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改造患者或异体来源的T细胞,使其表达嵌合抗原受体(CAR),并输注入患者体内后,可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抗原,从而杀伤肿瘤细胞。然而由于部分肿瘤细胞存在抗原逃逸,或是肿瘤相关抗原(TAA)表达水平和分布均存在异质性,使CAR-T细胞功效降低,进而导致疾病复发。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双点CAR-T免疫疗法可以提高CAR-T免疫疗法的有效性。近年,CAR-T免疫疗法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疗效。笔者拟就双点CAR-T免疫疗法在血液肿瘤中的研究最新进展进行阐述,旨在为CAR-T免疫疗法的改进及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探索更优的CAR-T免疫疗法。

  • 标签: 免疫疗法,过继 血液肿瘤 抗原,肿瘤 淋巴瘤,B细胞 多发性骨髓瘤 白血病,髓样,急性 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乳腺钼检查拍摄在乳腺癌诊断里的影像诊断特征和诊断实际效果。方法:以医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接诊的75例乳腺癌疑是患者为回顾性分析目标。均接纳乳腺钼检查,病理结果视作手术和病理学后“金标准”。乳腺钼检查敏感度、准确性、非特异、阳性预测值(PPV )和呈阴性估计值(NPV ),观查钼拍摄。结果:75例乳腺癌疑是患者中,病理学诊断56例(74.67% )。以病理学诊断结果显示金标准,乳腺钼检查X线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准确性、特异性、PPV、NPV分别是96.43%、93.33%、84.21%、94.74%、88.89%。恶心患者钙化灶、皮肤增厚、漏斗征、异常血管病、大导管病、淋巴管癌栓和牛角征患者占比高过良性患者,差别有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乳腺癌 钼靶X线 影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肺炎链球菌尿抗原检测在儿童肺炎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200例,收治时间在2021年4月-2022年4月,分别获取不同患儿的痰标本与尿标本,分别进行痰液培养(A方法)、尿抗原检测(B方法),对比肺炎链球菌阳性检出率以及检测指标。结果:B方法对应肺炎链球菌阳性检出率高于A方法,B方法从采样到出结果时间小于A方法,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肺炎链球菌尿抗原检测阳性率较传统痰培养方法更快,且时效性强,能够更早的指导儿童肺炎链球菌的治疗工作,有重要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 标签: 儿童肺炎链球菌 尿抗原检测 痰培养 时效性
  • 简介:摘要脑出血患者的残疾率和病死率极高,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改善患者转归。血肿的机械性压迫和毒性产物释放是导致脑出血患者出现原发性和继发性脑损伤的主要原因,而安全和有效地加速血肿消退是改善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关键策略。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是介导血肿清除的主要吞噬系统,主要极化为M1和M2表型。细胞表面受体以及可能存在的信号转导通路对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介导的内源性血肿消退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可能成为今后临床治疗脑出血并改善患者转归的新点。

  • 标签: 脑出血 血肿 小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 吞噬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靶向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对表达HBsAg的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构建HBsAg-CAR基因,通过慢病毒载体将其转导入T细胞(健康捐献者的血液中获取),制备HBsAg-CAR-T细胞。制备CD19-CAR-T细胞作为Mock组,未转导的T细胞为Untransduced组。上述三种效应细胞分别与肝癌细胞共同培养,检测三组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抗肿瘤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等)释放水平。建立免疫缺陷NPG小鼠PLC/PRF/5肝癌皮下成瘤模型,随机分组,尾静脉注射HBsAg-CAR-T细胞(实验组,n=5)或未转导的T细胞(对照组,n=5),注射后第15天测量肿瘤体积。结果体外培养过程中,HBsAg-CAR-T细胞具有较高的增殖能力及存活率,CAR的表达稳定。与表达HBsAg的肝癌细胞共培养后,HBsAg-CAR-T组释放的抗肿瘤细胞因子明显高于Mock组及Untransduce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BsAg-CAR-T组对HBsAg表达阳性的肝癌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Mock组及Untransduce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NPG小鼠肿瘤体积为(250.8±62.8)mm3,低于对照组小鼠肿瘤体积(757.5±102.6)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sAg-CAR-T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并杀伤HBsAg阳性肝癌细胞,并释放高水平的抗肿瘤细胞因子。

