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血常规检验中采用静脉以及末梢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11例在我院我院收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组(n=107)受检者行静脉检测,对照组(n=104)受检者行末梢检测。结果探究组受检者RBC低于参照组受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417,P=0.0179)、WBC低于参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341,P=0.0207)、Hb低于参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110,P=0.0282),探究组受检者PLT高于参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374,P=0.0306),HCT高于参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072,P=0.0262)。结论静脉在血常规检验具有较大的优势,能够使检测结果准确性得到明显提升。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血常规检验
  • 简介:目的探讨对比血常规检验静脉和末梢的差异。方法筛选2017年2月12日~2019月1月12日来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人员76例,将其平均分为静脉组38例检验者和末梢组38例检验者,静脉组采集检验者的静脉进行血常规检验,末梢组采集检验者的末梢进行血常规检验,对比静脉组和末梢组的检验结果。结果静脉组的RBC、PLT、WBC、HGB和HCT以及MCHC与末梢组进行对比,P<0.05,具备统计学的意义。结论血常规检验末梢静脉其结果具有差异性,静脉检测的数据更加准确,并且稳定性也非常好,可作为血常规采样的主要样本。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 检验
  • 简介:【摘要】静脉采血是临床采集血液标本的重要手段,若采集方法和流程错误轻者采集失败,对患者带来不良刺激,重者干扰检验结果,影响医生对疾病的判断,甚至危及生命,同时也是引起医患矛盾诱因之一 [1]。本研究介绍了 外周 静脉采血 规范采集 的 研究 现状 , 主要从 患者、环境及器具的准备、部位的选择、规范操作 等 方面 进行阐述 , 为护士掌握外周静脉标本采集工作提供帮助,从而提高静脉采血成功率,降低分析前误差,以便为病人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护理措施 。

  • 标签: 外周静脉血标本采集 规范操作 流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末梢静脉检验血常规的差异。方法将我院检验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进行常规血液检查的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两组各64例,A组肘静脉采血,B组指尖采血,对比观察两组受检者检验指标存在的差异。结果静脉采血组患者血常规检验白细胞、平均红细胞体积低于末梢采血组,血红蛋白、血小板指标高于末梢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红细胞、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常规检验取静脉和末梢进行检测后各项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静脉血样的检测指标更趋于实际值,更值得在检验科临床使用。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静脉常规及末梢血常规的检验结果展开观察与对比,以探寻最佳的血常规检验方法。方法选取94例来我院接受血常规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采血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静脉组与末梢组,对比并评价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相比于末梢组,静脉组患者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含量(Hb)、血小板(PLT)以及红细胞压积(HCT)等指标的检验结果与标准品的标准值更为接近,且数据差异与末梢组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末梢血常规检验相比,静脉常规检验的稳定性及准确度更高,因此,为充分促进临床诊断准确性的提高,可优先采用静脉常规的检验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易进行静脉采血以及需反复接受检的患者,则可采取末梢检验的方法。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静脉血检验 末梢血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检中心集体静脉采集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回顾我院体检中心2018年1月至12月期间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通过归因分析和风险识别,采用一系列风险管理方法。观察比较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及体检对象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体检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实施前,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标签: 健康检查中心 静脉采血 护理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体检中心集体静脉采集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法 :回顾我院体检中心 2018年 1月至 12月期间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通过归因分析和风险识别,采用一系列风险管理方法。观察比较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及体检对象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体检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实施前,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标签: 健康检查中心 静脉采血 护理风险管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毛细血管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情况。方法90例体检人群分别采集其空腹静脉液、空腹毛细血管血液行血常规检验,记录不同血样来源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等血常规项目检验结果。结果90例体检人群静脉样Hb、PLT、RBC均显著高于毛细血管血样,而其WBC则显著低于毛细血管血样,P均<0.05。结论利用静脉行血常规检验结果更为准确,有利于提高疾病诊治效果及预后,对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血常规 静脉 毛细血管 检验结果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末梢静脉不同血液采集方式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效果。 方法:取我院血常规检验 患者 460 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 分研究组(静脉检验) 与对照组( 末梢检验 )各 230 例 ,比较检验结果与不同时期检验情况 。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红细胞与白细胞高,血小板计数与红细胞比容较对照组低, 经研究发现,两组 1h 、 3h 与 6h 的红细胞与白细胞检验结果无差异, P> 0.05, 两组患者血小板与中间细胞百分比检测具统计学差异 , P< 0.05。结论 :对血常规检验 患者采用血液分析仪检验静脉对最终检验结果影响较小,提高检验稳定性与准确性,便于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值得借鉴 。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血液采集 血常规检验 临床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静脉常规及末梢血常规的检验结果展开观察与对比,以探寻最佳的血常规检验方法。方法选取94例来我院接受血常规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采血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静脉组与末梢组,对比并评价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相比于末梢组,静脉组患者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含量(Hb)、血小板(PLT)以及红细胞压积(HCT)等指标的检验结果与标准品的标准值更为接近,且数据差异与末梢组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末梢血常规检验相比,静脉常规检验的稳定性及准确度更高,因此,为充分促进临床诊断准确性的提高,可优先采用静脉常规的检验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易进行静脉采血以及需反复接受检的患者,则可采取末梢检验的方法。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静脉血检验 末梢血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改良后的护理方案在血站静脉采集过程中的实施效果进行了探究;方法 选取血站在 2019年 6月份同一天进行无偿献血的献血者 200例,其中 100例界定为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护理服务,其余 100例界定为观察组,给予改进后的护理服务措施并对其实施精细化管理。针对两组的提交效果差异进行了统计并做对比分析。结果 在给予改进后护理服务措施的观察组中,献血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与局部不良反应情况两大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血站的护理实践中,只有坚持护理措施的不断改进与优化才能更好地提升静脉采血效率及献血者的满意度。

  • 标签: 血站 静脉采血 护理服务 改进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体检静脉采集患者晕针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6-2018.6一年内來院体检的200例患者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100例,按照正常体检流程)和观察组(10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心理护理),对两组患者完成护理后的影响进行收集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均取得一定效果,但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体检静脉采集时,通过心理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晕针率,有推广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体检静脉采集患者晕针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6-2018.6一年内來院体检的200例患者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100例,按照正常体检流程)和观察组(10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心理护理),对两组患者完成护理后的影响进行收集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均取得一定效果,但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体检静脉采集时,通过心理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晕针率,有推广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体检静脉采集患者晕针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 2017.6-2018.6一年内來院体检的 200例患者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 100例,按照正常体检流程)和观察组( 10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心理护理),对两组患者完成护理后的影响进行收集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均取得一定效果,但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体检静脉采集时,通过心理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晕针率,有推广价值。

  • 标签:
  • 简介:目前我国匮乏大样本、正规的VT及PE的流行病学资料,VT是PE发生的标识,曾有研究否认了阿司匹林对VT的预防作用

  • 标签: 形成研究 研究动向 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