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癌根治性手术后初始复发部位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间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172例行胰腺癌根治性手术切除且病理确诊为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肿瘤初始复发或转移部位分为无复发、局部复发(残余胰腺或肠系膜血管、胰肠吻合口周围组织等处复发)、肝转移、腹腔或后腹膜转移、多部位复发及其他部位转移等。采用COX风险比率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法比较不同复发部位及复发后不同治疗方案患者的生存期差异。结果172例患者术后12例局部复发,69例肝转移,25例腹腔或后腹膜转移,17例多部位复发,5例其他部位转移,44例未复发;中位随访时间15.5个月(3~69个月);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19个月(95% CI 16.273~21.727);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1.0%、27.8%、20.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25水平、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辅助化疗、初始复发转移部位与患者总生存期显著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25≥30 IU/ml(OR=2.669,P=0.001)、脉管侵犯(OR=1.736,P=0.028)、肿瘤低分化(OR=1.604,P=0.027)、辅助化疗(OR=0.439,P<0.001)、初始复发转移部位(P值均<0.05)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172例患者的中位无瘤生存期为9个月(95% CI 7.075~10.92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25水平、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与患者无瘤生存期显著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25水平(OR=1.640,P=0.026)、肿瘤大小(OR=1.774,P=0.011)、脉管侵犯(OR=1.563,P=0.034)是影响患者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胰腺癌术后,局部复发、其他部位转移、腹腔或后腹膜转移、多部位复发、肝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8、22、21、15、14个月,其中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生存期最长,显著长于多部位复发(P=0.035)和肝转移(P=0.007)患者,腹腔或后腹膜转移患者生存期也显著长于肝转移患者(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8例复发患者中26例患者未予治疗,其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95% CI 6.877~13.123);68例采用单纯化疗方案,其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95% CI 13.013~16.987);34例采用化疗结合再次手术、放疗等综合治疗,其中位生存期为19个月(95% CI 15.100~22.900),显著高于未治疗和单纯化疗患者,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胰腺癌根治性手术后肿瘤初始复发部位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相比于局部复发和腹腔或后腹膜转移,多部位复发和肝转移患者的预后较差。复发后综合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总生存期。

  • 标签: 胰腺肿瘤 外科手术 肿瘤复发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生化复发(术后降钙素水平升高而影像学无异常)甲状腺髓样癌(MTC)患者的预后,并探讨预测术后结构复发(影像学异常)的降钙素最佳临界值。方法在PubMed、中国知网(CNKI)、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纳入MTC术后降钙素水平升高的相关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对患者复发和死亡进行Meta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后降钙素水平较实验室检测最高值的升高倍数预测生化复发转为结构复发的效果,获得最佳临界值。结果纳入7篇文献共1 005例MTC患者(其中生化复发276例,生化治愈542例)。Meta分析显示,术后生化复发组结构复发率[40.6%(112/276)比2.2%(12/542);OR=27.99,95% CI 14.57~53.78,P<0.001]及死亡率[10.0%(19/190)比0.96%(3/312);OR=7.26,95% CI 2.42~21.84,P<0.001]均高于生化治愈组(术后降钙素水平正常、无疾病状态)。收集另4篇文献共89例MTC生化复发患者资料,ROC曲线分析显示,依据术后降钙素水平升高倍数预测结构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825,根据各区段临界值确定术后降钙素升高最佳临界值为50倍,其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88.6%。结论MTC术后生化复发患者结构复发率、死亡率均高于术后降钙素水平正常患者。可以将术后降钙素水平升高超过实验室检测最高值的50倍作为诊断临界值,超过50倍时易出现结构复发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髓样 降钙素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局部晚期胃癌根治术后(>D1术)放化疗,影响预后的因素和患者的复发模式,探讨术后辅助放疗的价值。方法选取2008—2020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术后辅助放化疗的171例胃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用Kaplan-Meier法计算复发率和生存率,log-rank法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全组中位随访时间63个月,随访率93.6%。Ⅱ期和Ⅲ期患者分别占31.0%和66.7%。3级及以上急性胃肠道反应和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8.8%和9.9%。总计166例患者完成了整个放化疗方案,期间无不良反应相关死亡病例出现。复发模式方面,17例患者出现局部区域复发,29例患者出现远处转移,12例患者出现腹膜种植转移。1年、3年及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7%、66.3%及60.0%。1年、3年及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5.5%、62.7%及56.5%。多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周围神经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率为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胃癌术后调强放疗联合化疗患者耐受良好,不良反应可接受,有利于肿瘤局部控制并可提高患者长期生存获益。淋巴结转移率可作为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局部区域复发高危患者,应考虑术后辅助放化疗。

