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货币交易的会计处理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换入资产的计价问题,对于货币交易资产入账价值的计量,目前主要有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两种计价基础。本文将结合我国货币交易准则的发展历程,对中外货币交易准则中资产入账价值计价基础进行简要的比较研究。

  • 标签: 非货币性交易 商业实质 公允价值 账面价值
  • 简介:在1998年6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货币交易》中,准则指出如何确认换人、换出资产的入账价值以及交易损益,是非货币交易中的关键,在此作一浅议细说。货币交易中,针对不同的货币交易类型,其换入、换出资产的入账价值以及交易损益是完全不同的,更可况在同一类型中选择的计价标准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

  • 标签: 公允价值 同类非货币性交易 换出资产 交易损益 资产账面价值 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 简介: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货币交易粉饰经营业绩,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等现象,必须加强和重视对货币交易的审计,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 标签: 非货币性交易 审计 上市公司 虚假财务信息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3号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通过学习新准则,并与旧会计准则进行比较,文章就货币资产交换(即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简要谈了一些想法。

  • 标签: 非货币性资产 交换 会计核算 入账价值 补价 会计分录
  • 简介:我国在1999年首次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货币交易》,填补了我国关于货币资产交换中会计处理上的一个空白,当时准则引入了“待售资产”和“待售资产”这两个的概念,将货币交易具体划分为两类,即同类货币交易和不同类货币交易。并针对两类交易的各自特点,分别就交易中是否涉及补价作了明确规定。该准则出台后,由于当时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对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来操纵货币交易所产生的利润,为此该准则又于2001年进行了修订,为遏制利用公允价值调节损益的情况,修改后的货币资产交换准则改为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对于不涉及补价的货币交易不确认损益。而在涉及补价的情况下,只有收到补价一方才对收到的补价中所含的收益进行确认。在会计实践的探索中,2006年新发布的《货币资产交换》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对货币资产交易又作了进一步修订,其具体特点如下。

  • 标签: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同类非货币性交易 资产公允价值 非待售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 会计处理
  • 简介:作为《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一项重要准则,货币资产交换准则历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重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货币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交换准则》),并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内施行。新《交换准则》使用了商业实质的概念,允许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货币资产交换,

  • 标签: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企业会计准则》 上市公司 公允价值 第7号 财政部
  • 简介:由于货币资产交换准则相关规定不明确、资产种类繁多、税费问题变化较大。因此,货币资产交换准则在理解和应用中一直存在争议。从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相关税费的处理和交换损益的确定3方面入手,论述货币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问题,以期对会计实务工作者和大专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有所帮助。

  • 标签: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商业实质 税费 会计实务
  • 简介: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货币资产交换》及其应用指南已经出台了几年,但仍有一些模糊概念或表述影响会计实务的判断和处理,为此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 标签: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思考 建议
  • 简介:货币交易的计价基础是交换资产的公允价值,但是当一项货币交易涉及存货时,就应当考虑所涉及的应交增值税的影响.这一影响反映在货币交易的判断标准、损益的确认及换入资产的人账价值等方面.

  • 标签: 存货 非货币性交易 增值税 损益分析 入账价值 补价
  • 简介:去年岁夕财政部公布了《企业会计制度》,笔者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在会计要素的资产和负债之间,普遍涉及到《企业会计准则——货币交易》和《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实施的内含关系,本文仅就上述两个准则结合企业会计制度实施的情况,浅谈一些学习思考。

  • 标签: 债务重组 制度实施 应收账款 换入资产入账价值 非货币性交易 财政部
  • 简介:财政部有关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定,企业用实物、无形资产投资必须进行资产评估,并按评估确认的价值进行投资。在《企业会计制度》(新制度)未颁布前,《股份制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原制度)对这类投资的会计处理做了较详细的规定。

  • 标签: 非货币性资产 投资 会计处理 国有资产管理 资产评估 企业会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