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吴大澂(1835年—1902年)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恪斋,江苏吴县人,是清末金石、文字学家。他从小喜欢写字画画,认真刻苦,进步很快,得到一些画家的赞赏。他26岁那年曾经画过一幅《煮茶图》,在当时的画界评价很高。1868年,吴大澂33岁,考中了进士,被授为翰林院编修。这时,他的学识也十分渊博了,不仅书画艺术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而且对研究文字词义的训估学也有很高的造诣,尤其对研究古代青铜器上刻的铭文和古代石刻更有

  • 标签: 吴大澂 翰林院编修 金石学家 江苏吴县 大微 吴大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方大开:字泽朴,别署寿山,号方山子。室名,承寿山传百印精舍、奉衡山雪渔三桥窗印阁。金石、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现任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主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天津嘉翰画院院长、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市南开区书协副主席。

  • 标签: 金石学家 书画家 美术家协会 委员会 天津市 收藏家
  • 简介:陈介祺(1813-1884年),字寿卿,号簠斋,山东潍县(今潍坊)人,清代杰出的收藏家和金石

  • 标签: 金石学家 陈介祺 收藏家 清代
  • 简介:几十年的鲁迅接受史和研究史,就是对鲁迅认知的深化史,也是对鲁迅本体的丰富史和拓展史。时至今日,鲁迅研究的总体框架大体完备,尤其是对鲁迅生平、业绩、社会担当和社会角色方面的研究已趋于全面。但仔细考察,仍存盲点,例如在鲁迅担当的各种社会角色中,有一个角色依然比较模糊,这就是金石者。对此,本文力图加以确认。

  • 标签: 鲁迅研究 学者 金石 社会角色 研究史 接受史
  • 简介:黄易是清代著名金石、书画篆刻家,文章对黄易的相关史料进行综合考辨,以社会学与网络论的视角,从金石鉴藏、搜访、保护、著述、交流五个方面对其金石贡献进行重估。力图将黄易的金石活动和贡献置于清代学术史的背景下进行审视和评价,并以新的证据对既往黄易研究中存在的错误认识和观点进行辨析。

  • 标签: 黄易 金石学 访碑 清代学术史
  • 简介:自清乾隆嘉庆二朝起。青铜器及碑版石刻的相继出土,引起当时文人的极大兴趣,并因此形成了发轫于清中期,崛起于晚清,对民国乃至当今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金石”与“金石派”。“金”即指以夏商周为主的三代青铜器;“石”即指古代石刻,以秦汉至隋唐以前所刻为重。在学理上,金石一改科举制度下以经学(四书五经及注疏)为核心的“官学”,而以考据训诂、访碑辑残、收藏古董为业。在艺术上,金石推动了“碑学”的兴起,引起了清中后期书法风格由端庄秀雅、柔美娴熟向奇崛粗犷、雄强稚拙的“书学革命”,并促成了篆刻艺术的繁荣;绘画上“金石派”传统的形成,则在“四王”“四僧”“扬州画派”“京江派”等之外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画派,是中国近代绘画史上传统内部发生的最重要变革之一。

  • 标签: 金石学 中期 黄易 乾嘉 家世 生平
  • 简介:<正>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为北宋名臣良相,一代学术宗师。他经国治世颇有作为,于文学、史学、经学等方面力开风气之先。不仅如此,欧公对中国金石的形成亦有开山之

  • 标签: 摭谈 集古录 经学研究 史传 经国 博闻多识
  • 简介:晚清同、光之际,继乾嘉以来的金石考据之学益盛.与此同时,商周时期的鼎彝銅器不断出土。如此之多的古代青铜器铭文,已不仅仅被作为文字学研究的对象,其书法艺术价值也开始被古文字学者们所关注,他们于考证书体源流的同时,也对上古文字金文产生了浓厚兴趣,故金石家往往也多善篆书。他们的书风古质典雅,在晚清“碑学”书坛上独树一帜。其中,吴大澂顷毕生精力于鼎彝铭文研究,不但有《说文古籀补》、《字说》等重要古文字著作,而且他的金文篆书,尤为当时所瞩目。

  • 标签: 金石学 吴大澂 篆书 青铜器铭文 书法艺术价值 古文字
  • 简介:缪荃孙,字炎之,一字筱珊,晚年自号艺风老人.江苏江阴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生.早年随侍其父缪焕章游宦四川,于同治六年(1867)考中四川乡试举人.光绪二年(1876)成进士,入翰林院.历宫顺天乡试分校、国史馆纂修、总纂.后因遭人排挤,愤而辞官.自此以教读为业,先后主讲梁溪南菁书院、济南泺源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常州龙城书院.晚年曾东渡日本考察学务,归国后主持江南图书馆、京师图书馆馆务.辛亥革命后,长期寓居上海.民国3年(1914)开清史馆,担任总纂,条举大纲,创设新例,并亲手撰定了六类传稿,为《清史稿》的编成,做出了很大贡献.缪氏一生刻苦自励,笃志向学,且勤于撰述,著作甚丰,已刻未刻者共计200多卷.另外,他还网罗遗佚,编辑校勘并出资刊刻了《藕香零拾》等四部丛书,对于保存文献,其功至巨.民国8年(1919)在上海去世,享年76岁.