  • 标签: 胃肿瘤/放射疗法 胃肿瘤/放化疗法 淋巴结转移率 辅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因素与生存预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117例肝细胞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术后早期复发因素及生存预后情况研究。结果:研究证实,117例患者中,有85例出现肿瘤复发情况,复发率72.60%,其中,早期复发59例,占比50.40%,晚期复发26例,占比22.20%。且研究证实,患者肿瘤术后复发影响因素中,与AFP/V、肿瘤数目、血管侵犯及肝硬化程度有直接相关性,统计结果差异表现为(P<0.05),同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剖析经过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患者术后不同局部位置的复发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抽选77例我院在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期间进行治疗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复发患者,根据复发的位置分成了3组,分别有转移复发一组30例,胸壁复发的一组16例,区域淋巴结的复发一组31例,分析影响复发的主要原因。结果:在77例患者中,局部复发的有16例,区域淋巴结复发的有31例,在30例转移的患者中有10例内脏转移,11例骨转移,9例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结论:年龄小于35岁或者35岁的患者的局部复发和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率更高,尤其是未绝经的乳腺癌患者出现内脏转移的发生概率越高,说明年龄对术后患者的复发情况影响颇深,从而影响着患者的预后

  • 标签: 乳腺癌 术后复发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下肿瘤切除术治疗宫颈癌阴道残端复发预后效果。方法:对2017年9月-2020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宫颈癌阴道残端复发患者40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复发后接受腹腔镜下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n=20),复发后采取放疗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n=20),对比两组患者1年、2年生存率,并对观察组患者按照初治后是否进行根治性放疗进行分组,对行根治性放疗患者与未行根治性放疗患者再次手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以及2年生存率。结果:(1)观察组患者1年及2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中初治后行根治性放疗患者平均生存时间比未行根治性放疗的患者时间长,且2年生存率比未行根治性放疗的患者高(P<0.05)。结论:对宫颈癌阴道残端复发患者行腹腔镜下肿瘤切除术并辅以放化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标签: 腹腔镜下肿瘤切除术 宫颈癌 阴道残端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定位CT分析肌少症对食管鳞癌术后复发患者放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7年于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放化疗的147例食管鳞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依据模拟定位CT勾画计算主动脉弓上缘水平横断面双侧胸肌面积(PMA)。PMA身高校正(PMA/身高2)得出胸肌指数(PMI)。将男女患者分别依据PMI三分位数分组,其中低PMI者(男性<11.55 cm2/m2,女性<8.69 cm2/m2)为肌少症组。比较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1年和3年总生存(OS)率的差异。结果147例患者中49例(33.3%)存在肌肉减少,该类患者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肌少症患者(40.8%∶18.4%,P=0.005)。肌少症患者1年和3年OS(61.2%和10.2%)显著低于非肌少症患者(82.7%和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证实肌少症是预测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基于定位CT获得的PMI在诊断肌少症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可能可以作为诊断肌少症的新工具。

