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考察《废墟》语义映射过程,认为词、句子、语篇都有可能成为隐喻范畴成员,隐喻范畴成员的多样性,表现为隐喻模式的丰富性。《废墟》以"废墟"的词典释义为基础,借助词句隐喻模式、语篇隐喻模式,建构了"废墟"修辞化语义类聚系统和"废墟"局部、整体的修辞幻象,在螺旋上升的隐喻模式中,完成从单个概念到语篇系统的认知。在表达者和接受者深层——表层的双向对话过程中,创造性地建构隐喻语义修辞化等值,建立全新的认知经验。

  • 标签: 《废墟》 词句隐喻模式 语篇隐喻模式
  • 简介:隐喻理解是隐喻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认知语言学家、心理语言学家们提出了十多种模式和理论。其理论贡献和实际价值如何?还存在着哪些问题,今后研究的方向在哪?为了勾勒出一个明晰的轮廓,根据其理论基础、处理假设、理论贡献与存在的问题对相关模式作了比较全面的概括与评论,同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观点。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1.对隐喻映射的本质认识不够深入和全面;2.关键概念的内涵表述不明晰;3.基础研究有待加强;4.研究方法应更科学;5.研究视野应扩大。

  • 标签: 隐喻 理解模式 述评
  • 简介:学生隐喻能力的增强有助于翻译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可以从隐喻翻译的目标、指导理论、译文讲授、学生翻译实践及译文检测与评价等五方面进行具体的隐喻式翻译教学。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隐喻式翻译教学模式能增强学生在翻译实践中的隐喻认知能力及翻译能力,加速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转换过程,提高翻译教学水平。

  • 标签: 隐喻能力 翻译教学 模式构建
  • 简介:根据学者提出的多种关于加工理解隐喻表达的认知模式,其中包括非直接理解模式和直接理解模式下的范畴涵括理论、结构映射模式隐喻历程模式、关联理论、层级显著性假说、预测模式等。非直接理解模式为传统的隐喻理解模式,但被Glucksberg等学者的实验推翻,由此隐喻理解的理论发展至直接理解模式,即人们可以直接生成并理解隐喻含义。文章对这些认知模式及其实验论证逐一做出解释,指出隐喻理解发展的新方向。

  • 标签: 隐喻表达 认知模式 隐喻理解
  • 简介:《周易》之卦象爻辞晦涩难懂,主要原因是其中蕴含诸多隐性话语。这种隐曲之意的表达是古人隐喻思维模式的表现。《周易》中一切隐喻的“本体”即为取法万物、映射万物的“象”。隐喻思维主要包括两个过程:从具象到形象的观物取象和从形象到表意的立象以尽意。这种隐喻思维模式有四个特征,即隐曲性、对应性、想象与联想性和主观性。

  • 标签: 《周易》 隐喻思维 模式
  • 简介:投射语言是学术话语中的重要部分,已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目前功能语言学对学术话语中投射语言的多种“隐喻式”的功能意义机制未有过专门研究。因此,本文基于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和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试图探讨学术话语中投射语言的多模式隐喻式”的体现方式及功能意义。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学术话语中投射语言在很多情况下是以投射“隐喻式”体现其特定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与语篇意义;可以说,语法隐喻理论和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的分析原则和方法能够比较合理而有效地解释学术话语中投射语言“隐喻式”的类型及其复杂而又丰富的体现形式。

  • 标签: 学术话语 投射 隐喻式
  • 简介:隐喻的研究历史悠久,但语法隐喻理论却受冷落。Halliday在对比传统词汇隐喻的基础上提出语法隐喻这个概念。文章主要从Halliday引入的语法隐喻概念出发,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讨论语法隐喻概念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的联系,指出在某种程度上讲词汇隐喻是对语法隐喻的补充。

  • 标签: 语法隐喻 词汇隐喻 联系
  • 简介:在一般情况下,一个词只会让人觉得它是一个偶然遇到的名称、标签、符号或概念(случайное название,этикетка,знак,понятие),而在修辞状态下,却使人获得对其所指事物的鲜明的、形象的、直观的表象(яркое,образное,наглядное лредставление)。如在.一句中,серп本是—个中性概念“镰刀”,在这里却生动、形象地隐喻“月亮”。

  • 标签: 隐喻 中性概念 “月亮” 形象 符号 修辞
  • 简介:认知语言学将隐喻提升为人类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其概念隐喻认为隐喻是借助已知事物认识体验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和认知手段。隐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认知活动,受到地域、历史、宗教及文化等的影响。它涉及到两种文化共性和差异的理解与把握。在翻译中应以认知的角度分析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及所含的文化信息,根据源语的隐喻化过程采取异化和归化策略,使译文既能完整准确地传达源语文本信息,又能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从而促进文化交流。

  • 标签: 隐喻认知 隐喻翻译策略 异化 归化
  • 简介: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是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概念隐喻理论”和“合成空间理论“是认知隐喻理论中对隐喻最具解释力的两大派系。在介绍这两个理论的基础上,可以进而探讨隐喻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隐喻能力。

  • 标签: 概念隐喻 合成空间理论 隐喻能力 外语教学
  • 简介:美国学者塞勒等人(J.G.Saylor,etal.)曾讲过三个教学隐喻.隐喻1: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隐喻2: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隐喻3:课程是一首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有人说隐喻1中,设计图纸详细说明了施工的具体方案和计划.于是施工就是按图索骥,实际施工好坏的标准是根据与设计图纸之间的吻合程度;隐喻2中,赛前教练员和球员一起制定打球方案或意图,比赛时球员要贯彻方案或意图,但他们还要根据球场上的具体情况随时做出明智的反应;