  • 标签: 史馆 纂修 金石学 翰林院 国史 钟山
  • 简介:本文将考古学与金石的关系分为三个时期,首先,从源头上探明金石与考古学内在学理上的相似甚至一致之处;其次,阐明考古学进入中国的前后,金石是怎样起到了铺垫作用,并且对考古学的走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三,金石,乃至其背后的史学、经学背景,仍然影响着现代中国考古学的许多方面,体现在报告编写的思路、论文题目的选定等……

  • 标签: 金石学 现代中国考古学 表达
  • 简介:近百年学术维新,不仅在于学术研究内容的巨大变化、制度上的变革——从科举考试到近代学堂;科目上的改造一从经史子集四部之学到现代学术与学科分类;学术语言文字的变迁——从文言文古汉语到白话文语体文;

  • 标签: 金石学 发刊词 书画 学术研究 科举考试 现代学术
  • 简介:在整个中国金石史上,宋代和清代是金石最兴盛的两个朝代。一般认为,清代中期碑派书法的勃兴与当时金石的大发展有着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但是,金石的兴盛与书法的发展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如果说完全是由于金石的兴盛导致了清代碑派书法的兴起,那么,同样兴盛的宋代金石为什么没有引起相同的结果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本文从搜集考证、金石著作中对书法作品的审美评价以及两代金石的书法实践三方面比较,可以看出宋、清两代金石与两代书法的不同影响关系。那么,造成这种不同影响关系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呢?本文从社会政治文化的背景和书法自身发展的规律两个方面作了分析。本文试图通过宋、清两个时代金石对书法的不同影响的比较以及造成这种不同影响的背景的分析,为认识书法史的嬗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更能看清楚书法发展的某些内在规律以及对书法的发展起着影响作用的诸多因素。

  • 标签: 金石学 兴盛 书法实践 朝代 清代 宋代
  • 简介:河北永年娄山群臣上寿刻石”自清道光年间发现后,成为晚清金石重要议题之一。沈涛、刘位坦、张德容、俞樾、赵之谦等先后就其年代论辩数十年,最后同治末年陆增祥折衷诸说考订为西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厘清金石者在刻石年代问题上的贡献,故宫博物院藏沈树镛旧藏拓本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拓本记录收藏家、金石者之间的交游和学术思想异同,为了解晚清学术传播提供了实例。

  • 标签: 群臣上寿刻石 晚清金石学 刘位坦 张德容 俞樾赵之谦沈树镛 陆增祥
  • 简介:汉代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上承先秦,下启魏晋,是各种书体繁盛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而汉代的书法载体形式多样,包括石刻、简帛、砖文、铜器铭文和玺印封泥等,其既具重要的史料价值,又是用来印证中国书法史演变的实物依据。汉金文是指汉代金属器上的文字,既继承了秦代诏版铭刻文字的风格,又产生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随着近些年的文物发掘,使得我们见到大量的汉代金文。

  • 标签: 中国书法史 小品 金石 承前启后 载体形式 铜器铭文
  • 简介:北庄子汉墓黄肠石刻黄肠石,本是考古学用词。黄肠石,多用于东汉前期诸侯王墓葬,它是由西汉黄肠题凑的黄肠木逐渐发展而来。中山简王刘焉的北庄子汉墓的发掘,在我国考古史上第一次证实了东汉诸侯王墓建使用黄肠石的构筑形制。如今所见黄肠石为长方或方形,

  • 标签: 小品 金石 诸侯王墓 考古学 汉墓 庄子
  • 简介:汉代荥阳铭文陶灶两汉时期是我国丧葬文明的繁荣时期,汉代事死如事生,因此其墓葬出土的随葬品异常丰富,其中比较引人瞩目的就是各式各样的陶质“明器”。“明器”即古代专门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

  • 标签: 小品 金石 两汉时期 随葬品 汉代 明器
  • 简介:王莽建国元年,颁发铜丈、铜嘉量、铜衡、铜权等度量衡标准器,同时制发铜卡尺、铜斗、升、龠、撮和铜环权、铜鼻纽权等一批度量衡器。历经劫难,绝大部分损失无传。而传世者更是凤毛麟角,大抵收藏在内地的多处博物馆。据现有资料,王莽时期的度量衡铜器以前发现很少,只在甘肃定西市和合水县等地发现了不足10件,且多为村民偶然挖出。此诏版刻有新莽始建国元年(8)为检定度量衡而颁布的诏书,其文日:“黄帝初祖,德币于虞。

  • 标签: 小品 金石 王莽时期 度量衡 铜权 博物馆
  • 简介:2015年3月初,还未过乙未年新年的正月半,我陪同无锡电视台《发现》栏目到苏州采访王能父先生的学生华人德先生。今年是王能父先生百年诞辰,《发现》栏目要拍一部关于王老的专题片,因我与王能父先生和华人德先生早年都有交往,所以就随节目组一起去看望华人德先生。采访中,华人德先生拿出数方王能父先生给他刻的印章,这些印章大多数是上世纪70年代,华人德在东台跟随王能父先生学习时,王老送给他的。

  • 标签: 金石寿 华人德 节目组 切刀法 无锡电视台 印社