4±7.3;手术前后JOA、VAS及ODI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肌间隙结合TLIF技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可获得良好疗效,具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利于基层医院应用。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 手术 微创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内乳血管的解剖类型及内乳动脉(IMA)与第1~5肋间隙胸骨边缘距离的CT影像学特点,为胸骨穿刺路径设计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影像中心行胸部64排CT检查244例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29例,女95例;年龄27~90岁,平均(63.2&#177;10.4)岁.通过冠状位薄块曲面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图像观察患者内乳血管在胸骨的走行特点,参照修订的Schwabegger分类法记录内乳血管的解剖类型,测量比较不同解剖类型、侧别、性别间两侧IMA与第1~5肋间隙胸骨边缘距离.结果单根动脉伴单根静脉的Ⅱ型和Ⅳ型是最常见的内乳血管解剖类型(左侧分别为73.7%、19.6%,右侧分别为61.2%、15.6%),其次为Ⅰ型、Ⅲ型和Ⅴ型(左侧分别为2.2%、2.7%和1.8%,右侧分别为12.5%、7.1%和3.6%).不同肋间隙左右两侧IMA距离胸骨边缘的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一侧别不同肋间隙之间IMA与胸骨缘的距离由小到大依次为第1、3、2、4、5肋间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性左侧第2、3、5肋间隙和右侧第2肋间隙的IMA与胸骨边缘的距离均小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解剖类型各肋间隙之间IMA与胸骨缘的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显示内乳血管的解剖类型,并能够准确测量IMA与胸骨边缘的距离,为胸骨胸腔及心包腔穿刺的手术路径设计提供了精确的影像学信息.

  • 标签: 穿刺术 内乳动脉 胸腔穿刺 胸骨旁路径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 简介:摘要对1例胸椎管哑铃型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此病较为特殊,需要胸外科及神经外科联合手术,风险大。因此,手术室护士积极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工作,并及时进行回访,了解患者有无体位损伤和康复情况,通过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护理技能。

  • 标签: 半椎板入路联合胸腔镜切除 胸椎管哑铃型肿瘤 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术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2016年12月收治的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96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术后切口瘢痕评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7.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切口瘢痕评分、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切除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术后切口瘢痕比较满意,手术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以进行临床的推广应用。

  • 标签: 乳腺纤维腺瘤 外科手术 乳腺后间隙入路 乳腺下缘切口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术对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乳腺多发性纤维瘤患者中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0月期间的4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切口瘢痕、患者对乳房外观的满意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都很成功,而且在术后3个月复诊时的检查结果显示肿瘤都已全部切除,治疗效果良好。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实验组手术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手术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的患者满意度情况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5%,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术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可以一次性切除肿瘤,而且手术时间短、切口隐蔽、不影响患者对美观的要求,患者总体满意度高,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乳腺下缘切口 乳腺后间隙入路术 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术对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病例采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术治疗,对照组病例行传统放射状切口治疗。术后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乳腺美容效果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及患者外形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术是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美观的临床术式,值得在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 标签: 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 乳腺下缘切口 乳腺后间隙入路术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