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心房纤的临床转治疗。方法分别应用口服奎尼丁、乙胺碘肤酮和直流电复律等转房颤。结果奎尼丁转率达80%以上,电复律成功率为93.75%,乙胺碘肤酮为75%。结论电复律作为房颤转的首选;奎尼丁疗效优于乙胺碘肤酮、心律平等,且在严密观察下可避免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副作用,也是安全的。

  • 标签: 心房纤颤 奎尼丁 直流电复律
  • 简介:植入式心脏除器(ICD)可挽救生命,但有时药物或其他办法更有效。虽然心脏节律有时会出现异常,但心脏终生稳定跳动的能力是非常强劲的,它的电路系统亦非常稳定的。当中两个潜在的致命性心律失常是:(1)室性心动过速和(2)心室颤动。中止这些节律并恢复正常的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用电击:

  • 标签: 心脏转复除颤器 植入式 致命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 心脏节律 心脏除颤器
  • 简介:恶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均是发生心源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的主要原因,且多发生在院外,约占心源性猝死的87%。植入型心律转器(ICD)可及时识别并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降低SCD的发生率,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现已成为临床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最终的目的是降低死亡率,已成为SCD一二级预防的最有效方法。

  • 标签: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恶性心律失常 心源性猝死 护理
  • 简介:<正>蒲,一个生在俄罗斯,长在俄罗斯,客死于异域的俄国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背负着流浪者的沉重十字架,走完了他那漫长而又苦涩的人生之路。一、孤独、多舛的人生之路伊凡·阿列克塞耶维奇·蒲于1870年10月22日出生在俄国沃龙涅什省叶列茨县的一个败落的贵族之家。祖上有不少人在沙俄时代做过官,特别是十九世纪初叶,这个家庭为俄国文学输送了两位大诗人:安娜·蒲娜、瓦西里·茹科夫。早在蒲出生前的农奴制改革之前,这个大家庭的主人、蒲的祖父就是一个相

  • 标签: 俄罗斯文学 人生之路 批判现实主义 高尔基 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农村
  • 简介:摘要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极有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SCD)。一项给透析患者植入心脏律除器的试验,研究了一级预防性植入型心脏律除器(ICD)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35%的透析患者所起到的预防死亡的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埋藏式心律转器(ICD)在心源性猝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ICD技术的发展,儿童ICD植入也日趋增多,但由于儿童的特殊性,儿童ICD在应用指征、器械及植入方式的选择等方面仍面临着巨大挑战。现就儿童ICD临床应用的相关问题,包括常见病种、适应证及ICD系统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心血管病学 心源性猝死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儿童
  • 简介:高科技器械可以挽救生命,改善患者的生活。植入型心律转器(简称ICD)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ICD可以监测心脏心律及心率,当检测到心率有稍微异常时,可以释放低能电击矫正异常。另外,ICD还能释放更强的电击,像在胸膛上迅速踢一脚,从而终止可能威胁生命的心律紊乱。

  • 标签: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生活 挽救生命 心律紊乱 ICD 高科技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埋藏式心脏转器植入术的护理技术和质量,以保障病人生活品质。方法对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器,实施术前、中、后的及健康指导。结果消除了病人的思想负担,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身心都得到康复。

  • 标签: 除颤器 安装 护理体会
  • 简介:深入了解AICD安置术的适应症和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对AICD安置术成功有重要意义,安置了AICD的病人一旦发生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 标签: 例护理 复除颤器 心脏自动
  • 简介:目的探讨经静脉植入心律转器(implantablecardioreterdefibri11atorICD)病人的护理方法。方法6例ICD植入术病人术前行心理护理、良好的病人准备及环境准备,术中娴熟配合、关心病人,术后密切观察病情、用药观察、调节饮食,详细做好出院指导和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结果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ICD,随访1.83年,未出现并发症,效果良好。结论围手术期周到细致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加强随访及出院指导,及时调整参数,是使ICD发挥最佳作用的重要保证。