  • 标签: 癌,肝细胞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T淋巴细胞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且未完全明了,不同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疾病可能有相同或类似的症状和(或)体征。本文针对NP的发病机制强调寻找疼痛传导通路上的关键点,针对点进行治疗。

  • 标签: 神经病理性疼痛 靶点治疗 周围敏化 中枢敏化 抗痛调节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SEPT9基因甲基化联合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724(CA724)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10月陕西省宝鸡市中心医院和云南省新昆华医院收治的219例结直肠病变患者,包括病理诊断结直肠癌149例、结直肠息肉70例,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10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血浆SEPT9基因甲基化状态,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CEA和CA724的水平。比较各组3项指标表达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3项指标单独及联合诊断结直肠癌的效果。结果结直肠癌组SEPT9基因甲基化阳性率(74.50%,111/149)高于结直肠息肉组(22.86%,16/70)和健康对照组(1.00%,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直肠癌组CEA阳性率(46.98%,70/149)高于结直肠息肉组(40.00%,28/70)和健康对照组(3.00%,3/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直肠癌组CA724阳性率(38.93%,58/149)高于结直肠息肉组(32.86%,23/70)和健康对照组(2.00%,2/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EPT9基因甲基化、CEA和CA724单独诊断结直肠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3(95% CI 0.753~0.891)、0.788(95% CI 0.725~0.852)、0.689(95% CI 0.624~0.754)。SEPT9基因甲基化诊断结直肠癌的最佳临界Ct值为36.5,灵敏度为90.30%,阳性预测值为84.68%,均高于CEA和CA724;CEA诊断结直肠癌的最佳临界值为8.80 ng/ml,特异度(77.50%)和阴性预测值(78.48%)均高于SEPT9基因甲基化和CA724;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临界值取3项指标单项最佳临界值时的灵敏度(97.66%)、阳性预测值(93.98%)、阴性预测值(81.25%)、AUC(0.846,95% CI 0.749~0.944)均较单项指标高。结论血浆SEPT9基因甲基化、血清CEA和CA724联合检测诊断结直肠癌,灵敏度和准确度高,三者可以优势互补,提高诊断效率,对于结直肠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癌胚抗原 抗原,肿瘤相关,碳水化合物 DNA甲基化 糖类抗原724 SEPT9基因
  • 简介:摘要放疗是淋巴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在不同病理亚型、不同化疗反应患者中可以实施根治性、巩固性或姑息性放疗。随着化疗演进和对放疗长期不良反应的研究,近10年淋巴瘤放疗区和剂量发生巨大变革。本指南针对中国发病率较高的淋巴瘤亚型,选择放疗科最常见的淋巴瘤放疗情形,结合国内外研究数据、当今国内外指南和专家意见,以当前最优化的放疗实施流程为目标,建立从体位固定、区勾画、处方剂量到计划制订和评估的标准操作流程,以推动临床应用、提高医疗质量、提高临床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 标签: 放射疗法 淋巴瘤 指南 靶区勾画 放疗计划
  • 简介:摘要鼻咽癌的生物学行为决定了其区范围大且极度不规则,并被周围众多危及器官包绕。调强放疗技术能够满足肿瘤区肿瘤体积高剂量覆盖的同时,对周边正常组织进行很好的保护。以调强放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使得鼻咽癌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鼻咽癌区的准确定义和优良的计划设计是保证鼻咽癌调强放疗疗效的基础。为推动鼻咽癌调强放疗在中国的普及和同质化应用,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组织国内大放疗中心编写了鼻咽癌区勾画和计划设计指南。本指南以已发布的国内外相关标准为依据,涵盖鼻咽癌诊疗常规,区定义、区勾画图谱和治疗计划设计等方面,旨在为国内各医疗单位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一致性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鼻咽肿瘤 调强放射疗法 靶区定义 靶区勾画 计划设计 指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电离辐射会导致蛋白质、DNA等生物大分子损伤,以致细胞癌变、凋亡、衰老等一系列变化。放射损伤后,有效防治点的缺乏又致可用治疗药物种类十分有限。新近研究提示,线粒体在放射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有望成为新的防治点。本研究就电离辐射对线粒体的影响,特别是氧化应激的发生,以及线粒体在电离辐射诱导生物损伤效应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讨论将线粒体作为潜在的放射损伤防治点的可行性。

  • 标签: 放射损伤 线粒体 氧化应激 放射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