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使用neuroform支架或球囊辅助颈重塑技术与电解可脱弹簧圈结合治疗颈动脉的体会,探讨两种方法的适应症、存在问题、技术要点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25例颈动脉中,19例采用neuroform支架置入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6例采用球囊辅助颈重塑技术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结果以neuroform支架与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的动脉中,10例完全闭塞,8例闭塞90%以上,1例闭塞90%以下。球囊辅助颈重塑技术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的动脉中,3例完全闭塞,3例闭塞90%以上。结论Neuroform支架或球囊辅助颈重塑与电解可脱弹簧圈结合是治疗颈动脉的有效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颈动脉的具体情况选择neuroform支架或球囊辅助进行栓塞。

  • 标签: 颅内宽颈动脉瘤 支架 球囊 血管内治疗
  • 简介:目的应用Neuroform专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颈动脉,探讨其安全性,有效性,技术特点和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3例应用Neuroform专用支架治疗颈动脉的临床资料,对Neuroform支架的特点和应用的技术特点进行探讨,分析手术中注意点,术中术后并发症防治,手术效果,并且对部分患者术后随访,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33例患者,除1例患者由于血管迂曲,支架没有植入,其余均顺利完成。术中2例出现急性载血管闭塞,急性溶栓成功;术中动脉破裂1例,给予加速栓塞,术后加做脑室外引流,痊愈出院。术后23例患者获得脑血管造影随访,随访期限6~38个月,2例出现动脉复发,给予再栓塞,1例出现载动脉狭窄,尚无缺血表现,给予继续随访。所有患者均无术后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手术效果良好。结论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是治疗颈动脉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颅内宽颈动脉瘤 颅内支架 并发症 介入治疗
  • 简介:近年来,血管内支架置人联合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治疗颈动脉,术中存在着弹簧圈脱落的风险。因此,放置支架在动脉颈或载动脉,结合弹簧圈栓塞动脉,以达到稳定的栓塞颈动脉的目的。但应用支架使栓塞的过程变得更复杂,风险也更高。需充分做好对患者心理护理、栓塞材料准备及术中观察,才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成功。作者将1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颈动脉患者的术中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 标签: 颅内宽颈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术中观察 护理配合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血管内支架置人
  • 简介: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微小颈动脉的病例,探讨该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5例微小颈动脉的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动脉的位置、尺寸和破裂与否,技术的操作成功率等相关数据,并分析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结果男35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51.8±5.2)岁;动脉位于前循环29例,后循环16例,平均大小为(2.05±0.72)mm,其中36例为破裂动脉,9例为未破裂动脉。操作成功率100%。术中动脉破裂出血1例,术后1例继发脑梗塞,遗留轻偏瘫,其余均无并发症。结论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进行微小颈动脉的血管内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可防止弹簧圈突出,达到致密栓塞。

  • 标签: 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 Lvis支架 弹簧圈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合并载动脉重度狭窄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2017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血管内治疗颈动脉合并载血管重度狭窄的患者14例,共14个动脉。14例中,男5例、女9例,年龄45~76(61.07±10.43)岁;8例为破裂动脉,6例为未破裂动脉。术前载段血管狭窄率为70%~90%,中位数为70%。根据载段血管狭窄与动脉的解剖位置关系分型为Ⅰ型9例、Ⅱ型4例、Ⅲ型1例。分析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临床预后,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动脉闭塞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采用先处理载段血管狭窄再进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的治疗方法,手术均成功。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栓塞程度RaymondⅠ级12个、Ⅱ级2个,术后载血管残余狭窄率20%~30%,中位数为25%。术后3个月14例患者mRS评分0分12例、2分1例、3分1例。11例患者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中位随访时间6.45(6~10)个月,DSA示Raymond Ⅰ级10例、RaymondⅡ级1例,11例患者均未出现支架再狭窄或闭塞情况。结论颈动脉合并载血管重度狭窄病变复杂,采用先处理载段血管狭窄再进行动脉栓塞的治疗方法可能是安全、有效的,还需大样本病例的长期随访研究。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放射学,介入性 载瘤动脉狭窄 血管内治疗
  • 简介:近几年随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技术的不断更新,动脉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但是颈动脉一直是神经介入治疗的难点,特别是老年患者。近几年出现的Lvis支架,因为其更高的金属覆盖率、编制特性,良好的顺应性等,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颈动脉治疗中。