  • 标签: 食管鳞状细胞癌 胸肌指数 肌少症 放化疗 预后
  • 简介:摘要MYCN基因在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细胞生长、凋亡、分化、浸润、转移及血管形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临床中,MYCN基因扩增是NB危险度分级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MYCN基因检测面临检测方法操作复杂、检测成本高及不易获得瘤组织细胞等问题。研究表明,NB患儿血清循环MYCN基因扩增情况与瘤组织中一致,血清循环MYCN基因扩增情况作为NB预后复发监测指标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便及无创等优势。因此,血清循环MYCN基因扩增检测有望替代瘤组织中MYCN基因扩增检测,用于NB预后复发监测。本文通过介绍NB患儿血清循环MYCN基因扩增情况在NB诊断、预后复发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以期推进其临床转化应用的速度。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血清 MYCN扩增 预后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EP患者联合使用TCRP、亮丙瑞林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EP患者58例,随机数字法均分为均分为A组(TCRP)和B组(TCRP+亮丙瑞林),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B组治疗后性激素水平、1年复发率优于A组(P<0.05)。结论 EP患者联合使用TCRP、亮丙瑞林,预防复发、改善性激素水平的效果良好。

  • 标签: 宫腔镜下电切术 亮丙瑞林 子宫内膜息肉 复发率 性激素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复发性单侧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6例行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复发性单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1例,女115例;年龄为(58±12)岁。观察指标:(1)诊断和分型。(2)手术及术中情况。(3)术后情况。(4)随访情况。(5)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最终结石清除或复发及生存情况。带T管患者术后8周行T管造影或胆道镜检查,评估最终结石清除率。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8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诊断和分型: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术中评估,166例患者均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其中134例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均为胆总管结石;肝左叶结石115例,肝右叶结石51例;胆色素性结石111例,胆固醇性结石31例,混合性结石24例。Tsunoda分型Ⅰ型9例,Ⅱ型89例,Ⅲ型65例,Ⅳ型3例;2001年日本分型Ⅰ型12例,Ⅱ型99例,Ⅲ型47例,Ⅳ型8例;中国分型均为Ⅰ型;笔者团队自定义分型均为Ⅱ型。(2)手术及术中情况:166例患者中,119例存在肝叶或肝段萎缩。166例患者均行精准肝切除术联合不同方式引流,其中左半肝切除28例,右半肝切除11例,Ⅰ段切除1例,Ⅱ段切除5例,Ⅲ段切除5例,Ⅳ段切除8例(肝左内叶),V段切除3例,Ⅵ段切除2例,Ⅷ段切除2例,Ⅱ+Ⅲ段切除68例(肝左外叶),Ⅴ+Ⅵ段切除3例,Ⅴ+Ⅷ段切除6例(肝右前叶),Ⅵ+Ⅶ段切除21例(肝右后叶),Ⅱ+Ⅲ+Ⅳa段切除1例,Ⅴ+Ⅵ+Ⅶ段切除1例,Ⅰ+Ⅱ+Ⅲ+Ⅳ段切除1例。166例患者胆道引流方式:行T管外引流120例,行胆肠内引流23例,行胆肠内引流联合T管外引流23例。10例患者原胆肠吻合口狭窄,对原吻合口进行拆除重建。166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58±87)min,术中输血率为16.87%(28/166)。166例患者术中均行纤维胆道镜检查,Oddi括约肌功能正常77例,功能障碍38例,失功40例,11例有胆肠内引流术史患者未予功能评价。21.69%(36/166)的患者存在肝内胆管狭窄。166例患者中,149例术中留取胆汁培养,75.17%(112/149)为阳性,其中22例培养出多种细菌。最常见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43例)、铜绿假单胞菌(12例)、肺炎克雷伯菌(9例)、产酸克雷伯菌(7例)、屎肠球菌(7例)。(3)术后情况:166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87%(28/166),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Ⅲ级8例,其中胸腔或腹腔穿刺抽积液6例,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出血胃镜止血1例,粘连性肠梗阻外科手术松解1例;Ⅳ级2例,均为术后严重感染引起的感染性休克,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后均好转顺利出院。166例患者中,合并胆汁漏13例,合并肺部感染10例,合并切口感染6例,保守治疗后均好转。166例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即时结石清除率为81.93%(136/166),术后住院时间为(11±6)d。(4)随访情况:16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7±17)个月。166例患者最终结石清除率为94.58%(157/166),结石复发率为16.87%(28/166)。166例患者中,预后Terblanche分级Ⅰ、Ⅱ、Ⅲ、Ⅳ级分别为91、36、25、14例;5例肝内继发恶性肿瘤,其中4例死亡。(5)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胆汁培养情况、既往手术次数、即时结石清除情况、最终结石清除情况是影响复发性单侧肝内胆管结石行精准肝切除术预后的相关因素(优势比=2.29,7.48,2.69,4.52,95%可信区间为1.09~4.85,2.80~19.93,1.16~6.25,1.15~17.7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手术次数≥3次是复发性单侧肝内胆管结石行精准肝切除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6.05,95%可信区间为2.20~16.62,P<0.05)。结论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复发性单侧肝内胆管结石安全、有效。