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骨骼在运动损伤、发育和重建等过程中卫星细胞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适宜的运动训练可以激活卫星细胞,使之增殖并向成卫星细胞转化。文章阐述了骨骼卫星细胞的特征、负荷运动对卫星细胞的影响,以及运动对卫星细胞的激活与增殖的作用机制;并对人体衰老过程中卫星细胞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与探讨。

  • 标签: 负荷运动 卫星细胞 骨骼肌
  • 简介:摘要目的在大鼠骨骼缺损模型上,探讨骨骼细胞外基质(ECM)水凝胶联合骨骼细胞骨骼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采用5种方法将大鼠骨骼细胞,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DAPI染色评估骨骼细胞情况,选出最优策略制成水凝胶。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扫描电镜(SEM)等对水凝胶的结构、成分进行分析。将骨骼细胞植入包被有水凝胶的培养皿,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构建大鼠骨骼缺损动物模型,用HE染色检测骨骼生长,免疫荧光检测Pax7和MyoD的表达情况,电刺激对各组大鼠骨骼组织修复后功能进行评估;使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发现了一种对骨骼结构损伤小并且彻底的脱细胞的方法,然后将其制备成水凝胶;Masson染色、SEM表明水凝胶保留了骨骼的基本结构和部分生物因子;MTT检测表明该水凝胶能够促进骨骼细胞的增殖。大鼠骨骼缺损实验表明大鼠骨骼细胞联合水凝胶治疗组比力为(9.00±2.10)N/cm2,分别与未修复组和水凝胶组[分别为(4.06±1.12)N/cm2和(5.00±1.60)N/c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有更好的效果。结论骨骼ECM水凝胶有较好的生物学性能,该水凝胶联合干细胞有望能成为一种修复骨骼缺损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骨骼肌干细胞 去细胞外基质 骨骼肌缺损 大鼠
  • 简介: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骨骼钝挫伤大鼠卫星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采用打击装置造成后下肢腓肠肌钝挫伤的大鼠随机分为即刻组、针刺治疗组、自然愈合组。针刺治疗组采用阿是穴针刺疗法,自然愈合组不治疗。结果:针剌治疗组卫星细胞核数在大鼠伤后第2天时达高峰,而自然愈合组在伤后第4天达高峰,之后呈下降趋势。在损伤后第1天、第2天、第4天,针刺治疗组大鼠卫星细胞核数目均比自然愈合组多,且在损伤后第2天显著高于自然愈合组。结论:大鼠骨骼损伤后,针刺能促进卫星细胞的增殖并促使活跃期提前出现,促进肌肉再生,加速损伤愈合的进程。

  • 标签: 骨骼肌 损伤 针刺 卫星细胞增殖 动物实验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MyoD和卫星细胞(SC)在骨骼再生和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和变化,以及不同负荷运动和云南白药干预在骨骼损伤和修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04只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S)、无负荷组(N)、中等负荷组(M)和大负荷组(H),然后将不同负荷组随机分成治疗(T)组和非治疗(n)组。建立大鼠损伤模型1d后,模型大鼠左侧后肢为治疗侧,右侧为非治疗侧,损伤后0、1、4、7、10d取大鼠后肢腓肠肌做HE染色,观察SC数量及形态学变化,用RT-PCR法测定损伤后骨骼MyoD表达。结果:骨骼形态学变化在损伤后0d、1d最严重;所有分组MyoD表达除MT、Mn组和NT、Nn组在10d时与S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其它各组与S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MyoD表达在不同组别T组与n组中,HT组较Hn组在4、7、10d均显著降低,MT组较Mn组无统计学差异,NT组与Nn组比较只有在4d时显著降低;所有分组SC数量在4、7、10d时与S组比较均有显著增加。SC数量在不同组别T组与n组中,4d时不同负荷T组与n组比较有所增加,7、10d时不同负荷T组与n组比较显著增加(P&lt;0.01)。结论:云南白药在损伤过程中缩短炎症反应时间,加快了SC的激活与损伤修复,同时下调MyoD表达。MyoD和SC可以作为骨骼损伤后恢复程度的一个间接指标。

  • 标签: MYOD 卫星细胞 云南白药
  • 简介:目的:探讨易筋经对老年骨骼减少症者力的影响。方法:纳入72名受试者,按队列研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名。观察组采用易筋经运动处方锻炼,对照组采取行走活动及健康宣教,周期均为8周。于锻炼前后采用Biodexsystem-3型等速测试训练系统评价两组受试者在等速运动(60°/s、180°/s)时膝关节屈伸群的峰力矩(PT)、平均功率(AP)、总功(TW)及屈伸比值(H/Q)等指标。结果:观察组通过易筋经训练,PT、TW、AP、H/Q等部分指标较试验前有显著提高(P〈0.01或P〈0.05),其中60°/s的PT、TW及AP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60°/s的H/Q及180°/s的PT、TW及AP、H/Q较对照组均有升高趋势。结论:易筋经锻炼可明显提高老年骨骼减少症者的力,改善肌肉的协调性。