  • 标签: 经静脉植入 心律转复除颤器 护理 心脏植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真实世界中经静脉植入型除导线(Riata,美国雅培公司)的长期表现。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除器脉冲发生器更换的患者,筛选出植入Riata或Durata(美国雅培公司)系列除导线者。分析其脉冲发生器更换术中的导线故障情况,并将更换术中测试的起搏参数(包括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与首次植入时比较。结果共有76例植入了Riata或Durata除导线的植入型心律转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器(CRT-D)脉冲发生器更换患者,包括Riata组29例,Durata组47例。至更换术时,Riata导线应用3.0~12.2(7.4±2.1)年,Durata导线应用1.7~9.3(5.2±1.9)年。Riata组中,共4根导线在应用6.5~10.9(8.2±2.0)年时出现3根绝缘层破裂、1根导线断裂,故障率为13.8%(4/29),高于Durata组0的故障率(P=0.019)。导线完整性好得以继续应用的包括Riata导线25根,Durata导线47根。相较于首次植入时,脉冲发生器更换术中完整性好的Riata导线起搏阈值(1.1 V/0.5 ms对0.7 V/0.5 ms,P>0.05)和R波振幅(11.8 mV对12.7 mV,P>0.05)无明显变化,阻抗降低(519 Ω对630 Ω,P<0.01)。结论Riata导线平均应用7.4年时的故障率为13.8%。完整性好的导线长期起搏阈值和感知稳定,可严密监测下继续应用。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除颤导线 导线故障 起搏参数
  • 简介:本文研究二维夹层壁板在一侧受超音速气动力的情况下的振现象.利用模态方法和伽辽金方法分析振临界马赫数以及夹芯粘性阻尼对振的影响.结果发现考虑前四阶模态时,由于一二阶频率重合而使振动能量积聚发生振.考虑中间层的粘弹性时,发现随着粘性阻尼的增加,振临界马赫数和临界振频率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现象,其原因是粘弹性一方面降低系统固有频率使得临界马赫数降低,另一方面又使能量耗散使得临界马赫数升高,在这两种作用的影响下出现了上述复杂的现象.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利于振抑制时的设计优化.

  • 标签: 夹层壁板 颤振 粘性阻尼 复模态方法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6岁,既往有甲亢病史5年,阵发性房颤间歇服用胺碘酮一年.于2002年8月19日因精神悲伤,突然意识丧失,晕倒在地,口唇发绀小便失禁,5min后送入我院急救中心,心电图示:尖端扭转型室速室颤,前、后反复电除10次,恢复窦性心律,频发房早,间歇短阵房颤,T波倒置,Q-T间期440~480ms,为防止再次室颤,于2002年9月7日安置单腔起博律除器(ICD),测R波幅度5.7mV,感知灵敏度0.5mV,电极阻抗420Ω,程控诱发室速室颤感知11秒,20J放电一次转成功,术后半年平稳.于2003年4月~8月间,自感间断4次电击感,ICD程控资料显示:快速房扑,超过设定心率上限频率,误放电(5~10J)4次,均终止.后程控打开,增加QRS宽度识别,减少抗心动过速起博次数,增加放电能量,调整为8、16、20、30、30J能级,同时长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富马酸比索洛尔5mg/d)控制心室率,至今未再放电.

  • 标签: 复律除颤器 单腔起搏 反复 2002年 放电 突然意识丧失
  • 简介:目的:观察静脉及口服胺碘酮对心房颤动的律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把175例病人按不同发病时间、不同病因分组,统计分析胺碘酮的转效果。结果:175例病人中153例转律成功,占87.4%,无严重并发症;房颤发生时间越短越容易律,风湿性心脏病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或换瓣术(MVR)后3个月者及特发性房颤效果最好。结论:胺碘酮对房颤的转效果良好、安全,但房颤持续时间和不同的病因是影响转效果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心房纤颤 胺碘酮 窦性心律 血栓栓塞
  • 简介:摘要时症是指发病时白睛红赤,奇痒难忍,每年至期而发,过期而愈,呈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眼病。故《证治准绳•七窍门》称为时症。本病可延绵数年或数十年之久,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轻或痊愈。一般双眼罹患。相当于西医学的春季卡他性结膜炎。