  • 标签: Lvis支架 动脉瘤 宽颈 老年
  • 简介:目的探讨评估低剖面可视化腔支撑装置(LVIS支架)"压缩"和"灯笼"释放方式治疗颈动脉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至2015年10月接受LVIS支架治疗且支架形态发生短缩改变的颈动脉患者15例(16个动脉),均经全脑DSA检查明确诊断。"压缩"方式指通过操作使LVIS支架长度比标注释放数值短缩超过5mm;"灯笼"方式指颈处LVIS支架直径增。计算颈内动脉后交通段支架压缩后金属覆盖率,并于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结果(1)采用LVIS支架辅助治疗的16个颈动脉中后交通动脉8个,眼动脉6个,脉络膜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M2分叉梭形动脉各1个;颈1.8-8.0mm,平均(3.9±1.7)mm;共置入LVIS支架15枚(1枚支架治疗两个动脉者1例);均采用"压缩"方式释放支架,其中4例(4枚)同时并存"灯笼"方式。(2)LVIS支架术后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10个(62.5%),覆盖的分支动脉术后即刻均通畅。(3)围手术期未发生技术相关出血性和缺血性并发症,支架置入成功率100%(15/15)。(4)颈内动脉后交通段支架压缩后金属覆盖率为30.3%-38.5%,平均(35.0±2.8)%。(5)15例LVIS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均经全脑DSA随访3-5个月,平均(3.2±0.5)个月,其中14个动脉达影像学治愈(RaymondⅠ级,87.5%),无动脉复发病例。支架覆盖的所有分支动脉无闭塞,未发生支架狭窄及载动脉闭塞,总致残率为6.7%(1/15),无死亡病例。结论LVIS支架通过"压缩"及"灯笼"方式可提高颈金属覆盖率和短期治愈率,同时不影响覆盖的分支动脉。选择适宜病例行"灯笼"方式可能有利于颈处分支动脉的短期保护。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LVIS支架 颅内宽颈动脉瘤 推拉释放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和分析了应用支架辅助技术介入治疗颈动脉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62例(68个动脉)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手术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并总结治疗经验。结果患者动脉栓塞面积均可达到50%以上,其中完全栓塞率可达26.47%;术后并发症率12.90%,复发率3.22%。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动脉可获得较满意治疗结果,临床应注意细致操作,熟练技法,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和预防并发症。

  • 标签: 支架辅助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宽劲动脉瘤,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olitaireAB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颈动脉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09年12月~2015年8月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设计对照实验,实验组患者接受SolitaireAB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栓塞治疗,回顾性分析SolitaireAB支架辅助弹簧圈以及传统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死亡率、复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对比实验组总术后自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SolitaireAB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颈动脉临床效率相较于传统栓塞疗法显著升高,且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显著提升,复发率显著降低,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Solitaire AB支架 弹簧圈 颅内宽颈动脉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摘要随着血管内支架技术的发展,大大的促进了动脉的治疗。但对于有些动脉,如颈、大型、及复杂性动脉来说,仍然是一种挑战;包括支架输送困难及围手术期血栓栓塞事件是主要问题。LVIS支架是一种新型自彭式支架,由复合式单根金属丝编织闭环设计,直径2.5~5.5mm不等,网眼直径为1mm,金属覆盖率可达到23%,既具有闭环支架的使用方便的特点,同时还有开环支架的贴壁良好与最小椭圆化的特点,为颈动脉的治疗提供了进一步的帮助,现本文对LVIS支架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支架后释放技术在颈动脉栓塞治疗中的安全性、疗效及技术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间支架后释放技术(支架输送至载动脉动脉段,先填塞部分弹簧圈后再释放支架)治疗的153例178"个动脉患者的动脉及载动脉解剖形态,支架植入技术操作程序,临床和造影结果。结果所有动脉均成功植入支架,其中Neuroform支架76枚、Enterprise支架72枚、LEO支架33枚。术后即刻完全栓塞136个动脉(76.4%),颈残留29个(16.3%),部分栓塞13个(7.3%)。术中弹簧圈拉丝1例,血栓栓塞并发症1例。平均术后9.3个月后DSA随访74例,MRA随访44例,显示3例动脉再通。结论支架后释放技术是动脉栓塞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能显著提高动脉颈覆盖率而达到血管重建目的,使支架治疗技术成功率、安全性和疗效进一步提高。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支架辅助下弹簧圈血管内治疗颈动脉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接诊的颈动脉的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术后疾病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疾病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支架辅助下弹簧圈血管内治疗颈动脉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有效的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患者术后疾病的复发概率,在临床值得借鉴。