  • 标签: 骨骼肌减少症 易筋经 平衡能力 老年人
  • 简介:背景:骨骼损伤后再生能力有限,细胞因子在骨骼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多种细胞和系列调控分子参与了骨骼损伤的修复。细胞打印技术是一种在体外构造具有生物活性的三维多细胞体系的先进技术,其在骨骼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目的:探讨骨骼修复过程中促炎细胞因子和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并简述细胞打印技术在骨骼损伤中的优势和应用。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2002至2015年有关细胞因子修复骨骼损伤,细胞打印技术在骨骼骨损伤中应用的相关报道。通过计算机检索到文献146篇,初筛标题和摘要,排除重复研究及不相关的内容,最终45篇文献进入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等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4等抗炎性细胞因子在骨骼损伤修复中起到重要作用;(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等细胞生长因子能有效促进成肌细胞的增殖及分化形成肌管,对骨骼卫星细胞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细胞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对可能取得骨骼修复有重要意义;(3)细胞打印技术能够快速、精确复制和重建缺损组织/器官的复杂结构,在包括毒理学研究、医疗测试和为基础科学研究提供试验平台等方面有着很重要的应用,细胞打印技术在骨骼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将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 标签: 细胞因子类 骨骼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成年大鼠骨骼成肌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取成年Wistar大鼠的后肢肌肉,利用组织块法培养成肌细胞。并对培养细胞进行形态学研究和细胞鉴定。结果采用组织块培养成肌细胞的密度可达118/ml,成肌细胞的分化鉴定显示94%以上的细胞骨骼特异的肌细胞。结论利用组织块法成功培养成年大鼠原代骨骼成肌细胞,该方法实用性强,所得成肌细胞纯度高,为深入研究心力衰竭骨骼成肌细胞自体移植奠定了基础。

  • 标签: 骨骼肌成肌细胞 原代培养 大鼠 成年
  • 简介:心肌细胞移植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心衰的方法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其基础假设为:心衰的发生发展与心肌细胞不可逆的丢失有直接关系;可通过新的可收缩细胞来代替"死亡"的心肌细胞以提高心功能.出于试验的可行性,自体骨骼成肌细胞被首先应用于临床试验,但其他细胞也同样受到重视,尤其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虽然大量的动物试验证实心肌细胞移植技术可提高心功能,但仍存在一些关键问题有待解决:(1)合适的供体细胞类型;(2)移植细胞提高心功能的机制;(3)细胞存活的最佳条件;(4)细胞移植在治疗非缺血性心衰方面的潜在益处等.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试验用以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心肌细胞移植技术,以提高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其预后.

  • 标签: 心肌细胞移植 心衰 骨骼肌成肌细胞
  • 简介: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群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骨骼减少症(Sarcopenia)是与年龄相关的骨骼质量及力量降低,机体活动功能下降引起相关跌倒、残疾等不良事件为特征的疾病。少症在老年人群发病率为10%~20%,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是目前全球老年医学界研究的热点。

  • 标签: 骨骼肌减少症 老年人群 人口老龄化 健康问题 活动功能 不良事件
  • 简介:一、根据肌肉收缩的状态来分析近来,人们议论的中心话题是等运动性力训练,就是从人们早以注目的肌肉锻炼法,分成向心的和离心的。但是,直到把它统称为动力训练之前,人们议论的中心就是肌肉收缩的状态不同,对骨骼产生的效果是有显著区别的。的确,为增强力,从基础性训练这一观点来看,这是不容忽视的课题。可

  • 标签: 肌力训练 肌肉收缩 中心话题 肌群 快肌纤维 慢肌纤维
  • 简介:运动训练时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迅速加快的重要因素是骨骼中酶的存在,通过综述酶的化学特点、作用机理、酶促反应特点,以及酶与运动能力的关系,帮助教练员;住确理解运动训练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的生物学机制,进而更科学地制订训练计划。

  • 标签: 骨骼肌 酶促反应 运动能力
  • 简介:目的探讨运动后血清、骨骼HSP60含量变化、相关关系及其对骨骼的保护作用。方法26名成人(15男11女)进行60min的功率脚踏车运动,运动负荷为70%的最大摄氧量(VOmax)。于运动开始30min,结束后即刻、1、2、8、24、48h采集血样、股外侧活检,检测HSP60、肌酸激酶骨骼同工酶(CK—MM)含量。结果血清HSP60和骨骼内HSP60含量变化是一致的,血清CK的变化相比HSP60的变化是上升的晚,下降的早。结论剧烈运动后HSP60在血清及骨骼内含量增加,血清HSP60可能是由骨骼细胞分泌。