既往手术次数≥3次是复发性单侧肝胆管结石行精准肝切除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胆道疾病 肝内胆管结石 精准肝脏外科 肝切除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小儿支气管炎患者复发率、治疗依从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支气管炎患儿1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9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早期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复发率、治疗依从性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98.92% vs 91.39%);研究组患儿住院时间为(3.21±0.38)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6.04±0.25)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月内,研究组的复发率为3.22%(3/93),低于对照组的复发率〔12.90%(12/93)〕;研究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8.92% vs 87.09%)。研究组患者完全依从79例、部分依从12例、不依从2例,总依从率为97.84%,对照组患者完全依从48例、部分依从36例、不依从9例,总依从率为90.32%,低于研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小儿支气管炎患者应用早期预见性护理干预,可降低复发率并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早期预见性护理干预 小儿支气管炎 复发 治疗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复发伴转移宫颈癌患者治疗期间使用阿帕替尼联合放化疗治疗的临床效果与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在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复发伴转移宫颈癌患者选取7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放化疗治疗,研究组使用阿帕替尼联合放化疗治疗,记录患者临床效果并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治疗,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所提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价值(P0.05)。通过回归方程计算后可以发现,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病灶直径、疾病分期、淋巴转移数量以及脉管内肿瘤。结论:在复发伴转移宫颈癌患者治疗期间,使用阿帕替尼联合放化疗治疗有利于促进患者近期疗效,对于患者生命安全的保障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宫颈癌 复发转移 阿帕替尼 放化疗 近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小儿支气管炎患者复发率,治疗依从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治疗的88例小儿支气管炎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普通组,各组44例,普通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儿接受早期预见性护理干预,观察并对比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治疗效果、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优于普通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普通组。结论:对小儿支气管炎患者实施早期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使患儿更加配合治疗,提升依从性,同时强化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对改善预后有重要作用。

  • 标签: []早期预见性护理干预 小儿支气管炎 复发率 治疗依从性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癌症患者在最初诊断及治疗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均存在癌症复发恐惧,癌症复发恐惧对患者接受治疗的信心和依从性、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有重要影响,且与预后相关。本文从癌症复发恐惧理论模型、相关因素及干预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开展干预工作降低癌症复发恐惧水平提供参考。

  • 标签: 综述 癌症复发恐惧 概念 理论模型 相关因素 干预策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甲巯咪唑治疗甲亢复发患者疗效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60例甲亢复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采用甲巯咪唑进行治疗,当患者症状好转之后即停止使用药物,实验组长期服用甲巯咪唑,在对患者治疗一年半到两年之后,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中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中总有效率为70%,在治疗一年之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实验组中患者出现甲状腺肿大、眼球突出以及甲亢复发的概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

  • 标签:    甲巯咪唑 治疗 甲亢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 回顾病例资料,分析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在初发脑梗死的732例病人中随机抽出222例(对照组)与222例复发脑梗死病人(复发组)进行相关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等对比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复发组高血压伴心脏病及(或)糖尿病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