  • 标签: 血管内支架 弹簧圈 颅内宽颈动脉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颈动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的21例颈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共23个动脉,其中5个位于前交通动脉,10个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2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3个位于M2段、3个位于大脑前动脉A3段;所有动脉的颈体比均>1/2。其中,22个动脉采用单纯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另1个采用Y形支架(LEO Baby + Neuroform EZ)栓塞。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检查,以判断动脉闭塞和支架血流通畅情况。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术后3个月评估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以判断患者预后,其中≤2分为预后良好;术后6~8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判断动脉闭塞和支架血流通畅情况。结果21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8个(78.3%)动脉为Raymond Ⅰ级,3个(13.0%)为Ⅱ级,2个(8.7%)为Ⅲ级。2例(9.5%,2/21)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因重度肺部感染死亡;另1例因迟发性血管痉挛导致脑梗死,出院时mRS为3分。20例患者术后3个月均行mRS,其中1例为1分、1例为2分,余18例均为0分;预后均良好。16例患者的17个动脉获得DSA随访,随访时间为(6.4±0.7)个月(6~8个月),其中15个为术后即刻Raymond Ⅰ级,显示闭塞完全;另2个分别为术后即刻Raymond Ⅱ、Ⅲ级,均未见颈、腔进一步增长。所有动脉均未出现支架狭窄或迟发性血栓形成事件。结论初步推测LEO Baby支架应用于具有小直径载动脉颈动脉栓塞中是安全、有效的;同时为位于血管分叉部和血管远端的动脉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治疗性 治疗结果 宽颈 LEO Baby支架
  • 简介:目的评估Neuroform支架在颈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20例颈动脉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术中将预装好的Neuroform支架引入载动脉并释放覆盖动脉颈,经支架网孔栓塞弹簧圈。结果19例支架植入成功,其中12例取得完全栓塞,3例体仍显影,4例颈残留。术中支架放置失败1例,异位放置1例,术中血栓形成1例。结论Neuroform支架是颈动脉的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内宽颈动脉瘤 NEUROFORM支架 栓塞
  • 简介:摘要未破裂动脉在人群中较为常见,其发病率约为2%。而随着CTA的广泛使用,以及CTA检查对颈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良好的显示,未破裂动脉的检出率明显增加。而当未破裂动脉患者合并有颈动脉狭窄时,其治疗方式及预后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合并颈动脉狭窄的动脉患者,其治疗存在一定的矛盾,由于颈动脉狭窄治疗会诱发动脉破裂,而动脉治疗可能造成缺血性脑卒中,因此其致残率以及病死率可能大大增加。本研究对合并颈动脉闭塞以及未破裂动脉的患者发病率进行回顾,并对这类患者的治疗策略进行探讨。

  • 标签: 未破裂动脉瘤,颈动脉疾病,治疗
  • 简介:小脑前下动脉发病率低。天坛医院827例动脉的资料,小脑前下动脉动脉仅有2例,占0.24%[1]。山东省立医院一组406例动脉,发现小脑前下动脉动脉3例,占0.74%[2]。而其中的颈动脉则鲜有报道。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1病例患者,女性,37岁,因"突发剧烈头痛5h"入院。

  • 标签: 小脑前下动脉 宽颈动脉瘤 山东省立医院 天坛医院 剧烈头痛 发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动脉的短期效果及并发症,初步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33例颈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单支架28例,双支架5例。使用Raymond分级评估术后即刻动脉栓塞程度。术后3~6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同时行DSA复查以了解动脉有无复发及载动脉通畅情况。结果术后即刻复查DSA示所有动脉均致密栓塞(Raymond Ⅰ级)。1例患者出现术中血栓形成,予替罗非班溶栓后血流恢复,术后未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术后3~6个月时所有患者均预后良好;21例(63.6%)患者完成DSA复查,示载动脉无狭窄或血栓形成,动脉无复发。结论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动脉疗效好且安全性高。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宽颈 Neuroform Atlas支架 栓塞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球囊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动脉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CBMdisc、VIP、CNKI、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至2013年7月,纳入中、英文比较球囊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颈动脉的是临床研究。由两名评价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研究,752例患者。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动脉的完全栓塞率(OR=1.05,95%CI:0.72~1.51;P〉0.05)、次全栓塞率(OR=1.33,95%CI:0.86~2.06;P〉0.05)及部分栓塞率(OR=0.69,95%CI:0.31-1.5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OR=0.61,95%CI:0.27~1.41;P〉0.05)、术后3个月的预后良好率[OR=0.95,95%CI:0.54-1.67;P〉0.0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球囊与支架辅助弹簧圈两种技术栓塞颈动脉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但这一结论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和长期随访研究进一步证实。

  • 标签: 颅内宽颈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支架 球囊 弹簧圈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析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动脉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对象均是2021年9月-2022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颈动脉患者,共计60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后疼痛症状。结果:术后复发率为2.70%,Raymond分级:Ⅰ级94.59%,Ⅱ级5.41%,mRS评分:0分63.33%,1分33.33%,2分3.33%,无术中动脉破裂出血情况,术后未发生缺血性卒中以及无死亡病例。结论:经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动脉治疗效果甚好,并发症发生情况少,且复发率低,但由于研究病例较少,其安全性和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大量样本的长期随访研究确认。

  • 标签: 颅内宽颈动脉瘤 Neuroform Atlas支架 弹簧圈栓塞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