  • 标签: 消风散 时复症 经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器(S-ICD)植入术中除阈值(DFT)测试对后期放电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S-ICD并至少随访3个月的患者,按照术中有无DFT测试及PRAETORIAN评分分为DFT测试组、DFT未测试组,PRAETORIAN评分≤45分组、>45分组。回顾性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放电事件和并发症等。初步探讨DFT测试对后期放电事件的预测价值,以及律失败风险极低患者的不恰当放电概率是否随PRAETORIAN评分的增高而增大。结果研究纳入41例患者,其中男31例,年龄(54.9±15.0)岁,年龄范围18~85岁。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中位随访4个月内,10例患者发生37次放电事件。DFT测试组与DFT未测试组不恰当放电患者数(1对1,P=1.000)及不恰当放电总次数(10对1,P=0.0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AETORIAN评分≤45分组与>45分组不恰当放电患者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对2,P=0.133),不恰当放电总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对11,P<0.001)。结论S-ICD植入术中DFT测试对患者后期放电事件影响较小。律失败风险极低患者的PRAETORIAN评分越高,不恰当放电可能性越大,该结论有待扩大样本量加以确认。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全皮下 除颤阈值 不恰当放电 PRAETORIAN评分
  • 简介:小时一逢暑假,父母就将我送到我出生的地方——飞溪河。这条河泱泱汤汤横贯于四县之间,两岸依山而居的人们,经常要穿梭于河上,这河上就必然有桥了,只是这里的桥与常见的桥不同,是因山制宜的桥。在大约30米宽的河面上,将四根有大人小腿粗的树固定成树排,然后,在河里打四根树桩,再用相同的五截固定好了的树排—一连起来,架在离水面大约25米高的空中,一座树桥(我私下的叫法)就这样建好了。记得六七岁时,有天我坐在伸向河水的柳枝上玩水,无意中看到了走在树

  • 标签: 树桥颤 颤颤
  • 简介:摘要心脏性猝死(SCD)愈发成为临床和公共卫生问题。植入型心律转器(ICD)是目前预防SCD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临床应用的ICD分为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器(TV-ICD)和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器(S-ICD),无论器械本身还是相关临床研究近年都得到了长足进展。ICD对SCD的预防包括二级和一级预防,符合SCD一级预防或1.5级预防的人群远多于二级预防,且相关临床研究及获益证据也更加充分。针对术后参数设置的多个临床试验对ICD诊断和治疗参数个体化调整提供了普适性的原则。本共识将ICD适应证按SC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以及不同疾病(如缺血性和非缺血性等)分别进行了阐述。针对ICD不同类型(单腔、双腔、三腔及S-ICD)的选择及除阈值测试分别进行了推荐。ICD术后随访至关重要,依据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提出了针对心动过缓起搏参数、心动过速诊断和治疗参数设置的共识。此外,对ICD植入注意事项及系统故障处理原则也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临床应用 指南 共识
  • 简介:摘要对于合并多种晕厥危险因素、出现过晕厥事件,且植入植入式心脏转器(ICD)二级预防的患者,再发晕厥时的诊疗和鉴别诊断颇具挑战性。本文报道因既往反复室性心动过速合并长QT综合征植入ICD的患者再发晕厥,最终溯因为肺血栓栓塞症的1例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探讨合并多种晕厥危险因素时的优化晕厥诊疗模式。

  • 标签: 晕厥 肺栓塞 除颤器,植入型 QT延长综合征
  • 简介:目的通过对具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具埋藏式心脏律除器(ICD)植入适应症的患者进行ICD植入治疗,从而评价分析ICD对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对2005-2009年我科收治的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的18例患者置入ICD,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55.77±15.16)岁,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2例。病因诊断包括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或门控心血管CT检查明确缺血性心肌病11例,扩张性心肌病7例,其中3例为心肺复苏后2周安置ICD,其余均为伴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伴或不伴晕厥史患者。置入单腔ICD4例,双腔ICD5例,心脏在同步化治疗除器(CRTD)9例。结果18例心脏性猝死及具有ICD植入适应征的患者进行单腔、双腔及CRTD植入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5~5h,X线曝光时间19~62min。除阻抗、起搏阈值、R/A波振幅等参数均达到标准要求,3例患者术中经1次低能T波同步电击(T-shock)诱发心室颤动(VF),均一次律成功,除阈值10~20J。并进行2~43个月的随访观察,术后皮囊愈合良好,无电极脱位、囊袋积血、感染、除风暴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并无死亡。在同时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下,5例患者共8次发生室性心动过速(VT)、VF,ICD识别及放电转成功。2例单腔ICD患者各一次心房纤(AF)发作,被误诊为心室颤动,并导致误治,启动稳定性及宽度两个诊断功能后,随访半年未再出现误诊及误治。9例随访期内曾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通过心动过速起搏(ATP)转。9例CRTD随访心脏彩超EF由30%~35%改善至35%~50%,心衰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所有18例患者,包括3例反复心跳骤停、药物治疗无效、多次心肺复苏成功而植入ICD的患者,随访至今仍然健在。结论ICD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措施,其疗效远超过包括乙胺碘呋酮在内的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随着猝死防

  • 标签: 致死性心律失常 快速性 抗心律失常药物 心肺复苏 女性患者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