  • 标签: 设计图纸 吻合程度 美国学者 方法策略 情感态度 人说
  • 简介:<正>没有哪一个辞格象“隐喻”(metaphor)这样受到如此广泛的注意。隐喻,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辞格,今天远不只是修辞学以及诗学的研究对象了。隐喻的研究已经超越了语文学的传统界限,哲学家(语言哲学家),逻辑学家,心理学家,符号学家,称名学家等等都对隐喻发生了兴趣。特别是本世纪后半,认知科学的形成和兴起,又进一步推动了隐喻研究的深入。对隐喻的多角度的深入的研究无疑大大深化了修辞学对这一辞格(或修辞方法)的理解。

  • 标签: 诗歌 隐喻研究 语言哲学 修辞学 奥尔特加 隐喻性思维
  • 简介:随着应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隐喻能力的研究再度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文章以实证的方法分析研究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使用创造性隐喻的现状以及所体现的创造性隐喻能力,笔者同时提出英语写作中使用创造性隐喻的策略,为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参考。

  • 标签: 创造性隐喻 英语学习者 英语写作 创造性隐喻能力
  • 简介:“满+NP”与“全+NP”存在细微的差别,在动态的语句环境下不宜互换。认知主体如果意欲突显事物的充溢性、个体的数量以及成员之间的同质性,就会选择容器隐喻,形式化为“满+NP”;如果意欲突显事物的完整性、个体分布的范围以及成员之间的异质性,就会选择套件隐喻,形式化为“全+NP”。言说者是主观夸张还是客观实陈,表达式是侧重描述还是侧重指称,可以反映认知主体的突显对象及相应的隐喻模式。统计表明,“满+NP”倾向于充当修饰语(定语/状语),存在谓语用法;“全+NP”倾向于充当主宾语,未发现谓语用法。这是“满+NP”与“全+NP”不宜互换的形式证明。

  • 标签: 隐喻 突显 语用 分布 “满”“全”
  • 简介:动物词汇在人类语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关联复合模式是在Fauconnier&Turner的“概念溶合理论”和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新的解释框架。框架中有两种不同构建机制:显性构建和隐性构建,丰富多样的动物词汇隐喻意义不但形成了系统的联系,而且获得了充分合理的解释。

  • 标签: 动物词汇 意义构建 隐喻意义
  • 简介:国庆长假,我需要值班。从小区出来,走过一条空寂的小街,向右折过一个十字转盘,就来到了城市的主街道上,在一个叫沙洲路口的站台,坐上开往郊区的公共汽车,10分钟就到了我服务的学校了。进了校园,我才感觉到,校园里空落落的,城市的街道上也空落落的。人们去了哪里,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人们都不想蜗居在家里,蜗居在城市由钢筋水泥包裹起来的那个坚硬冰冷的家里。校园里的林荫道清寂而空落,没有一个学生走过,偶尔有一片落叶静静地泊在洁净的水泥地面上,一只鸟斜斜地从空中飞落下来,悠然地在落叶旁觅食,一阵风从远远的山墁吹来,落叶不见了,鸟儿也不见了,视线顺着无尽的林荫道延伸过去,一片落叶正缓缓地飘落下来,一只鸟儿也正徐徐地飞落下来……陡然间,我心里涌上一阵薄薄的凄凉,一种叫乡愁的情结水一般弥漫心间——望着向西涌去的流云,我心里潮潮的,眼睛也潮潮的——我确实很想家、很想家了!

  • 标签: 隐喻 公共汽车 城市 校园 街道 水泥
  • 简介:绘画作为视觉艺术,它是艺术家情感的有形外化,因此它也是富含隐喻价值的艺术。总体而言,绘画的隐喻主要表现在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线条以其活跃性和不确定性体现其隐喻价值;色彩则往往表现出时代、阶级、地域、年龄等的隐喻思想;艺术家靠构图表现世界的意义,因而构图也就成为绘画的终极隐喻形态。

  • 标签: 隐喻 线条 色彩 构图
  • 简介:<正>凡无喻词的比喻,其实都可称为隐喻,无论其中本体、喻体都出现还是只出现本体而无喻体、或只出现喻体而无本体。隐喻没有喻词,对它的理解就有了两种可能性:通常将隐喻还原为明喻来理解。借助语境依次找出喻体、本体及其相互间的对应关系,隐喻就显得“一目了然”了: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头发(顾城诗)

  • 标签: 原发过程思维 相似性 瓦盆 本体 喻词 继发过程思维
  • 简介:本文首先分析了解释隐喻的三大理论:替代理论,对比理论和相互作用理论,并指出其各自的缺陷。本文认为既然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亦是一种语用现象,其本质是一种认知现象,那么隐喻意义的生成以及理解就应该遵循认知的基本有原则:关联原则。相互作用理论被认为是到目前为止最具解释力的隐喻理论,本文认为把关联原则引入到相互作用理论中去,就能克服相互作用理论的不足。把关联理论和相互作用理论结合就能产生更完美的隐喻解释理论。从这一修正过的相互作用理论我们得知隐喻既是神秘的,是普通的。

  • 标签: 隐喻 关联 解释 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