  • 标签: 运动 HSP60 肌酸激酶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振动对骨骼线粒体融合基因与分裂基因表达及对骨骼超微结构的影响,为振动性骨骼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于2019年6月,选取3.5月龄的新西兰家兔32只,按照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ahw(4)]随机分组分为低强度组(3.02 m/s2)、中强度组(6.13 m/s2)、高强度组(12.26 m/s2)和对照组(与中强度组相同的实验环境,只接触噪声不接触振动),每组8只。对实验组家兔进行45 d的后肢振动负荷实验,实验结束后取其后肢骨骼,用荧光实时定量PCR(RT-PCR)进行线粒体融合基因(Mfn1/Mfn2)mRNA与分裂基因(Fis1、Drp1) mRNA表达的测定,并对高强度组家兔进行骨骼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对照组、低强度组、中强度组、高强度组骨骼组织Mfn1 mRNA表达量为:3.25±1.36、3.85±1.90、4.53±2.31、11.63±7.68;Mfn2 mRNA表达量分别为:0.68±0.25、1.02±0.40、0.94±0.33、1.40±0.45;Fis1 mRNA表达量分别为:1.05±0.62、1.15±0.59、1.53±1.06、2.46±1.51;Drp1 mRNA表达量分别为:3.72±1.76、2.91±1.63、3.27±2.01、4.21±2.46。与对照组比较,高强度组家兔骨骼组织Mfn1 mRNA、Mfn2 mRNA、Fis1 mRNA的表达均明显增强;中强度组、低强度组的Mfn2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微结构观察显示,高强度组家兔骨骼出现线粒体灶性聚集、嵴膜损伤、空泡样改变,肌纤维Z线不齐、小节缺失等改变。结论振动可造成家兔骨骼线粒体融合与分裂基因的表达失衡,并可能导致出现线粒体形态结构的异常以及能量代谢的紊乱,可能成为振动所致骨骼损伤的重要靶点。

  • 标签: 振动 骨骼肌 线粒体融合与分裂基因 超微结构 家兔
  • 简介:综述了细胞骨架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骨骼细胞骨架在维持骨骼小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中的重要性。重点叙述了骨骼细胞骨架蛋白desmin、dystrophin、sarcoglycan、titin和nebulin在运动中的变化,对细胞骨架蛋白在运动性骨骼微损伤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 标签: 细胞骨架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 综述
  • 简介:目的:观察易筋经锻炼对老年骨骼减少症者力的影响。方法:将65例骨骼减少症老年人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易筋经锻炼组和空白对照组,易筋经锻炼组33例进行易筋经锻炼,空白对照组32例不进行任何治疗干预。于锻炼前和锻炼12星期后进行力测量。结果:研究过程中,2组均有1例脱落。易筋经锻炼组锻炼12星期后力较锻炼前明显增加,与本组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空白对照组干预前后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易筋经锻炼组力与空白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易筋经持续锻炼可以明显增强骨骼减少症老年人的骨骼力。

  • 标签: 易筋经 导引 气功 锻炼 骨骼肌减少症 肌力
  • 简介:摘要骨骼是人体最大的组织和器官系统,是机体主要的瘦组织群、蛋白质的主要存在形式。骨骼丢失将降低病人对疾病和创伤的耐受能力,降低临床治疗效果,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导致病人生命质量降低和死亡风险增加,影响病人预后。外科病人由于原发外科疾病和手术创伤等多种因素使其成为骨骼丢失的高发人群。然而,目前临床对于外科病人骨骼丢失防治的关注度不足,常被忽视。笔者基于国内外的最新研究,结合团队的临床和研究经验,从外科病人骨骼丢失的流行病学特征、骨骼丢失对外科病人预后的影响、骨骼检测方法以及防治策略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引起临床医师对外科病人骨骼丢失防治的重视。

  • 标签: 骨骼肌丢失 外科手术 治疗 生命质量 并发症 预后
  • 简介:骨骼质量在维持人类的健康、体力活动和竞技运动成绩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力量训练显著性生理性适应之一是肌肉肥大。力量训练是提高骨骼质量的最有效方法。在分子水平,泛素连接酶MAFbx/atrogin-1和MuRF1可能在力量训练诱导骨骼重构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分认识力量训练诱导骨骼实时变化过程,有利于制定力量训练计划。

  • 标签: 力量训练 骨骼肌 生理性适应
  • 简介:摘要骨骼是人体维持姿势、产生能量、提供力量的重要结构,体育运动需要借助骨骼完成,因此运动损伤不容忽视。MR因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而具有独特的诊断优势。本文就MR技术在骨骼运动损伤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运动损伤 磁共振成像 骨骼肌
  • 简介: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高度保守的、非编码的小分子RNA。miRNAs能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参与骨骼增殖、分化和再生。运动诱导骨骼生理性适应机制涉及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取决于训练量、强度、训练的频率和蛋白的半衰期。并且这些适应性的特征表现和运动方式有关。但这些生理性适应性变化和确切机制并不清楚,存在非常复杂的基因调控网路。骨骼特异性miRNAs的发现,为运动诱导骨骼生理性适应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利于认识运动性骨骼适应分子机制。

  • 标签: MICRORNAS 生理性适应 骨骼肌
  • 简介:笔者着重从运动员停训和减量训练而导致对骨骼的影响进行综述,从而使体育科研工作者利用停训和减量训练理论,去科学地进行指导训练和比赛。

  • 标签: 停训 减量训练 骨骼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